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 T2* mapping技術評估干燥綜合征涎腺病變

2019-10-24 02:40馮倩倩王鳳仙趙盛楠張華勇孫凌云周正揚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9年10期
關鍵詞:頜下腺腮腺腺體

馮倩倩,儲 晨,王鳳仙,趙盛楠,張華勇,孫凌云,周正揚*

(1.南京鼓樓醫院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醫學影像科, 2.風濕免疫科,江蘇 南京 210008)

干燥綜合征(Sj?gren's syndrome, SS)為主要累及涎腺、淚腺等外分泌腺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涎腺主要包括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3對腺體[1-2]。目前X線攝影、99mTc腮腺動態成像、MR等多種影像學檢查技術已用于臨床診斷SS[3-5]。MR診斷涎腺病變具有獨特優勢,但常規MR掃描及MR導管成像對早期涎腺病變不敏感[6-9]。T2*mapping是對局部血氧含量變化敏感的定量成像技術,可反映組織微環境的早期炎性改變[10]。本研究探討MR T2*mapping技術對SS涎腺病變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43例SS患者(SS組),男3例,女40例,年齡18~67歲,平均(42.0±11.2)歲。納入標準:①經2名風濕免疫科高年資醫師共同診斷為原發性SS,符合2016年ACR/EULAR分類(診斷)標準[11];②首次就診并接受MR T2*mapping成像,且MR檢查前未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排除標準:①有頭頸部腫瘤手術及放射治療史,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結節病、淀粉樣變性、移植物抗宿主病、IgG4相關疾病、糖尿病等病史;②吸煙、酗酒、吸毒史;③MR檢查禁忌證。納入同期40名無口干、眼干癥狀,無涎腺相關病史的健康志愿者(對照組),男5名,女35名,年齡20~65歲,平均(40.3±10.0)歲。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批準(編號2016-126-01),受試者均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 Philips Ingenia 3.0T MR掃描儀及16通道相控陣頭頸聯合線圈,行常規軸位T1W、二維短時反轉恢復(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STIR)序列及T2*mapping掃描,并以平行于腺體主導管方向行雙側MR涎腺導管成像(表1)。掃描前受檢者空腹至少1 h,囑其在掃描過程中盡量避免身體活動及吞咽動作。掃描范圍自顱底至頜下腺,包括雙側全部腮腺及頜下腺。

1.3 MR圖像分析 由2名具有5年以上頭頸部MR診斷經驗的影像科醫師在不知曉分組信息的前提下獨立基于MRI進行診斷及測量分析。

1.3.1 MR形態學診斷腮腺及頜下腺病變 參照既往研究[5,7,12-13],將T1WI腺體內呈高信號且STIR序列圖像呈低信號區域定義為SS脂肪浸潤性病變,并對其進行分級:0級,腺體實質信號均勻,形態正常;1級,腺體內稀疏細網狀或小結節狀分布的脂肪信號,脂肪結節直徑<2 mm;2級,彌漫網格狀分布的脂肪信號,脂肪結節直徑2~5 mm;3級,彌漫分布的粗網格狀脂肪信號,脂肪結節直徑>5 mm,正常腺體結構消失。根據MR涎腺導管成像所示導管擴張程度進行分級:0級,導管末梢無擴張,主導管無狹窄及擴張,邊緣光滑;1級,末梢導管出現彌漫性點狀擴張,直徑<1 mm;2級,末梢導管彌漫性球狀擴張,直徑1~2 mm;3級,末梢導管彌漫性腔洞樣擴張,直徑>2 mm,主導管縮短、粗細不均。以常規MRI提示脂肪浸潤(脂肪浸潤>0級)和/或MR涎腺導管成像提示出現導管病變(導管擴張>0級)作為MR形態學診斷SS涎腺病變陽性標準。

1.3.2 腮腺與頜下腺T2*值測量 在T2*mapping圖像上選擇雙側腮腺、頜下腺最大層面,沿腺體內緣勾畫ROI,盡量包括全部腺體組織并避開腺體內大血管,通過SPIN軟件自動獲得T2*值。取2名醫師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T2*值,由其中1名醫師對全部腺體T2*值進行重復測量。

圖1 患者女,53歲,原發性SS 右側腮腺(A)及雙側頜下腺(B)T1WI示腺體實質信號均勻,判定為MR形態學陰性 圖2 患者女,47歲,原發性SS 右側腮腺(A)及雙側頜下腺(B)T1WI示腺體實質內彌漫結節、斑片樣高信號,判定為MR形態學陽性 圖3 患者女,53歲,原發性SS 右側腮腺(A)及雙側頜下腺(B)T2* mapping圖像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分析軟件。以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SS組與對照組間腮腺及頜下腺T2*值的差異。通過Logistic回歸聯合ROC曲線評估MR形態學、T2*值及二者聯合對SS的診斷效能;以Z檢驗比較不同診斷方式對同種病變、同種診斷方式對不同病變診斷準確率的差異。采用組內相關系數(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分析T2*值測量的觀察者內及觀察者間一致性,ICC<0.5表示一致性較差,0.5≤ICC≤0.75為一致性中等,ICC>0.75為一致性較好。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MR形態學診斷 SS組43例雙側共86個腮腺中,MR形態學診斷陽性32個,陰性54個; 86個頜下腺中,形態學診斷陽性38個,陰性48個(圖1、2)。對照組雙側腮腺(共80個)及頜下腺(共80個)均為形態學陰性。

2.2 T2*值 SS組雙側腮腺平均T2*值為(12.88±3.37)ms,其中形態學陽性及陰性腮腺T2*值分別為(12.73±3.54)ms和(12.96±3.30)ms;對照組雙側腮腺平均T2*值為(10.18±1.88)ms。SS組雙側頜下腺平均T2*值為(23.58±3.73)ms,其中形態學陽性、陰性頜下腺的T2*值分別為(22.23±2.82)ms和(24.64±4.04)ms;對照組雙側腮腺平均T2*值為(21.36±1.86)ms。SS組雙側腮腺、頜下腺平均T2*值均高于對照組(t=-6.40、-0.49,P均<0.01)。見圖3。

2.3 診斷效能 MR形態學、T2*值及二者聯合診斷SS腮腺、頜下腺病變的ROC曲線見圖4,診斷標準、AUC、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率見表2、3。對腮腺及頜下腺病變均以二者聯合診斷的準確率最高,與單純MR形態學及T2*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腮腺病變;Z=0.803、4.471,P均<0.01;頜下腺病變:Z=8.398、5.329,P均<0.01),而單純MR形態學與單純T2*值診斷準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腮腺病變:Z=1.388,P=0.165;頜下腺病變:Z=0.553、P=0.579)。在腮腺病變和頜下腺病變之間,單純MR形態學(Z=2.525,P=0.05)、T2*值(Z=0.677,P=0.498)及二者聯合(Z=0.207,P=0.835)的診斷準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4 一致性 觀察者內及觀察者間T2*值測量的一致性均較好,ICC均>0.8,見表4。

3 討論

MR軟組織分辨率高,可同時顯示涎腺3對主要腺體,但常規MRI及MR涎腺導管成像診斷SS早期涎腺病變的敏感度較低[6-9]。T2*mapping是對局部血氧含量變化敏感的定量成像技術,可反映組織微環境的早期炎性改變[14]。

本研究結果顯示,SS組雙側腮腺、頜下腺平均T2*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利用T2*mapping評估涎腺病變有一定可行性。Simon-Zoula等[10]報道,腮腺組織T2*值隨腺體氧含量變化而變化,血液灌注增加可使T2*值增高。SS涎腺病變是因淋巴細胞、漿細胞等浸潤腺體實質引起的彌漫性炎性反應,組織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血流加快[15-16],而這種微循環灌注改變可能導致病變腺體氧分壓增高,致使T2*值增高。

表1 不同MR序列掃描參數

表2 MR形態學、T2*值及二者聯合診斷SS患者腮腺病變的ROC曲線分析

表3 MR形態學、T2*值及二者聯合診斷SS患者頜下腺病變的ROC曲線分析指標

表4 T2*值測量觀察者內與觀察者間一致性分析[ICC(95%CI)]

圖4 利用MR形態學、T2*值及二者聯合診斷SS腮腺、頜下腺病變的ROC曲線 A.診斷腮腺病變的ROC曲線,聯合診斷的AUC最大,為0.91; B.診斷頜下腺病變的ROC曲線,聯合診斷的AUC最大,為0.91

本研究以T2*值診斷腮腺病變的最佳閾值為11.22 ms,診斷頜下腺病變的最佳閾值為22.24 ms,MR形態學聯合T2*值診斷腮腺及頜下腺病變的準確率均高于二者獨立診斷。以T2*值診斷炎性病變較常規MRI更為敏感,而MR形態學可直接觀察涎腺腺體內脂肪浸潤、腺體萎縮及纖維化及末梢導管擴張、破壞等改變,二者聯合可從多個角度評估腺體病變,獲得更優診斷效能。本研究中,二者聯合診斷SS腮腺病變的敏感度為81.40%,特異度100%,診斷頜下腺病變的敏感度為82.56%,特異度100%,稍高于Knopf等[17]及Su等[18]的報道。

Kojima等[7]報道,MR形態學診斷SS腮腺病變的準確率高于頜下腺(67% vs 58%),但該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本研究單純T2*值診斷SS腮腺與頜下腺病變的準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SS腮腺與頜下腺同時受累且炎性反應病程相似,T2*值改變相對同步有關。另一方面,T2*值升高可能并非SS涎腺病變的特異性表現,其他病變如IgG4相關性涎腺炎也可能引起腺體氧含量改變,應結合臨床、實驗室指標及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判斷。

本研究主要不足:①未獲涎腺病理學依據;②實驗樣本量相對較??;③已有研究[13,19]證實DWI對于早期SS具有診斷價值,但本研究未進行DWI掃描;④缺乏隨訪數據。

綜上所述,T2*mapping可用于早期評估SS涎腺病變,聯合MR形態學診斷后準確率更高。

猜你喜歡
頜下腺腮腺腺體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圖像中乳房和腺體自動分割
烏梅含漱液對尿毒癥口干癥模型大鼠頜下腺AQP5分布表達變化的研究
下頜下腺黏液囊腫1 例及文獻復習
春蠶吐絲
下頜下腺導管畸形伴多發結石病例報道及文獻復習
宮頸上皮內瘤變累及腺體的研究進展
常規CT上瘤內囊變對腮腺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價值
SPECT雙探頭前、后位顯像分別測量腮腺功能的比較研究
頜下腺導管巨大結石1例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動態增強MR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