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析“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熱潮
——以《偶像練習生》為例

2019-10-18 07:54吳怡雯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傳播力研究 2019年28期
關鍵詞:練習生綜藝偶像

吳怡雯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一、什么是“偶像養成類”綜藝

“偶像養成類”綜藝,是把練習生日常訓練和比賽舞臺全部記錄下來,以“偶像養成”為核心目標的新興節目形式。

國內的這類節目最早出現在2015年,綜藝《燃燒吧少年》的出現象征著衛視對此類節目的最先試水。2016年開始,《hello!女神》、《最強女團》、《明星的誕生》等節目也在各大網絡平臺出現。但在最初階段,這類節目在國內并沒有產生很大熱度。直到2017年,各大衛視和網絡平臺推出了《超次元偶像》《明日之子》等節目,“偶像養成類”綜藝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特別是在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PRODUCE 101》引發了收視熱潮,使得“偶像”一詞前所未有地活躍在大眾面前。(見表1)

表1

二、“偶像養成類”綜藝引發收視熱潮的原因

(一)準確把握受眾心理

1.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在一種普遍存在社會心理,也是大量粉絲追星行為的內在動機。普通人出于對明星隱私的好奇,會在互聯網上想盡辦法搜索其相關信息,明星的八卦緋聞也成了許多人茶余飯后的談資和消遣。

《偶像練習生》中的選手同以往選秀節目不同,他們并非純素人,其中不乏一些小有名氣的選手。比如從《聲動亞洲》出道的蔡徐坤,在節目播出之前,他的微博就有一百多萬的關注量;比如早先參加過韓國《PRODUCE 101》第二季的朱正廷和Justin,他們有著一定的知名度和粉絲基礎;又比如在《中國有嘻哈》上亮過相的小鬼和朱星杰,出過單曲、接受過采訪,也被廣泛關注著。但大部分粉絲對明星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其在舞臺上的形象,一種被包裝過的人設形象。所以,很大一部分觀眾是這些選手的粉絲,去看節目是因為好奇他們喜愛的明星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另一方面,其中還有一些雖然未出道但自帶話題的選手,比如范冰冰的弟弟范丞丞、焦恩俊的女兒焦曼婷、成龍侄子Jeffery 等,這讓節目還沒開播就賺取了不少流量。大家會很好奇他們的實力到底如何,是真的能歌善舞,還是只會靠家里人上位?

除了這兩類比較典型的選手群體外,還有一些曝光度較少、來自小公司的練習生,他們吸引觀眾的能力相對較弱,但到節目播出幾期后,會有一部分受眾被圈粉?;蛟S一開始還會“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但越往后越感慨“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于是一發不可收拾地追著看了下去,好奇自己的“愛豆”還有什么不為人知的“藝能”,這是部分受眾的真實寫照。

2.欲望與理想的替代性滿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中提到,個體竭力追求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本能欲望,“人在難以擺脫的挫折中尋求某種精神快感或積極聯系,有意或無意地進行自我補償①”。在日常生活中,受眾作為普通人,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夢想得不到實現的失落會推動人們轉向外部環境去尋找精神補償。

“當自己喜愛的明星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而這一方面恰恰是自己不可能完成的,那么個體對明星的心理寄托其實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替代性滿足②”,很多有興趣、有才能的觀眾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展示自我的舞臺,但他們對于成功的渴望依然存在,不僅僅是在本職工作方面,還有外貌、演技、唱歌、跳舞等等方面,所以說“受眾將自己的欲望、理想和信念向外投射和放大,本質上是一種深層自我的現實化、人格化和理想化③”。

在節目中,“越努力越幸運”這句雞湯口號反復在視頻中出現,節目想展現的是:這些本來并不完美的練習生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經過一層一層的篩選,一次一次的鍛煉,迅速地成長起來?!俺砷L”和“勵志”這樣的節目設定,貼近年輕受眾的心理,也接近他們的生活主旋律??粗枷竦耐懽冞^程,受眾會情不自禁地自我投射,仿佛自己也身在其中,自己也有所成長、有所進步,從而獲得滿足感。

(二)有效整合媒介資源

1.網絡投票排名實時刷新

《偶像練習生》是網絡綜藝,粉絲可以通過愛奇藝平臺為選手投票。該節目的比賽規則是:100 名練習生每周都隨機組團進行舞臺表演,由觀眾投票決定排名,選手排名每周公布一次,并淘汰部分人員,最后一期進行決賽,根據實時排名選出票數前9 名成員,組成團體“nine percent”出道。

有學者提到:“節目播放期間,選手們依照粉絲喜歡的類型被塑造,吸引粉絲;粉絲則通過各個渠道、平臺關注自己所喜歡的選手的動態,為其投票。④”偶像和粉絲之間,其實是一種各取所需的關系,而這一系列互動也是粉絲觀眾群體得到滿足的過程。節目從始至終都讓觀眾參與到“偶像制作”的過程中,粉絲可以在愛奇藝每天投一票給自己支持喜愛的練習生(充值成為會員或者買贊助商產品可以增加票數),并且練習生們的排名會每周公布一次,這使得粉絲們時刻“保持警惕”,每天投票以保證自己的“愛豆”排名不下降,而在不知不覺中,受眾就對該視頻平臺產生一定的依賴性。

2.微博平臺帶動的全媒體覆蓋

新浪微博中的熱搜話題傳播快、效果強,能進一步引起網友的廣泛討論。節目組以微博為主要宣傳陣地,同時在電臺、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等各個媒體平臺,實現全媒體覆蓋,保持節目“流量”。

有效融合多種媒介的宣傳推廣策略,使得《偶像練習生》收視率的穩步增高,一段時間內關于該節目的信息在互聯網中鋪天蓋地地涌來。信息的輪番轟炸、傳媒的過多渲染,不僅增加了大眾的獵奇心理,還使明星成了前衛時尚的標榜,強化了受眾的從眾心理。學者白琨總結道:“也就是在這種從眾心理的驅使下,當大眾媒體制造出大量明星讓人崇拜時,人們也就似乎理所當然的對這些明星崇拜了起來。⑤”

比如,第一期節目播出后,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周圍的一些人會有新的口頭禪,像“我不能影響他們”“你心里沒點balance 嗎”“我覺得我都要愛上他了”等等。如果沒有看過節目,就沒法和同齡朋友共語境,這是大部分熱愛潮流的年輕人所“不允許”的;因此,年輕個體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會不自覺地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也就是所謂的盲目從眾,這是很多非粉絲觀眾最初去觀看節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女性主義視角下的消費偶像“小鮮肉”現象

在21世紀,隨著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關注點從“生產”轉向了“消費”,大眾偶像也從生產型轉向了消費型。與此同時,在當今社會,女性的地位也有了極大的提高,大眾對“女為悅己者容”的角色期待和刻板印象逐漸消解,相反,女性消費“小鮮肉”的現象變得極為普遍。

“小鮮肉”是互聯網時代的新名詞,這個詞包含著對年輕男性的物化和消費心態,所以一定程度上對于男性來說并不是一個褒義詞。而女性從“被看”變為“受眾”,從“被消費者”變為“消費者”,這一轉變映射著女性社會主體地位的提高。

在國內很多選秀節目中,男性選手的形象也從以往的“肌肉型男”向更符合當今女性審美的“可鹽可奶的小鮮肉”轉變。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提到的第六層“審美需求”,是指人對美的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和欲望?!杜枷窬毩暽饭澞恐械木毩暽旧隙际怯蓄佊猩聿牡摹靶「绺纭?,在其主要受眾年輕女性眼里,這些都算是“美好事物”。所以說,節目組對受眾審美需求的準確把握,是其大獲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結語

“偶像養成類”綜藝是2018年最火爆的選秀節目,在2019年也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這樣“三個月速成班”式的選秀機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練習生訓練時間短,實力不夠”“后續造星資源不夠,培養機制跟不上”“粉絲群體流動性大”等等。所以,節目制作組不能一味追求眼前效益,而是要把握節目內容與形式的已有優勢,將其打造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否則“偶像養成類”綜藝只會是“曇花一現”。

注釋:

① 楊銀娟.替代性滿足:我國青少年對日本動漫出版物的解讀研究——以《海賊王》為例[J].出版發行研究,2012(08):56-59.

② 袁延明,劉巖.明星真人秀節目走紅的受眾心理探析——以《奔跑吧,兄弟》為例[J].聲屏世界,2015(07):30-31.

③ 白琨.超越自我,追尋完美——心理學視野下的明星崇拜現象[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05.

④ 許芫顏.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小議[J].出版廣角,2017(08):66-68.

⑤ 白琨.超越自我,追尋完美——心理學視野下的明星崇拜現象[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05.

猜你喜歡
練習生綜藝偶像
偶像報
SEOUL TRAIN
食神練習生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飯”綜藝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綜藝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看網絡自制綜藝的崛起
我的偶像
孫紅雷:我不是綜藝咖,還是要好好演戲
出賣偶像
偶像們都戀愛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