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工會分會工作的理念創新、思路創新與方法創新

2019-11-30 04:04薛龍胡永強
青年與社會 2019年28期
關鍵詞:思路創新理念創新方法創新

薛龍 胡永強

摘 要:高校工會分會是開展工會工作的一線陣地,進入新時代,隨著高等教育面對形勢和發展目標的變化,高校工會分會要圍繞中心做“公轉”、立足一線做“自轉”,完成規定動作、做好自選動作,扛起新擔當、實現新作為、展示新形象。高校工會分會工作創新表現在三方面,理念創新上要圍繞中心工作,服務全面發展;思路創新上要本色與特色并舉,挖潛與借力結合;方法創新上要統籌組織,融合推動。

關鍵詞:高校工會分會;理念創新;思路創新;方法創新

工會是黨組織聯系職工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工會組織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團結組織動員職工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高校工會組織是高校黨委領導下的重要群眾組織,是高校黨委領導和聯系廣大教職工的橋梁和紐帶,在高校發展、改革與建設中承擔著重要使命。高校工會分會組織處于一線,在基層黨委領導下開展工作,與基層院系行政關系密切,接受上級工會的領導,日常工作中與教職工發生著直接而緊密的聯系,在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引導教職工積極參與學校建設、推進各項改革措施落實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工會分會的工作成效直接影響著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影響著教職工對學校認同感的建立,影響著高等學校職責功能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在發展,事業在創新,工會工作也要發展、也要創新。要順應時代要求、適應社會變化,善于創造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讓職工群眾真正感受到工會是“職工之家”,工會干部是最可信賴的“娘家人”。

工會是黨的群團組織,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是黨的群團工作的主線,服務群眾是群團組織的職責。群團組織既要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搞好“公轉”,又要聚焦服務群眾搞好“自轉”,完成規定動作、做好自選動作。進入新時代,隨著高等教育面對形勢和發展目標的變化,高校工會分會組織要有新擔當、新作為、新形象。

一、理念創新:圍繞中心工作,服務全面發展

高等學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關乎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族國家的未來。這些功能的具體內涵隨著時代變化會有不同的指向,也決定著高校辦學方針的調整變化。進入新時代,從國家層面而言,“雙一流”建設要求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扎根中國大地,遵循教育規律,創造性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路;從地方發展而言,陜西“追趕超越”目標的確立,大學間競合發展態勢的日趨激烈等因素都為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從根本上確定了高等學校的工作重心。高校工會分會圍繞中心做“公轉”,立足一線做“自轉”就是要求以此要求開展工作,譜寫改革發展的合奏,做到“頂天立地”?!绊斕臁?,就是著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傲⒌亍?,就是立足職責定位、立足一線,尋找工作結合點和著力點,為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形成較強的凝聚力是高校工會分會圍繞學校中心開展工作的必備基礎,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工會分會的凝聚力還有待提高,究及表象及原因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教職工對工會認知不盡全面,高校工會分會在學校民主管理、教師權益維護、成長發展、福利發放、校園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囿于某些客觀條件限制,對于工會就是做“普惠福利”的簡單認知并不少見;教職工參加工會活動的積極性不高,表現出態度上“被動多、主動少”,年齡上的“兩頭多、中間少”的特點,這些現象的出現既與教師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擠占精力,休息往往成為放松的首選有關,也與師資力量缺少持續更新活力不足有關,比如據調查某基層工會幾乎已經沒有35歲以下的會員,新鮮血液的缺失不利于基層工會活動的開展;基層工會難以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與方式,作為群眾性組織的工會組織是在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的,同時需要行政的大力支持,其“不越位、有作為”的工作成效發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工會基層組織構成人員的能力發揮,實踐上不具有穩定性。

“強三性,去四化”為群團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強三性”對于地處一線的基層工會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政治性就是要求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聽黨的話,分行政憂,解群眾難,謀教工利,多做溫暖人心、化解矛盾、增進感情、凝心聚力的工作,把教職工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先進性就是要求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和階段性的工作重點開展工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校事業發展可以緊密依靠的力量;群眾性就是要以教職工為中心,想教職工之所想,急教職工之所及,做廣大教職工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知心人、貼心人和暖心人。防止出現活動一個接一個,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同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群眾不沾邊、不搭界。

進入新時代,高校工會分會要以創新發展為理念,實現工作職能轉向服務全面發展,通過組織舉行二級教代會推動院系民主管理、開展技能培訓和崗位競賽提升教職工業務素養、及時關切教職工福利維護權益,推動工會工作與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校園文化等方式有效結合等方式,增強教職工的獲得感和向心力,推動學校中心工作的發展。

二、思路創新:本色與特色并舉,挖潛與借力結合

高?;鶎庸ぷ魇窃诳v橫兩個維度所確定的職責空間中開展工作,縱的維度就是處理好與校工會之間的關系,橫的維度是加強與院系黨政的關系,處于這樣的組織結構,決定了高校工會分會需要以“本色與特色并舉、挖潛與借力結合”的工作思路創新開展工作。

高校工會分會是黨領導下的工會組織在高等學校的一線群眾組織,其功能職責定位首先來自于工會工作本身,肩負著架起黨組織聯系教職工的橋梁與紐帶的重任,需要按時圓滿落實校工會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通過各種渠道及時上報教職工的訴求愿望,完成“規定動作”;同時高校工會分會根據各自所在院系的學科屬性、發展狀態與資源稟賦的不同特點開展各具特色的活動,調研教職工的利益訴求,化解普遍性的矛盾問題與癥結,圍繞院系發展目標完成“自選動作”,凸顯基層工會本身特點?!氨旧c特色并舉”就是要形成一體多面的工會工作內容和形象,在做好工會工作的分內之事的同時創新形式、創新內容,不同學科的院系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這些資源與基層工會工作的有益結合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放大效應,產生多重效果。誠如所言,理論使人堅定,哲學使人深邃,歷史使人明智,科學使人嚴謹,數理使人緊密,文學使人靈動,法學使人規范,體育使人強健,高校工會分會不同于其他行業基層工會的特點就在于其是知識與人才的富集區,對這些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是凸顯基層工會工作特色的重要門徑。

制約高校工會工作卓有成效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硬件資源的限制,不少高等學校并沒有面向教職工活動專門開放的場所,這不利于由工會組織的文體活動的常態化展開,也影響著活動設置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對于高校工會來說,除了上述硬件條件的更為缺乏外,同時還面臨著開展有關教職工職業素養、生活品味、身心健康關愛等活動上的師資、服務等軟件條件缺乏。面對現實情況,“挖潛與借力結合”就成為高校工會分會開展工作創新的可行思路。通過對院系自有空間、場所與設備資源的多功能使用可以為教職工活動開展提供必要的硬件保證;同時應以“系統”的思維而非“單位”的思維開看待基層工會所深處的結構空間,促進系統內外資源的有效流動、互相配置與對等交換,為教職工福利提升和權益維護建立更多保障,創造更多機會,提供更多條件。

習近平書記強調,要把竭誠為職工群眾服務作為工會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廣大職工群眾服務,認真傾聽職工群眾呼聲,維護好廣大職工群眾包括農民工合法權益,扎扎實實為職工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不斷促進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氨旧c特色并舉,挖潛與借力結合”對于高校工會分會來說是落實上述要求的重要一著。

三、方法創新:統籌組織,融合推動

對于高等學校來說,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科研、校園文化建設是處于學校工作的中心位置,院系則是開展這些工作的主陣地。作為教職工群眾組織的高校工會分會并沒有專職的工會工作人員,基層工會負責人及組成人員通常由行政人員或者普通教師兼任,工作職能上的重疊或者交叉就成為一種常態。隨著學科評估態勢的常態化和社會對于創新性人才需求的進一步增長,由中青年教師構成的教職工群體面臨著日益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這一方面需要基層工會的工作可以發揮為教職工加油、打氣、鼓勁與減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基層工會的開展活動不過多分散教職工的時間和精力,做到適時與恰切,并與其他院系活動做到有效結合,統籌安排。圍繞院系的中心工作,高校工會分會的工作領域進一步拓寬,工作層次進一步提升,工作要求進一步提高,高校工會分會需要在工作方法上做到統籌組織,融合推動。

高校工會分會工作與人才培養關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要求為工會工作支持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教職工的人才培養既要注重言傳更要注重身教,基層工會組織的文體活動也可以適當方式吸納學生參與,推動“三全育人”的具體落實。

高校工會分會工作與教學科研工作有機聯系。崗位練兵、勞動競賽是工會的本職工作。課比天大,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是院系教學工作常抓不懈的重點工作。通過與學院教學工作的密切結合,參與組織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樹立模范、宣傳典型,推動教職工業務能力不斷提升。教師科研工作與社會廣泛接觸,特別是一些人文社科類項目研究而言本身與社會文化生活實際需要密切相關,而相關精神文化產品生產機構需要走進校園走進課堂,作為主持項目研究的教師架起了學校內外交流互動的平臺,從而也推動了社會服務的開展。

高校工會分會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互相促進。大學校園文化是由大學特定歷史與現實綜合而形成的涵蓋物質、制度與精神等維度的一整套觀念與實踐方式。優秀的大學校園文化散發著特有的魅力,具有重要而獨特的育人功能。高校工會分會舉辦的各種類型的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基層工會舉辦的活動往往是與其所在院系的特點及資源聯系在一起的,也有利于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同時,高校工會分會也是院系團隊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與推進器,對于院系形成獨特的團隊文化,清晰且可為外界所識別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統籌組織,融合推動,高校工會分會工作圍繞學校中心工作,與院系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等工作密切結合,服務全面發展,圍繞中心做“公轉”,立足一線做“自轉”,就能扛起新擔當、實現新作為、展示新形象。

參考文獻

[1] 潘仁玲.發揮高校工會在構建校園文化中的作用[J].勞動保障世界,2018(6).

[2] 張森年.高校工會“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論探討和路徑設計[J].山東工會論壇,2017(10).

[3] 于溪.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的對策與思考[J].產業科技與論壇,2017(10).

[4] 申美蘭,呂靜波.高校工會建設存在問題的研究與對策[J].科技風,2018(1).

[5] 洪濤,黃茜.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新探[J].教育現代化,2018(7).

[6] 鄭芳芳.高校工會分會工作的現實困境與創新路徑[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7] 紀妍.關于新時期高校工會建設的思考[J].教育管理,2017(7).

[8] 李菁.新常態下高校工會工作創新和發展解析[J].高教學刊,2017(9).

[9] 彭軍.新時代高校工會新作為的思考與探索[J].現代交際,2018(8).

[10] 張燕.以十九大精神為引領的高校工會建設的思考[J].智庫時代,201(12).

基金項目:本文為西安工業大學2018年黨建研究課題《以黨建帶工建,促進工會組織“三性”建設》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薛龍,西安工業大學,教師;胡永強,西安工業大學工會辦公室主任。

猜你喜歡
思路創新理念創新方法創新
新時期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挑戰與理念創新
新時代小學教育管理的發展方向及思路創新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精細化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