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更適合學習者的教學

2019-11-11 12:25陰增斌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9年23期

【摘 要】積極探索“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疑為主軸,動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深入探究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轉變,著力探索基于傳遞思想的教學設計,使用更適合學習者的課堂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場攻堅戰。

【關鍵詞】教學的主要問題;學習者的問題;適合的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3-0244-01

隨著不斷推進的普及高中教育,學生人數的擴大,導致大量原先不愿學習、也不會學習的學生進入,班級規模擴大,增大了“因材施教”的困難。

一、現在教師教學的主要問題

1.教師總體講得太多。

關鍵是大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自己講得太多,學生自己能學懂的,或大部分學生能學懂的,教師還在講;而學生搞不明白的,教師沒講,或者講了,講不透,沒時間講透。很多老師是依托于第二次教學來解決問題,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

2.學生的“思維”暴露不夠。

課堂教學追求學生回答正確。教師樂意重復,或是多次重復教師自己的思維和正確的結論。

3.教師在第一次教學中的學生差異問題常常束手無策。

這種學生差異不僅包括學業成績好與學業成績差的差異,還包括學業成績好的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學業成績差的學生之間的差異。

4.許多教師不明白自己每一個教學行為的價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帶有盲目性。

二、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的理論基礎

1.主體性教育理論。

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存在,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個體的一切認知和情感活動,都是基于自我主體的選擇。一切脫離了主體實際的教學活動都將注定是失敗的。主體性教育理論重點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學習,自主的構建知識結構。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2.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

3.教學設計理論。

主張“為學習設計教學”。強調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學習者服務,以教學引導、促進學習者學習;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習和學習者作為焦點,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成效。

三、承認學生差異,尊重學生差異,研究學生差異

學生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智力類型差異、學習風格差異和個性特征差異上。學生在智力方面的差異主要是由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生活經驗、知識水平、思維方式、能力差異等引起的,這種差異性必然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的高低優劣,而且這種差異也可能使學生形成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的不同。實施因材施教策略,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教學設計時充分預想學生差異。

在教學方案設計中,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順應學生學的思路,而不是教師教的思路。

2.學習方式選擇上充分尊重學生差異。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庇米约旱姆绞教骄亢徒鉀Q問題。

3.作業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差異。

在作業的設計時,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收獲。

四、強調對教學內容的管理,就是對教學內容教的研究和學的研究

教學內容的三要素:教師的教——學習內容——學生的學,要抓學生的學就要先抓教師的教,學習內容就是橫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堵墻,就是這堵墻傷害了師生關系,那么最大的攻關是師生共同拆墻,學生自己建墻。

教師要加強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1.學習內容的性質,理解教與學的內容“是”什么?是概念,是主題,是技能。弄明白你教的是什么?

2.學習內容的結構,分析教與學的內容“有”什么?有結構嗎?有層次嗎?有相關內容嗎?

3.學習內容的價值,分析教與學的內容有什么用?啟發思維,激發興趣,強化意志,引導行為?

4.學習內容的獲得。分析教與學內容的獲得?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

教師做到六個講好,六個不講:

六個講好:講好重難點;講好規律生成;講好思想方法;講好易混點;講好易錯點;講好易漏點。

六個不講: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在學生思考或做題時不講打岔的話;在學生發表不同見解時不講刺激的話;在學生思考過程中不要太急于講話。

對我們來說,課堂教學改革帶來的可能不是方便而是麻煩,我們已經習慣了自己教學的方式、方法,最偷懶的方法,就是把腦力勞動變成體力勞動。但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要有改變,首先嘗試著做些調整,做些改變,總會有些進步。而且也沒有一套方法能包打天下,學習新的方法不是為了替換另一種方法,而是使得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讓自己要始終作為一位引導者、參與者,在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中,以知識為憑借,以問題為依據,展開平等的互動交流,力求完成學生、教師、知識之間的對話任務,使學生的人性得以展示和張揚,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調動。在課堂上用恰如其分的問答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思考,調節學生的思維節奏,增加師生的雙向信息交流,從而使我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收集整理素材,加大課堂信息量,讓課堂學習活動更貼近學生對生活的感知,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縛,重新組合教學內容,減輕學生對知識的機械學習、重復記憶的壓力,始終精神飽滿地追求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楊建超,孫玉麗.我國高中教育定位問題研究述評與再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5).

作者簡介:陰增斌(1971.02-),男,漢族,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本科,中學高級,教學管理和化學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