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019-11-13 12:44周梅
農家科技 2019年10期
關鍵詞:農業科技龍頭企業農業經濟

周梅

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在我國整體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受到早期生產力落后的影響,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诖?,本文首先對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針對問題、結合案例提出相應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產業結構;龍頭企業;農業科技

農業經濟是指研究農業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運動規律的科學,又叫勞動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勞動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正面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方面產業結構、農產品種類需要不斷創新,再能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各地區不斷擴大城市規模,使農業土地面積不斷減少。

一、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趨同。由于受到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業經濟在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選擇、組織、分布上存在趨同的問題。在選擇主導產業、發展龍頭企業時,沒有做到認真、細致、全面的調研,區域間只要有一個地區率先做采取了什么措施,其他地區就會跟風做出同樣的選擇,造成區域間競爭激烈,最后都得不到發展。

2.缺少資金支持。農業企業缺乏資金支持,是限制農業產業化經營升級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很多農業企業擴大生產線的能力不足和缺少技術升級的資金支持。然后是農業企業受到市場蕭條的影響,遇到困難的企業,得不到維持運轉的資金支持。三是農業企業在缺少收購季節性農產品的資金。

3.缺少龍頭企業或企業規模較小。許多農業地區沒有農業龍頭企業或龍頭企業規模小,起不到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原因是農業地區工業水平低,很難形成大型龍頭農業企業,更不容易將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其次,由于資源單一貧乏,難以對資源進行整合,且農業地區資金短缺、技術不足,難以形成龍頭企業。

二、農業經濟發展對策

1.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經濟增站點。一方面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找到農業地域特色資源,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特色型”項目,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的改造,引進先進設備,通過先進技術調整傳統農業企業結構。加強一、二、三級產業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對原材料工業產品進行深加工,提升加工層次,提高產品價值,發揮服務業對一、二級產業的帶動作用,形成聯動力大、輻射力強的產業。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地區特色優勢,綜合加工、綜合利用,并安排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以江蘇省張家港市為例,張家港市對針對市內“小而散”的企業,一方面通過技術改進、合資進行延伸擴張、上項目、增后勁,促進企業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在權制改革上下功夫,走“扎木成排”的道路,以一批具有知名度的企業為核心,實施企業兼并、改組,組建企業集團。在全國前500家鄉鎮企業評比中,該市47家上榜。

2.堅持多方投資,增加資金投入。以江蘇省為例,一是全省建立了鄉鎮企業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的制度,每個鄉鎮企業職工每年提取一定金額的工資,稅前列支,全省每年提取幾億元。二是全省無論任何單位和部門,每個拿工資的人需要拿出一定金額的錢用于建立防洪、抗洪保安基金。征用土地要交納每公頃12000-18000元的農業工程建設基金,每年約500萬元。并征收糧油技術改進費,每年約5000萬元。江蘇省還大力扶持農業工業的發展,近年來投入超過10個億,改造、擴建7個尿素廠,對滿足省內尿素供應起到重要作用。光錫山市各級財政籌集的農業發展基金高達5.2億,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產生了積極的導向作用。蘇南地區的農業投入也不落后,豐產田、屯良田十分普遍。

3.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想要培育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以現代化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應該始終堅持以企業規模追求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農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國際競爭力,通過創新農業技術拉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先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再將我國農業品牌打進國際市場。以江蘇南京雨花茶有限責任公司為例,雨花茶1959年被評選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是江蘇省在新中國成立后研制出的名茶種類。60年代完全手工生產制作,產量一直徘徊在600公斤左右,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了擴大名品產量、提高規模效益、降低勞動強度,自80年代初開始嘗試使用機械生產雨花茶。1986年,雨花茶全程機制技術的研制獲得成功,使得雨花茶生產得以空前發展,茶園面積由60年代的幾千畝增加到目前的10萬畝,雨花茶年產量1430噸,雨花茶產值2.8億元,雨花茶生產企業近300家,雨花茶機械生產線230多臺,機制雨花茶占到雨花茶總產量的95%以上。

4.大力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技術。近年來,各地都在倡導發展多種經營,要做好這種經營的“前道工序”,就要將先進實用的技術教給農民。以江蘇省東臺市為例,東臺市建立了以市農干校、農廣校、農函大、鄉成人中心校、村農民業余技術學校等為主體的教育網絡,開設了多種農業技術課程。市、縣職業學校也面向農民開辦了15個職業班,還開辦了應用培訓班400多期,每年培訓農民15萬多人。同時,全市還完善了以推廣技術為主的多種經營服務網絡。由于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已形成體系和網絡,一些多種經營的優良品種和技藝以驚人的滲透力向全市輻射,并產生巨大經濟收益,成為了東臺市多種經營的新生長點。目前全市多種經營基本已經達到品質良種化、技藝現代化。農業科技成了東臺市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5.開拓綠色經濟發展市場

(1)建立綠色農業經濟機制。要想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就應當進一步開拓綠色經濟發展市場。我國各地區綠色經濟發展存在差異性。所以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及氣候條件建立綠色農業經濟機制,以此為后續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導方向。首先,各地區在實行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設置符合當地經濟狀況的戰略目標,并根據上級農業經濟政策有計劃地確保綠色農業經濟機制能夠發揮出真正的作用;其次,當地政府及農業相關部門需對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并據此制定相關規范制度,設置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綠色品牌產品與生產工藝,以此讓綠色農業經濟得到長遠發展;再者,當地政府還應當進一步完善綠色農業經濟保障機制,根據綠色農業發展目標對綠色農產品的研發、營銷等進行合理的規劃,確保綠色農業經濟能夠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最后,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創新,結合市場需求為人們提供滿意的綠色農產品,并在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市場中切實做好產品檢測與加工工作,保證消費者能夠獲得安全無害的綠色產品,以此打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格局。

(2)落實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政策。據相關報道:我國在2019年4月份在北京發布了首個綠色農業發展的文件《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8》,這表明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市場正朝著積極方向前進。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已得到了國家認可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全國范圍內的有機質含量已經提高到24.3g/kg,整體農業生產環境也日益改善,其中水稻、玉米、小米等主要農作物化肥平均利用率上升為37.8%且農藥使用率為38.8%,其中地膜使用區域如新疆等地,地膜回收利用率高達80%。為了實現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我國農村地區已開始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回收利用計劃,并全力清理農村地區環境臟亂差等現象,以此加快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進程。

6.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思路

(1)實現農資供應網絡化。農資供應網絡化實際上指的是在網絡平臺上實現化肥、種植、農藥等生產資料的資源共享,確保在平臺、生產商、營銷企業間起到良好的互動效果,以此有效提高農業產品交易的效率。在農資供應網絡平臺的建立過程中,需時刻以生產需求為基準,借助網絡化優勢增強農資銜接效果,進而幫助農業經濟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農產品在推廣階段,還需具有一定的個性化特色,若所有產品的服務都相同,將失去競爭優勢,所以需結合用戶需求設置特色化服務功能。另外,在農產品流通期間,可借助網絡技術實現線上交易,這樣既能降低交易雙方成本,也能增加交易速度。對于易壞易破產品,可利用國外先進經驗研發出新的交易技術,以此促進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

(2)推廣農業經濟信息化。農業經濟信息化主要是指推廣電商企業經營手段。實際上,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生產狀況具有密切的關聯。首先,相關部門應當正確引導農村農業生產者做好電商企業的開發工作,在農村地區建設電商服務,并建立專門的電商專業團隊,從而保證農產品趨于信息化發展。另外,政府還應當做好扶持工作,利用補貼政策鼓勵農民參與到自主經營的電商事業中,以此讓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朝著蓬勃發展的方向前進。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看到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到合理的解決措施,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發展應該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多方投資,增加資金投入,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改善投資環境,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大力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技術。

參考文獻:

[1]陳紅玲.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以東部地區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09):220-224.

[2]孟鑫. 農業機械化發展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D].山西農業大學,2015.

猜你喜歡
農業科技龍頭企業農業經濟
興寧19家企業獲評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
淺談生物技術與農業科技發展
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
淺析南疆農業科技知識服務體系的構建
新疆兵團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
海南橡膠被認定為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