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先秦文學中的人的生態實踐觀念的演變

2019-12-11 21:16西安財經大學陜西西安710061
流行色 2019年2期
關鍵詞:荀子老子天地

張 瑜(西安財經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1)

在中國傳統文化結構中,先秦文學中的人的生態實踐觀念主要表現為生態倫理實踐性特質,隨著先秦時代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的發展和定型,人的生態實踐觀念也在發生改變。人類的生態實踐關注的是“天人關系”。伴隨社會的發展和思想進步,先秦的思想家、文學家們對天人關系的認知和想法逐步更新。從恐懼到認同,從親近到梳理,從服從到轉變,它逐步形成了一種更加深刻和明確的脈絡。

先秦時期生態實踐的發生和發展圍繞“天人關系”展開,一般由四部分組成:一是西周時期和早期儒家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二是老莊對于“自然本質”的認知思想;三是以荀子為代表的“改造自然”的理念,基于對自然重要性的認識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一、西周和早期儒家所闡述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

《周易》最早闡發“人與自然”和諧的概念,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內涵。它顯示了先秦時期人民的偉大智慧?!吨芤住は缔o》載:“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逼渲?,“天,地,人”運行在規律中,“天”和“地”,描寫自然規律;“人道”即是社會規律。殷墟甲骨卜辭說:“帝其降繭?”萬物從天地中萌生,都受某種自然規律的掌控,與此同時,人們也可以認識并遵循天地固有的規律,《周易·象辭》中記載:“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苯y治者應該根據天地的變化規則來指導和治理人民。在《尚書·洪范》中記載商王與箕子這樣一次談話:“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幽搜栽唬骸衣勗谖?,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被诱J為上天能主宰民眾,同時人類的行為也可以呼應上天,充分反映“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的觀念。天和人在認識論上達到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美德,可以感知上天運行的規律。

《周易·乾卦》中記載:“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薄熬盼澹猴w龍在天,利見大人?!睂Υ?,《易傳·乾文言》解釋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可以看出天與人包孕四種關系:與天地同德,厚德載物;與日月同輝,普照萬物;與四時同律,井然有序;與鬼神同心,公正無私。只有人們具備這種高尚品質并擁有這四種美德時,才能得到天的幫助,即“天人合德”?!吨芤住ば⌒蟆酚涊d:“既雨既處,尚德載?!庇晁南陆岛屯V苟及巳说牡滦?,天也因此會去滿足人民的和平和舒適的祈愿。這些是早期“天人關系”生態倫理思想的記載,可以看出西周初期的人們將天地的生態平衡與人類的高尚道德緊密聯系在一起,來解釋“天人合一”的生態實踐理念。

西周的“天民合一”在儒家“以人為本”觀念參與后逐漸發展為“天人合一”。天包孕四時運作和萬物成長,人類生活在自然中,二者相互依存?!抖Y記·孔子閑居》中倫理道德被視為“天”和“人”共備的生命本質。天是人尊敬和敬畏的,無法抗拒的自然力量被視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循的“命運”??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從他自己的學習過程來看,孔子通過內在的修養提升以及對外在的自然法則的認知領悟達到合德。他從十五歲起,開始探索自然規律,到了六十歲,就能夠根據自然規律區分是非,沒有絲毫違反天道和人道的規律,最終將實現道德自我完善,從而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墩撜Z·先進》篇中,孔子通過曾點的志向表達了他認同的人在天地中自由和諧生存的理想狀態。雖然孔子對“和諧”的衡量是以周禮為規范的,他始終秉持并踐行了人與自然的共生與和諧觀念。在《論語·雍也》中記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边@表明孔子心中的志士仁人都是仁慈的人,他們對天恭敬,也明了對自身的德行規范。充睦莊敬內心感受和感天配地外在體驗,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價值關懷和內在追求?!皹飞綐匪迸c崇高的理想人格聯系在一起,最終成為仁慈的智者,從而“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系被納入社會倫理體系。對人和社會領域的關懷已經擴展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從中我們已經意識到生命的靈性,而人類和萬物都需要彰顯生命價值。

子思的《中庸》篇關于天人關系的論述更加深入。馮友蘭先生曾指出《中庸》的主題為“極高明而道中庸”,指出天人之“和”是主與客的統一,天地的統一,萬物的統一?!斑@個社會中的‘和’與自然中的‘和’是相統一的,自然界也是一個大和,所以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瘪T友蘭先生始終秉承“允執厥中”這一對待問題的方法,追求天人合一,自然與社會和諧,解釋了《中庸》所倡導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庇^點。

《中庸·第二十二章》中載:“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敝赋鲆先祟惖谋拘?,遵循自然界固有規律,感受自然界中所有事物的生命韻律和偉大,自然地生活在其中,從而實現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由境界。孟子將孔子的“愛人”延伸到“愛物”,“盡心、知性、知天”。他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將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道德規范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然行為準則,把仁愛的對象和范圍,擴展到天以及整個自然世界。天人合一的道德實現,人際道德與人類和自然道德的更好融合,便給和諧處理天人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睹献印けM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指出“存心、養性、事天”,通過賦予心靈和道德滋養來發揮人心的功能,理解并掌握自己的命運,通過“天地合一”實現“天人合一”。顯然,他強調主觀先驗的道德經驗與宇宙的普遍規律是一樣的,一切都源于自然??梢钥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儒家思想在“天人合一”思想中不可忽視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標。

孟子之于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了“仁民愛物”,即君子由善待厚愛自己的親人,進而仁愛民眾;由仁愛民眾進而愛護萬物。孟子生活的中期,人民生存境況困難,他提出了這種生態倫理責任觀,最能體現深切的厚民愛民情懷,將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國家安定聯系起來。這種責任觀認為人們通過農業種植、狩獵,收獲等方式從自然中獲取了必要的生存資源,并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關系。為了保持天人之間的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提倡人們建立對自然的生態倫理責任感。

在西周典籍和早期儒家的觀念中,“天”不僅具有自然意義,還被賦予了道德價值和人文價值。人可以通過道德完善,將人與自然的和諧進一步擴展到人類倫理與社會規范的極度統一。在追求至高無上的真理、善良和美德的過程中,達到了“自然與人的統一”的最高境界。早期的“天人合德”,到孟子的“性天相通”說,反對人與自然的分裂與對立,把人與自然視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理念的進一步發展。

二、老莊對于“自然本質”的認知思想

對于天人關系的理解,老莊遵循要依靠自然、順應自然,突出自然本性的觀念,即“天與人一也”(《莊子·秋水》)。老子的“道法自然”是道家的原初理論,也是他闡述生態倫理觀念秉持的原則。萬物由道的原初“一”而來,《老子·二十五章》載:“道可以為天下母”?!暗馈笔翘斓厝f物的根基和基礎。老子用“道”概括天、地、人甚至整個世界的生命規律?!暗婪ㄗ匀弧苯沂玖苏麄€自然的基本特征,包含了世界萬物的屬性。憑借其空虛無為的自然特征,讓一切都以其自然發展的方式發揮作用,并對所有事物不施加影響,堅持所有事物自然屬性,不摧折不妄論不干涉。老子曾告誡:“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薄绊樚煺卟?,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钡兰艺J為萬事萬物要符合道的原則,人對事物采取無所作為和自然的態度,并把這種態度轉化為生活的最高理想。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崩献又雷鹬亍白匀簧钡臉討B,根據其固有的客觀規律促進一切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用萬物的自在自為營造天人之間的和諧氛圍。

在《老子》中,共有五處提到了自然:“…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十七章》)?!啊且匀f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二章》)?!啊且允ト擞挥?,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肮实来?,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跋Q宰匀?。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老子·二十三章》)從中可以看到,老子的“自然”不僅指萬事萬物,也指所有事物的法則蘊含的抽象“道”,指向一切的終極價值?!暗馈弊鳛樘斓氐母春腿f物的基礎,其本質特質和基本規律是“自然的”。老子對天人合一有著高度尊重和贊賞的態度。盡管人們在自然界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僅是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他相信天地自然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因道而生,根據自然秩序的運動而改變。人們必須遵守自然規律,善待萬物,尊重萬物,使萬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和生命。莊子還提到了自然界中人的地位:“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畾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莊子·秋水》)。老莊很早就發現,人要重視整個自然的規律和運作而不能只強調自己的作用和地位。莊子將人與物視為平等,主張完全遵守自然的客觀規律,并按照“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的原則行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即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不能盲目地施加給自然過多的主觀能動性。哲學家張世英先生說:“人類思想的發展是從原始的‘天人合一’即前主體性的主客不分,進到主客兩分思想和主體性原則,然后再超越主客兩分,達到后主體性的‘天人合一’即高一級的主客不分、物我交融的自由境界過程,而中國傳統哲學還基本處在未經主客兩分思想洗禮的原始的‘天人合一’階段?!?/p>

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思想通過辯證地闡發“人與自然和諧”觀念,將人與自然有機地共處范式整合在一起,其中以老莊為突出代表。他們思想中的自然主義具有鮮明的科學精神,在促進科學進步,發展經濟,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維護人類的長期生存和發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過,“道家道教生態倫理思想畢竟是科學未充分發展前思辨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與不足。如缺乏主客二分的理性精神,難以發展近代科學技術,人在與自然的關系上也缺乏實踐能動性,這嚴重束縛了文明的進一步發展?!?/p>

三、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思想

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了獨具特色的天人關系理論。荀子的學說是辯證的,指出“天人合一”要將自然規律與人的主觀能力區分開來,即“明于天人之分”,同時他也認識到人與自然生態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在《荀子·天論》中,他將天、地、人聯系起來,闡述了三者的辯證關系,認為它們互有關聯,要全面看待。

荀子在“順天”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命運和自然都可認知和征服,表達了他所倡導的“人定勝天”的理念。他說:“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荀子·天論》)。在這里,荀子強調,人類的命運主要是關于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他提倡把天作為自然客體來控制和使用它,它必須符合季節變化,使其為人類生產服務,確保所有事物的長效增長;既要合理利用萬物,又要不造成浪費;不能放棄人類的努力,單純依靠天的恩賜。荀子反對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命題,強調人行為的主觀能動性,成為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家。在先秦諸子關于天人關系的爭論中,荀子的一系列富有唯物論性質的思想是獨特而理性的。它提升了人的價值,卻反對人們盲目傲慢無視規律,這一理論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荀子認為,天、地、人應被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人要順應自然規律,適度改造自然,同時又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與自然的統一和諧關系中開展自己的生產生活活動?!肮侍熘?,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荀子·王制》)。人在自然變化發生之前,按照客觀自然法的作用行事,引導事態向人類期望方向的變化,荀子的自然生態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主導思想,啟迪了人的生態智慧。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意識的逐漸覺醒,這種生態智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許多知名的西方學者和生態學家對荀子思想出現表示誠摯的敬佩,稱贊這是“奇跡般深刻的超常思維”。

猜你喜歡
荀子老子天地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和諧
拾天地之荒
智者老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