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第一鬧劇”:梁作友“詐捐三千萬”事件探秘

2019-11-12 15:45
傳記文學 2019年3期
關鍵詞:張宗昌蔣介石南京

哲 之

中山大學訪問學者

1932年10月,南京爆出一則頗具“黑色幽默”的新聞,這就是后來被稱作“民國第一鬧劇”的梁作友詐捐事件。有一個名叫梁作友的山東人聲稱要一次性給國家捐款三千萬。他從山東鄉下老家到縣城、縣城到省城,又從省城到南京,一層層、一級級的政府官員都和他“談笑風生”,其中包括韓復渠、陳果夫、宋子文、張靜江、陳公博等一干“有頭有臉”的人物,最后他更是直接和蔣介石本人面對面。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這個一次就要捐出三千萬的神秘富豪其實連三塊錢都沒有,只是一個種地的農民。面對要求他立即兌現部分捐款的蔣介石,梁作友居然當面幽了他一默,令總裁哭笑不得。最牛的是,這個梁作友最后居然沒有受到任何懲處,還白得了二十塊錢路費,安安全全地回家了。

“民國第一鬧劇”基本事實清楚,但至今仍有重重謎團沒有解開。梁作友,這個身體殘疾的山東農民,是如何一路“過關斬將”,接連騙翻諸多見識、學識都遠遠在他之上的大人物,最終差點騙倒蔣介石的?換句話說,為什么這么多有頭有臉的人物都會相信梁作友真的有三千萬,進而好吃好住地招待他,并安排他去見蔣介石?反觀梁作友本人,在此事件中并沒有“詐騙”錢財,只能算是“詐捐”,他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這么干,圖的又是什么呢?

筆者近日在民國報人陶菊隱的回憶錄中讀到此事后,頗感興趣,并進行了一番探究,試圖回答上述疑問。結果發現:其實梁作友只是個站在臺前的“演員”,“詐捐”事件的始作俑者另有其人,一直躲在幕后,此人就是時任山東省主席的韓復渠。他與蔣介石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事件發生前更是已經和蔣徹底撕破臉皮,于是“導演”了這出鬧劇來惡心蔣介石。

是“詐騙”還是“詐捐”?

鳳凰衛視著名評論員曹景行的父親曹聚仁年輕時做過記者,他曾在《濤聲》周刊發表一首詩,名為《題梁作友外傳》:“帶上紙糊冠,走上長安道。長安道上朱輪人,外府愛擁連城寶!聞道遼東獻白豕,傴僂嗤看劉老老!武帝雄師正開邊,卜式毀家都道好??蓱z畫餅不充饑,有錢反被無錢惱!”并進而評說道,“民國鬧劇可謂多矣,若論第一鬧劇,當屬梁氏詐捐?!?/p>

民國時期著名記者陶菊隱在晚年寫的回憶錄《記者生活三十年》中,也寫到了這個故事。此事發生時,陶菊隱正在當時全國發行量、影響力前兩名的報紙之一《新聞報》當記者。梁作友從山東到南京時,陶菊隱也在當時蜂擁而至的眾多媒體大軍中,見過梁作友本人并采訪、報道過此新聞。后來梁作友離開南京,到了漢口和蔣介石見面,他又跟蹤前往采訪、報道。

按照陶菊隱的說法,“梁作友在漢口的一切遭遇,上海各報均無所知,我卻輕描淡寫地向《新聞報》作了較詳的報道。這是我自任該報駐漢記者以來取得的一次成績?!睆倪@段話不難看出,陶晚年在回顧自己三十年記者生涯的時候,對這次采訪報道仍頗為得意。他在回憶錄中,以《新財神獻寶記》為題,用大約四頁書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他所知道的梁作友詐捐事件。

網上關于此事件的文章也很多,多數文章細節充分,甚至有繪聲繪色的人物對話、以至內心想法的描述。關于梁作友事件,這些文章多稱之為“詐騙”,并在文章的題目中點出。但是,在陶菊隱的回憶錄中,梁作友除了接受政府安排的食宿以外,只是向賓館前臺借過幾十元錢(有說幾百元),根本沒有提出過什么其他要求。

說梁作友是騙子不假,但他的行為是“詐捐”,而不是“詐騙”。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能力捐出三千萬,“富豪”的身份也是假的;但說他是“詐騙”則是根本不成立。有意思的是,這些標題中有“詐騙”二字的“網文”,正文中卻根本沒有一個字提及梁作友是如何詐騙的。

筆者發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曾出版過一本叫《潰敗的王朝:民國高層腐敗實錄》的書,書中有一篇文章題為《土財主舍財救國》,是記述此事件的。作者李偉,1948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系,當過記者;此外,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經盛鴻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曾與人聯合署名為某雜志寫過一篇文章,介紹過此事件。

其貌不揚的農民為何能騙倒眾多高官大員?

毋庸置疑,梁作友首先是個騙子。提到騙子這個詞,我們一般都會首先聯想到漂亮的臉蛋、光鮮的衣著??墒橇鹤饔咽莻€身高不到1.5米的“武大郎”,而且還是個“羅鍋”(駝背),腿部也有殘疾,走路都不利索。初到南京時,他“穿布短褂,青布褲,白布襪,青布鞋”——這形象怎么看也不像是千萬富翁。他口才不錯,雖然只讀過小學,但講話頗有技巧,講起話來大義凜然、義正言辭。對自己的巨額財產來源,梁作友自然有一番說法。如說,祖上做過大官,傳下“原始積累”,爺爺這輩闖關東,在俄羅斯做生意發了財,積蓄傳到他手上時又因他個人善于經營,錢滾錢、利生利,就有了六七千萬,所以打算捐一半給國家。

這種說法,已經具備了騙人的“準入水準”。但是梁作友騙的可不是小學生,他一路從縣里、省里騙到南京,最后更是直接騙到蔣介石面前。這個過程中,他“過五關斬六將”,才見到了最后的大BOSS。這些人各個都是官場上摸爬滾打的人精。

如果說,省里和南京的大官因“山高皇帝遠”,不了解梁作友而上當的話,那么,眼皮子底下有這樣一個大富豪,家鄉的“父母官”還能不知道?這些基層官員為何也相信梁真的有錢呢?

筆者以為:梁作友之所以能騙倒眾人,不在于他“嘴里跑火車”的騙術,而是有個傳說幫了他的忙。

幾篇文章中都提到一個大同小異的背景資料。那就是,1929年,臭名昭著的軍閥張宗昌第三次入魯與軍閥劉珍年混戰一場,由龍口經海路敗逃,沿途丟下不少寶貝,據說有一張存在日本銀行的軍費支票這時丟失。

梁作友就是龍口人。當他要捐款的風聲傳出來后,當時就有人猜測,一定是他撿到了這張支票。當然,梁作友本人無論是在家鄉還是在南京,都沒有講過自己撿到了張大帥的支票。不過,他越是不說、越是沉默,外人就更加相信這個猜測。

張宗昌,人稱“狗肉將軍”,自稱有“三多”——兵多、錢多、女人多。單說這“錢多”,當時的軍閥們普遍橫征暴斂,不過多數人還不至于魚肉自己家鄉的老百姓,對家鄉人還是不錯的。而張宗昌則不然,他雖是山東人,占據山東期間,禍害山東百姓也最慘,斂財已經達到了六親不認的程度。所以,他在敗軍之際丟失巨款的說法,有很多人都相信。這其中,也包括在南京的大員們。

換句話說,這個傳說中的“張宗昌遺失巨款”也就是當時人們對梁作友捐款可以想象的唯一合理解釋。一來,“三多將軍”錢多,和“三千萬”的捐款數額可以匹配上;二來,如果真是張宗昌丟了支票而且又被梁作友撿到的話,顯然梁作友是不能以個人名義從日本銀行里把錢取出來的——他只能捐給國家,讓國家出面去取錢。讓黨國吃“肉”,自己才有“湯”喝。

有一種說法,似乎可以印證:張宗昌的“巨款”是梁作友行騙成功的重要原因。有網文說,近年有學者找到了梁作友的侄子、86歲的梁文盛老人。據梁文盛說,梁作友在龍口的客棧里做過賬房先生,正趕上張宗昌兵敗,從龍口坐船逃跑,而張宗昌的馬弁不知道為什么掉隊了,來到梁作友所在的客棧躲避追兵,臨走的時候留下一個包裹讓梁作友保管,里面留下了一些紙幣和外國銀行的存折,總金額大約是三千萬元。梁作友想捐獻給國家的就是這錢,曾經當著面把這些錢拿給蔣介石看,蔣介石發現這些錢是張宗昌發行的貨幣,早已經不能使用。

不過在另一篇網文中,也有類似表述——梁作友理直氣壯,從皮箱里摸出一疊紙幣,往陳希曾(時任漢口公安局長,陳立夫、陳果夫的侄子)面前一推,說:“我身邊還帶著80萬吶?!标愊T阒δ槾蛘泻?,邊拆去紙幣上的封紙,先是一呆,繼而嘿然冷笑:“姓梁的,竟敢拿過期作廢的鈔票欺騙政府?”原來這是狗肉將軍張宗昌盤踞山東時濫發的鈔票早已成了廢紙。梁作友一臉驚異:“鈔票上明明印著‘中華民國’四個字,請問長官,現在是不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鈔票怎么會過時作廢?”陳希曾一時語塞無對,喝令把梁作友銬起來。梁作友滿臉委屈:“小民實在不曉得這鈔票已不能用了,好心做了錯事……”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在這場鬧劇中,橫征暴斂的張宗昌,讓相貌有些猥瑣的梁作友看起來確實是“有三千萬可以捐”的人;另一邊,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諸多高官之所以上當,也是因為政府真的急等著錢用。

眾所周知,此事件發生的1932年10月前后,中國剛剛經歷過“九一八事變”與“一·二八事變”,日本人掀開了侵略中國的序幕。當時,南京國民政府一面要應對日本人,一面又錯誤地繼續武力圍剿紅軍。梁作友見到蔣介石時,蔣正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的身份在漢口主持軍務。在當時,打仗就是“燒錢”。南京國民政府內外兩面作戰,開支龐大,財政入不敷出,上自蔣介石、下至國府眾大員,都急等著“錢”下鍋。這時候,恰巧來了個自己送上門的“梁財神”,能不相信嗎?

陶菊隱似乎也認為風雨飄搖的南京國民政府這一“巴掌”,才是梁作友行騙幾乎成功的主要原因。不過他認為,政府諸大員樂于接受捐款并非為公共政務著想。

他在書中寫道:

一個來歷不明的鄉巴佬,赤手空拳而來,怎么能夠騙得南京袞袞諸公向之頂禮膜拜,如奉神明?這也許可以用“利令智昏”四個字來回答,當時國民黨當權派都是些“拜金狂者”,他們受了三千萬元的誘惑而喪失了一切應有的理智,遂使一個瘋子騙了許多瘋子……

梁作友如何當面“忽悠”蔣介石?

梁作友為何能夠騙倒眾大員,最終成功面見蔣介石接著“忽悠”,是一個問題;而他為什么非要去忽悠蔣介石本人,則是另一個謎團——梁作友再“土”、再“瘋”也不會不知道“忽悠”蔣介石會有生命危險吧!

梁作友最終確實是被蔣介石接見了,時間就在1932年的10月18日。這一事實,陶菊隱、李偉、經盛鴻等人都有提及。但他見了蔣介石之后,兩人究竟談了什么,因未見于報端,則顯得撲朔迷離。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都有強烈的“黑色幽默”色彩。

一說,梁說這三千萬元的捐款并不是他個人掏腰包的,而是他有一個辦法可以籌到三千萬捐款。這個辦法就是,政府下一道命令,全國四億人,每人準備一個儲蓄罐,每人每年只往罐里存一角錢作為愛國捐款,這樣只需要一年不到的時間,國家就有三千多萬捐款到手。這難道不是簡單易行的籌款妙計嗎?

另一種說法是,梁面見蔣介石后慷慨陳詞,首先發表自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抗日救國大論,接著又說全國有權有勢的人應該帶頭捐款,他把一直帶在身邊的神秘箱子打開,從里面拿出一本本子遞給蔣,只見本子上上面密密麻麻列著各地富商、高官的名單和應捐款數,壓軸的最后一個人就是蔣本人,其名下應捐款的數額就是三千萬!梁作友的意思是,三千萬的捐款是由蔣介石出錢,他來“頂名”,因為如果蔣以自己的身份捐錢,老百姓難免會猜測這么多錢是從哪里來的,他“毛遂自薦”為委座“頂”這個名,是為領袖分憂解難。

也有人認為,上面的話,梁作友并不是直接對蔣介石說的,而是在見過蔣介石之后對蔣安排來與他對接的漢口公安局局長陳希曾說的。無論如何,蔣介石最終肯定是知道了梁作友這“三千萬捐款”的真實情況,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眾所周知,蔣介石極好“面子”,為此殺的人也不在少數,在此“詐捐”事件之后的一二年里他就接連“做掉”了楊杏佛和史量才兩位社會知名人士?!白龅簟绷鹤饔堰@個“小角色”、“小把戲”,不夸張地說,簡直像踩死一只螞蟻一樣簡單。畢竟梁作友撒下彌天大謊在先,在法律上也說得過去。

雖然最終,蔣介石同樣是出于“面子”的考慮,沒有懲辦梁作友,而是叫人給了他20塊錢路費送他回家。對外由漢口公安局發布消息以“姑念鄉愚,不予深究,著即驅逐出境”作結。但是虎口搏須的梁作友也可謂是“鬼門關里走了一回”,沒死純屬僥幸。

是激蔣抗日的“義士”還是腦子不好使的“笨蛋”?

那么問題來了,梁作友為什么要“詐捐”呢?

有人說,梁作友是出于愛國熱情,在國難當頭之際,用這種辦法面見蔣介石,要求他積極抗日、收復失地,是一位愛國的“義士”。這種說法,不是后來才有的。據說,事件發生后不久,一直有反蔣熱情的陶行知聽說此事就為梁擊節叫好,還寫了一篇傳記,翔實記述了梁作友的生平,打算交商務印書館刊印發行,不過文稿被查禁了,沒有發表出來。

這種說法,筆者以為并不可信,也許這是出于某種宣傳需要,有意“拔高”了梁作友。

一來,根據目前的資料,梁作友的身份已經“蓋棺論定”,他和家人都是在山東鄉下種地的農民,雖有一定口才,但文化、見識水平都不高,并不是有什么政治熱情的人,也沒有參加政治組織。終其一生,除了這件“詐捐”事件,并無其他類似舉動;二來,當年梁作友進南京詐捐并非一個偶發的過程,“打槍的不要,悄悄的進村”,他是自縣城而省城濟南,由省政府派人護送進南京的。在山東時,就有《申報》《新聞報》《大公報》等各路記者蜂擁而至,爭相采訪報道此事。到南京后,更是每天都有記者到他下榻的中央飯店對他圍追堵截進行采訪,從陶菊隱等人的報道和文章中,并沒有看出梁作友身上的“義士”色彩,在東窗事發前,媒體對他的觀察普遍是“財神”或“奇人”。

那么,梁作友會不會真的只是一個“鄉愚”,得了張宗昌的支票或者不知已作廢的巨款,“很傻很天真”地去南京捐款呢?筆者以為,也不是。他的言談舉止像是個笨蛋嗎?至于張宗昌發行的鈔票是否作廢,更是個偽問題。因為“得錢”和“捐款”之間已經間隔了兩三年,這錢能不能買東西,街上討飯的傻子都知道;再說,他不明鈔票作廢要捐款也沒必要非得到南京,連省城濟南都不用去,在縣里就能捐。

在當時,即有媒體分析說:如所說梁作友的捐款用于抗日,山東各地就有為東北抗日義勇軍募捐處;用于賑災,他的老家縣城就有賑災機關;用于實業建設,交縣里不就可以了,為什么舍近就遠去省城又進南京?在事情敗露之前,《申報》就借一篇評論文章懷疑梁作友是個騙子,文章說:“三千萬元為數可謂巨大,今梁君更作可再捐同樣數額之豪言壯語,聽起來近似夸誕。又一味空言,并無行動,有識之士判斷已不可信矣!”

梁作友只是個“演員”,鬧劇的導演是韓復渠

筆者綜合已掌握的資料分析:其實梁作友只是一個“演員”,“詐捐鬧劇”的真正主角并不是他,而是時任山東省主席的韓復渠。

據陶菊隱《記者生活三十年》一書記載,南京財政部長徐堪事后告訴其友人,這是韓復渠對蔣介石實施的一種報復手段。韓一面扣留地方應上繳中央的國稅,一面又向中央催索軍餉。財政部憤然回復韓說:我們這里沒有點石成金的財神爺,無法滿足你的要求。于是韓復渠就“扎了一個毛人”冒充財神爺,送到中央去,使南京政府大丟其臉。陶菊隱雖然在書中點出了這個說法,卻并不認同。他說,這種說法是“遮羞之論”。

在《潰敗的王朝:民國高層腐敗實錄》一書中,也有類似記述,不過作者似乎對這種說法是持認同態度的。

筆者在孔夫子舊書網上發現一本于民國年間出版的舊書:《國民新聞叢書之六:藍衣社內幕》,書中的第13章節,即“韓復渠游戲政府中的角色梁作友”。

藍衣社,全名中華復興社,1932年正式成立,1938年解散,它是國民黨內部一個積極效仿意大利和德國法西斯主義的特務組織,是“軍統”的前身。1932年,梁作友“詐捐”事件發生時,藍衣社剛剛成立不久。戲耍了最高領袖和諸多黨國大員的梁作友雖然沒有受到懲處,但想必藍衣社應該在暗中對此事進行過詳細的調查,并得出了“韓復渠借梁作友游戲政府”的結論。

筆者注意到:無論是正規出版物,還是網文中,都提到一個相同的細節——最先將“梁作友要捐三千萬”一事上報中央的,正是韓復渠本人。而且,在梁作友“騙子”的身份被公之于眾、回到山東老家之后,韓復渠還接見過他,并與之“談笑風生”。

兩本書中都說到,1933年4月3日,韓在濟南省政府接見梁時,這位“義士”又炮制了一個“十年節約救國計劃”,具體辦法是全國每人每月儲銅元一枚,隔兩年交款匯總;另設一個“救國銀行”,可利用此款發行救國公債20萬元。韓對此贊賞,并設宴合影。

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能看出來:韓復渠對梁作友的態度十分反常。官場上的人,面對這樣的人物,往往是避之唯恐不及,韓為何要一再接見還為之“設宴”、與其“合影”呢?唯一的解釋就是,韓這么做是故意的,為的就是繼續惡心蔣介石。

歷史資料顯示,韓復渠本是馮玉祥手下“十三太?!敝?。1929年,中原大戰前夕,蔣介石以山東省主席和每月60萬元軍費為“誘餌”招他,韓遂脫馮,轉而投蔣。其后,韓復渠對當時占領山東的閻錫山來了“閃電戰”,將晉軍趕出山東,自己則當了“山東王”。

據說,蔣介石也不地道,之前說好的每月60萬元軍費此后一直沒有落實。面對賴賬的蔣介石,韓復渠也有反制措施。他借口地方財政困難,拒絕執行南京政府收回地方銀行紙幣的通令,并兩次截留中央稅款。蔣介石拿他也沒有辦法。

按理說,事情至此,韓蔣兩個人倒也扯平了。不過韓復渠還是不依不饒,幾次跑到南京去找蔣介石要錢。蔣介石自己避而不見,只命財政部官員答復韓說:“中央沒有點石成金的本事”——想必是這句暗含譏諷的話激怒了韓。他回到山東之后就和蔣介石徹底撕破了臉皮,把南京政府派駐山東的鹽運使、煙酒印花稅局長、稅警局長及中央財政部特派員等統統換上自己的人,全省稅收不交中央一分錢。從此,山東實際處于脫離中央的“半獨立”狀態。梁作友“詐捐”事件,就發生在此期間??v觀韓的一生,此事倒也十分符合他為人處世的風格。

“演員”梁作友據說在45歲時因生病自然死亡。而“導演”韓復渠則沒這么走運了。1938年1月,蔣介石派人將其誘捕,亂槍打死,據說死狀非常之慘。

猜你喜歡
張宗昌蔣介石南京
“南京不會忘記”
蔣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懼兩人
南京大闖關
張宗昌俗得很坦蕩
南京:誠實書店開張
南京、南京
兩個糞筐換前途
張宗昌拿兩個糞筐換前途
宋美齡弄錯蔣介石的秘密替身
張宗昌:兩個糞筐換前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