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登革熱病毒,該如何救治

2019-11-11 01:55本刊編輯部綜合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點通 2019年10期
關鍵詞:伊蚊登革熱皮疹

本刊編輯部綜合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以發熱、皮疹和全身疼痛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傳染病。其通常在夏秋季節高發。近年來,登革熱疫情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有死亡案例,因此,普通民眾應予以重視,注意預防,重視病情的早期識別,爭取早治療以避免病情加重。

感染上登革熱病毒有哪些表現

登革熱病毒以伊蚊為傳播媒介,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前1日至發病后5日內傳染性最強。登革熱臨床表現有高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頭痛、肌肉和骨關節酸痛,甚至有出血傾向,等等。臨床上將登革熱分為輕型登革熱、典型登革熱和重型登革熱三種。

輕型登革熱似感冒

輕型登革熱表現類似普通感冒,癥狀表現為發熱較低,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不出疹,無出血傾向,病程常短于5天。由于臨床表現類似感冒與急性上呼吸道炎,癥狀較輕,故較易被忽視而漏診。

典型登革熱的癥狀突出

發熱 ?大多數患者突然起病,體溫迅速升高到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多數患者體溫表現不規則,部分病例于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過1~3日后又再升高,呈雙峰熱或馬鞍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發燒溫度也比較低。

伴發癥狀 ?伴有頭痛、背痛、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疼痛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食欲差、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癥狀?;颊哐劢Y膜充血,頸及上胸皮膚潮紅。

皮疹 ?常在發病后2~5日出現,初見軀干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于面部。皮疹呈多樣性,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在發熱最后1日或在退熱后,也可能會于腳、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瘀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

出血 ?于發病后5~8日,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膚瘀點、胃腸道出血、咯血、尿血、陰道出血等。

淋巴結腫大 ?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

患者病后常感虛弱無力,完全恢復正常需數周。需強調的一點是,典型登革熱治療觀察期間,在病程的3~5天時要注意病情變化,患者或家屬有什么問題要及時與醫生溝通。

重型登革熱會出現休克

重型登革熱是典型登革熱的重癥型,通常出現在病程的第3~8天。其可分為兩個類型:一是腦膜腦炎型,表現為頭痛加重,伴惡心、嘔吐、意識障礙;二是出血休克型,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重型登革熱常因病情發展迅速,患者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休克患者會出現煩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皮膚出現花斑紋,體溫下降,呼吸快而不規則,脈搏微弱,脈壓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偶有昏迷。若不及時搶救,多數患者在24小時內會死亡。

出血若得不到控制,癥狀會日趨嚴重,常有鼻出血、皮膚出現大片瘀斑,嘔血、便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癥狀。

治療只能對癥處理

登革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預后良好。影響預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齡、基礎疾病、并發癥等。少數重癥登革熱病例會因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目前治登革熱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主要采取支持治療及對癥治療措施。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防蚊隔離。解除防蚊隔離標準是病程超過5天,并且熱退24小時以上。重癥病例的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降低體溫 ?對高熱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溫,如冰敷,若用酒精拭浴降溫可能會加重皮疹,要慎用。解熱鎮痛藥物也要慎用,以免引起其他反應。對高熱不退及全身癥狀嚴重者,可短期應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

補液 ?對出汗多者、腹瀉者,可先口服補液,預防水、電解質與酸堿失衡。必要時應采用靜脈補液,糾正脫水、低血鉀和代謝性酸中毒。但應時刻警惕過度靜脈輸液誘發腦水腫、顱內高壓癥的可能。

降低顱內壓 ?對劇烈頭痛、出現顱內高壓癥的病例應及時應用脫水治療,同時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重型登革熱的治療 ?目前,對于重型登革熱的治療缺乏特異性,主要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對于以腦部表現為主的病例,應及時使用甘露醇脫水治療,必要的時候短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果患者呼吸中樞受到抑制,應及時使用呼吸機對患者進行支持治療。有出血傾向者或者出血量大者,應及時使用止血藥物,輸注新鮮全血或血小板,進行抑酸治療等。

鏈接:傳播登革熱的伊蚊長什么樣

伊蚊是一種有銀白色斑紋的蚊科昆蟲,分布于全世界,有近1000種,中國有100余種??茖W研究已證明為登革熱傳播媒介的伊蚊包括埃及伊蚊、白紋伊蚊、赫布里底伊蚊、波利尼西亞伊蚊、盾紋伊蚊和中斑伊蚊。中國的伊蚊中具有登革熱傳播性的主要是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比起白紋伊蚊,埃及伊蚊對登革熱的傳播性更強。但埃及伊蚊在我國分布區域只在雷州半島、云南等地,我國主要以白紋伊蚊分布為主。

伊蚊多孳生于樹洞、竹筒、葉腋、缸罐、石穴、坑洼等小型積水中,有些種類則在稻田、沼澤、水塘中生長。雌蚊吸血。伊蚊很善飛行,一般蚊子飛程為數十至數百米,最遠2000米,而伊蚊卻能連續飛行5000~6000米。而且伊蚊十分敏捷,可隨心所欲地進行俯沖、急轉彎、前后滾翻、突然加速或減速等高難度動作。人們舉起雙掌對準伊蚊拍過去,它往往能逃之夭夭。

有研究結果顯示,溫度不僅影響伊蚊生存,而且也顯著影響登革熱病毒在伊蚊體內的復制和傳播力。當環境溫度低于20℃時,登革熱病毒通常不能在伊蚊體內形成感染和傳播。因此,隨著氣溫的降低,伊蚊登革熱傳播力會逐漸降低甚至消失。

目前,防登革熱傳播的辦法主要是消滅伊蚊?,F代科學技術對伊蚊進行絕育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登革熱疫情。此外,疫情高發期,注意防伊蚊叮咬(比如家里裝好紗窗,少去蚊子多的地方等),可避免染上登革熱。

猜你喜歡
伊蚊登革熱皮疹
一類具變系數交錯擴散的登革熱模型
登革熱流行現狀及診療進展
羥哌酯驅蚊液和檸檬桉醇驅蚊液驅避白紋伊蚊的效果對比
鄭宇婷等發表于本刊2021年37卷第2期《利用ssr標記淺析云南登革熱重點地區埃及伊蚊種群遺傳特征》一文的勘誤
云南省邊境地區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孳生特征調查*
健康教育在登革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多功能便攜式皮疹觀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組合抗結核藥物致過敏性皮疹32例臨床分析
加味四物消風飲為主治療艾滋病慢性皮疹3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