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地震科普傳播與發展在經濟層面的探討

2019-11-12 07:32袁國銘袁靜陳新房薛偉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9年19期
關鍵詞:科普

袁國銘 袁靜 陳新房 薛偉

[摘 ? ?要]由于我國社會災害教育的培育和普及嚴重不足,導致每當出現重大的自然災害,人民都會遭遇重大的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地震科普作為需要公眾更為深入了解的社會災害教育中的一種類型,它的推廣與普及,對于減輕地震本身帶給大眾的巨大危害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探討和總結了從經濟學上分析如何構建和發展地震科普事業的方法和路徑:從政府層面,首先是建立有利于地震科普傳播的法律,然后成立相應的地震科普傳播機構,再由這些機構進行地震科普活動的普及與創新探索;從市場層面,則是提供地震科普產品和地震科普服務,根據其在文化產業中的特點,將地震科普分成了九大類產業,并對地震科普傳播產品進行了分類,最后為促進地震科普傳播發展提出了八點政策建議。

[關鍵詞] 地震科普;地震科普事業;地震科普產業;地震科普傳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9. 073

[中圖分類號] N4;P315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9)19- 0169- 04

0 ? ? ?引 ? ?言

在我國,社會災害教育的發展定位與教育實踐長期徘徊在或輕或重、忽冷忽熱的糾結當中。以地震為例,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后曾興起震災科普熱潮,但隨后歸于平靜。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央明確規定將災害預防、救助等科技知識納入國民教育環節,同時把“512”設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整個社會對災害教育的呼喚與期盼前所未有,然而熱度隨后依舊逐漸冷卻。這種好了“傷疤忘了疼”似的做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對災害教育的價值認識不清,本文嘗試以地震災害教育的傳播與發展為例,探討如何構建和發展地震科普事業的方法和路徑,并提出政策建議。

1 ? ? ?地震科普傳播的重要意義

地震這種自然災害的外在表現是突發性強、破壞性大?,F階段的人類科學水平,對這一災害的了解還非常有限,在對地震的預報方面也還遠遠沒有達到需要的高度,而同時對地震的預防能力也十分薄弱,在地震的災害面前,人民的生活、生產受到很大的威脅。雖然我國曾有成功地對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做出短臨預報的案例,但從世界范圍來說,地震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研究人員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這使社會各界和地震學家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對地震災害進行預測的復雜性。在這種局面下,就突顯出可靠、全面地做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重要性 ,也使地震研究機構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專家與公眾之間交流、對話的必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科普宣傳或教育就擔當了專業知識與普通大眾之間對接的平臺??v觀近幾年來,國際、國內發生的一系列重大地震災害給現代化的經濟和社會設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損失,為人類帶來了非常慘痛的教訓,充分地提醒了我們,做好對地震災害的事前預防和事后處理等防震減災方面的教育和科普宣傳,對于減輕地震造成的損失和傷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 ? ?地震科普事業與產業

一般來說,地震科普事業是為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或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在地震科學領域從事研究創作精神產品生產和公共地震科學傳播服務的公益性組織機構。而所謂地震科普產業是指從事地震科普產品生產和提供地震科學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從性質看,地震科普事業具有公益性,地震科普產業具有經營性;從管理體制看,地震科普事業通常實行公益性管理體制,地震科普產業實行經營性企業管理體制。

2.1 ? 地震科普事業

2.1.1 ? 地震科普立法

國際上,地震災害相關立法做得最好的國家日本指定了《災害對策基本法》、《地震防災對策特別實施法》等。我國于2002年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而地震科普相關的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于1997年12月29日通過,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2008年12月27日修訂);2001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23號公布《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2017年3月1日修訂)。

世界上專門針對地震科普傳播的相關法律是一塊空白,但近年來,專門針對地震預警立法的呼聲越來越高,防災科技學院的李紀恩、李一行老師在2013年他們的論文《地震預警立法問題的探討》中就專門提出來:“由于地震預警關系到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很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錯報或誤報導致經濟損失,進而引發行業、企業或公眾的不滿情緒等等”,探討了地震預警立法的必要性、緊迫性以及可行性。提出了地震預警立法的思路:主要涉及預警信息的獲取、信息的發布和信息的利用3大方面;立法內容包括:發布主體、接收主體、發布條件、發布途徑、發布內容和相關法律責任。

2.1.2 ? 地震科普傳播機構

1996年4月成立了以科技部為組長單位,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為副組長單位的國家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由中央、國務院和群眾團體中有關科普工作的部門組成。隨后,中國各地也相應地建立了地方科普聯席會議制度,這對于有效動員各種力量開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中明確規定了科協組織是科普工作主力軍的地位,它擔負著科普工作的組織和實施的任務。中國科協所屬167個全國性學會,其中138個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員會。中國科普創作協會成立于1979年。在22個直屬事業單位中,中國科學技術館、科學普及出版社、中國科普研究所等從事科普事業的有14個。全國已建縣級以上科協2 881個,學會65 482個,企業科協10 674個,大專院??茀f328個,街道科協4 191個,鄉鎮科協、科普協會32 511個??茀f機構已經形成從中央到地方有系統的最完善的科普組織。

地震科普總體上是屬于科普的一個分支領域,與之相關的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成立于1987年,是全國性綜合社會團體,業務主管部門為科技部,委托管理單位為中國地震局。相關地震科普傳播的政府管理及活動機構則主要由中國國家地震局承擔,包括:30個?。ㄗ灾螀^、直轄市)地震局,15個直屬事業單位(研究所、中心、學校),1個直屬國企(地震出版社)和1個地震局機關。地震觀測主體包括:188個國家級地震臺,204個省級地震臺,1 212個市、縣級地震臺和272個企業地震臺。地震系統專業技術人員及專家包括(截至2015年7月統計):正高級技術職務328名,副高級1 744名,中級3 287名,初級及待定職務(稱)2 454名,他們構成了地震科普傳播的主力。

2.1.3 ? 地震科普活動及創新探索

中國的大型科普活動包括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覽、科技下鄉等。與地震科普傳播相關的活動主要由中國國家地震局組織,截止2016年底,地震局與中國科協簽訂地震科普合作框架協議,在科普宣傳平臺、科普產品開發、少數民族科普等方面深化合作;推進地震科普進入中國科技館、中國數字科技館。注重開展“互聯網+防災減災科普”,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開展活動。每年組織“平安中國”防災宣導系列活動,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鄉村、進家庭”。擴大防震減災示范試點創建覆蓋面,認定4個國家級防震減災示范城市、19個示范縣、4 129個示范社區、5488所示范學校。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

同時聯合科技部編制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規劃(2017-2030年)》。聯合基金委設立地震科學聯合基金。五部委聯合召開全國地震科技創新大會,發布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部署“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智慧服務”4大計劃,推進實施“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地球深部探測”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爭取在認識地球、減輕災害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建成了3 100多個臺站組成的、覆蓋我國大陸的綜合地震觀測系統,建成異地互備的高速地震行業網絡。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和億級用戶服務。啟動實施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努力提升我國破壞性地震有效預警和烈度速報能力。充分發揮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的職能和作用,加強部門和合作和資源共享,加強地震災情應急防范督促檢查,發揮地方政府、基層組織、社會力量在防震減災中的作用。全國已建成80多支、1.3萬余人的省級搜救隊伍,數十萬人的市縣級搜救隊伍,3 000多支、近30萬人的地震志愿者隊伍。建成了地震應急避難場所1.3萬余個,總面積4.7億平方米。廣泛凝聚部門、行業和社會乃至國外力量,與近50個部門、地方及高校加強協作,簽署10余個戰略合作協議,健全動員機制,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各種形式有序參與,形成防震減災多元共治新模式。

2.2 ? 地震科普產業

科普產業是指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向社會提供科普產品和科普服務及其關聯產品和服務的各類經濟組織及活動的集合。這個定義主要反映如下科普產業的內涵:

第一,科普產業一定是以提供科普產品和科普服務為核心產品或其關聯產品和服務集合。

第二,產業主要通過市場機制發生和發展。

第三,科普產業是經濟組織及活動的集合,遵循經濟規律。與公益性科普事業有所區別。

科普事業和科普產業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破帐聵I強調公益性,主要在政府計劃機制下運行,對社會提供無償的或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科普公共產品和科普公共服務的活動??破债a業遵循經濟規律,以滿足科普市場需求為前提,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科普企業為主體。

從我國現行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來看,也沒有直接涉及地震科普文化產業的內容。但地震科普文化產業卻與各產業分類處處有所聯系。

《分類》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的基礎上,規定了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斗诸悺穼⑽幕a業分為文化服務與相關文化服務兩大部分。

文化服務部分包括:(1)新聞服務;(2)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3)廣播、電視、電影服務;(4)文化藝術服務;(5)網絡文化服務;(6)文化休閑娛樂服務;(7)其他文化服務。

相關文化服務部分包括:(8)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9)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其中,(1)、(2)、(3)可歸入文化產業核心層;(4)、(5)、(6)、(7)可歸入文化產業外圍層;(8)、(9)則可歸入相關文化產業層?!斗诸悺犯鶕a業鏈和上下層分類的關系,又將九大類文化產業分為24個中類?!斗诸悺纷詈蟾鶕a業的具體活動類別,將24個分類分為80個小類,對應相關的國民經濟行業代碼。文化產業的九大類別、24個中類與80個小類都沒有出現與地震科普直接相關的內容。但地震科普卻又基本與《分類》中的各個類別均有所聯系。如表1所示。

3 ? 地震科普傳播產品的分類

地震科普產業的分類是一個涉及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重大問題。

這里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地震科普產業具體包含的類型做出粗略劃分。地震科普產業按照產品類型可以分為四大類:劃分詳見表2。

按照流通、消費等價值環節,可以將科普產業分為科普生產企業、科普流通企業。如表3所示,科普產業的相關產品、服務形態及產業鏈條。

4 ? ? ?促進地震科普傳播發展的政策建議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就指出,要引導基層科普組織和機構“面向社會,面向市場,按市場經濟規律運行,開展多種形式的有償服務”,要加快地震科普傳播發展的步伐,在政府政策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4.1 ? 扶持骨干地震科普企業,培育地震科普產業發展主體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選擇一批成長性好、持續發展能力強的科普企業,加大項目扶持和政策扶持力度,盡快壯大科普企業規模,提高地震科普產業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科普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

4.2 ? 建設地震科普產業研發中心,增強產業創新能力

應當著力推進地震科普產業的內容創新、服務創新和產業業態創新,而這些創新必須要有相應的研發基礎。發展地震科普產業的當務之急是在相關專門科普研究機構中建設地震科普產業的研發中心,引領地震科普產業的研發工作。同時,還可以依托大型科普場館等地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地震科普產業研發中心;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關實驗室、地震科普產品的生產企業合作建設科普產品研發中心。

4.3 ? 扶持新興地震科普產業業態發展,增強地震科普產業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機遇,通過服務外包、地震科普產品與服務采購,扶持相關地震科普動漫、科普影視、科普出版、科普會展、數字科普、科普旅游等新興地震科普產業業態發展,推動地震科普產業跨越式發展。

4.4 ? 實施重大科普項目,帶動地震科普產業發展

應當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地震科普產業項目。要著眼于利用正在實施的“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等地震科普項目中的科普產品和科普服務需求,帶動相關地震科普產業的發展。積極促進開發“國家地震科普動漫振興工程”、“優秀地震科普作品出版工程”等重大地震科普產業建設項目。

4.5 ? 積極推進和加快地震科普產業園區和地震科普產業示范基地建設

根據全國地震科普資源布局現狀,結合各地區對地震科普資源的需求情況,加強對科普產業園區和科普產業示范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準、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提高水平,促進各種地震科普產業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合理分工。

4.6 ? 推進地震科普產業市場體系建設

地震科普產業市場體系建設應著力建設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科技傳播渠道。發展數字科普產品和科普服務,支持全國科普網絡建設;推進地震科普網站整合,鼓勵通過戰略聯盟合作等方式,推動地震科普網站的區域整合和跨地區經營;支持地震科普出版發行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跨地區兼并重組;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科普創意與設計、科普動漫等領域;優先選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質量水平高的地震科普產品。

4.7 ? 建立健全地震科普產業的標準體系

由于地震科普產業的散緩小弱,地震科普產業的標準化體系建設一直是個空白,地震科普產業的標準體系建設可以促進地震科普產業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是推動地震科普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保障,是繁榮和發展科普產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隨著地震科普產業的發展,科普產業標準數量少、水平低、適用性較差、缺乏統一規劃等問題日益凸現,加快地震科普產業標準化建設工作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4.8 ? 實施地震科普產業人才建設工程

支持高等院校建設科技傳播與普及專業;支持地震科普產業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加快培養、培訓地震科普創意研發設計、地震科普產業經營管理、地震科普服務營銷經紀人才;鼓勵高等院校、科普研究機構和科技、文化企業開展地震科普產業人才的國際交流;支持地震科普企業、地震科普研究機構引進外國科普產業人才或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養高端科普產業人才;培育高水平的科普產業經營管理團隊和科普產業領軍人才。

5 ? ? ?結 ? ?語

地震科普教育傳播作為社會災害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有著自身特有的行業領域特點。作為科技、經濟與文化的特定領域結合點,正在成為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和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增長點。發展地震科普產業,應當以擴大社會效益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支柱,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科技文化需要為前提,以回應科普市場需求為軸心,合理調整和優化科普產業結構和科普產品品種結構,科學地進行地震科普內容產品的創新和科普服務的創新。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昌泳. 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J]. 科普傳播,2012(11):5-6.

[2]李紀恩,賈鵬民. 地震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立法若干問題探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17,33 (2):1-5.

[3]李紀恩,李一行. 地震預警立法問題的探討[J]. 國際地震動態,2013(5):17-21.

[4]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Z].2006.

[5]董光璧. 探索科普產業化的道路[J]. 求是,2003(5):48.

[6]胡升華.“大科普”產業時代的來臨[J]. 中國高??萍寂c產業化,2003(11):69-70.

[7]曾國屏. 關注科普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結合[J]. 新華文摘,2007(10):122.

[8]任福君,張義忠,劉萱.科普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研究[J]. 理論探索,2011(3):5-13.

猜你喜歡
科普
科普達人養成記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