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下之憂 融家國情于一處

2019-11-30 04:04陳益
青年與社會 2019年28期
關鍵詞:培養路徑家國情懷初中歷史

摘 要:濃厚的家國情懷是中國民族日益強盛的根基。中華人民因家國情懷而對國家形成高度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當前我國核心素養教育中,關注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提倡在歷史學科教育中滲透家國情懷,充分挖掘有價值的史料素材,通過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策略,潛移默化中帶動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家國情懷、弘揚家國情懷,體現中學生在國家發展中的責任擔當。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家國情懷;培養意義;培養路徑

一、目前初中歷史課堂家國情懷教育的現狀和不足

家國情懷是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之一。他要求學生要有國家認同感和民族幸福感,要講家國榮辱與自我感情聯系起來。但是,當下受到互聯網快餐文化的影響,中學生的家國情懷正在逐漸減弱,同時,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比較成熟,但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家國情懷的教育并沒有得到很好地重視,教師也沒有采取更多的措施來對中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行培養?;谶@些背景,本問題提出對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家國情懷進行培養,有著很大的必要性。

二、懷的培養意義

(一)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樹立科學的歷史觀

歷史事件與當代中學生現實生活相差甚遠,不易于切身感受與理解。而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則以情感要素為切入點,真實地還原歷史事件,學生在情境氛圍中了解歷史、把握歷史。例如“辛亥革命”中孫中山先生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當時的清政府封建腐朽,孫中山不得不借助暴力革命來推翻清政府。課堂教學環節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中,了解歷史背景,就能理解歷史人物的心理動向,進而由此及彼地領悟家國情懷,客觀地認知歷史,樹立科學的歷史觀。

(二)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滲透德育教育目標

歷史學科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同時,培育中學生的審美價值觀與優良傳統美德品質。結合具體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滲透歷代國家興亡發展的規律,樹立愛國主義觀與歷史觀,促進中學生形成愛國主義精神與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些都是中學歷史教育的獨特價值。例如學習《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時,學生通過了解“西周分封制”體會“家國同構”的概念與內涵,形成強烈的愛國情感,充分認識“有國才有家”,形成認祖歸宗的良好素養,構建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這些都符合當代教育滲透傳統文化素養與德育素養的客觀要求。

(三)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培育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是家國情懷教育的分支部分,同時也是初中歷史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每一位合格的社會公民都要具備愛國情懷,而歷史學科教育中蘊含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滲透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有利于中學生了解每一位歷史英雄及愛國人士為國家建設的辛勤付出,珍惜當今來之不易的和平世界與幸福生活。例如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中,為國壯烈犧牲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堅決抵制鴉片侵害中國人而發起“禁煙運動”與“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等等,可激勵學生內心深處迸發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責任意識。

二、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之家國情懷的培養路徑

(一)挖掘教材資源,再現歷史情境

家國情懷教育的最主要素材來自于歷史教材,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全面地理解與把握歷史教材,挖掘與整理有關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將其聯系中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或時事政治,再現歷史情境,滲透家國情懷。

例如:學習《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時,“絲綢之路”就是一條充滿愛國情懷的歷史之路,其教育內涵豐富且深刻。教學中以張騫深明大義、不辱使命、為祖國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感動學生,讓學生了解絲綢之路的建設與發展背景,從中感受歷史的民族大融合與中外文化交流;時至今日,絲綢之路仍然是連接國家與世界的重要載體,同時引入我國當前“一帶一路”的現代戰略發展體系,全面了解“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學習過程中,學生深感中華民族的強大,進而形成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信心,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心態構思“新絲路”的未來發展,無形中家國情懷教育已經水到渠成。

(二)創新教學方法,調動情感共鳴

初中歷史家國情懷的教育過程應是生動的、立體的,只有創新教學方法、創設多元教育情境,才能讓學生感受歷史、思考歷史,當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敲擊學生的心靈,就能引起情感共鳴,輕而易舉地實現教育目標。

例如學習《宋金南北對峙》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兩宋時期的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戰時和”關系,采用與以往不同的教學策略。首先,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與歷史認知水平,以了解偉大的抗金將領岳飛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課前指導學生通過翻閱教材、查閱互聯網資料、收集與整理史料等方法,了解岳飛的英勇事跡,感受岳飛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精神,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思考中形成愛國情懷;其次,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對促進民族發展的重要性,在課堂給學生播放生動的視頻資料,展示兩宋時期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融合發展。學生由此認識到,自古以來,各族人民親密的經濟往來與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友好相處、互通有無,而各民族之間相互信任、共同發展,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社會發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必然趨勢。

(三)樹立英雄榜樣,激發愛國熱情

我國輝煌的歷史與當今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離不開民族英雄的付出與犧牲。通過講解歷史人物事跡、樹立英雄形象,更易于中學生把握歷史事件,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升華家國情懷。那么在中學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英雄歷史人物事件”的教育機會,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以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激發愛國熱情、塑造美好人格打好基礎。

縱觀中國歷史,民族英雄的英勇愛國事跡層出不窮,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再如;革命道路上堅決果斷的張自忠;戰爭中從中就義的瞿秋白等等,這些英雄都是國家的靈魂,他們用自己的真心與熱血譜寫了深刻的愛國篇章,通過介紹這些歷史人物事跡,讓學生的熱血澎湃,以榜樣的效應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民族責任感與自信心。

(四)繼承傳統文化,提升德育素養

傳統文化是家國情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可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加快歷史文化的傳播速度,豐富歷史文化的教育素材,有助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另一方面諸多不良思想的侵襲,誘發中學生“崇洋媚外”心理,漠視中華傳統文化,家國情懷缺失。因此新形勢下初中歷史教育要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教育原則,在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尊重中華民族歷史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元素,體現中國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的包容與接納心態,喚醒中學生了解與繼承傳統文化的意識,讓中學生成為和諧社會發展的推動者與踐行者。

例如: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交通》時,為學生具象化的呈現出宋元時期的先進的科技成就和發達的海陸交通,通過同期的中外對比和相關的史料研讀,進一步的讓學生體會當時中國科技和交通的繁榮不僅僅是只停留在國內,在當時的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這樣的教學一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歷史教學的立體感與實用性,另一方面促進學生體驗我國傳統文明的發展,自覺弘揚與傳播傳統文化精神,提升德育素養。

總之,基于歷史學科教育培養中學生家國情懷,既是核心素養的客觀要求,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家國情懷教育作為中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出發點,立足培育民族精神,關乎學生身心健康與國家長久發展的大事;因此現階段中學歷史教師要樹立培育家國情懷的教育意識,樹立責任感與使命感,將家國情懷教育滲透到歷史課堂的每一個細節之處,指導學生、幫扶學生、啟發學生,助力實現“少年強則中國強”的偉大夢想。

參考文獻

[1] 陳嘉欣.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23):38-39.

[2] 謝菡.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3):33+35.

[3] 李新英.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7,33(02):71-73.

作者簡介:陳益(1990.05- ),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江蘇常州湖塘實驗中學,本科,中學二級,研究方向:自主學習、中學歷史核心素養。

猜你喜歡
培養路徑家國情懷初中歷史
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路徑探究
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保定市高校培養服務外包人才的路徑研究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方式如何與時俱進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