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歷史教師如何進行新課程改革

2019-12-12 10:02范躍芹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12期
關鍵詞:知識結構師生關系新課程

范躍芹

走進了新時代,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教育戰線也進行了全面的深化改革,新課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課程改革涉及到課堂教學的理念,課堂教學的方法和知識結構,乃至新課程實踐等方面的深刻的變革,這是全新的教育理念。 傳統上的教育主要是對學生傳授知識,是讓學生學到一些東西。新課程改革在現實的要求,是培養學生強烈的創新意識,所以說我們長期以來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將面臨著嚴重的挑戰,那么新時代的歷史老師應該如何進行新課程改革呢?

一、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前提

長期以來,我們的許多課堂教學比較沉悶,缺乏生氣,難于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更不用說激發創意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傳統理解,課程內容規定了“教什么”,教學活動則主要解決“怎樣教”,兩者楚河漢界壁壘分明。多年來教師只扮演著“執行者”和“傳聲筒”的角色,嚴格按照課程規定,亦步亦趨,不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而學生則扮演著“接受者”的角色,在“課程進度”和應試取勝驅動下,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拼命地在適應“課程要求”中掙扎,而學習效果則事倍功半。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人士開始對“教學大綱”所帶來的各種教育現象進行反思,最終要以“課程標準”來代替“教學大綱”,這也就迫使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緊跟時代脈搏。在“統”字模式下,我們中學歷史教師一是應該對眾多的教學材料進行選擇,提出自己的建議以更適合本學校學生學習和資源利用;二是教師不應再去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教師即要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對教科書,進行重新認識。三是教法上,教師不能再單一地講授,而是要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對于教材,教師只能把它作為一種學習的材料。教師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領域,可增刪教科書,也可以增補課外知識,以補充教材內容,同時也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內容和方法上有所改進。

這次新課改在教師的教育的理念方面,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方面,教學行為實施的方面都需要改變,那就是說改變傳統的傳授知識為重點的上課方式和授課方式,轉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主要目標。這樣就要求歷史教師變講課為主變為以學生為主,使老師傳統的傳授知識的角度變為平等的交流者的身份,這樣充分發揮歷史老師的優勢和智慧,把學生作為核心地位,換發出學生的創新精神,使歷史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二、重構師生關系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落腳點

在知識激增,信息爆炸的時代,儲存了多少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如何尋求和獲得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走進新課程中,必須重組師生關系。新型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將不再是單向傳遞的關系,而是雙向交流的關系,教師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要同學生進行各式各樣的認識交往,只有通過心靈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才能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歷史教學中出現了很多的歷史人物,對他們的評價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們不能把簡單的結論告訴學生,應該分析在當時的歷史條件,讓學生去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思考,通過討論得出評價,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也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這樣改變了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創新激發出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獨立的思考,培養學生獨立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的思想。

由此可見,新課程中師生關系的構建,這個過程不是說教師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發了教師進取心和創新意識,成為驅動教師的內化動力,其作用相應提高了。它要求教師在和學生進行靈活的課堂交往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生活經驗納入課堂,創生知識,教學才會富有吸引力,才能實現“教與學相長”。

三、知識結構的開放是中學歷史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途徑

走進新時代,社會發展日日新日異,知識的更新,更新的換代也是很快,歷史老師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學生的智力和技能發展方面架起一座橋梁一座橋梁,從而使學生能力得到發展。新課程的發展,需要歷史老師有淵博的知識,完整的知識結構,能夠發現各個學科的內在聯系,整個知識結構處于整體的認識狀態,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科學思維的創新。從初中和高中的課程來看,如果老師認知不全面,會造成初中和高中歷史教學的脫節,所以說,歷史老師要不斷的學習和吸收新知識,使歷史老師的支持結構得到完整不斷的得到更新和改造,使結構更加完整,走在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前面,引導學生走向獨立創新。

四、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運行機制

所謂學習方式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基本特征的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學習者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視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而新課程的教學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現在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更多的是考慮自己怎么上這堂課,而很少把自己當成學生來想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遇到什么問題?在上課時,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腳本”如同演戲樣地“教學表演”,于是這些教師難以跨越傳統授課的局限性。在傳統的教學中過多強調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課標中則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相應于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上課時引導學生改變舊的學習方式,在實現新課程學習方式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要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自己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斷得到發展。要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關鍵是能否將“各種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走進新時代,走進新課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歷史教師要在不斷教學質量中升華學生的基本素質,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為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不斷深化改革。因此,中學歷史教師要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重塑新時代的新型師生關系,建立開放性完整的知識結構,為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貢獻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歡
知識結構師生關系新課程
2021聚焦新課程 專注新高考 歡迎訂閱全新《新高考》
把握核心概念 優化知識結構
我國正當防衛研究的網絡知識結構與核心脈絡
概率統計知識結構與方法拓展
發揮自制教具在初中數學新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師TPACK知識結構分析
三喻文化與師生關系
我區初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典型問題的思考
淺談技校的師生關系
高中體育新課程實施“碰壁點拔”式教學模式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