?

粵劇南派武打藝術與武術的區別

2019-10-08 06:16林海濤
山東青年 2019年7期
關鍵詞:南派粵劇武術

林海濤

摘 要:粵劇藝術,源遠流長。細數過往歷史,粵劇因其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語言優勢,立足珠三角,輻射全世界,在全球華人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就全國的傳統戲劇在全世界華人華僑社會的受歡迎程度來說,粵劇排在第一位?;泟∧吓晌浯蛩囆g,是粵劇藝術自身的鮮明特色之一,是它和其他劇種予以區分的一大特點。而武術始終讓個體的心身處于不斷的協調配合當中,并達到與常人不一般的體質特征。如有力,強健,有毅力等。練習武術的核心就是強身健體,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講武德。本文從特點的角度出發,來說明粵劇南派武打藝術與武術的區別。

關鍵詞:粵劇;南派;武術

一、南派粵劇的形成

粵劇,又稱“廣府大戲”,源自南戲,大約明末清初形成于佛山。麥嘯霞在《廣東戲劇史略》中提出:“粵劇承昆弋之軌范兼漢徽秦川之精粹,劇本多由昆弋皮黃脫胎潤飾而定?!笨梢娎デ?、弋陽腔、梆子皮黃對粵劇的形成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泟〔輨撾A段,與花部的活動路徑一樣活躍于城鎮鄉村,如麥氏所言:“草創之始,肇自戲船,便于涉江湖也。古無戲院戲臺,堂會演戲則在府第,鄉社演戲則搭戲棚[1]。伶人應聘赴演,雖就近上館(戲船每因水道關系,不能泊近戲棚,則暫假附近祠宇為居停,班語謂之上館),仍以戲船為根據地?!痹跊_州撞府的演出中,在嶺南文化的滋養下,粵劇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傳統與習俗。

二、粵劇武打的變化

之前粵劇的武打,是以少林派的硬橋、硬馬(手腳硬而有力的武功)為基礎,稱為南派。與北派互相比較,南派武功動作疏,而北派武功動作密;南派拳術精,北派腿功勁。我們常說“南拳北腿”,就是這個意思。南派武功的訓練必須到家,否則容易看出破綻。近幾十年,許多武打演員或主要演員都喜歡學習北派。如果學習北派的目的是為了豐富南派的武功,或者交流經驗,取長補短,那是未可厚非的。倘若舍棄自己的傳統,一味向外吸收,那就不妙了?,F在粵劇界很多人都追求北派武功,漸漸把南派的武功丟掉了。例如:“跳大架”早已轉為“起霸”[2]。樂隊敲擊樂同樣多使用了京鑼鼓,南派鑼鼓也生疏了,甚至很多人連南派鑼鼓都念不出來。這就更成問題。其實,南派武功有它的獨特風格,老叔父老前輩穿起盔甲,表演將對將的大戰,他們的寸度準確,把子輕快,英姿勃勃,表現有力,看來儼然戰場交鋒,大獲觀眾的贊賞和喝彩。這是與平時的苦學苦練分不開的,沒有長期苦學苦練是辦不到的。

三、粵劇南派武打藝術與武術的區別

(一)粵劇南派武打藝術特點

粵劇南拳首先是表演藝術,進行所有的訓練都是以讓觀眾達到審美效果為目的。在舞臺上,一個武林高手未必能演好一個武打角色——雖說彼此存在淵源,但南派武術與粵劇南拳還是有很多不同——粵劇南拳的招式、力量、速度都是經過加工變化的,是一種藝術的夸張[3]。與南派武術相比,粵劇南拳的藝術夸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招式的夸張

以詠春拳的木人樁與粵劇院早年出版的《木人粧》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在招式的樣式、攻防作用、甚至招式套路的順序上,兩者基本是一致的,但動作的幅度卻有很大的不同:詠春木人樁要求訓練時基本保持“鉗羊馬”,不允許有過多的肩部動作,行招時要發揮“黐、摸、趟、蕩”的技擊特點,特別在發打時多用短勁,要求在極短的距離內瞬間擊打目標;而粵劇南拳則不同,馬步多為“四平馬”、“前弓后箭馬”,從視覺感覺上已經比以實戰為訓練目的武術開揚美觀。在訓練時,粵劇南拳要求動作干凈清晰、威武大方,講究“起法”(招式前的運勁),身軀變化起伏較大,發力時多用長勁,擊打目標時還要運氣發聲,一動一靜之間清晰明朗[4]。這種種的變化,來源于使用空間的不同——傳統武術訓練目的是實際搏擊,技擊講求攻敵之不備,而舞臺表演卻首先要求把角色行動與目的清晰地表演給觀眾看,為了表演要求和藝術審美,在招式的動靜間進行藝術性的放大。各自屬性的不同,就產生了以上的種種差異和變化。

2、力量的夸張

同樣是舞臺上的表演,為了給予觀眾視覺沖擊,粵劇武打演員們會在武打中將人物的力量進行夸張。像粵劇《武松大鬧獅子樓》一折中,通過演員的互相配合,讓觀眾看到“武松”將“西門慶”的嘍啰一拳打出五米開外,接著把另一個甩到空中,這個“嘍啰”還在空中轉體1080°……這些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當這些不真實的場面出現在觀眾眼前時,觀眾反饋給演員的卻是熱烈的掌聲。其實在很多戲中,都有這種不合乎常理的表演,以虛化和夸張渲染角色的力量,引起觀眾的共鳴,這也就是經常提到的“合情不合理”。

3、時間的夸張

這一點的變化就比較普遍,無論是舞臺戲曲、影視作品的武打場面都會有所使用。武術前輩們常說“拳無二點手,棍響定輸贏”,在實際搏擊中,勝負往往是一瞬間就分出,而且出手之快令人目不暇給。但作為舞臺表演,不能這樣去表演。

4、速度的夸張

粵劇南拳在速度上的夸張不是在于對現實的“加快”,而是“減慢”。在表演南拳時,經常會使用一個粵劇獨有的鑼鼓點一-“雙夾單”。這個簡單的鑼鼓在使用時很靈活,可以打出慢節奏也可以打出快節奏,通過演奏員的手法變化,可以打出幾個連續短促的“收音”,又可以不斷延續著“放音”。在設計和表演粵劇南拳時,要合理地運用音樂、鑼鼓的情緒,把舞臺行動形象化、韻律化,讓觀眾達到更好的欣賞效果。

(二)武術的特點

1、寓技擊于體育之中

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與古代軍事斗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于殺傷、制服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采用。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于搏斗運動與套路運動之中。搏斗運動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斗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的觀念出發,它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5]。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技擊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的技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斗運動具有很能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2、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及廣泛的適應性

既究形體規范,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息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系統一的整體。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技法來體現?!眱染毦珰馍?,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準則,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相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地、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練拳、練功[6]。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具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

四、結論

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法制社會的健全,靠武力解決問題或者顯示能耐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對審美的需要日漸增強。武術由于非常協調的系統動作,敏捷的反應,舒展的架式等諸多審美要素,越來越多的人把武術作為一種藝術搬上舞臺。但在當代粵劇表演藝術中?!澳吓晌涔Α笔亲钭屓朔Q道、也是流失頗為嚴重的一類表演藝術,除了在廣東西部、廣西、東南亞等地的粵劇傳統劇目中尚能一見外,在由正印文武生、正印花旦擔綱的粵劇舞臺上,這種獨特的武功技法的迅速消亡,正與擅長武功的小武、武生、武丑、刀馬旦為主的戲,正在逐漸退出粵劇舞臺的步伐是一致的。說到底,獨特的技法需要獨特的行當相續傳承,粵劇“南派武功”的保存需要有承載其表演的行當和劇目,這正是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白駒榮.四十年來粵劇武打的變化[J].南國紅豆,2017(05):1.

[2]哲平.南派武功,粵劇的自我救贖[J].南國紅豆,2014(06):8-10.

[3]黃虹.試論對無形文化遺產——粵劇南派武功的搶救和保護[J].中國博物館,2005(01):62-65.

[4]何覺.武戲話今昔[J].南國紅豆,2002(04):39.

[5]葉子.盼望南派武功戲[J].廣東藝術,1995(02):54-55.

[6]林蔭生.試論南派武功的特點及形成條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1(02):59-62+71+99.

(作者單位:深圳粵劇團,廣東 深圳 518000)

猜你喜歡
南派粵劇武術
SINGING THE CHANGES
中華武術
南派戲裝道具的創新特征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戲微觀察
粵劇排場與粵劇傳承
1949—1951年粵劇“戲改”
粵劇傳承中的“變”與“不變”
南派洪家拳之技擊基礎
淺談南派紀錄片的風格與發展路徑
——以《珠江紀事》為例
武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