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載巡航導彈外形隱身改進的電磁散射影響

2019-12-31 10:49劉戰合田秋麗王菁王曉璐石金祥
航空工程進展 2019年6期
關鍵詞:波峰側向巡航導彈

劉戰合,田秋麗,王菁,王曉璐,石金祥

(1.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航空工程學院,鄭州 450046) (2.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經濟學院,鄭州 450046)

0 引 言

隨著現代戰爭的持續深入,巡航導彈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戰術、戰略攻擊性武器,其可由海、陸、空等作戰平臺發射[1-3],具有作戰性能優秀、航程遠、攻擊精度高等優勢。隨著探測技術尤其是雷達探測技術的發展[4-5],對巡航導彈的生存力和突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隱身技術成為實現巡航導彈高突防能力的重要技術手段[6-7]。

北約和美軍相繼開發出了多款可掛載于B-52、B-1B、B-2、F-35、F-15等轟炸機、戰斗機平臺的隱身型巡航導彈,例如AGM-129、AGM-158A/B/C等,具有優秀的作戰能力。與戰斗機、轟炸機相比,巡航導彈為一次性使用武器系統,鑒于其作戰特性不同,其隱身性能需求也有一定區別,更強調頭向角域隱身性能,由于巡航導彈飛行的機動性,也可兼顧其他角域[8-10]。

針對機載導彈,國內外學者已開展了諸多研究,S.V.Babu等[11]研究了機載導彈發射過程的氣動彈性問題;岳奎志等[1]、劉戰合等[2]分析了掛載導彈的戰斗機的電磁散射特性;劉莉等[3]以BGM-109為研究對象建立了戰術導彈的氣動隱身優化方法;何十全等[6]、師穎等[7]分別研究了導彈的散射特性提取方法和等離子體涂覆方案。但對機載巡航導彈本身的隱身性能影響及研究方法,研究較少。

為了研究隱身巡航導彈的電磁散射特性,本文以AGM-158C為基礎,建立隱身巡航導彈電磁模型,基于物理光學法(Physical Optics,簡稱PO)[8],數值計算不同狀態(入射頻率、俯仰角)下的RCS(radar cross section)散射曲線;以對應常規非隱身巡航導彈電磁模型為比較對象,基于RCS減縮值,詳細研究并分析巡航導彈外形隱身措施對電磁散射特性的影響,以期為巡航導彈隱身設計提供技術參考。

1 巡航導彈電磁模型

以美軍亞聲速空射隱身反艦導彈AGM-158C為基礎,建立電磁分析模型,定義為模型A,如圖1(a)所示,彈身長4.959 m,彈翼展3.389 m,后掠角33.054°;模型B為常規彈身形式(旋成體)的非隱身電磁模型,如圖1(b)所示,為了盡量保證與模型A的協調一致,彈翼后掠角等與模型A接近,彈身長4.756 m,彈翼展2.8 m,后掠角34.235°。

對比兩種模型,結合二者RCS曲線及不同角域均值差異,研究外形隱身措施對電磁散射特性的影響規律。

(a) 隱身巡航導彈電磁模型(模型A)

(b) 常規巡航導彈模型(模型B)圖1 巡航導彈電磁計算模型Fig.1 Electromagnetic computation models of cruise missile

實際執行作戰任務中,巡航導彈會受到來自海、陸、空甚至是天基平臺的全方位探測器的探測、識別、跟蹤,給巡航導彈造成較大威脅;同時,飛行過程中,巡航導彈根據實際情況會有一定的機動動作,因此,研究時重點考慮前向角域隱身性能,同時兼顧其他角域隱身性能[1,2,8]。本文以巡航導彈電磁模型前向(即彈頭方向)30°(H-30)、后向(彈尾方向)30°(T-30)角域散射特性為主要研究內容,兼顧側向60°(S-60)、周向360°(W-360)角域??紤]到不同探測器電磁波頻率的多樣性,將入射電磁波頻率設定為1、3、6、10、15、18 GHz;電磁波入射方位角為0°~360°,俯仰角設定為-10°、-5°、0°、5°、10°。

2 電磁散射特性分析方法

2.1 電磁散射計算方法

一般的,飛行器目標可視為金屬目標,該類目標電磁散射計算方法可分為低頻和高頻算法。低頻算法具有較高的精確度,大多為數值算法,例如矩量法(Method of Moments,簡稱MOM)及基于矩量法的多層快速多極子算法(Multilevel Fast Multipole Algorithm,簡稱MLFMA)[10,12-14]、時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簡稱FDTD)[15]、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簡稱FEM)。為了提高計算精度,此類算法在計算速度、內存占用上有所犧牲,分析電大尺寸復雜目標有較大難度。高頻算法從物理本質上來看,是對低頻精確算法的近似,例如物理光學法、等效電流方法、物理繞射理論等[16],盡管在計算精度上有一定損失,但其高效的計算速度可滿足電大尺寸目標的散射特性分析。

高頻算法中的物理光學法是飛行器目標電磁散射常用求解方法之一,與低頻精確矩量法基本原理一致,均為電磁場積分方程。為了提高電磁散射計算效率,物理光學法僅保留矩量法的面元自身耦合作用,而忽略不同面元間的相互弱耦合作用(例如目標局部結構之間的散射影響),這一近似處理尤其適合處理表面光滑目標的散射計算,同時,具有一定的矩量法高精度特點。對于前述巡航導彈電磁模型A、B,可視為光滑目標,適合采用物理光學法進行分析計算。

基于切平面近似,物理光學法得到面元上的RCS平方根表示為

(1)

公式(1)在平面面元上展開即可計算該面元電磁散射。在對目標進行網格劃分的基礎上,對所有網格面元求和,按相位疊加得到總RCS:

(2)

MLFMA是矩量法的快速改進算法,同樣基于嚴格定義下的積分方程,充分考慮了自耦合、互耦合作用,在低頻算法中具有優秀的計算精度,其計算結果可用來驗證本文物理光學法的計算精度。以直角邊長1 m、金屬柱高1 m的直角等腰三角形金屬柱為對象,計算狀態為:入射電磁波波長為0.1 m、俯仰角為0°、方位角0~180°(即計算等腰直角三角形高線對稱的一側角域范圍)。采用物理光學法(PO)、MLFMA的RCS計算曲線對比如圖2所示,其中MLFMA計算結果為水平極化情況。

圖2 金屬柱RCS兩種計算方法對比Fig.2 Comparison of two RCS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metal column

從圖2可以看出:兩種方法RCS計算曲線趨勢吻合很好,在0~180°角域上,物理光學法和高精度MLFMA的算術均值誤差僅為0.863 5 dB,同時,在90°~180°角域上,RCS計算曲線與平板散射效果接近,證明本文物理光學法具有較高的計算精度,可用于巡航導彈類的光滑目標電磁散射特性計算分析。

對計算目標A、B,由于二者模型建立時盡量保持典型幾何尺寸接近,入射電磁波頻率1、3、6、10、15、18 GHz分別對應電尺寸約為17、50、100、165、248、298,為電大尺寸,尤其是大于3 GHz情況。因此,電磁模型A、B在頻率大于3 GHz時的RCS計算均適用于物理光學法計算范圍,鑒于電尺寸17的1 GHz散射情況采用物理光學法精度稍差,研究RCS分布特性時采用3 GHz及以上頻率,同時為了提高RCS均值和減縮值變化特性研究的完備性,也參考了1 GHz計算結果。

2.2 RCS均值

一般的,電磁散射特性與電磁波入射角、頻率、目標結構特性密切相關,尤其是入射角影響較為敏感,實際分析中多采用RCS曲線分布的方法來分析散射特性,該類方法對頻率、俯仰角、結構等信息涉及較少。為了有效分析導彈外形隱身技術的電磁散射特性影響,本文在曲線分布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重點角域RCS均值,及兩種電磁模型RCS相對變化規律來綜合研究外形隱身影響。

(3)

式中:σm2,i為第i個入射角上的RCS,單位為m2。

一般RCS計算或測試結果單位為dBsm,記第i個入射角的RCS為σdBsm,i,其算術均值可表示為

(4)

對巡航導彈而言,影響其生存能力最重要的角域為前向角域,若評價其隱身性能,全向即周向角域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鑒于巡航導彈工作特點,以側向角域和尾向角域為補充進行研究。

基于以上因素,對于巡航導彈的外形隱身電磁散射特性影響,首先對兩種電磁模型的RCS散射曲線的分布特點進行對比研究,結合RCS散射曲線波峰、波谷變化特點,例如寬度、位置、幅值等,分析散射曲線與巡航導彈外形設計的影響關系;其次,采用不同角域RCS均值,研究外形隱身對不同角域內電磁散射幅值的影響關系,并分析RCS均值頻率特性、俯仰角特性。

2.3 RCS減縮值

在電磁散射特性分析過程中,僅依靠RCS均值幅值大小來分析目標的散射特性有一定缺陷,尤其是在分析外形隱身、材料隱身等技術的實際效果時,不能量化分析其影響關系、頻率響應、姿態角響應等特點。

區別于單獨分析隱身飛行器本身的電磁散射特性的方法,本文針對兩種典型幾何尺寸大小基本接近的巡航導彈電磁模型,以非隱身電磁模型為基礎,以不同角域的RCS減縮值來研究巡航導彈外形隱身技術的電磁散射特性影響。

在同一關注角域內,以非隱身電磁模型B為基準模型,定義隱身電磁模型A的RCS減縮值為

(5)

3 外形隱身的RCS曲線分布影響

為了分析外形隱身對RCS曲線分布的影響,采用物理光學法計算頻率1~18 GHz、俯仰角-10°~10°的電磁散射特性,從頻率和俯仰角變化兩方面進行分析,鑒于各頻率、俯仰角下的散射曲線的相似性,為了研究方便,分別取A、B模型俯仰角0°時,3、10 GHz散射曲線對比如圖3所示;10 GHz時,0、10°散射曲線對比如圖4所示。

圖3 不同兩種模型RCS曲線(迎角0°)Fig.3 RCS curves of two models (at the pitch angle of 0°)

電磁模型A、B二者基本布局接近,模型A通過對彈身、彈頭、彈尾三部分的外形改進,以提高其隱身性能。

從圖3可以看出:外形隱身改進的模型A與常規非隱身模型B的RCS曲線有較大區別。

從分布上看,模型A曲線沿周向依次在33°、90°、144°、180°存在關于機身軸線對稱分布的7個強度不同的散射波峰。其中33°波峰表現為機翼前緣鏡面散射,且波峰較窄;側向90°較寬波峰為彈身側棱、彈翼和彈身二面角、垂尾及彈翼側面等結構的綜合貢獻,其影響角域較大;144°附近波峰是彈翼后緣鏡面散射及彈尾弧面散射耦合所致,但其影響角域較小,波峰較窄;尾向180°角域波峰為彈身尾部弧面電磁散射效果,盡管有一定峰值,但從曲線來看,波峰幅值較低,尤其是高頻時波峰變窄,利于隱身性能提高。盡管布局形式基本接近,常規非隱身模型B散射曲線沿周向主要存在三個波峰,分別位于側向90°、尾向180°、側向270°。與模型A相似,側向90°、270°為彈身側棱、彈翼與彈身之間二面角的散射綜合貢獻,而尾向180°主要為單位平面的鏡面散射作用。

從散射曲線幅值來看,盡管具有隱身性能的巡航導彈模型A的周向散射波峰較多,但從曲線來看,除側向90°和270°角域外,其余較寬的角域上的RCS均獲得了極大降低,散射曲線大幅向內收斂,尤其表現在前向角域和后向角域。在前向較大角域內(尤其是60°角域),模型B由于彈頭的圓形或近似圓形設計,會在前向表現出較高幅值的接近圓弧形分布的RCS曲線,而模型A在隱身化后,前向角域無散射波峰,且幅值有30 dB以上差異,對于模型B,33°位置波峰已經淹沒在彈頭形狀的散射波中。在側向,隱身模型B的側棱設計為平面,引起該角域內電磁散射強于模型A,一般的,該角域內隱身性能對生存力提升影響較弱,因而設計時不予重點考慮。如需提高該角域隱身性能,可在保證前向、后向外形設計的前提下將側棱斜置一定角度。對后向角域,模型A同樣進行了隱身化曲面改進,大幅降低了其散射幅值,獲得比常規模型B隱身性能優秀的外形設計。

同時,其他計算頻率下的RCS曲線規律一致,圖3僅顯示了3、10 GHz曲線,可以看出:頻率增加時,模型A散射曲線有內陷趨勢,振蕩更為明顯,波峰變窄,尤其是后向和33°附近波峰,說明高頻時隱身性能提高;而模型B前向角域內受頻率影響較小,其后向角域曲線影響較為明顯,也表現波峰降低,曲線振蕩加劇的特點。對比二者發現,外形隱身對頻率影響較為顯著,頻率提高時,外形隱身技術表現更為強烈。

圖4 不同迎角下兩種模型RCS曲線(10 GHz)Fig.4 RCS curves of two models at different pitch angles(10 GHz)

從圖4可以看出:相對于圖3的頻率變化特性,俯仰角變化時,RCS曲線具有一定相似性,且變化較小。對隱身模型A,俯仰角由0°變為10°時,兩條曲線基本吻合,但在入射角110°、250°附近出現兩散射波峰,為彈尾弧面的近鏡面散射效果,但該部位位于接近側向位置,實際執行任務過程中對隱身性能影響不大。對模型B,俯仰角變化時,前向弧形設計基本不影響RCS曲線分布,側向散射機理未發生改變,因此,側向基本重合;而后向由于采用平面方式,其形成的鏡面散射在俯仰角由0變為10°時,其鏡面散射效果降低,故后向角域波峰寬度和幅值均有所降低。

綜上,經過對彈頭、彈尾及其他部位的外形隱身改進,較大地改變了RCS散射曲線分布特點,實現了控制電磁散射方向和能量的目的,提高了隱身性能。在頻率和俯仰角變化時,曲線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

4 外形隱身的電磁散射特性影響

為進一步研究導彈外形隱身的電磁散射特性影響,計算兩種模型不同角域內的RCS均值、隱身模型A的減縮值等,并分析其頻率響應特性和俯仰角響應特性。

4.1 頻率響應特性

不同入射頻率時,隱身模型A的各角域(H-30、T-30、S-60、W-360)的RCS均值、減縮值變化曲線如圖5~圖6所示。

圖5 不同角域RCS均值頻率響應曲線Fig.5 RCS mean value-frequency response curves in different angular domains

圖6 不同角域RCS減縮值頻率響應曲線Fig.6 RCS reduction value-frequency response curves in different angular domains

從圖5可以看出:前向H-30角域內的RCS均值在-34.486 1~-29.604 1 dBsm之間(-32 dBsm左右),隨著頻率的增加,先減小后增加,但均處于較低的水平,即小于-30 dBsm的振蕩趨勢,具有較好的隱身性能,結合RCS散射曲線,在頭向無較明顯較強的波峰,此為彈頭隱身外形改進后的散射效果。對于后向T-30角域、側向S-60、周向W-360角域,頻率由1增加至18 GHz時,各向角域的RCS均值均有所降低,且對隱身性能影響重要的后向T-30角域,其RCS均值降速最快,由-25.642 1快速降低至-46.439 3 dBsm,隱身性能提高較快,盡管后向T-30角域上有一散射波峰,但隨著頻率的增加,散射波峰變窄、變弱,尤其在10、15、18 GHz頻率上,在四個角域內的對應RCS均值最小,也說明弧面外形彈尾隱身處理利于降低散射。而對側向S-60、W-360角域,頻率的增加引起RCS均值的逐漸降低,且降低速度逐漸減小,但由于側向波峰較大且較寬,側向角域RCS均值明顯強于周向角域,周向較低是由于各個角域電磁散射性能的綜合效果,也是隱身改進的整體表現。

從圖6可以看出:RCS減縮值從大到小依次為后向T-30、前向H-30、周向W-360、側向S-60角域,即外形隱身改進影響效果,盡管后向T-30角域影響最強,但由于基準導彈模型B彈尾部位鏡面散射,結合散射曲線,隱身改進效果強弱依次為前向H-30、后向T-30、側向S-60、周向W-360角域。對前向H-30角域,頻率增加時,減縮值表現為先增加后減小的振蕩趨勢,振蕩幅值較小,在22.405 1~27.876 7 dB之間,說明前向角域的彈頭外形隱身改進效果穩定,頻率的改變不會引起散射機理的改變,保持較高的隱身性能。對后向T-30(減縮值23.934 7~41.526 8 dB)、周向W-360(減縮值9.520 1~17.771 0 dB)角域,頻率增加時,減縮值逐漸增加,頻率較低時,增速較快,說明外形隱身也在后向和周向表現較為明顯,后向是鏡面散射變為曲面散射,周向是各向散射的綜合結果。側向減縮值在-6.647 1~0.710 2 dB之間,電磁散射影響并不大,這是由于彈頭和彈尾的外形隱身改進主要表現在前向和后向,如散射曲線所示,模型A為側棱鏡面散射貢獻,而模型B為接近圓柱散射表現,但二者幾何尺寸接近,對側向散射影響不太明顯。

綜上,不同的頻率下,外形改進均有較為明顯的隱身效果。從RCS均值來看,前向H-30角域電磁散射信號較弱,且無明顯散射波峰,隱身性能較好,受頻率影響較??;后向T-30、周向W-360、側向S-60角域電磁散射隨頻率增加而降低,利于實現隱身性,而后向角域存在散射波峰,降低了隱身性能。從減縮值來看,前向H-30角域上,RCS減縮值保持在25 dB左右振蕩,而其余角域隨頻率增加而增加,隱身效果改善,但側向S-60角域在0 dB左右,變化不大。

4.2 俯仰角響應特性

與頻率響應特性的分析方法相似,入射頻率10 GHz時,隱身模型A不同俯仰角的各角域(H-30、T-30、S-60、W-360)的RCS均值、減縮值變化曲線如圖7~圖8所示。

圖7 不同角域RCS均值俯仰角響應曲線Fig.7 RCS mean value-pitch angle response curves in different angular domains

圖8 不同角域RCS減縮值俯仰角響應曲線Fig.8 RCS reduction value-pitch angle response curves in different angular domains

從圖7可以看出:對隱身模型A,前向H-30和后向T-30角域RCS均值在-34.034 1~-40.404 2 dBsm之間,俯仰角10°時H-30角域較低,其他俯仰角情況下,H-30角域RCS均值較高,結合圖4,前向H-30無明顯散射波峰,而后向T-30有一散射波峰,但該波峰較窄且波峰附近RCS較低,結合散射波峰分布情況,前向H-30角域隱身性能較好。如前所述,周向W-360角域受前向、后向角域影響,RCS均值較低,說明周向隱身性能較好,俯仰角變化時,周向W-360角域均值振蕩變化且幅值較小,基本維持在-25.712 3~29.361 1 dBsm。對側向S-60角域,由于俯仰角的變化不會引起側向平面電磁散射機理的改變,該角域均值變化較小,在較小范圍振蕩。

飛行器隱身效果不僅對頻率響應有影響,也對俯仰角響應有影響。從圖8可以看出:在入射頻率10 GHz下,俯仰角變化時,前向H-30、后向T-30角域RCS減縮值較大,其次是周向W-360角域,最小為側向S-60角域。對前向H-30角域,由于較小的俯仰角變化不會引起彈頭位置隱身外形散射機理的變化,因此,前向H-30角域減縮值對俯仰角變化并不敏感,即隱身性能基本不變,減縮值變化范圍為34.001 2~36.153 7 dB。而在后向T-30角域,由于相對基準模型B的彈尾設計為較為簡單的平面,其散射機理為鏡面散射,俯仰角變化時,其散射有較大降低,而對應的隱身模型A彈尾的RCS均值隨俯仰角變化并不劇烈,從而引起后向T-30角域減縮值在俯仰角0°最大,達41.526 3 dB,兩側逐次降低。對周向W-360角域,如前所述,為各角域綜合效果,而側向S-60角域,RCS減縮值在0 dB左右,與W-360角域均呈較小的振蕩趨勢。

與頻率效應不同的是,在前向H-30、側向S-60、W-360角域,較小的俯仰角變化不會改變散射機理及散射特性,即RCS均值和對應減縮值的變化區間較小,前向H-30角域的減縮值為35 dB左右;對后向T-30角域,由于尾部散射機理的不同,散射效果及RCS均值和減縮值變化隨俯仰角變化較大,但外形隱身仍具有較優秀的減縮效果。

5 結 論

(1) 曲線分布特性:外形隱身改進后,前向和后向散射大幅降低,利于實現高隱身性能,側向影響較??;外形隱身有效改變了散射曲線分布形式,使前向、后向角域附近向內大幅收斂,前向散射波峰偏離至33°,為彈翼前緣鏡面散射,彈尾散射波峰明顯變窄、變小。

(2) 頻率響應特性:對巡航導彈來說,外形隱身有較為明顯的多頻隱身效果。頻率增加時,前向H-30角域RCS均值和減縮值呈振蕩變化,受頻率變化影響較小,其他角域RCS均值降低而減縮值增加,利于實現隱身。

(3) 俯仰角響應特性:俯仰角變化較小時,其散射機理和散射特性不變,外形隱身仍有較好效果。各角域RCS均值、減縮值振蕩變化,前向H-30角域減縮值為35 dB左右,后向T-30角域減縮值俯仰角為0°時最大。

(4) 外形隱身性能:外形隱身可明顯降低關注角域內的電磁散射特性,可通過修改彈頭及彈尾外形來提高巡航導彈隱身性能;多頻、不同俯仰角下,外形隱身均主要影響前向和后向角域,對側向影響較小。

猜你喜歡
波峰側向巡航導彈
韓軍方稱朝鮮發射巡航導彈
炮制工程騙錢的“甲方”
一起飛機自動改平側向飄擺故障分析
板厚與波高對波紋鋼管涵受力性能影響分析
美陸軍授予動力系統公司無人機與巡航導彈防御系統合同
軍航無人機與民航航班側向碰撞風險評估
波峰焊接技術現狀及綠色化設計方向
《原地側向投擲壘球》教學設計
俄成功試射“鋯石”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中空玻璃膠接結構界面脫粘缺陷的超聲與X射線檢測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