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的病理分析和免疫組織化學特征探討

2019-11-04 03:51盛慧超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19年11期

盛慧超

【摘 要】目的:分析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的病理分析和免疫組織化學特征。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接收的9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為單純乳腺導管內癌患者(n=47),而觀察組為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n=47),對兩組進行病理分析和免疫組織化學特征分析。結果:觀察組中的組織亞型為70.21%,而對照組為31.91%,觀察組的組織分級中高等為74.47%, 而對照組為25.5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的孕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Ki-67、小凹蛋白(cavelin-1)的表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的Ki-67陽性表達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論: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的高級別組織分級、組織亞型、PR陰性、ER陰性、小凹蛋白陰性、Ki-67增殖指數≥14%的發生率高于單純乳腺導管內癌的發生率。

【關鍵詞】:乳腺導管內癌;微浸潤;病理分析;免疫組織化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1-03--01

乳腺導管內癌(DCIS)是一種腫瘤疾病,盡早發現及時治療存活率很高,超過九成的人可以存活十年以上。乳腺微浸潤癌(MIC)存在單個或多個獨立的、直徑<1mm的浸潤灶在乳腺間質中。雖然其已經被提出,但并沒有定義為獨立的疾病類型,也缺乏準確定義和治療的標準[1]。在臨床上,廣泛采用免疫組織化學雙標記技術對DCIS-MI進行檢查,其結果準確且檢出率高[2]。本文選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接收的9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為單純乳腺導管內癌患者(n=47),而觀察組為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n=47),對兩組進行病例分析和免疫組織化學特征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 年5月我院接收的9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為單純乳腺導管內癌患者(n=47),而觀察組為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n=47),兩組患者均為女性,觀察組患者年齡22 ~ 35歲,平均年齡為(27.12±3.07)歲;對照組患者年齡 21 ~ 34 歲,平均年齡為(27.35±1.94)歲,對照組與觀察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項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了解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將所有的標本進行中性甲醛溶液固定處理,然后脫水、用石蠟進行包埋、連續切片,最后染色等,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標本。以 EnVision 法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色劑為二氨基聯苯胺。選用孕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Ki-67、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用濃縮液基質小凹蛋白-1(1∶300)[3]。磷酸鹽緩沖液為陰性對照組,已知的陽性組織為陽性對照組,嚴格按說明書上的步驟進行染色操作。再將四個病理科醫師分成兩組,采用雙盲法對標本進行仔細觀察,彼此交換最終診斷結果。DCIS-MI患者所有標本在細胞核上出現PR、ER、Ki-67陽性結果。在細胞膜、細胞質中出現小凹蛋白-1陽性結果。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標本組織和免疫組織化學特征分析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 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組織學特征比較

觀察組中的組織亞型為70.21%,而對照組為31.91%,觀察組的組織分級中高等為74.47%, 而對照組為25.5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患者的免疫組織化學特征比較

兩組患者的孕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Ki-67、小凹蛋白(cavelin-1)的表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的Ki67陽性表達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現今,科學技術進步,醫療水平逐漸完善,乳腺導管內癌(DCIS)盡早發現及時治療可以提升存活率,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患者的病痛折磨[4]。

本文研究表明,觀察組中的組織亞型為70.21%,而對照組為31.91%,觀察組的組織分級中高等為74.47%, 而對照組為25.5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的孕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Ki-67、小凹蛋白(cavelin-1)的表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的Ki-67陽性表達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綜上所述,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的高級別組織分級、組織亞型、PR陰性、ER陰性、小凹蛋白陰性、Ki-67增殖指數≥14%的發生率高于單純乳腺導管內癌的發生率,加大乳腺癌篩查的重視程度,在早期就要及時發現、診斷。然后進行綜合治療,從而最盡可能地提高臨床效果,有效地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

參考文獻

龐彩霞,胡波,魏亞萍,楊華峰.鈣化及非鈣化乳腺導管內原位癌超聲特征及其雌激素受體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9,35(03):367-370.

劉劍橋,魏云龍,張鵬,王超,王曉春.MutT同源酶1在乳腺導管內增生性病變及浸潤性乳腺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9,22(01):1-5.

周雪影.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的病理分析和免疫組織化學特征[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9,42(01):71-72.

沈吉,徐華軍,陳文顯.乳腺導管內癌患者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與X線攝片檢查早期診斷價值比較[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40(01):150-15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