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二十周年載文分析

2020-01-10 08:10鄧秀麗楊紅香
關鍵詞:作者群時滯學報

□鄧秀麗 柴 靜 楊紅香

[內容提要]《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以下簡稱《學報》)自1999年創刊以來,已經走過了二十個春夏秋冬,二十年來《學報》始終以反映高校社會科學領域研究成果、探索我國三農領域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關注山東省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為己任,努力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問題,促進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扶植優秀人才,繁榮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為政府部門決策服務,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的辦刊宗旨,在傳播學術信息、推動和促進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加強校內外學術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中收錄的《學報》1999—2018年的全部文章為數據源,運用文獻計量學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對《學報》創刊二十年來的載文情況、核心作者群結構及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全面客觀地揭示了《學報》的發展現狀,為提升本刊的學術水平、規劃本刊未來發展策略提供參考借鑒,檢索時間為2019年5月4日。

一、載文分析

(一)載文統計

期刊載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時間內所刊載文章的數量。對科技期刊載文跟蹤和統計,可以客觀判斷和評價期刊所涉及學科的發展狀況,同時反映該期刊的整體學術質量。[1]從表1可以看出,《學報》創刊20年共出版79期,刊發文章1995篇,其中學術論文1978篇,占總載文量的99.15%。并且20年中有13年的學術論文刊發率為100%,說明本刊具有較強的吸收和傳遞學術信息的能力。

從圖1可以看出,《學報》的期均載文量雖然略有起伏,但篇均頁數卻呈現出逐年穩步上升的趨勢,說明《學報》每年刊發的學術論文的篇幅在逐

年加長,這不僅反映出期刊有效學術信息含量的增大,更表明《學報》對深入透徹的闡述學術問題的高水平論文的重視,是期刊整體學術質量提升的標志。

表1 《學報》創刊20年載文情況統計

圖1《學報》創刊20年期均載文量與篇均頁數統計

(二)出版時滯

論文出版時滯是期刊稿件的收稿日期至發表日期的間隔時間,反映了期刊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的速率和能力[2],是評價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論文發表滯后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著文獻的傳播、增長和老化。因此,努力縮短論文出版時滯,是提高論文被引頻次和期刊影響因子的需要[3]。從圖2可以看出,《學報》的年均出版時滯在103.11d-219.72d之間,平均出版時滯為161.86d,與高校學報四至八個月的出版周期相吻合[4]。隨著數字化出版時代的到來,出版時滯對《學報》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重要,從表1的學術論文總頁數逐年增加和《學報》網上辦公系統的啟用可看出編輯部為縮短出版時滯做出的努力,但由于出版時滯涉及編者、作者、投稿量等多方面因素,今后可進一步通過增加移動端辦公系統、提高編審效率、縮短出版周期等方法盡量縮短出版時滯,既能使作者的優秀成果得到更快的轉化,也可使《學報》自身的學術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圖2《學報》年均出版時滯統計

(三)欄目設置分析

欄目設置既體現了期刊的辦刊宗旨、辦刊特色,又是讀者、作者閱讀、投稿的重要導向,通過有特色的欄目設置可以展現《學報》的核心實力和比較優勢,從而提升《學報》的學術影響力?!秾W報》創刊20年來共設置各類欄目105個,既有農業經濟、文史哲類的常設欄目,也有根據當年熱點問題動態設置的各類專題、專欄,如“十一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專題研究、“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專欄”等。為了更清晰地展現《學報》的欄目特色,本文對欄目進行了分類整理,合并同類項,將105個欄目根據學科分為八類并通過比較各欄目論文被引用情況評測欄目的學術影響力。由表2可知,《學報》創刊20年共發表學術論文1978篇,被引論文1475篇,平均被引率74.57%;累計總被引頻次10896次,篇均被引頻次5.51次。其中三農問題研究、文史哲、經濟學的發文比例均在10%以上,三個欄目的合計發文量占到了總發文量的86.35%,說明三農問題研究、文史哲、經濟學為《學報》的重點欄目。

一般來說,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被引率越大,篇均被引頻次越高,說明其學術影響力越大,同時也說明學術期刊刊載熱點論文的意識和能力越強,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劃搞得越好[5]。從表2 可以看出,法學、三農問題研究、經濟學的被引率和篇均被引頻次均高于整刊的平均被引率和篇均被引頻次,說明了這三個欄目受關注程度較高,對《學報》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影響較大。通過對《學報》各欄目發文量和被引率的比較可以看出期刊的發文量和被引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只有三農問題研究和經濟學的發文量、被引率和篇均被引頻次存在一一對應關系,也反映了兩個欄目在選題策劃、熱點把握方面充分體現了《學報》依托山東農業大學的優勢學科,重點關注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辦刊特色。

二、核心作者群結構分析

作者的學術水平是關乎《學報》辦刊質量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核心作者不僅可以提升《學報》的學術質量,也能帶動和吸引相關學科的作者踴躍投稿,因此要想辦出高水平的學術期刊,首先必須擁有高水平的核心作者隊伍?!秾W報》創刊20年來共產生了1437位第一作者。近幾年隨著與國際接軌,通訊作者作為課題負責人或研究生導師,對第一作者論文學術方向的把控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學報》的核心作者群結構,本文將101位通訊作者與1437位第一作者合并在一起運用文獻計量學中的普賴斯定律和綜合指數法篩選出核心作者群,并對核心作者群的職稱、發文時長等情況深入分析,為《學報》加強作者隊伍建設,提高未來核心競爭力提供參考方向。

表2 《學報》創刊20年各欄目學術影響力統計

(一)核心作者群篩選

在文獻計量學中,核心作者群的確定需要兩個指標:一是發文量;二是累計被引頻次。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發表論文數或累計被引頻次為mp篇(次),計算公式為[6]:

(1)

式中: npmax是統計時段內發表論文最多的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或累計被引頻次最多的作者的累計被引頻次。通過統計,《學報》創刊20年發文最多的作者是胡繼連,發文數量為28篇;發文累計被引頻次最高的作者是丁關良,累計被引頻次為237次。將兩項指標分別代入公式(1)可計算出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為4篇以上或最低累計被引頻次為12次以上。

將符合以上兩個指標的作者人數進行統計并查重,最終確定核心作者候選人為260位。根據鐘文娟的觀點,發文量和被引頻次分別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反映作者的學術水平,應當具有相同的權重值。其綜合指數公式為[7]:

(2)

使用公式(2)計算出每位核心作者候選人的綜合指數后,還需要設置綜合指數的閾值,只有綜合指數高于此閾值的作者才能入選核心作者群。本文將此閾值設為綜合指數的平均值,也就是說,當某一核心作者候選人的綜合指數高于全體候選人的綜合指數平均水平時,才會入選核心作者。經計算,《學報》核心作者綜合指數的閾值為100,最終共有77位作者進入核心作者群,見表3。

表3 《學報》創刊20年核心作者群基本情況統計

(二)核心作者群職稱結構分析

表4是77位核心作者的職稱、發文、被引情況統計,結果顯示出《學報》核心作者的職稱結構有如下特征:

1. 具有正高職稱的作者人數、發文量和總被引頻次均遠高于其他作者,但篇均被引頻次卻僅略高于8.83次的平均篇均被引頻次。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具有正高職稱的作者大多是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他們具有成熟而豐富的研究經驗,學術水平高,論文產出量大,但隨著職稱評定、課題申報,他們對發表期刊級別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更傾向于將自己的高水平論文投到更高層次的專業期刊上,其次才會考慮投給高校學報。二是通訊作者大多為正高職稱,他們雖然對論文學術方向的把控起重要作用,但由于第一作者學術水平的限制,拉低了整體被引頻次。盡管如此,具有正高職稱的核心作者作為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對于本領域內作者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不可否認的,《學報》可通過約稿、邀請參與選題策劃等方式增加對這些作者的吸引力,為《學報》學術質量的提升奠定優質的稿源基礎。

2. 中、初級職稱和在讀研究生雖然人數不多,但篇均被引頻次卻遠高于教授、副教授和其他作者,能從260位核心作者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說明這些作者的學術水平、學術創新力和發展潛力是巨大的,未來可能會成為本學科研究的中堅力量,《學報》應對這些作者給與更多關注和指導,使其成為《學報》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量。

表4 《學報》創刊20年核心作者群職稱結構統計

(三)核心作者群發文時長分析

一般而言,科學研究具有延續性。如果作者的科學生產率普遍較高,發表文章持續的時間普遍較長,那么作者群的穩定性就高,新陳代謝的速度就慢。相反的,如果作者的科學生產率普遍較低,持續時間普遍較短,那么作者群的變動性就大,新陳代謝的速度就快[8]。通過對《學報》創刊20年核心作者群發文時長的統計(表5)發現,在《學報》發表文章持續11年以上的核心作者有48人,占到了全部核心作者的62.34%,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也為《學報》形成一支堅實、穩定的作者隊伍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今后《學報》要適當關注這些核心作者的研究領域,在欄目設置、選題策劃等方面與他們多溝通、交流,實現互惠雙贏、共同提高的目標。

表5 《學報》創刊20年核心作者群發文時長統計

三、學術影響力分析

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指期刊的影響范圍和影響深度。在評價期刊時,其學術影響力比期刊的學術質量更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期刊在科研活動中的學術地位[9]。評價期刊影響力的指標有很多,本文從中國知網每年提供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的各類指標中選取了復合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被引半衰期、WEB即年下載率和基金論文比等5個指標對《學報》2002年—2017年的學術影響力情況做一統計分析(表6)。由于影響力指標要比實際期刊發表年滯后一年,所以2017年指標為目前最新數據。

(一)復合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

影響因子是國際通行的傳統期刊評價指標,反映了期刊在兩年內的平均學術影響力。影響因子越大,期刊的整體學術影響力就越強,對本學科研究事業發展的貢獻也就越大[9]。通過表6可以看出,從2002年起《學報》的復合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逐年提高,到2009年達到最高峰,甚至比2008年翻了一倍,說明《學報》當年的整體學術影響力較強,此后至2017年,雖然總被引頻次在略有下降后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復合影響因子卻一直在0.33—0.52間徘徊,顯示出近幾年《學報》發文量雖有增長但篇均被引頻次卻有所下降,從而影響了《學報》的整體學術影響力。

(二)被引半衰期

被引半衰期是指該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數中,較新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是測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種指標。被引半衰期長,表明期刊老化速度慢,文獻的利用價值時間長。通過表6可知,《學報》的被引半衰期呈逐年延長趨勢,表明《學報》刊載的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時間逐年加長,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越來越深遠。

(三) WEB即年下載率

WEB即年下載率是期刊當年出版并上網的文獻數與其在當年被全文下載篇次之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者獲取文獻的途徑更為廣泛,網絡下載作為最便捷的文獻獲取方式日益受到重視。因此WEB即年下載率可以從側面反映期刊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情況,亦是衡量期刊影響力的一項評估指標。通過表6可以看出,《學報》的下載率隨著網絡化進程的加速和《中國知網》影響力的日漸成熟逐年增長,到2006年進入穩定期,此后一直保持在31—49之間,說明《學報》已引起較高的學術關注度,被利用程度也越來越高。

(四)基金論文比

基金論文比是指來源期刊中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通過表6可知,《學報》的基金論文比一直處于上升狀態,說明編輯部非常重視高水平的研究課題,并給予持續關注,從而保證了《學報》學術質量的逐步提升。

表6 《學報》2002年—2017年學術影響力指標統計

四、結論與建議

1.從本刊載文情況看,本刊非常注重學術水平,關注學術價值,本刊創刊20年刊出的學術論文占總載文量的99.15%,20年中有13年學術論文刊發率為100%,說明本刊具有較強的吸收和傳播學術信息的愿望,注重文章的學術性??v然,高校學報是綜合性學術期刊,一般情況下的高校學報涵蓋的專業都比較多,除了有些高校將學報更名為本校優勢學科專業性期刊,多數高校學報幾乎涉獵社會科學各個領域。本刊一直堅持三農研究特色,但畢竟不是專業性期刊,比起專業性期刊,我們在縱深上做得不夠。稿源質量決定刊物的質量,我們在吸收稿源時是充分注重學術質量的,但是,我們吸收不到高水平的文章。今后要在吸收高水平文章上下功夫,應采取加大主動約稿力度、提高刊物層次、爭取學校政策等措施,以便能夠穩定住本校專家學者以及校外的高水平文章。

2.努力縮短論文出版時滯。出版時滯是期刊評價指標之一,也是反映期刊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的速度和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作者投稿時考慮的主要因素。出版時滯與期刊論文質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必須在保證期刊質量的前提下,盡量縮短出版時滯。本刊創刊20年的平均出版時滯是161.86天,和同類高校學報(一般是四到八個月)相比較,還算是出版時滯短的。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縮短出版時滯。

3.欄目設置既要穩定,又不能一成不變。高校學報是綜合性學術期刊,欄目幾乎囊括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各個方面。本著辦出高校學報特色的宗旨,本刊常設欄目為三農問題和文史哲,基本涵蓋了本校的社科學科。但是如果太過于固定這幾個欄目,會顯得我們的欄目設置過于死板。所以,應該根據學科研究熱點,或者時代特色,針對社會關注度大的熱點問題和有時代特色的問題,開設專欄研究,比方我刊2005年第4期的“十一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專題研究和2002年第4期的“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專欄等等。另外,對于作者的投稿,如果稿件學術水平寫作水平都不錯,立題也有意義,不要因為不在我們常設欄目范圍內就盲目退稿,也可以組織幾篇文章單獨作為一個欄目刊出。

4.表3是根據發文量和累計被引頻次統計出的我刊核心作者群,有一批學術水平高的作者群是保證刊物學術質量的關鍵因素,如何穩定和開發出好的學術水平高的核心作者群是編輯部的重要工作。(1)編輯部要加大約稿力度,責任編輯要有敏銳的感知力洞察力,了解國內知名社會科學各研究領域專家教授當前的研究方向,根據本刊的辦刊宗旨和研究方向,定期的有目的的約到他們的稿件,作為本刊每個欄目的重頭文章。(2)編輯部要尊重每一位投稿作者,在重視正高職稱專家教授的文章的同時,更要重視年輕的新生代的作者的文章,具有正高職稱的作者人數、發文量和總被引頻次均遠高于其他作者,但篇均被引頻次卻僅略高于本刊平均篇均被引頻次,中、初級職稱和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他們的篇均被引頻次卻要遠高于本刊篇均被引頻次的平均數,這批作者是新生力量,他們有著巨大的潛力,是保證刊物質量的重要力量,編輯部要積極關注核心作者群中的中堅力量。

5.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評價一個期刊的重要指標。復合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被引半衰期、WEB即年下載率和基金論文等指標是期刊學術影響力的主要指標。我們學報跟一些高水平的刊物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我們應下大功夫研究各大評價平臺評價期刊的各項指標,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不斷提高我刊的學術影響力。

猜你喜歡
作者群時滯學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隨機時滯微分方程的數值算法實現
致敬學報40年
針對輸入時滯的橋式起重機魯棒控制
不確定時滯奇異攝動系統的最優故障估計
《甲寅》周刊:民國新聞業的“孤臣孽子”
從啟蒙者到批判者——《讀書》雜志作者群體分析
《災害醫學與救援(電子版)》核心作者群統計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