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優質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究

2019-10-09 13:42張敬勇
農家致富顧問·下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病蟲害防治小麥

張敬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小麥優質栽培和病蟲害防治的要點。種植者應當確保選種工作的質量,深耕并施加基肥,保證足墑播種,并進行規范的冬前管理和春季管理。小麥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小麥銹病、麥蚜蟲、小麥根腐病以及小麥赤霉病等,種植者應當科學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或化學防治方法。

關鍵詞 小麥;優質栽培;病蟲害防治

小麥是我國農業中種植較為普遍的農作物,而且跨區域種植的效果較好。為了提高小麥的產量,改善農業土地利用率,愈來越多的技術人員致力于小麥優質栽培技術的探索。當前,河南省濮陽縣在小麥優質栽培領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優質栽培不僅僅包括產量的提升,而且還要求有效抵御病蟲害。本文分析了小麥優質栽培和病蟲害防治的要點,希望有助于推進我國小麥種植的現代化。

1 小麥優質栽培要點

1.1 合理選種

對于小麥種植而言,選種是關鍵環節,亦是決定病蟲害防治效果的要素。因而種植者應當確保選種工作的質量。種植者應當優先選擇國家批準的小麥品種,要求品種應當具備良好的抗風、抗寒以及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依據本地的土質和氣候條件,科學確定所需要的種苗。

1.2 整地施基肥

在種植開始之間,種植戶應當進行深耕,以改良土質結構,消除根系殘留的現象。在開展整地的過程中,種植者應當保證底墑充足、平整細碎,使土壤呈現上虛下實的狀態。而且,種植戶還要合理施加基肥。施加有機肥的目的在于補充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能夠為小麥幼根提供充足的養分,因而應用優質栽培技術一般都將施加有機肥。肥料可以分為生物肥和植物肥兩種類型。在一般情形下,每畝地應施加約四千公斤。而化肥的用量則要進行嚴格控制,每畝地應當施加三十五公斤尿素、二十公斤磷酸二銨、十公斤鉀肥、十五公斤鋅肥。

1.3 提高播種質量

種植者應當保證足墑播種。當土壤中的水分達到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的時候方位最佳播種時期。因而,如果土壤中的水分比例不符合要求,種植者可以使用灌排水方式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在播種階段如果能夠保證足墑狀態,就能夠有效防止此后產生欠墑或絕墑的問題。在播種之前,種植者應當按照氣候環境挑選合適的日期,播種量則要根據本地種植區域的面積和常規種植密度進行確定。如果種苗出現過疏或過密的情況,都不符合優質栽培的要求。

1.4 冬前管理

第一,在播種工作完成之后,種植者要仔細檢查播種狀況,如果出現特定區域分布稀疏的現象,應當及時進行補種,以確保產量。第二,進行劃鋤,以清除田間的草害,確保土壤中的營養物質被小麥所吸收。從實踐來看,劃鋤大多采用豎直操作而且只需要重復三次,在下雨的時候可以減少次數。第三,化學調控?;瘜W調控大多在分蘗期采用,一般使用二十五毫升的植物調節劑,再加入三十毫升的水,噴灑在小麥表面,能夠提高分蘗的效果。第四,合理澆水。對于足墑的土壤而言,種植者只要定期進行澆水,但如果當地土壤較為干燥,種植者就應當采取灌溉方式保證含水量符合作物生長要求。

1.5 春季管理

第一,要及時劃鋤。時間的確定應當按照本地農民的習慣時間,早田麥應當保證土壤的松弛度。因而,在雨后或濕潤氣候時進行效果最好。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疏松土壤,以提高小麥對養分的吸收效率。第二,肥水適宜。對于旱苗,種植戶應當在補水灌溉之后施加十五克的尿素肥。對于長勢較好的苗區,只需要使用約八克的化學肥料。第三,化學調控。為了避免麥苗出現隨風倒的情況,種植者可以使用中耳乳油進行控制,根據20:45的比例和水混合,然后在田中進行噴灑。

2 病蟲害防治要點

2.1 常見病蟲害

第一,小麥銹病。小麥銹病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條銹病、葉銹病以及稈銹。條銹病發病時表現為成行的特點,而葉銹病則呈現出亂行的特點,稈銹病表現為一大塊紅斑。這三種病害的發生時間一般在小麥返青之后的兩個月左右。

第二,麥蚜蟲。剛開始時,麥蚜蟲主要是以小麥的外部作為危害對象,如果葉面和根莖出現了面積較小的淡黃色斑點,即可認定存在蟲害。在小麥成長的中期,麥蚜蟲會對小麥內部造成危害,因而產生小麥中空倒伏的現象。

第三,小麥根腐病。這種病害的表現是小麥的根部受到損害或出現腐爛現象。在發病初始階段,小麥的生長緩慢或顆粒不夠飽滿,此后會出現根部腐爛以及倒塌的情況,表現為大面積的黑色病斑。這種病害時常發生在缺乏病害抵抗能力的麥種上,一旦土壤溫度發生變化就可能造成傳播來源,而且病毒具有抗寒抗旱的特性。

第四,小麥赤霉病。這種病害的表現是小麥出現苗枯、稈腐以及穗腐等情況,在小麥生長的整個階段都會受到危害。在病害產生的初期,病菌將造成穎殼上的淺灰色斑點,而且面積將持續擴大,直到遍布整個小穗,顏色也逐漸變為枯黃色。特別是在空氣中水分含量較大的時候,病斑位置往往還將產生粉紅色的膠狀霉層,此后還會長出藍黑色的顆粒。

2.2 防治措施

第一,物理防治。確保種苗具有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是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關鍵因素,因而,種植者應當選擇在這一方面性能較好的品種,在這一階段盡可能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幾率。而在施肥過程中,種植者應當把土層鋪平,有效清理雜草,確保肥料吸收的均勻性,而且施肥應以生物肥料為主。第二,生物防治。為了降低成本,種植者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培養有益的昆蟲如中華螳螂、益性瓢蟲等,營造出“益蟲消滅害蟲”的環境。從種植實踐來看,采用這種方式能夠有效降低防治病蟲害的成本,而且不會對生物鏈造成破壞。第三,化學防治。針對麥蚜蟲,我們應使用濃度1.5%的樂果粉劑,每畝用量為1.5-2.0公斤。噴霧使用百分之五十的二千倍辛硫磷乳油,或者使用四千倍液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

為了提高小麥產量,種植者應當合理選種,做好整地施基肥工作,提高播種質量,并開展冬前管理和春季管理。小麥常見的病蟲害包括小麥銹病、麥蚜蟲、小麥根腐病以及小麥赤霉病等,種植者應當有針對性地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或化學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 孫佳佳.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6):166-167.

猜你喜歡
病蟲害防治小麥
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
解讀山東小麥栽培技術要點及發展前景
小麥,你好
防止小麥倒伏和增加穗數及穗重的措施
兄弟
我的英國朋友小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