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荒野思想之比較

2019-12-27 12:03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荒野生態思想

(江蘇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 江蘇 常州 213001)

西方的荒野思想起源于歐洲、形成于美國,表現在當代的文化反思與重建以及環境保護的實踐中,是當代生態哲學的重要內容和生態文化構建的重要力量。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西方的荒野思想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接受和應用。在當前生態保護的語境下,“荒野”逐漸成為全球議題[1]39。中國“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與西方的荒野思想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有共通之處,在當代西方生態思潮的影響及環境問題的激發下,中國的荒野思想正在逐步形成。當下中國正在進行國家公園試點建設,而“荒野是國家公園存在的終極價值,保護荒野是國家公園設立的原初目的”[2]19。因此,研究當前中國荒野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對于當下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國外現有的研究來看,其荒野思想研究可見于荒野史、荒野哲學、自然文學、荒野管理等領域,其數量不勝枚舉。對于中國荒野思想的研究,主要從中西比較的視角進行,但是研究的成果屈指可數。如王惠對中國古典山水詩中的荒野思想進行的研究[3];傅佳雯從文學、哲學和生態等視角對中西荒野觀進行初步的比較研究[4];閔永波對中美生態散文進行比較研究[5]。本文旨在對中西方荒野思想進行綜合比較,梳理中西荒野思想的淵源、流變及內涵,并考察兩者在發展過程中的對話與交流。

一、西方文化中的荒野思想

西方的荒野思想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從詞源學上看,“荒野”(wilderness)源自古英語“wild-dēor-ness”一詞,意為野獸出沒之地,它喚起的是一種“森林密布的蠻荒之地”的意象。在基督教文化中,荒野指的是被詛咒的貧瘠土地,往往是指一種“不毛的荒原”的意象。這兩種意象所蘊含的情感態度都是消極的,這種消極態度一直持續到18世紀才得到改變。隨著浪漫主義主義思潮的興起,荒野自然成了人們贊美的對象和向往之地。英國的華茲華斯、拜倫等詩人的作品中充滿了對荒野自然的贊美之情,而美國的愛默生、梭羅等人則引導人們認識荒野的精神價值及其與文明的關系。美國學者戴斯·賈丁斯概括了西方傳統荒野觀的轉變過程,把殖民時代以來美國人的荒野觀歸結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清教徒模式。早期清教徒一方面將荒野視為令人恐懼而應盡量避免到達之地,是上帝放棄而為魔鬼占據之處;另一方面,廣袤的荒野對他們而言又意味著脫離了壓迫,是建立福地的臨時天堂。第二種是洛克模式。隨著歐洲殖民者在北美大陸成功殖民,荒野開始被視為用于建設美好生活的寶貴資源?;囊安辉俦徽J為是危險之地,而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福地,它代表著能服務于人類的重要源泉。第三種是浪漫模式?;囊跋笳髦灏缀图儩?。在此模式中,荒野是未開發和未破壞區域最后的保留地[6]178-180。

在美國思想文化史上,一系列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勾勒出美國荒野思想發展的圖譜。愛默生肯定荒野的精神價值,他指出“在叢林中我們重新找回了理智與信仰”;梭羅揭示荒野與文明的共生關系,聲稱“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護這個世界”;繆爾對荒野有著宗教般的熱忱,相信“在上帝的荒野里蘊藏著這個世界的希望”。利奧波德將荒野與現代生態學相結合,提出“大地倫理”和“自然權利”的思想。奧爾森極力頌揚荒野的精神和美學價值,他認為每個人的心底都蘊藏著一種原始氣質,涌動著一種對荒野的激情[7]10。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將荒野視為治療過度文明化世界的一劑良藥,認為“荒野之于人之精神而言,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一種必需品,像水和面包一樣不可缺少”[8]6。羅爾斯頓指出荒野有多樣化的價值,包括市場價值、生命支撐價值、消遣價值、科學價值、遺傳多樣性價值、審美價值、文化象征價值、歷史價值、性格塑造價值、治療價值、宗教價值、內在的自然價值等[9]332-340。斯奈德(Snyder)為荒野思想注入了東方文化內涵,他從中國文化中得到啟發,發現即便是最荒野的山也是人居住的地方,因此提出了“荒野是世界”“荒野是人居住的地方”[10]295等見解。他還強調荒野的野性,認為荒野地可能會減少,但野性無處不在,在自家的后院也可發現野性。

時至今日,荒野思想具有多樣的意義和內涵。從狹義上說,荒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個地方?!杜=蛴⒄Z辭典》將“wilderness”定義為“大片未曾耕種和開發的土地、無人居住的或僅有野生動物活動的區域”;美國“荒野網”將“荒野”定義為“荒野是稀有而荒野的地區,在那里人們可以逃離文明,重新建立與大地的聯系,并且得到心靈的治愈和尋得生活的意義”。美國1964年的《荒野法》(The Wilderness Act)將“荒野”定義為“土地及生命群落未被人占用,人們只是過客而不會總在那兒停留的區域”。從廣義上看,荒野具有深層的文化內涵。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環境史專業教授托馬斯·韋洛克列出了四種流行的荒野觀,荒野是神圣避居地、物種保護地、印第安人所認為的真正的文明、清教徒所認為的原生美景和荒涼狀態、現在美國大部分人所認為的不包含印第安人的純凈的荒野地帶[11]150-151。美國環境史專家威廉·克羅農(Wilian Cronon)認為荒野“遠非是遠離人類地球上的一個地方,它確實是在人類歷史特定時刻下的特定文化中的人類創造”[12]471。

可以看出,西方的荒野思想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在當代已經成為一個內涵豐富的思想體系,成為當代生態哲學的重要內容?;谏衔臄⑹?,可以對其內涵做如下概括:第一,原初自然觀?;囊笆潜A粼紶顟B的陸地或海域,那里不受人類控制,自然規律起主導作用。第二,荒野保護觀?;囊笆鞘芊苫蛘弑Wo、有特定面積的永久性自然區域?;囊氨Wo是荒野思想的應有之義。美國對荒野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并有一套系統有效的荒野保護體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1994年將荒野保護地作為一種獨立的自然保護地類型(1B類),“自然需要一半”(Nature Needs Half, NNH)運動倡導保護地球一半面積,以保證地球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第三,多樣價值觀。從浪漫主義時期人們倡導荒野的精神價值和美學價值,到20世紀上半期隨著生態學和環境倫理的興起,人們發現荒野的多樣價值,荒野由舊觀念中的荒涼貧瘠之地變成了具有豐富價值的地域。多樣價值觀成為荒野保護的理論基礎。第四,荒野與文明觀。從梭羅、繆爾、利奧波德到當代的斯奈德等人都認為,荒野是人類文明之根和人類精神的家園?;囊芭c文明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荒野是文明之根,而文明需要荒野的滋養以永葆活力。第五,荒野與文化觀。在關于荒野概念的辯論中,包括納什(Nash)、里維斯(Lewis)、克羅農在內的許多學者都認為荒野不僅僅是一個客觀現實,還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文化建構。如里維斯說:“荒野是人們設計出來定義動植物生活的野外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的概念?!盵13]6從荒野思想演變的歷史來看,荒野思想是個動態的概念,它還在不斷發展和演變中。這正如美國著名荒野研究專家納什所說:“簡言之,荒野具有濃郁的個人的、象征性的,以及變化不居的意味,以至于很難對其進行界定?!盵14]1

二、中國文化中的荒野思想

漢語中的“荒野”是一個現代語匯,是在雙音節詞開始大量使用后出現的。在古代漢語中,“荒”和“野”是一對可以互文的語詞,其意思都是未經人的影響、未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許慎的《說文解字》對“荒”的解釋是“一曰草淹地也”;對“野”的解釋是“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在現代漢語中,“荒野”一詞指的是沒有或少有人類活動的荒蠻地域?!冬F代漢語詞典》對“荒野”的解釋為“荒涼的野外”;《辭?!穼Α盎囊啊钡慕忉尀椤盎臎隹諘绲囊巴狻?,是指離居民區遠的野外,是荒涼平原或荒涼山區。

在中國文化中,對于荒野的描述與表達也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但由于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中國文化對荒野的描述與表達和西方大不相同。在中國文化中,與西方類似的荒野概念多以“自然”“山水”等意象進行表達。中國古代歷代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中都有對荒野自然的描寫?!对娊洝贰冻o》和漢賦中有大量的荒野中自然風物的描繪,魏晉時期的山水詩和畫作、唐宋時期的詩詞、五代及北宋時期的山水畫,也都充斥著大量的荒野意象,表達古代中國人對原生自然的敬畏和仰慕。王惠指出:“荒野意象在許多詩人的創作中頻繁出現,它不再只是一個或者幾個詩人的化身,而是中國文化內在精神的外在顯現?!袊剿姷囊庀笫澜鐜缀蹩梢哉f就是一個荒野世界?!盵3]85“中國古代山水詩的內在精神是一種荒野精神,中國古代山水詩的美學追求是一種屬于荒野的美學,荒野代表著中國古代山水詩的審美理想?!盵3]172

當然,中國文化中的荒野自然意象與西方的荒野概念是有所不同的。與西方傳統的“二元對立”的自然觀不同,中國傳統的自然觀信奉“天人合一”,倡導人與天地自然彼此交融的思想。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荒野自然并非西方荒野概念中的蠻荒之地,實際上都是可居、可游的。人們贊頌和向往的大多是安全的自然,而非荒蠻失控的荒野自然。中國人追求的是融入自然、物我為一,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是自然的朋友,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15]43?!霸谌伺c自然的關系上,中國美學強調的是一種很親密的關系。因此不講自然界的荒涼、恐怖、神秘等那些內容?!盵16]高山指出,中國“天人合一”中的自然與西方環境哲學中經常出現的自然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中的自然已經深嵌在文化之中了,而對于真正意義上的自然,也就是生態科學家視野中的荒野已經忽略了千年[17]105。

在現代中國語境下,荒野概念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西方生態哲學視野中的荒野概念。這種荒野概念上接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下接西方經典的荒野概念。如葉平教授對荒野的定義:“荒野(wildness)一詞,狹義上是指荒野地,廣義上是指生態規律起主導作用,沒有人跡,或雖有人到過、干預過,但沒有制約或影響自然規律起主導作用的非人工陸地自然環境,如原始森林、濕地、草原和野生動物及其生存地等?!盵18]65這基本上是西方荒野概念的移植,但也可以看作是中國學界受西方生態哲學思潮影響而做出的一種回應。但是,正如上文所述,這種生態哲學視野中的荒野概念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完全深入人心,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缺乏直接的表現,在中國的官方話語中也沒有出現荒野的術語和概念。其二是從傳統的觀點和隱喻的視角來理解荒野的,如葉君將荒野解釋為“荒野想象是作家對鄉村的觀照在詩意剝離的情形下所達到的一種圖景裸呈,它指涉著人的生命形態,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即物質層面的荒蕪和精神層面的意義流失”[19]129;蔡家園將荒野釋義為“凡屬于人生意義流失之地,就是荒野”[20]75。這兩種對荒野的解釋代表了一種傳統的荒野觀念,認為荒野是荒涼的不毛之地和缺乏意義的精神荒原。

總的來看,在中國文化中荒野概念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荒野意象描述在精神氣質上與西方的荒野概念有諸多相通之處。不過,由于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兩者具體指向有所不同。在大力建設生態文明、推行環境保護政策的當下,中國雖然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蘊,并受西方生態哲學思潮的影響,但是荒野思想在中國還未形成一個系統的思想體系,在公眾中也未形成一個普遍接受和認可的思想意識,更未轉化為廣泛性、群眾性的荒野保護運動。

三、中西荒野思想的對話與交流

通過對中西荒野概念的梳理和對比可以發現,兩者既有區別又有共通之處。西方的荒野概念勾畫出一個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原初自然的圖景,它強調荒野獨立于人之外的內在價值,強調荒野與文明的共生關系,推崇人在荒野中的宗教和哲學沉思,推崇荒野保護的思想和行動。而中國傳統的荒野概念勾畫出一個“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化自然圖景,它強調融入自然、物我為一,往往表現出一種隱逸避世的思想傾向,缺少環境保護的思想和行動表達。但兩者在親近荒野自然、秉持眾生平等方面又是共通的,在不同時期兩者都有“荒蕪、荒涼、無生命、無意義”含義。在中西方荒野思想的發展中,兩者還產生了交流和對話,中國的荒野思想在吸收自己傳統自然觀和西方經典荒野概念的基礎上逐步形成。

西方的荒野思想在發展中也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為此做出貢獻的是美國當代詩人加里·斯奈德。斯奈德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中國的山水詩和山水畫中,斯奈德感受到一個與西方荒野概念不同的荒野世界,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世界,一種人對“地方”的身心相依、相互融會的意識。他說:“一直以來,人類的基本體驗的一部分就是生活在一種荒野文化里。幾萬年來,沒有人類出現的話,是不可能有荒野的。自然不是一個觀賞的地方,它是家——在這個家的領域,有很多熟悉和不熟悉的地方?!盵10]168基于對中國古典山水詩歌畫作中荒野世界的理解,斯奈德提出了“荒野是地方,是家”的思想,即荒野既是人類身體歸屬所在,又是人類心靈的家園。斯奈德的這種荒野觀超越了長期以來西方對荒野的認識,消解了荒野與人的距離。寧梅認為這是斯奈德對西方傳統荒野觀的革新[21]172。類似的觀點在當代西方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所反映,如英國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在其《荒野之境》中說:“荒野也在這里,在我居住的小鎮的南邊一點點。它就在道路和建筑的旁邊,遭受著巨大的威脅,有些已經消亡?!盵22]

當前,中國尚沒有像西方那樣的成熟而系統的荒野思想,但受西方生態哲學思潮的影響,中國學界正在哲學、荒野史、景觀學、自然文學等領域進行理論研究,同時也在實踐中探索。如中國正在推行國家公園試點建設等環境保護舉措,使得現代意義上的荒野思想在中國得到傳播,并逐步明晰。西方荒野思想中的原初自然、荒野保護等觀念也逐漸被人們接受和應用。但中國荒野思想的發展將不會全盤復制或移植西方的荒野思想,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和現實的國情將會是支撐其發展的底蘊和基礎,而西方的荒野思想將為其發展提供新的理念和范式。中國的荒野思想在形成和發展中將不斷吸收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及古老而深邃的生態智慧的營養,同時也將吸收西方荒野思想中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行動主義特色等成分,成長為一種中西交匯的新的荒野思想。而這些還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和政策保障。據曹越等人的研究發現,中國現存荒野地的總面積居世界前列;中國境內各等級荒野地約占國土面積的50%[23]98。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國策也為世人所關注,第十一屆世界荒野大會將于2019年首次在中國召開,這將為中西荒野思想的對話與交流提供一個嶄新的舞臺。

四、結語

由于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中西方的荒野思想在內涵和表現形式等方面有諸多不同之處,但兩者精神氣質上又有相通之處。西方的荒野思想源遠流長且已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在環境保護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的荒野思想催生于西方生態思潮的影響和環境危機之中,它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也吸收了西方荒野思想的營養。當然,比較之下,可以發現中國的荒野思想尚未形成系統,對中國古老的生態智慧發掘不夠深入,對當下的環境保護實踐影響十分有限。這些既是目前中國荒野思想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今后發展的方向。

中西荒野思想在發展中相互影響、不斷融合,共同匯入當代生態文化的構建之中。在此過程中,中國的荒野思想將不斷豐富和完善,成為多音部的世界生態話語中一曲響亮的東方之聲。誠如我國著名的生態批評家魯樞元教授所說:“隨著生態學時代的到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將在未來人類思想領域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占據更為顯著的地位,并有可能取得與西方思想文化平等對話的資格,從而對整合當代世界文化做出重大貢獻?!盵24]61中國的荒野思想將能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

猜你喜歡
荒野生態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生態養生”娛晚年
思想與“劍”
住進呆萌生態房
《營利》的生態批評解讀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