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經濟情商”的生成邏輯與培育之道

2019-12-16 02:20徐曼
人民論壇 2019年33期

徐曼

【摘要】在不健康消費心理與錯誤消費觀念的共同影響下,年輕消費群體的非理性消費行為呈現出更為易發多發的態勢,需要發揮教育引航、媒體引導、制度引領作用,不斷提升年輕消費群體的“經濟情商”,以促進年輕消費者更好適應于新消費時代。

【關鍵詞】新消費時代 年輕消費群體 “經濟情商”

【中圖分類號】F08 【文獻標識碼】A

與消費升級的不斷持續深入相伴隨,新消費時代正以不可阻擋的趨勢迅速成為消費領域的新標識。對比“70后”群體的持續高消費貢獻,“80后”“90后”群體已經構成了中國消費“主力軍”,日漸成為了新消費時代的風尚引領者。而這也在更大程度上考驗著年輕消費群體對其消費行為的自我認知與風險管控能力,“月欠族”“月貸族”現象的出現,也不斷證明著培養適合于新消費時代的高“經濟情商”不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高度的緊迫性。

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與消費觀念容易誘發非理性消費行為

消費心理是潛隱于消費行為背后的重要因素,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行為的發生。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以從眾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為代表的多重消費心理在年輕消費群體中都有體現。而在多元化消費心理的影響下,年輕消費群體的非理性消費行為不斷出現,其對于自身消費行為的認識能力正在面臨著新的挑戰,而這也凸顯出了年輕消費群體在“經濟情商”上的欠缺。具體而言,從眾心理集中表現在年輕消費者為尋求群體認同,主動迎合各類外在因素的影響,以至于無視自身實際需要而產生非理性消費需求。與此同時,攀比心理在同輩群體環境與購物社交化趨勢的雙重影響之下更顯普遍。在這一心理支配下,消費行為本身被附著了更為復雜的意義,消費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滿足自身的實際需要,更在于彰顯自身較于他人的優越感,并在年輕消費群體內的相互比較與評價過程中,造成大量超出自身消費能力的虛假消費需求與過度消費行為。除此之外,炫耀心理是支配年輕消費群體消費行為的另一重要內在因素。炫耀心理支配下的消費行為表現出對于商品所具有的高價格、稀缺性的過度追求,通過展示高于他人的差異化消費層次來實現自身虛榮心的滿足,而商品的實際用途則讓位于炫耀財力的心理需求。

消費觀念是消費行為的重要內在遵循,是消費過程所內蘊的價值觀念,影響著消費者對于不同消費行為的判斷與認識。在社會整體消費觀念日趨理性的大背景之下,處在新消費時代的年輕消費群體在消費觀念上有其自身鮮明的群體特點。這一特點表現為,除理性消費觀念之外,在年輕消費群體中還存在著以符號消費觀與超前消費觀為代表的多樣化消費觀念。而多樣化消費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部分年輕消費者脫離自身實際消費能力的過度消費行為,同時也干擾了年輕消費者對自身消費行為所帶來風險的判斷,進而表現為年輕消費群體在“經濟情商”上的欠缺。一方面,符號消費觀日益體現于年輕消費群體的日常消費行為中。在這一觀念下,“消費者不僅僅消費產品本身,也消費產品所代表和象征的意義、美感、心情、情調、檔次和氣氛,即對這些‘意義或‘內涵的消費”,一系列標榜“人生幸?!薄翱鞓敷w驗”的商品成為了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選擇。另一方面,在超前消費觀念的影響下,借助于“花唄”“白條”“小額貸”等一系列信用消費手段的使用,一些年輕消費者選擇“用明天的錢買今天的幸?!?,通過提前透支未來支付能力以支撐日常消費。

年輕消費群體在消費心理與消費觀念上的特征,不僅僅能夠為揭示年輕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底層邏輯提供切入點,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出年輕消費者在認識自身消費行為與未來風險管控能力上的欠缺。在不健康消費心理與錯誤消費觀念的共同影響下,年輕消費群體的非理性消費行為呈現出更為易發多發的態勢,需要不斷提升“經濟情商”以促進年輕消費者更好適應于新消費時代。

注重發揮教育引航、媒體引導以及制度引領的作用

高“經濟情商”的生成需要消費主體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經濟素養,而這兩者的培育離不開教育作用的發揮。一方面,要把消費價值觀教育作為培養高“經濟情商”的首要抓手。應當通過正確消費價值觀念的宣講與教化,幫助年輕消費者厘清其消費行為背后的消費心理與消費觀念上的偏差,從而引導年輕消費群體正確認識其消費行為,明確評價消費價值的判斷標準,真正使其認識到消費的最終目的在于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進而在實踐中修正自身消費行為。與此同時,還應當把儉德教育作為重要著眼點,在創新形式與深化內涵方面協同發力,培育年輕消費者崇儉黜奢、儉以養德的良好品質,并與各類素質課程、通識課程緊密銜接,從而為提升年輕消費群體的“經濟情商”提供強大的理念依托。另一方面,注重教育環節中的經濟素養培育。把經濟素養教育作為重要補充,融入年輕人成長的各個教育環節之中,從基礎教育著手、從生活細節入手,推動年輕人主動自覺參與到經濟素養的提升教育當中。通過開設課程、專題宣講、實地探訪等各類形式,增強年輕消費群體對基本經濟概念、消費能力評估、現代信用消費等知識的掌握,形成貫穿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階段的系統化培養體系,以此在年輕消費群體的成長過程中打下合理消費的有益底色。

消費觀念的形成不僅僅取決于消費者自身的經驗背景、知識框架,更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輿論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應當把消解極端消費文化的不良影響作為著眼點。極端消費文化是鼓吹“消費即快樂”“享受至上”的一股風潮,其無視消費自身的本質屬性,高度宣揚消費所帶來的感官刺激,把消費行為異化為追求享樂、滿足物欲的過程。因此,應當在堅決打擊遏制極端消費文化傳播的同時,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揭露極端消費文化的內在缺陷及其惡劣本質,消解極端消費文化的不良傳播影響。另一方面,應當把傳播理性消費觀念作為發力點。主流媒體應當自覺把“破”與“立”結合起來,在批判錯誤觀點的同時,持續發力于傳播理性消費觀念、營造理性消費輿論氛圍。通過主動設置議程、及時引導輿情,把握好媒體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新機遇,深耕新媒體發展新業態、新特點,結合相關熱點輿情事件,創新傳播內容與形式,開辟倡導合理消費的傳播新場域,從而為推動形成崇尚理性消費的良性輿論氛圍提供重要支撐,使得理性消費文化“隨風潛入夜”,浸潤入年輕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之中,促進年輕消費者在健康消費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修正消費觀念、改進消費行為,助推理性消費、合理消費成為年輕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真正內在遵循,為提升年輕消費群體的“經濟情商”提供重要輿論助力。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消費方式出現了新趨向,年輕消費者消費行為的風險發生點也有了新的變化。頻繁出現的非法網絡借貸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年輕消費群體的“經濟情商”培養實效性的實現,而這就必然需要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一方面,加大對非法網絡借貸的懲處力度。應當著力推動制度化管理,以與年輕消費者聯系緊密的“校園貸”“小額貸”“培訓貸”等非法借貸為突破口,有序開展對現有風險的化解,加大對不良網絡借貸的曝光力度。同時還應當堅決遏制增量風險,加強對非法金融機構的處置,阻斷年輕消費者消費風險發生的鏈條,生成培養年輕消費者理性消費觀念的有效外部保護屏障。另一方面,進一步規范網絡借貸市場。不斷提高形勢研判能力,著力于建立適合互聯網金融發展特點的監督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網絡借貸領域內的風險預警、風險化解等制度,規范互聯網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營造協調有序的市場環境,為提升年輕消費群體的“經濟情商”提供堅實的外部環境保障,為促進年輕消費者形成理性消費觀念提供有效助力。

(作者為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劉博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天津市高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聯盟成果】

【參考文獻】

①[英]羅伯特·弗蘭克著、蔡曙光等譯:《奢侈病》,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2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