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打卡文化”熱的冷思考

2019-12-16 02:20周瑤
人民論壇 2019年33期

周瑤

【摘要】在規模日益擴大的社交網絡平臺中,出于印象管理、互動認同、內心滿足的考慮,“打卡”成為一種極為常見的,也是極為重要的分享與展示平臺?!按蚩ā钡牧餍斜憩F出刺激性、強制性、儀式性、展示性、培養性等特征?!按蚩ā痹谝欢ǔ潭壬夏軌蚓徑庵R焦慮,但對于“作秀式打卡”“沉迷式打卡”“隨波逐流式打卡”的行為應予以高度警惕,引導人們理性看待“打卡文化”。

【關鍵詞】打卡文化 網絡社交平臺 互動儀式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打卡”一詞,其本意是考勤刷卡、上下班簽到。然而隨著社交網絡的不斷發展,營造了新的語境,舊詞煥新意,“打卡”衍生出新的詞義,即一種以贏取圈層認同、共鳴為目的的記錄、分享行為。人們通過社交網絡將自己的感受、思想、行為等告訴圈層中的“同仁”,從而表現出打卡的“儀式感”,但也潛藏著“形式主義”問題?!按蚩ā毙袨椴⒉皇遣豢扇?,而是應該科學地“取”,正確地“看待”,引導人們真實地、腳踏實地地去“打卡”。

“打卡文化”具有鮮明的特征

網絡社交平臺的興起和發展,對人們個人生活的影響逐步深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人際關系維護模式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F實中,人們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臺“打卡”,分享自己的想法、行為,并與其他觀看者互動點贊、評論,實現了強弱關系的轉化和連接,通過各類社交平臺達到自我展示的目的。這也正是“打卡文化”流行的重要表現?!按蚩ㄎ幕绷餍芯哂絮r明的特征,“打卡”也可以有多種分類。

一是“刺激性”打卡。一般來說,人們借助他人的打卡信息能接觸更多的信息,并受到一定的感染,在這樣的刺激作用下,容易催生打卡行為。因對他人打卡方式和內容的認同感,或跟從他人打卡而出現的打卡行為,屬于“刺激性”打卡。

二是“強制性”打卡。這種打卡方式較為常見,迫使人們打卡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比如“必須設置所有好友可見”“每天學習必須打卡”“連續7天打卡可以贈送打折券”等,這種改變了初衷而形成的打卡,屬于“強制性”打卡。

三是“儀式性”打卡。人們通過在社交平臺的打卡,表明自己完成了一定的實踐活動,具有象征性意義,代表人們儀式化的身份認同,即“儀式性”打卡。這種類型的打卡,是對自己的肯定,也是對打卡內容的認定和喜愛,比如很多人在社交平臺上進行“健身打卡”“學習打卡”等。

四是“展示性”打卡。社交平臺,顧名思義,其功能即為“社交”,使得虛擬網絡空間與現實生活環境高度融合,人們自愿通過社交平臺發布不同形態的信息,本質上是一種表演、展示,呈現出自我的“形象因子”并力求自我形象的完美。

五是“培養性”打卡。目前社交平臺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英語學習,要求受打卡者每天進行“刷屏式”打卡。其初衷是在一定引導的作用下,培養打卡者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這種形式的打卡折射出“培養性”的特征,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但是也可能存在作秀之嫌。

“打卡文化”的流行,與社交平臺中人們自身的印象管理、互動認同、內心滿足都有直接的聯系

“打卡文化”流行的動因,一是來源于印象管理,目的在于塑造理想的自我。美國傳播學家戈夫曼指出:“人際傳播的本質是人們利用符號進行自我表演的過程?!蓖ㄋ椎卣f,人們在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進行“表演”,讓其他人看到自己的形象。人們每一條打卡動態的地點、內容其實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通過“打卡地點”可以了解到打卡者所處位置,通過“打卡學習”可以讓他人了解到自己的學習狀態,“打卡簽到”可以表明人們的群體狀態。其實這是一種表演的狀態,為的是達到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目的,實現“理想化”的表演。

二是來源于互動認同,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認可、肯定。通過“打卡”可以表現出人們每天的生活、工作、學習等多方面的狀態以及進度,具有典型的儀式感特征。人們以“打卡”的方式將自己活動的內容、進展演變成一種特殊的互動儀式,在這場儀式當中,人們的“打卡”為自己增加了談資,并能夠得到其他人的肯定,這種肯定也成為其持續“打卡”的動力。

三是來源于內心滿足,目的在于通過打卡,來緩解人們內心某種內涵缺失的焦慮狀態?,F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會出現與群體背離而產生的孤獨、不安和焦慮,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知識的焦慮,這是由于信息爆炸時代,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知識信息的獲取和應用能力更容易在群體中凸顯,處于這種環境下人們會不自覺地加入到“打卡”中來。與此同時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沒有充足的時間學習新知識,因此碎片化的“打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知識焦慮。

理性看待“打卡文化”,樹立正確的“打卡觀”

在一定程度上,“打卡文化”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自律性,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習慣,但是如果日?!按蚩ā绷饔谛问?,不再與初衷相符,甚至出現為了滿足他人夸贊、自我滿足的“作秀式打卡”,則容易助長不良風氣,因此我們要理性看待“打卡”熱現象。

一是避免“打卡”流于形式,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們在社交網絡平臺分享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情況,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肯定,然而也很容易出現與最初的“打卡”目標相背離的情況,“打卡”甚至演變成一種自我展示的行為,從而使打卡者獲得內心的滿足。為了避免“打卡”淪為形式,首先要求打卡者的每一次打卡都應不忘初心,明確自己是為何而打卡;其次打卡者應將打卡作為學習、工作的一種激勵和監督方式,在懈怠的時候給予自己鼓勵;最后要科學理性打卡,學會有計劃、有規劃地打卡,每天打卡并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建立科學的學習與生活方式。

二是避免“打卡”沉迷幻想,應面對真實的自己。人們通過“打卡”的方式自由建構自己的形象,來展示自己努力、堅持、樂觀等積極的一面,將自己消極懈怠的一面隱藏起來,堅持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完美人”。但是在社交網絡平臺中對自我的過度展示,也會形成一種“表演”,可能會影響到他人對自己的真實認知。根據《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提出的“鏡中我”理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相互映照的關系,一方對于另一方而言都是一面鏡子。在人們不斷“打卡”的過程中,就會給人一種堅持學習、健身以及熱愛旅游、生活的錯覺,此時打卡者越來越傾向于成為這種“鏡中我”,沉溺于這種虛假的成就感、優越感當中,甚至會使其形成偏執的心理,以至于對自我認知出現偏差,最終迷失自我。此時,打卡者應正確認識自我,了解自己在生活、學習、工作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自己的缺失與不足,制訂科學的打卡計劃。而且要對自己的每一次“打卡”切實落地,并對其成效進行客觀評價。

三是避免“打卡”隨波逐流,擔當作為,樹立正確的“打卡觀”。美國傳播學者羅森布爾認為“打卡”通過一定的規范設置,進一步強化了個體與組織、個體與個體的聯系,使得打卡者有成為群體一員的歸屬感,這是網絡信息時代人們缺乏安全感的一種特殊表現?!按蚩ā笨梢源嬖诓⑦M行,但是應注意避免“打卡”隨波逐流,應要求打卡者有擔當、有作為,樹立正確的“打卡觀”。一方面,打卡者應正確看待“打卡”,將其僅僅當作具有儀式感的激勵和監督,不應影響到自己的初心。另一方面,打卡者應明確打卡目的,堅持有擔當、有作為,不必過度沉迷于虛擬的“假我”,而忽略現實的“真我”。

(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講師)

【參考文獻】

①韓翰墨、李恒劍:《拒絕“作秀式打卡”》,《解放軍報》,2019年6月18日。

②吳碧影:《年輕人為什么喜歡“打卡”》,《中國青年報》,2019年8月7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