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企協同創新下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探索

2019-11-23 13:45曾春水劉秋明
教師博覽·科研版 2019年9期
關鍵詞:軟件工程

曾春水 劉秋明

[摘 要] 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充分利用高校和企業資源,以培養多層次、實用型、復合型軟件人才為目標,按照企業和領域需求確定培養方向。以行業為導向,不斷調整專業方向,形成靈活的課程體系、動態的教學計劃,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以及實踐能力。本文以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學院為基礎,深入分析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協同創新模式,探討了軟件工程+網絡通信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該培養模式為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和通信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 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校企協同創新;軟件工程+背景培養模式

近幾年,軟件行業的發展和應用已經滲透到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層面。隨著軟件產業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對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專業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1]。如何培養具備行業特色的軟件工程人才,已經成為高校軟件學院亟待解決的課題。然而,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軟件學院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過于單薄,且脫離企業人才需求[2]。這一現狀難以滿足軟件產業高速發展的要求,從而導致產業人力資源的短缺?;谛F髤f同創新模式的軟件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不但實現校企協同創新,而且將行業背景融入高校教學過程。該模式能夠充分挖掘企業需求,實現校企資源共享,達到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軟件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3]。

一、校企協同創新概述

校企協同創新,指的是通過打破學校和企業創新之間的脫節,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創新資源及各項相關要素,協同校企優勢以釋放兩方之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因素,從而實現校企深度合作[4-5]。高校培養的創新人才需要,具備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人格和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要點的基礎上,挖掘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且能延伸至所從事的行業背景中;而創新人格能夠催化和激發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的實際操作,是創新得以實現的基本要素。具體創新型人才素質的劃分基于軟件產業的實際需要,具備多層次、實踐性、復合型的特點[6]。

軟件行業是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和靈魂[7]。按照企業和行業需求確定培養方向,按照產業需求不斷調整專業方向,形成靈活的課程體系、動態的教學計劃;全面加強素質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實現各類軟件人才與行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因此,亟須培養兼備行業背景知識的復合型軟件人才[8]?!败浖こ?網絡通信方向”專業的人才培養正是順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種全新人才培養模式,是對目前過細專業劃分的一種教學改革,通過“軟件工程+背景方向”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培養出具有通信專業背景方向的復合型、應用型軟件人才。

二、軟件工程+背景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盡管在軟件工程+背景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出了大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但這些軟件工程復合人才培養方案依然存在著以下幾個主要問題[9]:(1)軟件工程+背景專業人才培養缺乏完整的體系結構;(2)軟件工程+背景專業人才培養的管理體制尚不健全;(3)軟件工程+背景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缺乏標準;(4)復合人才的師資隊伍結構水平不足。因此,軟件工程+背景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勢在必行[7]。針對上述問題,根據社會對軟件工程+背景專業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工程+網絡通信背景方向為案例,提出基于校企協同創新下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實驗班級復合人才培養模式。

三、基于協同創新的軟件工程+網絡通信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1.專業培養目標

軟件工程是一門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構建和維護有效的、實用的和高質量的軟件的學科。軟件工程+網絡通信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軟件產業的發展,具備計算機網絡通信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軟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術來分析、設計和實現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的能力,畢業后能在IT行業、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中從事計算機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和研制的高級軟件工程技術人才。

2.專業培養要求

軟件工程+網絡通信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軟件開發以及計算機網絡通信的基本理論知識及各種開發管理工具,并通過科研實踐,積累計算機網絡通信行業的從業經驗;重點培養學生運用工程化的思想來組織、管理、實施大型網絡的能力;使學生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學生經過四年校企協同創新培養應具備以下知識、能力與素質:(1)掌握軟件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2)掌握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分析與設計的基本知識;(3)具有良好的項目管理和團隊合作能力;(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5)具有基本的論文寫作及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6)具有較熟練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3.主干學科與課程設置

主干學科包括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主要課程包括:

學科基礎課: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基礎、數據庫概論、電路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

專業核心課程:計算機組成原理、軟件工程、操作系統、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接入網技術、光傳輸網絡、NGN技術。

專業選修課程:Linux操作系統、數字圖像處理、機器人、EDA、傳感器技術、移動通信技術。

4.特色軟件工程+網絡通信專業實驗班選拔機制

校企協同創新實驗班學生遴選分筆試和面試兩個環節,其中筆試成績占65%,面試成績占35%。

筆試:筆試卷面分10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考試內容及大致比例是:數學占40%,英語占40%,程序設計基礎占其他知識20%。筆試命題由校企雙方專人負責,筆試時間定于2016年6月18日(周六)9:00—11:00,筆試地點另行通知。

面試:面試總分100分,面試時間5—10分鐘/人,面試順序由抽簽決定。面試方式主要考核學生綜合素質及邏輯思維能力。面試命題由校企雙方專人負責,面試得分取評委算術平均分(面試評委由校企雙方相關人員構成,其中軟件學院3人,合作企業2人)。

經筆試和面試后,按“筆試成績×65%+面試成績×35%”計算出參加遴選的學生的綜合成績,并從高分到低分依次取前40名確定為軟件工程+通信背景校企合作實驗班的初步人選。

實驗班采取“1+2+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即第一學年由學院全部負責校內理論課程教學;第二、三學年由學院和企業共同負責校內理論課程教學和實踐環節教學,其中企業承擔部分專業核心課程及實踐環節主講工作;第四學年主要由合作企業負責學生畢業實習、頂崗實訓、畢業論文指導和推薦就業等工作。

在學校學習期間,校方安排有經驗、責任心強的優秀教師優先安排實驗班課程教學,同時企業方安排企業高管、優秀技術人員來校授課。企業方課程由企業方根據行業對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出,契合最新的技術與案例,較為明顯地提升了班級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受到同學們的普遍歡迎。

該“1+2+1”校企合作實驗班是目前學校探索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途徑,不但可以為學生接受超值教育提供更好的機會,而且可以讓學生提前(大約一個月)進入帶薪頂崗實習階段,完成學生角色向員工角色的轉換。

5.特色軟件工程+背景專業實驗班培養機制

針對軟件工程+背景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提出以項目為主體,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結合當前軟件工程+背景專業人才就業需求,在工程教學的經驗基礎上,對該專業實施“基于真實項目的實踐教學”即項目驅動式教學,探索培養學生的有效教學模式。

所謂“真實項目”就是由企業提供項目或者學生參加科研比賽研發的項目。一般由1—2位教師明確項目的目標,設計項目內容,指導并監督實施方案。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為基于項目的教學提供了必備的內容。學生在了解項目的目標和內容后,自己選擇進行的項目,并且自學相關知識。在課堂聽取教師的課堂示例,然后主要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項目開發。最后交由企業驗收或者比賽組委會評審。通過以上流程,教師和學生以項目為紐帶緊緊聯系在一起,共同完成教學過程。

另外,傳統的軟件工程人才培養,往往局限于純粹技術能力的學習,培養的學生無法成為創新型和創業型人才。根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要求,培養創新創業型工科人才顯得特別緊迫。該培養模式不但探索了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模式,還研究了培養具有項目管理能力的工科大學生的一種新模式。通過在實際項目中進行項目管理的實踐活動,培養既有項目管理經驗,又有技術開發能力的創新創業型、復合型人才。

為了衡量本課題提出的“項目為主體,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種“形成+終結”學習成效評價機制,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在“自學預習、現場考察、項目驗收、總結交流”自主實踐四類場景設置與教育目標一致的考核評價觀察點;實時反饋學生學習成效,及時發現教與學中問題;持續改進教學要求、引導方法、教學活動、教學條件、激勵措施。

四、首屆協同創新軟件工程+通信背景人才培養效果分析

2014年本校軟件工程學院深化校企合作,與中興通訊聯合進行本科人才培養。在2013級學生中通過遴選成立協同創新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班),共計40名學生。四年以來,校企雙方落實聯合人才培養協議,扎實開展教學工作。主要培養效果總結如下:

1.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依據校企雙方簽訂的聯合人才培養協議,雙方各自承擔在新的人才培養計劃中的教學任務。校方各教研室安排有經驗、責任心強的優質師資優先安排實驗班課程教學。企業方承擔的課程安排企業高管、優秀技術人員來校授課。共完成NGN網絡技術、Android、無線通信網絡、物聯網通信技術等12門課程及實訓,履約完成率100%。這些課程由企業方根據通信行業對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出,契合最新的技術與案例,較為明顯地提升了班級學生的項目導向的實踐能力。

2.加強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引導

校企雙方均為實驗班配備一名班主任,校方班主任側重于校內的日常管理與專業學習的引導,企業方班主任側重于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和實際項目的設計和實施,并進行職業規劃的引導。開展了班級文化墻建設、職業規劃課、智能水表的設計和智慧停車場等項目。

3.關注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意見反饋

對于本科人才培養實驗班新模式的探索,學院高度重視,實驗班由學院領導親自聯系班級。給班級配置了便于創新教學的專用教室,班級所在教研室每學期不定期地召開學生座談會,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聽取他們對教學工作和項目開展過程的反饋意見。學生對企業教師的引入普遍表示歡迎,認為授課的內容和方式“更接地氣”,契合企業與行業的發展。

4.存在的不足和解決辦法

目前企業方的教師授課普遍多采取集中1—2周授課的方式,學生在網絡通信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消化上存在一定的難度。目前已經要求企業方安排每天的授課不超過6學時。

實驗室的硬件條件有待進一步提高,針對高速發展的通信行業,需要進一步跟蹤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構建“厚基礎,專實踐”的課程體系。

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軟件工程+背景方向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應用意義。本文以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學院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案例,探討了新形勢下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創新建設模式。實踐證明,校企協同創新培養軟件工程+網絡通信專業的人才,需要依托高校和企業師資力量,政府資金支持。充分利用高校、企業和政府三方的資源,開展以項目為導向的實踐教學、實訓和創新訓練,以滿足當前經濟形勢下軟件工程復合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印桂生,董宇欣,韓敏霞等.面向產業的軟件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247-248.

[2]周麗芳,李偉生,李宇.淺析軟件工程專業培養中的開放性思維[J].教育教學論壇,2017,(50):217-218.

[3]馬楠,曾玲暉,劉葉.基于協同創新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6-150.

[4]季春藝.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 2016,(31):115-116.

[5]王春英,張宏國,車楠.基于協同創新的軟件學院新型建設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0):188-189.

[6]冼廣銘.基于協同創新的國際化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13).

[7]顧韻華,季賽,呂巍.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相關機制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5):141-142.

[8]孟祥玉,肖萍萍.企業“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5):28-29.

[9]劉石英,張建勇,張培君.教育與產業相融,學校與企業互動——天津市大學軟件學院產學合作協同培養模式介紹[J].計算機教育,2013,(23):7-19.

責任編輯 周正旺

猜你喜歡
軟件工程
基于課程群的軟件工程專業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探索
關于《軟件工程》教學改革的研究
計算機技術在機械能源中的應用
依托工作室的軟件工程實踐教學研究
高職軟件工程課程改革研究
軟件工程應用型課程建設與實踐
應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融合APTECH體系的軟件產業人才培養探究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質量建設研究 
關于如何創新和完善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