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類攪動創投圈,如何掘金萬億市場?

2019-10-22 03:13史亞娟
中外管理 2019年9期
關鍵詞:收運垃圾桶垃圾

史亞娟

都說垃圾分類變革會帶來大量投資機遇,那么哪些是真機會,哪些是湊熱鬧?

8月12日,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關于公開征求<四川省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置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建議的公告》,提出在四川全省1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此前,上海也于7月1日發布“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住建部更是在今年6月份明確了到2020年底,全國46個重點城市都面臨著垃圾分類和處理的問題……

顯然,垃圾分類已是大勢所趨,普及全國只是時間的問題。而當民眾對著“干垃圾”“濕垃圾”無從下手的時候,早已有企業嗅到商機。僅7月上旬短短半個月內,就有200余家垃圾分類企業成功注冊。相關產業和工種突然走俏,“代收垃圾小哥”儼然成了新的服務職業,分類垃圾桶、垃圾粉碎器等一時間在電商平臺成搶手“神器”。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資本的冷靜態度。據報道:截至8月份,僅有峰瑞資本、達晨創投、光大金控等少數投資機構在該賽道有所布局。

長期看,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必將重構整個固廢回收產業鏈,那么資本的投資邏輯是什么?更關鍵的,垃圾分類導入期過后,政府的補貼也將隨之減少,企業勢必要主動構建自己的業務模型,從垃圾處置的價值鏈條中尋找生存機會。那么對企業而言,這其中又有哪些商業規律可循?

帶著疑問,《中外管理》采訪了曾參與垃圾分類早期項目投資的峰瑞資本副總裁馬睿。

上海垃圾“強力啟動”將引發跟隨效應

《中外管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這個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條例,讓上海市民步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怎么看上海垃圾分類試點的整體價值?上海取得了哪些成功經驗?還存在哪些問題?

馬睿:推廣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群眾要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國外的經驗看,日本就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才形成今天井然有序的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上海垃圾分類“強力啟動”的意義——它讓上海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就普及了垃圾分類的常識和知識,首次實踐了垃圾分類的行為。隨后,“上海做法”將在全國引發跟隨效應。

此次上海試點的一大特點是,在執行中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在上海推動首輪垃圾分類的90個街道共計幾千個小區中,有“定時定點”投放,也有一天24小時內均可投放。上海出動了大量志愿者充當垃圾分類督導員,每個投放點配備兩名,分兩個時間段輪流在分類垃圾桶前值守,監督居民是否執行了垃圾分類,同時及時糾正錯誤的分類方法。只是,并不是所有試點小區都做到了規范分類。督導嚴格的小區,掀開垃圾桶會發現干濕垃圾排布分明;督導不嚴格的小區,干濕垃圾依然有混投現象,氣味難聞。

因此,接下來的重點是,如何去培養市民的垃圾分類習慣。

從2020年開始,垃圾分類將更加系統地在46個重點城市穩步推進。我們對此是非常樂觀的,畢竟垃圾分類是國家下決心要做好的一件大事,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關注環保,國民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只是,這注定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事情,推廣、執行不可急于求成。

“地埋式垃圾桶”破解廚余回收異味問題

《中外管理》:垃圾分類試點盡管總體上很成功,但也出現了一些爭議,比如:有居民反映這種分類方式過于粗暴了,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針對這些難題,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案?

馬睿:我們在上海調研時也發現,居民對對垃圾分類中的濕垃圾處理抱怨相對較大。因為扔濕垃圾時,必須先從塑料袋中取出,扔進濕垃圾桶,再把塑料袋扔進干垃圾桶,他們反映這種分類方式既不衛生,也不人性化。此輪垃圾分類的重點,在于干濕垃圾應該怎么分類回收,而不在于后端的資源化。但是,整個垃圾回收鏈條中廚余該怎么收,固廢回收行業其實也一直在尋找好的解決方案。

垃圾分類的各地實踐中,廣州一直走在前列。作為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之一,2020年底前,廣州中心7個城區小區將逐步實現撤出樓道垃圾桶。為破解垃圾收運有異味、垃圾收運二次污染等難題,黃埔區蘿崗街即將率先啟用的“地埋式分類垃圾桶”,就是專門針對廚余這種有異味垃圾的一種相對合理的收運辦法。

與傳統定時集中收運垃圾方式不同,“地埋式垃圾桶”的垃圾收運方式相對靈活。每個桶內投滿后,收運車會將垃圾桶吊裝壓縮運走,這個過程不再需要人工搬運,這就直接降低了環衛工人垃圾收集的勞動強度,收運效率也會更高。

今后企業如果能引進“地埋式垃圾桶”這種封閉式、模塊化設備,那么餐廚垃圾分類中的用戶體驗也會提升很多。峰瑞資本投資的奧北環保,就在嘗試用類似模式回收處理居民小區的廚余垃圾,但目前產品還未投入市場。

垃圾分類擾動傳統環衛市場,帶來萬億級機會

《中外管理》:垃圾分類由“鼓勵”轉向“強制”,必將推動固廢產業鏈的變革與發展,同時對前端制造、中端收運、后端處置企業都會產生積極但影響,那么,資本是怎么評價垃圾分類市場的整體價值的?

馬睿:垃圾分類在二級市場和一級市場已經形成很大的聲量和關注度。我們認為,垃圾分類整體市場非??善?,它必將擾動整個環衛和環保市場,產生萬億級的市場機會。前期把干濕垃圾分離做好,未來就有可能把可再生資源再分離出來。

我們并不看好前端“網約代收垃圾”服務。因為“代收垃圾”這件事本身邏輯就錯了。國家提倡的是讓居民自己垃圾分類。企業做前端,也是要教育民眾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取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把分好的垃圾交給企業去處理。這是前端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垃圾分類生意的核心壁壘所在

總體來說,生活垃圾回收總量非??捎^。從垃圾分類本身來講,資本最大的判斷邏輯是:全國每年產生的1.86億噸到2億噸生活垃圾中,有6000萬噸是可回收的。處理處置方式主要是焚燒處理和填埋處理。

垃圾產生量,如果按照每人每天產生1.2公斤的生活垃圾來測算,中國人口眾多,所以全國生活垃圾的總量將是非??捎^的。不僅如此,前端垃圾產生量在逐年增加,后端焚燒和填滿能力也已經基本飽和。

而整個鏈條的可變量部分,在于“6000噸可回收垃圾”。這部分本來是由廢品回收人員來做的,這個體系的總人數大約有1500萬人,但并不在國家控制范圍之內。萬一他們哪天不做回收了,每天產生的可回收垃圾不能被及時回收處理,而是直接進入填埋環節或焚燒環節,那整個垃圾回收鏈條將極有可能爆倉。

這也是國家推動“兩網融合”的用意所在,所謂“兩網融合”,就是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相融合,就是實現生活源再生資源與其他類別生活垃圾的統一分類交投、分類收運和資源循環利用,最終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的實效。

企業布局前端ToC增量市場,會更有機會

《中外管理》:在生活垃圾處置產業鏈中,產業界普遍認為“中端垃圾清運處置服務和后端垃圾回收再利用兩個環節,相對前端分類回收服務更有商業價值,對此您是怎樣看的?企業應該怎么構筑壁壘?

馬睿:原來廢品回收產業有自己成熟的產業鏈,它是一個存量市場。也就是說,垃圾分類政策出臺前,后端廢品回收行業就已經存在很多年了,比如:最常見的打包站。而現在面向C端的垃圾分類才剛剛開始,產業格局還沒有確定下來,對創業公司來說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

所以我們認為ToC的生意要比ToB的生意好,畢竟在生活垃圾處置產業鏈中,后端市場已經趨于飽和,整個產業鏈現在最缺少的還是前端業務。畢竟以前居民是沒有垃圾分類習慣的,這是一個增量市場。

更重要的,垃圾分類是環保領域罕見的可以“三遍收錢”的業務:首先,政府要推動垃圾分類,必然會給企業下撥財政資金,因為政府需要一套針對社區垃圾分類的解決方案;其次,垃圾收上來后,企業也是可以賣錢產生經濟效益的。最后,當創業團隊掌握了一定規模的C端用戶流量,又可以去找BAT變現。所以說面向C端市場的垃圾分類項目,盡管比較難做,但發展前景卻遠遠比廢水處理、固廢處理、土壤修復等這些傳統環保項目要好得多。

但“前端的意義”不是說要企業要去“代收垃圾”,我們并不看好前端“網約代收垃圾”服務。因為“代收垃圾”這件事本身邏輯就錯了。國家提倡的是讓居民自己垃圾分類。企業做前端,也是要教育民眾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取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把分好的垃圾交給企業去處理。這是前端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垃圾分類生意的核心壁壘所在。

我們判斷,垃圾分類和前端的垃圾減量一定會帶來新的商業機會,而這個新機會也一定要由新的創業團隊來做,而不是原來那種純粹做廢品回收、開打包站的原始業態來做。具體而言,資本會更加青睞在價值和增長兩方面,均有實力的創業隊伍;看好那些真正做到讓老百姓自己做好垃圾分類,并在不燒錢的情況下,通過品牌、運營、新技術,實現快速增長的公司。

當然,這些條件全部具備的創業團隊在市場上還并不多見,我們也不是很著急。畢竟強制垃圾分類以來,與之相關的公司,現在市場上已經有幾千家,相信一定會有不錯的項目涌現出來。

猜你喜歡
收運垃圾桶垃圾
考慮工作量平衡的餐飲垃圾多行程收運路線優化
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垃圾收運系統分析
2025年山西垃圾收運覆蓋90%以上自然村
蘇州工業園區餐廚垃圾產生現狀及收運方案研究
垃圾去哪了
投進垃圾桶的信
投進垃圾桶的信
那一雙“分揀垃圾”的手
倒垃圾
倒垃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