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時期邵陽東部城鎮群產城融合的研究與實踐

2020-01-04 15:41康君穎賀木蘭晏書琪郭金澤鄧云葉
四川建筑 2020年5期
關鍵詞:邵陽市產城邵陽

熊 毅,康君穎,賀木蘭,晏書琪,郭金澤,鄧云葉

(邵陽學院城鄉建設學院,湖南邵陽 422004)

1 轉型時期城市規劃的變革

我國目前處于城市全面轉型和升級階段,快速發展的經濟因素與社會因素使得城市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從而要求城市規劃進行轉型。城市轉型時期城市用地需求激增,城市趨于統一化,以及兩極分化現象。

1.1 轉型時期城市的新特征

1.1.1 外來城市人口激增

隨著近些年城鄉一體化建設,以及城市資源的整合,使城市具有更多的資源與機會,這些是導致外來人口激增的重要因素。其中外來人口得激增使得社會發展資源向大城市傾斜,最終導致惡性循環。外來人口為城市的建筑、手工、餐飲、服務等行業的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但同時外來人口流動性強,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為該類人口配備相應用地,但在一定時間范圍內,使城市變成了“空城”和“睡城”。在湖南省復批《邵陽市東部城鎮群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指出邵陽市東部城鎮群至2030年,邵陽東部城鎮群常住人口將達511萬人左右,城鎮化水平為75 %左右。人口的增長,為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勞動力,同時也需要占用更多的社會資源。

1.1.2 城市趨于統一化

現如今,城市的規劃建設與發展千篇一律,城市過分追求其經濟效益,使城市趨于高樓林立與燈紅酒綠的特色。而城市規劃一昧其他優秀商業城市的規劃設計,缺乏對本城市自然地理,歷史人文、風俗習性的結合與思考。從而使全國各地城市規劃與建設趨于統一化,缺少城市地域和人文特色。因城市規劃應有的特色不足,所以無法與城市自身擁有的各項特征相吻合,城市建設中的魅力與吸引力也不足[]。邵陽市東部城鎮群在規劃上多參照“長株潭”模式,致力于打造湘中湘西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但在現有規劃上忽視了城市發展水平,導致有大量的產業園區閑置的情況等。

1.1.3 社會兩極分化

邵陽東部城鎮群為邵陽市的重要經濟區域,邵陽市市域常住人口近80萬人,占全市人口10 %,面積占全市面積2 %;邵陽市東部城鎮群經濟總量占邵陽市經濟總量近70 %;邵陽東部城鎮群內邵陽縣、隆回縣、新邵縣于2020年摘掉貧困縣帽子,而邵東縣于2019年成為成為了省管縣級市,部分產業發展水平超過邵陽市區。

1.2 轉型時期城市規劃的要求

1.2.1 豐富城市編制內容,優化人口結構

中國城市規劃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更加側重城市為物資、經濟、社會發展創造的價值,因此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就應該合理進行功能分區、要求各功能分區之間分界明確,聯系密切。因轉型時期城市用地本就緊張,在詳細規劃階段更應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避免不合理地利用給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城市維護和更新造成巨大的影響。外來人口作為城市建設的主要力量,健全外來人口生活的基礎設施,提供相應的生活保障和合理的勞動報酬是城市轉型的必要因素;并為此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規范城市外來人口的生活行為。

1.2.2 加強城市特色規劃

轉型時期城市規劃應結合城市區域位置和地理地形因素,充分體現傳統歷史人文氣息,打造獨特的特色城市空間;加強文化事業的建設、協調文化產業的發展、注重文化隊伍建設和歷史資源保護。在新型城市規劃過程中應結合“創新+”、“生態+”、“文化+”等城市規劃理念,提高城市魅力與吸引力。

1.2.3 平衡社會分化

導致社會分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教育認知和經濟水平。在城市規劃管理過程中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并充分考慮社會弱勢群體,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及,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先富帶后富”,允許城市快速發展,同時保障城市弱勢人群生活條件與質量。

1.3 轉型時期城市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轉型時期城市的國內研究現狀

《產城融合背景下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行業協調發展探析》一文中指出:產業的發展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做好前瞻性的規劃和定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梢酝ㄟ^科學的 引導工業以及關聯產業集中發展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從而形成區域創新的產業推進模式,此外通過規劃引導,有效地把郊區剩余勞動力轉化為城市人口,把郊區剩余土地轉化為城市的過程表明城市化進程需要區域優勢產業與新興集群產業的發展,從而讓產業發展推動城市化發展[2]。

《產業轉型背景下產城融合度評價及發展策略》文中指出:城市轉型應以產業轉型為首要,應以實現“產”“城”“人”協調發展為目標,推動產業結構轉型,以產城融合構建城市新格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產城融合引領城市發展新動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綠色”謀劃城市發展新戰略[3]。

《基于產城融合的城市轉型路徑探索》中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等三個方面對產城融合與城市規劃進行了探討。分別提出了在宏觀層面構建與區域融合地理想產城空間,在中觀層面構建與區域融合地理想產城空間,微觀層面構建與區域融合地理想產城空間[4]。

1.3.2 轉型時期城市的國外研究現狀

在城市轉型方面,Altman介紹了一個簡要和批判性的理論史,在傳統商品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城市經濟增長模型,解釋城市經濟發展與和城市由傳統型向經濟型轉型機制[5]。還有學者從城市政策管理對城市形態轉型的影響、技術升級促進虛擬社區向城市實體轉型進而促進地方性社區向信息社會轉型等方面展開研究[6]。

在產城融合方面,Kuznets指出各個產業具有不同的屬性,產業屬性上的差異決定了產業結構變動對城鎮化的影響[7]。Davis和Henderson指出在產業的調整與升級,產業的調整與變化過程中,隨著主導產業的變動,其所需的勞動力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動,這種隨產業結構調整而進行的勞動力結構變動是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的[8]。Mohamad指出產城融合是一種全新科學發展狀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產業發展與城鎮功能相輔相成、協同演進、良性互動,而且橫向分析了產城融合測度,從戰略管理角度縱向分析了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相互作用關系[9]。

2 轉型時期邵陽東部城鎮群產城融合的研究策略

2.1 邵陽東部城鎮群區域概況

邵陽東部地區位于我國東西向發展軸線——湖南長株潭核心區和大湘西地區的結合部。范圍包括邵陽市轄區(雙清區、大祥區、北塔區)、邵東市、邵陽縣、新邵縣、隆回縣的行政轄區,總面積為8 843.5 km2。2016年,常住人口455.63萬人,占市域(732.15萬人)的62.2 %。邵陽東部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 066.91億元,占市域生產總值(1 530.26億元)的69.72 %,是邵陽市經濟的支柱。

2.2 邵陽東部城鎮群產城融合的研究方法

2.2.1 歸納演繹法

通過對收集的既有資料逐層深入分析,從經濟開發、城鄉統籌、新城建設等方面歸納分析城市規劃的建設路徑。并在歸納分析的基礎上,對城市轉型時期產城融合進行分析與研究,通過歸納演繹法分析城市轉型、城鎮一體化、產業規劃等,多方位獲得在城市轉型時期的產城融合研究與實踐,由此得出的一個較具概括性的結論。

另外,分析2018年發布的《邵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文件中對邵陽東部城鎮群的規劃方向,推導出邵陽東部城鎮群在邵陽市總體布局中的地位與計劃,通過振興東部城鎮發展來帶動整個邵陽市經濟發展,而產城融合是城市轉型的重要方向。

2.2.2 比較分析法

文本通過多方面、多維度地從邵陽市東部城鎮群歷史進程與現狀進行比較分析,對本課題進行研究。比如從新城建市、城市轉型等背景下城市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進行比較;從國內外產城融合和城市轉型典型案例與邵陽市東部城鎮群進行比較。通過多方面的比較與分析,對本課題進行研究。

2.2.3 文獻研究法

本文仔細研究了邵陽市人民政府頒布的《邵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邵陽東部城鎮群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以及邵陽市地方志,通過將其與國內對該題做出的研究進行綜合分析,因地制宜地展開綜合分析研究。通過參照中外各關于城市轉型與產城融合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對轉型時期邵陽東部城鎮群進行研究。

3 轉型時期邵陽東部城鎮群產城融合的構想

3.1 轉型時期產城融合的現狀與問題

3.1.1 轉型時期產城融合的現狀分析

由城市轉型過程中城市發展出現的新特征可知,我國城市產城融合發展對城市轉型有著多方面的影響。

(1)產城融合推動了城市的轉型。我國城市全面進入城市轉型與發展階段,產城融合的發展推動城市完成了向經濟型城市的轉型并逐步向生態型城市發展。

(2)城市轉型帶動了產城融合的發展。城市轉型過程中城鎮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定位的多元化發展給傳統產業的復興以及新興產業的崛起提供了條件。

(3)城市轉型過程中帶來的人口激增為產城融合提供了動力。大量人口地聚集以及產業結構的發展,使產業城市化,產業融于城市,其中尤以第三產業服務業最具代表性[10]。產城融合的發展對就業結構,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帶動城市消費升級與促進技術進步有重要意義[11]。

3.1.2 轉型時期產城融合面臨的問題

產城融合度的把握是產城融合面臨的一個問題,楊思瑩、李政等發現當產城融合度較低時,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集聚與城市面積擴張均顯著抑制了城市創新水平提升;只有當產城融合度達到一定水平時,三者對城市創新水平的促進作用逐漸凸顯;并且隨著產城融合程度地提升,產業集聚、城市面積擴張以及城市人口擴張對城市創新水平的促進作用也在逐漸增強[12]。不同的城市由于其特有的城市化水平、經濟實力、生產要素以及發展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城市轉型與城市發展在不同階段對城市要求不同,只有產城融合度達到一定水平時才能促進產業優化和城市創新,而過分地追求產城融合導致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下降。

王凱、袁中金等認為工業園區產城融合的功能需求在不同發展階段是不同的,映射出一個動態變化的空間形態過程,為實現工業園產城融合,需推動三規融合,制定產業激勵政策,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創新戶籍和住房制度[13]。

3.2 轉型時期邵陽東部城鎮群產城融合的對策思路

3.2.1 優化空間資源配置

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將城市、產業、人口統籌布局,致力打造并形成緊湊宜居的用地空間,互補互融的產業片區、豐富多樣的功能布局。推進城市組團和開放性街區的規劃建設,加強產業規劃和園區建設,合理應對人口激增。積極分析城市整體建設情況,了解城市產城融合地理想程度,基礎設施的配備要求,逐步探究符合城市特征的空間資源配置,使各功能分區,各產業需求與其配套設施相匹配。構建以邵陽市中心城區-新邵縣城為核心,以隆回縣城和邵陽縣城為區域次中心,依托新建縣級市邵東市的發展,以滬昆高速、二廣高速為密集帶,資江、邵水為發展走廊的“一核三心、兩帶一廊”的城鎮空間結構。

3.2.2 構建生態宜居城市

在經濟型城市向生態宜居城市轉型的過程中,應以“人”作為產城融合的尺度,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幸福感,構建以人為本的多方位融合發展,以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統一。圍繞人居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產城融合后的交通體系,使居民“作”與“住”之間的方便快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保障生態環境資料向好發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減少城市熱島效應,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邵陽市東部城鎮群打造成為湖南西部地區生產集約高效、生活移居舒適、生態環境良好、社會安全和諧的城市組團,邵陽東部城鎮群地域主要呈“七分山地三分田,一分水路和莊園”的特征,根據其特色打造生態宜居的新城。

3.2.3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產業

加快城市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協調發展,高質量、高標準、高創新的謀劃未來產業建設。借城市轉型對城市產業進行改革,以科技創新促發展,城市規劃時把規劃重心從商務區建設轉移到產城融合區建設上來。鼓勵和培育科技型服務業與創新性產業發展,提供產城融合刺激產業競爭和創新,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邵陽東部現有產業主要為手工制造業、酒業、茶業、建筑材料業、醫藥業等傳統產業,該類行業在一定程度上不適合融入城市中心,應適當調整城市產業結構,鼓勵發展科技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4 結束語

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就是讓產業適應城市定位與需求,在城市轉型時期按照產業與城市功能融合、生產與生活空間整合、歷史與現代高度契合的要求,探索城市轉型時期產城融合發展路徑,最終決城市空間布局不合理、城市面貌單一、城市功能不夠健全等問題。邵陽市產城融合示范區在作為全國58個產城融合示范區之一,近年來,城市轉型過程中邵陽市東部城鎮群建設規劃要根據其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東部城鎮的自然資源,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真正實現城市中心新區域和周圍新區域的協調聯動發展,建設城市整體與產業協調發展地宜居城市體系。

猜你喜歡
邵陽市產城邵陽
鄉村振興下的湖南邵陽茶園村農產品包裝設計
春天
邵陽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作品選登
產城融合,功能復合——上海辦公大樓方案設計淺析
邵陽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作品選登
湖南省邵陽市通聯站
丘海雄 產城融合+創新驅動 海珠創新灣擎動下一個產業風口
舊改+產城業務雙突破! 時代中國:有信心完成全年銷售目標!
邵陽三一工程機械與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項目開工
邵陽市舉行少兒人工智能編程大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