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辰河戲發展現狀及其對策

2019-10-14 15:43顏婷
藝海 2019年8期
關鍵詞:發展現狀戲曲對策

顏婷

〔摘 要〕辰河戲是湖南最負盛名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歷史上,辰河戲一度輝煌,但是近來辰河戲在藝人、觀眾、資金方面不容樂觀,對其加以傳承與保護迫在眉睫。從傳承人和觀眾的培養、劇目的傳承與創新、資金的有效吸納等層面發軔,才能讓辰河戲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關鍵詞〕戲曲;辰河戲;發展現狀;對策

辰河戲主要流布于湖南沅水上、中游(舊屬辰州)一帶,以及與其毗鄰的貴州、四川部分區域。它有三種表演形式:高臺(舞臺演唱)、低臺(木偶戲)、圍鼓堂(坐唱)。作為一種古老的大戲劇種,辰河戲的唱腔分高、低、唱、彈四大類,其中以高腔為代表。辰河高腔,來源于弋陽腔,明初隨著江西移民傳入沅水中上游地帶,經過與當地語言、民間藝術、民俗融合,漸漸成型。辰河高腔以擅演目連戲而聞名,辰河目連戲有著中國戲劇“活化石”的美名,被當地藝人尊稱為“戲娘”。2006年,辰河高腔和辰河目連戲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隨著電影電視等現代娛樂方式的盛行,戲曲觀眾嚴重流失,演出上座率低下,演出場次減少,各地辰河戲劇團生存艱難,發展式微。鑒于此,筆者所在的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辰河戲調研團于2018年7月在溆浦、辰溪、瀘溪開展了為期5天的調研,之后,筆者又在2019年6月30日單獨采訪了瀘溪辰河高腔州級傳承人向敏謙老師,對辰河戲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其問題給予了具體的解決策略。

一、辰河戲目前現狀

(一)藝人“青黃不接”,呈現出老齡化趨勢?對于中國傳統地方戲曲藝人來說,演員這一職業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生活需求,許多藝人因待遇低而轉行。溆浦辰河目連戲劇團(也稱辰河目連戲傳承與保護中心)的成員總共只有11人,其中演員6人,能夠演出的只有3人,另外一個樂隊成員和兩個專業技校畢業生尚不能獨立演出。瀘溪劇團目前在編的演藝人員僅14人,加上4個臨時演員,總共18人。辰溪劇團只剩16個青年演員,老年演員大部分已退休,在崗在編的藝人剛好40人。演員的匱乏已成為辰河戲發展及傳承的重要難題。

質言之,辰河戲劇團藝人普遍老齡化,傳承人斷層嚴重,藝人普遍都是中老年,缺乏青年演員。為此,辰河目連戲傳承與保護中心和溆浦職業中專聯合辦學,面向社會公開創辦了一個非遺傳承班,招納了30名學員,作為辰河目連戲的傳承人進行重點培養。而這30名學員也是辰河目連戲發展的最后希望。雖然開辦了非遺傳承班,但傳承人年紀尚小,能力有限,仍難獨立演出。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辰河戲藝人待遇低,不能滿足年輕人的生活需求;其二,據向敏謙老師介紹,辰河戲的門檻較高,難以篩選合適的藝人。

在如今的現代化生活中,人們的審美興趣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或有了新的審美要求,或已沒有能力欣賞傳統的民族藝術。相對而言,年輕人更喜歡流行歌曲、影視劇等時髦的現代藝術表演方式。比起這些多維的現代表演,傳統的民族藝術市場很小。因此,許多孩子不愿從事傳統民族藝術這一行業,傳承人斷層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二)觀眾數量急劇減少,尤其缺少年輕觀眾?談到觀眾的缺失,在溆浦低莊,僅有一個辰河高腔民間草臺班,據一位70多歲的戲迷透露,這個班子在低莊當地的西都影院唱了一百多天,每天向觀眾收取10元的門票費,吸引了不少熱愛辰河高腔的老人。受新媒體和高科技產品等的沖擊,人們的審美和娛樂方式發生了變化,致使辰河戲這一古老藝術的觀眾多是中老年人。

(三)經費開支大,資金難以支持演出?資金的匱乏,限制了辰河戲劇團的發展。溆浦辰河目連戲傳承與保護中心周建斌主任提到,溆浦縣對藝人的編制削減幅度大,2012年有45個編制,如今只剩21個。在2002年至2007年期間,演員甚至沒有工資,單位只能保證給每位職員繳納社保。目連戲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實行經費包干,情況有所好轉,但這些年來,經費依舊沒有增加。辰河高腔劇團藝人表示,他們一年要走99個貧困村,要演六十多場戲,而經費卻只有二十幾萬。低莊的辰河高腔草臺班目前每天仍在堅持演出,但他們難以預先排練。政府對民間戲班的關注甚微;戲班演出場所不固定,每日需200元租用西都影院,作為臨時的演出場地;演員收入不穩定,每日人均收入僅40-70元。

二、辰河戲保護與傳承的對策

關于辰河戲的傳承與保護,筆者所在的調研隊伍分別在溆浦、辰溪召開了兩次專家座談會,商議了一些保護對策:

(一)重視傳承人的培養,擴充新一代青年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靠的是活態的傳承。這種活態傳承的特征決定了它的傳承是以人為核心的。辰河戲傳承人的減少,限制了它的傳承和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形成自己的辰河戲骨干隊伍,溆浦辰河目連戲傳承與保護中心已開辦戲曲非遺傳承班。成功地培養一個傳承人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這個培養的過程亦是漫長的,目前懷化辰河戲傳承人呈現老齡化趨勢,演員青黃不接,能否培養出新一代傳承人,這個問題還值得我們思考。非遺班的這些辰河戲傳承人日后將要承擔著傳承“中國戲曲活化石”的使命。筆者認為,學校應該鼓勵他們將成為優秀的辰河戲傳承人作為自己理想,鼓勵他們努力夯實戲曲基本功,傳承戲曲精神;政府應該盡力保障這些學員們的生活,給予關心。在培養少年演員的同時,尋求青年演員,適當降低青年演員的門檻,彌補辰河戲青年演員的斷層。有藝人在,才能做到“以戲養戲”。

(二)植根于辰河戲的文化土壤,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目?對于辰河戲各劇團來說,現有的問題不只是演員的培養,還有觀眾的培養,而觀眾要依靠戲曲本身來培養,不演出只會讓觀眾離戲曲越來越遠。沒有觀眾這片土壤,戲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辰河戲劇團要迎合新時代民眾的需求,創作出群眾喜愛的作品。辰河戲流布的區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比如當地的民俗風情、屈原在溆浦的故事,以及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袖向警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向仲華、著名學者向達等名人事跡,這些素材都可以為辰河戲劇團利用,打造出優秀的劇本。

(三)依托非遺保護政策,通過各種渠道來獲取發展資金?資金的短缺不應固化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積極主動尋求出路。一方面可以通過新興媒體的宣傳,向國家、省級申報項目,如劇目整理或藝人培訓等;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當地旅游資源,打造與辰河戲相關的旅游項目。懷化和湘西有其獨特的旅游資源,比如當地的生態文化景觀、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等。

(四)加強對辰河戲資料的保存,建立數據庫?辰河戲豐富的資料目前還沒形成體系,工作量巨大,僅僅靠少數有情懷的辰河戲藝人還遠遠不夠,相關文化部門在這方面應該加大力度。首先,系統普查辰河戲民間藝人,為辰河戲重要傳承人立傳,建立傳承人數據庫;其次,仔細收集散落民間的劇目、曲牌、道具等資料;最后,對辰河戲表演藝術進行圖片或錄像保存,以供后人參考。

(五)營造良好的戲曲氛圍,培養當地民眾對辰河戲的文化認同感?當地政府可以將辰河戲納入中小學教材、開設辰河戲欣賞課或興趣班,加強孩子們對辰河戲的認識,提高孩子欣賞辰河戲的能力。此外,政府還可以組織劇團多舉辦一些像“傳統戲曲進校園”“戲劇文化藝術節”“送戲下鄉”等形式的活動,這不僅可以培養新的年輕觀眾,還可以幫助當地民眾建立對辰河戲的文化認同感。

辰河戲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髓,是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藝術價值、文化內涵等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辰河戲的處境越來越艱難。如何振興辰河戲,還需大家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熊曉輝,余繼平.辰河高腔[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4.

[2] 湖南省戲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劇種志叢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

[3] 向彪.辰河戲保護和傳承的幾個問題——訪戲曲專家李懷蓀[J].懷化學院學報,2018(4).

[4]鄭劭榮.“戲娘”守望者——辰河目連戲國家級傳承人周建斌訪談錄[J].文化遺產,2019(3).

猜你喜歡
發展現狀戲曲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的發生學述見
天然氣儲運技術經濟分析
巨災債券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