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鄲遺存磚塔調查
——明代磚塔

2019-12-25 13:20武晶張琦河北工程大學河北邯鄲056000
安徽建筑 2019年11期
關鍵詞:北安斗拱塔身

武晶 ,張琦 (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00)

印度“窣屠婆”(或譯“窣堵波”)作為隨佛教文化而來,經過中國文化的不斷洗禮,其形式與功能得到擴展和升華,進而被納入中國的傳統建筑之行列。作為古代佛教建筑中標志性的象征建筑,磚塔具有形式豐富、尺度多樣、防火性能強以及遺存壽命長等特點,且在明代磚已經得到很普遍的使用[1]。因此磚塔建筑不僅在藝術方面更是承載著佛教信徒的精神寄托和佛學的文化信仰,而且在建筑技術上更能體現時代的進步。因此,挖掘和保護邯鄲地區磚塔建筑遺產的本體、文化、社會及經濟價值,對中華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具有重要意義。

1 邯鄲明代磚塔調查

1.1 概況分析

我國磚塔的類型有很多種,包括亭閣式、樓閣式、密檐式、喇嘛式(又稱覆缽式)、金剛寶座式、花塔式、過街塔式等。[2]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邯鄲地區遺存的3座明代磚塔保存在邯鄲下轄的武安地區內,其中八邊實心樓閣式磚塔1座、八邊空心樓閣式磚塔1座、圓形實心密檐式磚塔1座,且均為佛教建筑。下文將對這3座明代磚塔進行詳細說明。

1.1.1 八邊實心樓閣式——郭寶珠塔(如圖1)

圖1 郭寶珠塔

郭寶珠塔,位于武安市西土山鄉西土山北街村北300m處土崗上,塔前現有白衣大士廟院一座。于2005年公布為邯鄲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塔坐北面南,為八邊三級實心樓閣式磚塔,塔殘高約7.5m。塔基幾乎埋于地下,底邊長1.16m。第一層塔身較高約2m,以上逐級遞減,南面開拱券形門可通塔心室,塔心室為正方形平面,底部有地宮,頂部內疊澀藻井;塔身南、西南面因早年坍塌,現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補修,上嵌明代郭寶珠和尚墓詰碑記一方,字跡較模糊不清,不易辨認。第二、三層塔身較低,南面每層各施拱券門一個,其他面無裝飾。塔身角部均施仿木柱頭承托額枋(兩端出螞蚱頭),其上施仿木斗拱,再上托挑檐桁,勾頭滴水飛檐的脊角上翹,上施三層磚反疊澀坡面。額枋浮雕白菜頭、花草紋等圖案,拱翹層面裝飾有麻葉云。第一、第二層為五踩雙翹斗拱,第三層為三踩單翹斗拱。頂上殘存八邊剎座,其上塔剎無存。

1.1.2 八邊空心樓閣式——北安莊塔(如圖2)

圖2 北安莊塔圖

北安莊塔,明代佛塔,現位于武安市北安莊鄉北安莊村西南修配廠院內。于2005年公布為邯鄲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塔坐南朝北,為八邊七級空心樓閣式空心磚塔。塔通高約22m,底邊長1.5m。第一層塔身高4.3m,以上逐級遞減,正北面距地面高1.27m開拱券形門進正方形塔心室;第二層塔身正方向四面各置拱券形門,除南門外皆通長方形塔心室;第三層東西兩面置拱券門通方形塔心室,南面置凸字形盲門;第四層塔身正方向四面置凸字形盲門;第五層塔身以上各面均無門窗。首層塔心室西壁置回廊式向北通第二層塔心室,再從二層塔心室西門出,上塔檐進南門,其內西墻壁置梯道可上三層塔心室。第一、二層塔心室南壁有佛龕,且四壁及四邊內疊澀藻井殘留有泥塑佛像及須彌山痕跡。每層角科各1攢,首層施五踩雙翹斗拱,平身科每面5攢承托3層疊澀挑檐,再上反疊澀3層平磚坡頂;第二、三、五和六層施五踩雙翹斗拱,除第六層平身科每面2攢,其余層3攢;第四、七層施三踩單翹斗拱承托三層疊澀仰蓮牙子與三層疊澀挑檐,平身科每面3攢。塔頂為七層平磚反疊澀覆缽式,剎座為金屬圓形仰覆蓮式須彌座,其上覆缽置金屬寶瓶塔剎。

1.1.3 圓形密檐式——野河村鎮河塔(如圖3)

圖3 野河村鎮河塔

野河村鎮河塔,建于明代,現位于武安市淑村鎮野河村南河溝北岸八角形高臺上。此塔原為佛塔,屬于寺廟附屬物,現寺廟無存。野河村南有一條自然河流,古時每逢雨季則泛濫成災,此塔正好建在河的北岸之上,故而后世村民將其作鎮河之用,稱之為鎮河塔。于2005年被公布為邯鄲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塔通高約8.4m,7級圓形密檐式實心磚塔。塔基高1.3m,底邊長1.3m,平面為八邊形,上小下大。塔基南側有一門直通長方形塔心室(頂部為八邊藻井),門上部鑲嵌碑碣一方,隱約可見“大明□□三年”字樣,且首層塔身北側上部也嵌有一方形題記。塔身為磚結構,呈圓形椎體,自下而上均勻收縮,高度逐層遞減。每層塔身之間有三層磚仿木仰蓮瓣間隔。一至三層,每層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高約0.2m的尖拱雙肩形佛龕,內部菩薩佛像現已無存。原塔剎殘缺,現為后人修補,呈倒置圓鉆狀。

1.2 特征分析

通過上述對邯鄲地區明代磚塔的描述,與周邊地區同時期磚塔作比較[3][4][5],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特征:

第一,平面形式。郭寶珠塔的基座與塔身邊角并非對應,有22.5。旋轉的情況;北安莊塔的頂部兩層檐為圓形平面;野河村鎮河塔基座之上的塔身更直接為圓形平面。雖然明代磚塔在平面形式上依舊以正多邊形主流,但在元代的影響下,樓閣式與密檐式磚塔也已經有了擺脫既有束縛向圓形平面或多元化方向轉變的趨勢。

第二,立面裝飾。郭寶珠塔斗拱尺度較小卻加以裝飾,且額枋之上刻有白菜頭、花草紋等紋案;北安莊塔的異形拱顯得簡單模糊宛如一體,且尺度多變;而野河塔完全舍棄斗拱,以仰蓮牙子疊澀間隔塔身。相對于宋塔仿木構件大尺度的、豐富的運用,明代磚塔更為專注于細節上的多變,雖然塔身變得平素簡單,但構件細節上的雕刻豐富而精美,且斗拱運用與形式變化也相對靈活得多。

第三,塔檐塔頂。郭寶珠塔以單層檐椽出檐,北安莊塔以平磚疊澀出檐,而野河塔以仰蓮牙子疊澀出檐。即便邯鄲地區明代磚塔僅余此3座,但也包含了明代磚塔常見的出檐方式,但相對于唐塔或宋塔,卻顯得既短促又簡單。

第四,“三教合一”。雖然三塔均為佛塔,但與郭寶珠塔和北安莊塔相比,圓形平面的野河村鎮河塔的形式更類似于道教的風水塔,例如山西平遙縣文塔、介休市文峰塔、河南寶豐縣文峰塔等均是實心圓柱或圓錐體塔。由此可見,野河村鎮河塔的形式應是明代“三教合一”思想的衍生物,也正如上文描述此塔在后期由佛塔改為風水塔上的功能之變。

2 邯鄲明代磚塔的保護利用

2.1 保存現狀

由于保護意識和力度的不夠,導致對磚塔及其周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為或自然破壞,如磚塔多出現塔剎遺失、塔身坍塌、風雨侵蝕、塔體傾斜等情況。而且,由于邯鄲地區遺存下來的磚塔相對較少且年代久遠,有的經過重修或重建,有的缺乏歷史文獻記載,因此磚塔的原貌已無從考察。邯鄲地區遺存的磚塔作為追溯邯鄲地區佛教文化的重要遺產,它的研究保護應該受到政府和學者們的廣泛重視。

2.2 保護與利用

針對邯鄲地區遺存磚塔的保存現狀采取科學的保護與利用措施:首先,政府應及時完成相關法律的完善與政策的更新,并健全監管與協調職能,從源頭上遏制破壞古塔建筑遺產的違法行為。其次,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前提下,進行多元化的合作方式,積極聽取和吸收外部意見建議,借助非政府組織、公眾等力量共同推動古塔建筑遺產保護和利用[6]。再者,定期地對古塔的保存狀況進行科學的統計、匯總、分類及歸檔,由此綜合選擇并使用基本措施,配合先進的數據化技術和工藝手段,制定科學有效的方案,使古塔得到最佳的保護。最后,建立多元化信息傳播平臺,結合旅游產業,從人文歷史、地理環境以及開發政策入手,同周邊高級別、大范圍的景區相互聯系,對邯鄲地區遺存的磚塔建筑進行全面的、科學的宣傳與開發利用。通過各方面工作的努力與配合,在古塔建筑的到保護的同時,提升建筑遺產的保護意識,激活公眾參與機制,實現邯鄲地區磚塔與公眾兩者之間的互惠互利。

3 結語

不可否認,在我國遺存磚塔的汪洋大海中,邯鄲地區的磚塔遺存量僅是滄海一粟。但正因為相對集中的歷史分期和地域分布,邯鄲的磚塔更能再現一定歷史時期內匠人們的技術工藝、勞動人民的辛勤智慧以及政治文化內涵。同時,對于邯鄲地區遺存磚塔的探索與研究,能使更多的人發現、認識和喜歡古塔建筑遺產,主動性地對其進行保護,進而使中華民族傳統建筑文化得到永久的傳承和發揚。

猜你喜歡
北安斗拱塔身
移動式港口起重機塔身及拉桿設計分析
說不完的斗拱
透視:雪糕疊疊樂
民居趣讀
淺析中國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陽故宮為例
紅色文化的“北安現象”
“塞北延安”紅色文化建設掠影
一種頂升套架自升式的內爬塔機
斗拱系列燈具設計
黑龍江墾區北安管理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