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中實施護理配合的效果分析

2019-12-09 01:53劉俊黃淑芬張莉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20期
關鍵詞:肌瘤住院子宮

劉俊 黃淑芬 張莉

【摘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中實施護理配合的效果與作用。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并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使用子宮肌瘤剔除術綜合護理模式,對照組30例,使用常規護理模式。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住院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3%)明顯低于對照組(23.3%);觀察組患者滿意度(100%)明顯高于對照組(86.7%);數據差異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中實施護理配合相比傳統護理模式,有著住院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患者滿意度高的優勢。

【關鍵詞】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護理配合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屬于良性腫瘤,主要通過變異演變引起。從激素水平來看,主要是因為雌激素水平異常,刺激子宮平滑肌,使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造成子宮解剖功能以及結構的變化。由于腫瘤為良性,患病初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大多數患者以月經紊亂、月經過多、痛經為主要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不孕不育,嚴重者會出現繼發性貧血。隨著病灶持續生長,可導致病灶周圍組織缺血,肌瘤因水腫而變大,容易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甚至會使周圍組織發生鈣化、壞死,情節嚴重的會引發癌變,變成惡性腫瘤[1]。出現子宮肌瘤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因病情延誤而造成更壞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30例)年齡24~49歲,平均年齡(36.3±1.38)歲;其中患者的腫瘤數量2~5個,平均數量(2.93±0.68)個;腫瘤直徑2.09~8.76cm,平均直徑(5.79±1.73)cm。對照組(30例)年齡22~51歲,平均年齡(34.9±1.97)歲;其中患者腫瘤數量2~5個,平均數量(2.74±0.0.74)個;腫瘤直徑2.35~8.12cm,平均直徑(5.43±1.08)cm。

兩組患者均確診為子宮肌瘤,均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均不切除子宮,且患者不患其他疾病,手術進行較為順利,無術中大出血。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觀察組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綜合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1)術前護理(由病房護理人員完成):患者入院,護理人員詢問并記錄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體質量、心理狀況等一般信息,為其介紹醫院環境以及科室人員配置。手術前1d為患者介紹手術方式、手術室環境、術后注意事項等。為患者做備皮、消毒、術前腸道準備等術前準備。給予患者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2)術中護理(由手術室護理人員完成):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首先保證手術及麻醉的相關準備工作已經完善。然后由手術室護士講解手術以及麻醉的方式和注意事項,繼續行心理護理,并協助患者躺上手術臺。及時建立靜脈通道,協助醫生擺好體位,并接好負壓吸引、貼好負極板。與此同時,該臺手術的器械護士準備好手術需要的器械,并按照嚴格的無菌原則洗手、開包、鋪無菌臺。手術過程中,巡回護士要密切觀察患者靜脈通道是否通暢固定,麻醉醫師應密切關注患者的麻醉情況以及生命體征,器械護士協助手術醫生完成各項操作,期間應全程保持無菌,直到手術結束。3)術后護理(由手術室護士以及病房護士共同完成):手術完成后,將患者推往復蘇室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并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手術情況。待患者蘇醒后,由護士將患者送往病房并完成交接。完成交接后病房護士應及時與患者家屬交代術后注意事項,并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有引流袋的應關注引流袋是否通常固定好,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及量。4)患者出院后由護士不定期進行隨訪。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進行入院采取常規護理措施,手術中協助醫生順利完成手術,術后行常規術后護理。

1.3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患者的住院天數、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患者滿意度。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住院天數對比

通過對比患者住院時間,分析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觀察組住院時間為(6.12±1.33)d,對照組住院時間為(9.37±1.96)d。對比發現,觀察組住院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統計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盆腔粘連發生的例數,分析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切口感染0例,盆腔粘連1例,總發生1例;對照組切口感染2例,盆腔粘連5例,總發生7例。對比發現,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患者滿意度對比

將患者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較滿意、滿意以及不滿意4個層次,總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較滿意、滿意3個方面。觀察組總滿意為30例,總滿意度為100.0%;對照組總滿意為26例,總滿意度為86.7%。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討論

子宮肌瘤又稱子宮平滑肌瘤,30~50歲的中年婦女為該病的高發人群,其發病率約為20%~40%。根據腫瘤的解剖位置大致可分為漿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和黏膜下肌瘤3類。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是激素學說被廣泛認可,即雌激素以及孕激素的升高導致了子宮肌瘤的形成與生長。有關學者指出,子宮肌瘤可以稱之為卵巢性激素依耐性腫瘤[2]。

對于子宮肌瘤,臨床是大多選擇手術切除。傳統手術是開腹探查并行子宮肌瘤切除。傳統的開腹手術使患者腹腔內部的情況一目了然,可以及時應對手術中出現的突發情況。但是開腹耗時長、手術切口大,對患者的創傷也更大。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逐漸成熟,經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已經成為了患者的首選,其具有耗時短、創傷小、愈合快,愈后不影響美觀等優點[3]。

圍術期對患者使用綜合護理模式,完善的術前準備,手術室內精心的手術配合,復蘇室內生命體征監測,及時與家屬溝通,以及術后密切觀察指導康復,而且在整個圍術期予以心理疏導,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整個治療過程并能最大程度配合治療,相對于采用傳統護理模式進行護理的患者能更早地康復。

本次研究顯示,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中實施護理配合可有效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楊淑芳.B超診斷子宮肌瘤的特征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05):46.

[2] 歐陽晨捷.子宮肌瘤的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6,44(06):708711.

[3] 張向輝,王妮.腹腔鏡下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及中遠期療效評估[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4):78.

猜你喜歡
肌瘤住院子宮
非脫垂子宮應用改良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的臨床研究
住院病案首頁ICD編碼質量在DRG付費中的應用
子宮腺肌癥全子宮切除術的圍術期護理效果探究
腹腔鏡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跟蹤導練(五)
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肌瘤及子宮腺肌病106例臨床研究
風,沙啞地
剖宮產、切肌瘤,能否“二合一”
治療子宮肌瘤視大小及位置而定
什么樣的子宮肌瘤需手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