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有住宅景觀改造中的設計理念與方法

2019-10-30 03:01栗翰江
大觀 2019年8期

栗翰江

摘要:文章以景觀設計學和新舊共生理念為基礎,從共生方面對既有住區景觀更新改造的理念進行研究與探討,以期為將來城市既有住區的更新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最終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更高品質的居住空間。

關鍵詞:既有住宅;新舊共生;景觀改造

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內設計建造的國內第一代商業化住宅。這類住宅多為我國首次嘗試的商業化住宅試點項目,其設計方案優秀,具備小型廣場、景觀小品等相對完善的住宅景觀設施,且施工質量高,是我國向現代化住宅進行過渡的代表。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住宅的景觀已經難以滿足今天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本研究探討在城市既有住宅景觀更新改造中,將承載著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的景觀元素進行保留與延續,以期滿足城市既有住區居民對居住環境和居住質量的要求,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享受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帶來的成果,同時對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予以保護和延續。

一、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

(一)融入自然

城市既有住宅的景觀更新改造應當依據當地特有的自然條件進行設計,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不能片面地依據住宅日照標準進行設計,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進行合理布局,以達到夏可庇蔭冬可沐光的效果,使住宅內的居民擁有生活在自然中的感受。

在城市既有住宅的更新改造中,需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對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水體等特征進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對于住宅內長勢良好的成材植栽應盡量予以保留,補栽的植種則盡量選取沒有較強侵入性的當地本土植物,以保證植栽群落的穩定性和景觀綠化的一致性,從而營造一種和諧共生的融洽關系。

(二)模擬自然

渾然天成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境界和精華。親近自然是人的本能。對于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人們而言,親近自然就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在城市既有住宅景觀更新改造過程中,我們應努力營造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讓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人們能感受到自然的親近。

既有住宅的景觀環境設計于改革開放初期,是根據當時設計思維設計和建造的,理念比較傳統,造型相對單調,缺乏生物多樣性。為此,既有住宅景觀更新改造過程中,我們首先應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植種選擇方面,選用具有較強環境適應能力和人工維護成本較低的本土植物物種,選擇環境友好性較佳的植種,同時注重不同植種間的搭配,打造良好的景觀環境多樣性,提高景觀植物的整體穩定性。

(三)借用自然

借景是現代景觀三大設計手法之一,是將外部景觀元素引入特定空間之內加以利用的一種方法。在城市既有住宅的景觀更新改造中,可以充分利用借景的手法,將既有住宅外部周邊的優秀景觀元素引入既有住宅中,將住宅內部景觀空間融入外部自然空間環境,以期達到降低建設成本、縮短改造工期和豐富住區內部景觀環境的作用。

二、 城市既有住宅的歷史文脈

文脈的本意為文章上下文之間的關系,景觀中所述的文脈是指文化上的傳承關系,它是一個城市或地宅長時間歷史與文化的積累,代表著一個城市的風格與底蘊,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

(一)繼承歷史文脈

文脈反映了城市和地區的歷史特征,與城市和地區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同質化現象愈發普遍的當今社會中綻放著獨特的光彩。為了文脈的保護與延續,有必要在既有住宅的景觀更新與改造過程中對當前住宅不同時間段的歷史文化景觀要素進行搜集、組織、整合,將這些要素作為設計元素納入當前住宅的景觀更新與改造設計方案中。這將使這些住宅文脈在今天同質化現象普遍的時代中綻放出獨特的光彩。

這些既有住宅已經在城市中存在了幾十年,這些住宅的建筑、環境、業態等都對住宅周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創造出獨特的住宅文化環境。這些獨特的住宅文化環境是城市和地區文脈中重要的、密不可分的組成要素。在既有住宅的景觀更新與改造過程中,應該保護住宅居民的生活習慣,延續住宅文脈,以此為基礎進行既有住宅的景觀更新與改造,達到延續住宅文脈的目的。

(二)延續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構成象征城市文化的城市形態基本要素之一。城市既有住宅作為城市的構成元素之一,在城市肌理的塑造方面具有積極的影響,對城市肌理的延續和城市文化氛圍的塑造方面具有良性作用。

城市肌理的延續要求住宅對邊界進行有效劃定,城市既有住宅清晰的邊界一方面具有增強既有住宅領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增強城市肌理的效果。邊界的調整,可以對城市既有住宅的尺度和住宅周邊環境的協調性進行調整,達到延續城市肌理的效果,對既有住宅的時代特征加以保留,同時還要避免對既有住宅的區域劃分進行不必要的調整,盡量保留其特點,力求改造后的城市既有住宅可以與城市原有肌理達到較好的融合,從而對城市肌理進行延續。

三、既有住宅改造中的人文關懷

(一)滿足人的需求

在改革開放后興建的城市既有住宅中,無法保障居民基本需求的住宅并不在少數,倘若居民的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更談不上高層次心理需求的實現。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之一是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了這個目標的盡快實現,對城市既有住宅進行更新改造已經成為必然選擇。

(二)健康

健康是馬洛斯層次需求理論的最底層需求,是人類生理的根本要求,也是滿足更高四層需求的根本保障。改革開放加速了城市化進程,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人們對潔凈無污染的空氣和陽光越發珍視。

噪聲污染問題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住宅內越發突出?,F今處于城市繁華地段的既有住宅,面對其周邊的噪聲,需要采取適當的降噪措施。在住宅的更新改造中,一方面依據動靜分離的原則,將小區內部噪聲區與居民的生活區相分隔,另一方面,利用新舊共生的理念,通過植物移栽、補種等方法,設置綠化隔離帶,將住宅內部空間與住宅外部空間隔離。

(三)安全

中國的第一代商業住宅大多設計建造于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當時機動車保有數量較低,量增長速度較慢,所以在這些居住宅設計建造初期,住宅內部道路大多采用了人車混行的道路布置方案。今天國內機動車保有量已較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數十倍,住宅內原有的人車混行交通系統已經無法滿足當今時代的要求,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對既有住宅內的道路交通系統進行優化升級,顯得十分必要。在既有住宅的景觀更新與改造設計中,可以采用減速帶等適當的障礙物控制車輛通行速度,通過路障石球等控制道路流線,同時適當擴展組團間主要道路寬度,增加人行道,設置為一級道路,在組團內部設置二級道路,對二級道路的機動車流量及通行時間段進行控制,使得住宅的交通安全得到保障。

(四)便捷

為了實現既有住宅內居民生活的便捷,需要尊重住宅內居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習慣,對住宅內部的步行交通道路,依據住宅內居民的生活習慣進行適當調整與補充,避免改造后的交通系統與居民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不相符,為居民生活帶來不便與困擾。對現處于城市繁華地段的既有住宅周邊已有的便利店、銀行等服務設施通過引借等方式進行充分利用,避免重復投資重復建設,通過文脈的繼承達到共生的目標。

(五)認同感

歷史傳統是一個地區經過漫長時間積累產生的文化與歷史資源,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有的寶貴遺產。對于這些寶貴的遺產,在既有住宅的更新改造中需要對其進行梳理,對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征加以發掘,將不同時期的景觀元素進行整合,使其歷史傳統得以展現,在相對單調、冷漠的現代住宅中展現其與眾不同的鮮明個性與獨特魅力,使住區居民的居住環境得以改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六)強調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要求設計師在既有住宅的更新改造時以既有住宅內居民的職業、生活、生理等方面的需求為基礎,進行最優設計,使以人為本的要求得以實現,使尊重人、體貼人的目標得以實現,使人性化的景觀空間成為可能。

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社會,要求設計師在既有住宅景觀更新改造中需要充分考量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住宅中設置老年人活動空間,并且依據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趨勢留有一定余量,同時增設坡道、盲道、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方便行動不便者的出行,力求使其出行安全、便捷,以達到鼓勵老年人參加住宅內公共活動的目的,促進住宅內鄰里關系的健康發展。

(七)人際交往的加強

既有住宅的公共空間劃分是依照功能和適用原則進行的,劃分出的這些空間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質,各種公開、半公開和非公開的活動在不同屬性的空間中進行。這些具有較強領域性的場所可以使使用者具有安全感,對鼓勵居民參加其內部活動具有積極的影響,對住宅內部交往的發展具有良性作用。在既有住宅的更新改造中,可以借鑒我國傳統民居中四合院形式的空間構成,通過綠地、宅間道路等元素的運用,結合已有的地形地貌,構建一個與外部空間相連同時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半私密空間。充分利用住宅內已有成材的植栽,為住宅內的居民提供一個具有蓬勃生機的游憩與交往空間,從而增進住宅內居民的交往。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城市既有住宅的景觀改造進行剖析與研究,希望能夠為國內既有住宅的景觀環境更新改造提供具有一定價值的參考意見,希望未來城市既有住宅景觀更新的新舊共生研究能夠不斷完善,成為城市既有住宅景觀更新主要更新模式,取代大規模推倒重建的更新方式,為廣大人民群眾營造出更高質量的居住空間。

作者單位:

合肥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