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的多維觀察與效用評估

2020-01-07 14:01常燁
理論與創新 2020年22期

【摘? 要】為充分發揮模擬法庭等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對提升法治人才實務能力的積極效用,結合庭審觀摩類與庭審模擬類活動的不同教學價值統籌配置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采取必要的教學輔助與信息化優化,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要實現課程化,則需要法學院校與司法實務部門的深度協同。

【關鍵詞】法治人才培養;庭審類實踐教學;司法實務能力

引言

何美歡教授認為,技能的培育是專業法學教育的核心,而中國法學教育的嚴重缺陷就是技能培育的全方位缺席,而理想的專業法學教育必須由智能知識傳授及智能技能培育的課程組成。但我國的法學高等教育幾乎完全由法學院校自行承擔,實務能力培養短板明顯。最高人民法院上線庭審直播后,很多法學院校開始推行校園庭審、庭審直播、模擬庭審等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但法治人才培養過程寸時寸金,如何科學配置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是否有必要常規化、課程化、學分化均是有待探索的課題。

1.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的單一化實踐現狀

早在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就已明確“模擬審判”是法科學生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目前模擬法庭在教學效益方面存在明顯短板。有學者指出,模擬法庭教學僅訓練了開庭審理,起訴、庭前準備、執行等訴訟環節無法通過模擬法庭的方式訓練,對二審、簡易程序、特別程序等包攝不足,且教學成本較高。為此,有學者建議充分重視模擬法庭教學的各訴訟階段,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模擬法庭教學也存在教學失范問題,在課程設置方面處于邊緣化狀態,缺乏完整的科學流程,低年級學生缺乏知識儲備參與度低,而高年級學生又缺乏參與意愿。雖然在信息技術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有了成本更低的實現方式,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在應用中的單一化特征明顯,或是縮減為模擬法庭或是由校園庭審替代,規范化庭審直播的應用屈指可數,體系化的配置經驗也寥寥無幾。西南政法大學等高校均為法學專業學生開設了模擬法庭課程,或者在理論課中設置了模擬法庭環節,但許多高校的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缺乏連續性、系統性,與課堂理論教學活動缺乏同步性。

2.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的多維觀察

現有技術條件下,我國高校廣泛采用的庭審類法學實踐教學方式,可歸納為觀摩類與模擬類,其中觀摩類又分為庭審直播與校園庭審兩種形式。本研究以某政法院校的庭審類法學實踐教學活動為對象,從運行效果評價、綜合配置依據等維度觀察分析其效用與優化路徑。

2.1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應然層面的教學價值具有遞進性而非互補性

基于泰勒的目標評價模式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本研究面向體驗過庭審直播、校園庭審與模擬庭審三種主要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的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以獲知他們對三種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的評價,將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的教學價值分為7個維度進行評價,即:法庭辯論、法律文書寫作、實體法運用、程序法運用、跨學科知識獲取與運用、司法禮儀、法律職業倫理等。

有研究者認為,校園庭審是從擬態環境教育向現實環境教育轉化的法律實踐教育的新模式,體現了法學教育進步和完善的必然要求。但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庭審直播、校園庭審、模擬庭審在前述7個維度的教學價值具有遞進性,而非互補性。換言之,教學資源有限的高校,可以集中優勢資源不必將三種庭審類實踐教學都應用于培養過程,若能夠良好地開設模擬庭審課程,讓學生廣泛而充分地參與,同樣可以確保學生在庭審所需技能方面的提升。

2.2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實然層面教學效益的片面性

由于條件限制,模擬庭審無法窮盡每一個類型,尤其對于刑事案件,一些重要的訴訟類型或特殊程序可能無法涉及,如涉及死刑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訴訟程序、特定范圍公訴案件的和解程序等,在教學重心上往往偏重于程序法問題。

庭審觀摩活動所涉及的案件分布也存在相似問題,同時庭審觀摩活動占用的教學時間相對較長,單位時間內所能承載的教學內容不及可根據教學目標、案例資源進行二次設計的庭審模擬類活。目前用于觀摩的庭審往往選擇的是法律關系與證據運用都相對簡單、一次審結的案件。

2.3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的教學價值與學習體驗與教學組織的水平正相關

本研究發現,案例選擇,證據等案卷材料,教師引導等都影響著模擬庭審的教學效果。很多學生對庭審直播與校園庭審的對其能力培養的教學效益不高的原因在于教學組織不理想。法官、代理人的方言,場地音響設備等影響了觀摩的效果。模擬庭審中,教師對學生爭議焦點、適用法律是否得當等問題的辯論的引導,對學生學習體驗至關重要。

2.4師生對庭審觀摩的認知態度趨同

調查發現,77.40%的受訪學生認為,不超過8個學時的庭審直播、校園庭審等庭審觀摩的設置即已足夠使其對庭審中涉及的程序問題形成基本的認知,庭審錄像的點播過于靜態,缺乏互動,學習體驗不佳,極易引起學習疲勞。雖然有受訪教師表示,對于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中的典型案例,在教學成本和教學安排可行的前提下,都應安排學生有所觀摩。但法學專業本科階段的課程已經較為飽和,設置大量的庭審觀摩類的課程并不現實。

2.5模擬庭審課程化的小規模實踐

面向參加相關模擬法庭賽事學生的模擬庭審實訓,是目前較為模擬庭審課程化的成功經驗。教師不僅會根據教學目標安排學生前往法院觀摩特定案件的庭審現場,還會為學生提供模擬案例的解析,學生練習可能多達64課時。但這種課程化實踐,難以大面積適用。

3.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的效用評估

綜上,庭審觀摩類活動對提升學生司法實務能力而言具有一定的積極效用,但將其課程化的條件尚不具備。對于庭審類實踐教學活動的效用發揮而言,良好的教學組織、必要的先導性訓練、信息化的教學輔助、深度的校院協同等都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何美歡.理想的專業法學教育[J].清華法學,2006(03):110-140.

[2]郝建玲. 模擬法庭常規化教學思路的探索[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6): 114-117.

[3]田建強.模擬法庭教學利弊分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0,30(06):125-128.

[4]莊乾龍. 模擬法庭在法學專業教學中的異化與完善[J]. 中國林業教育, 2016(4): 1-5.

[5]徐瑩,伍倩.模擬法庭教學利弊談[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11):174-176.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信息技術條件下觀摩、模擬等庭審類法學實踐教學方式的課程化、標準化、體系化研究(課題編號2016-GX-092)

作者簡介:常燁,男,湖北武漢人,法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學教學與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