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落的嘆息

2020-01-16 14:05孫方楠
傳奇故事·百家 2020年5期
關鍵詞:手工技藝文化遺產

摘要:“非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資源,由于受各種現實條件制約,“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面臨各種困境。

關鍵詞:非遺保護;困境

一、非遺保護困境

第一,社會關注度低。很多人雖然知道非遺項目,但是卻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關注。很多非遺項目都是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逐漸消失的。不同藝術、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非遺保護困境大不相同。不過不論是站在哪一個角度來看,非遺保護問題都體現在政策、經費、理念以及機制層面。

第二,國民非遺保護觀淡薄。就目前來看,我國國人對于非遺的認識還處于不關注,不深入的階段;同時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往往也只有很少的途徑,比如旅游景點的簡單介紹或者是電視和當今短視頻平臺的有限宣傳,再加之非遺在相當一部分人心中晦澀難懂且不與時俱進的形象??梢哉f非遺不能有效地進行發揚與傳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人對于非遺的認知不足,大眾缺乏對非遺傳承意義的認識。非遺之所以有百年傳承,作為文化遺產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得力于傳承人代代相傳的作用。隨著眾多平臺輸出,多個網絡平臺也隨之催生了多元的次文化誕生,如“網紅文化”“屌絲文化”。這些新生文化在不斷更新著年輕受眾的世界觀,娛樂性的泛文化導致受眾群體對非遺文化繼承的漠視和手工技藝認識的缺失,這些都使得在非遺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逐漸缺失傳承的樣式。其次,作為網絡主力軍用戶的年輕受眾對非遺認識度普遍較低。年輕群體作為時代的新生群,是文化主流傳播的主要群體,但更多呈現的是忽視和漠視。我國在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同時,缺失了對年輕群體于非遺的認識,也可能是非遺文化的單一發展形態,導致了年輕受眾對非遺文化認識不夠。措施:采用一些創新的,簡單的方式讓非遺貼近群眾,貼近群眾的生活,讓非遺與群眾文化結合到一起,繼而實現兩者的相互聯系。例如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嘗試將流行元素融入地方特色的非遺上來,讓兩者結合起來,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非遺的獨特魅力。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融入現代化元素,借助新媒體手段增添一些傳播的趣味性,引領群眾在娛樂活動中認識這些非遺,讓更多的群眾喜歡上它。用網絡流行語、時代主題元素、網絡主流元素等形式,以引導群眾對非遺有初步的認識,然后群眾文化工作人員便可以積極地參與到地方文化中來,發動大量的群眾自覺地投身到保護與傳承的隊伍當中。

第三,非遺的地域特征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產生的,與該環境息息相關,該地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習慣、習俗都從各個方面決定了其特點和傳承。既典型地代表了該地域的特色,是該地域的產物,也與該地域息息相關;離開了該地域,便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條件,也就談不上保護、傳承和發展。地域性既體現又進一步強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性。一個明顯的實例就是文化地名的變遷,由于對地名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普遍認知,對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淡薄,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改造中,很多反映古城歷史文化風貌的老地名受到沖擊,致使許多文化內涵豐富的老地名或變更、或消失,造成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破壞,導致老地名保護工作出現了地名流失嚴重、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及社會保護意識不強等問題。根據南京市地名辦的統計,南京市玄武區、白下區、秦淮區、鼓樓區、下關區、雨花臺區六城區已經消失了1900個老地名兒,特別是近15年來,南京已有180多條有歷史含義的路、街、巷名從地圖上消失。除了自然消亡之外,目前房地產和旅游開發也是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破壞的重要原因。遼寧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說,一些地區打著“人民有權享受現代化”的旗號來搞大拆大建,許多具有深厚歷史積淀和文化價值的古民居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消失了,隨之一起消亡的還有傳統民俗與生活方式等非物質文化。

第四,非遺手藝人日漸減少。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活態文化”,它是依附在人身上的文化形式——人在則在,人亡則亡。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掌握著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綿不絕的核心與紐帶。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都高度重視對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但是目前情況并不樂觀。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進入了衰亡的高峰期。不少民間文學杰出傳承人,如今都已年逾古稀,有的甚至成了故人。雖然老故事家的作品有些記錄下來了,但還有很大一部分隨著他們的逝世而消失了。甚至現在一些專家驚呼:我們每天都有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消失!傳承人的去世和后繼無人,讓原汁原味的“唱新聞”成了“絕唱”,以后也許只能在文字、錄像中尋找獨特的韻味了。因為“非遺”是以人的聲音、形象和技藝作為表現手段,并以口傳心授得以延續。如果搶救保護不利,因傳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人亡藝絕”。

第五,舶來文化造成了沖擊。全球化是近年來出現的世界性潮流和趨勢,對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其對文化多樣性的損害也不容忽視?!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承認全球化和社會轉型進程在為各群體之間開展新的對話創造條件的同時,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威脅,在缺乏保護資源的情況下,這種威脅尤為嚴重”?!澳壳笆澜缟衔幕锲返牧魍ê徒粨Q所存在的失衡現象,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威脅”。這一判斷警醒了人們,全球化和社會轉型并非百分之百的“現代文明”,在現代文明進程中,往往還伴隨著“現代野蠻”的嚴重破壞與威脅,而且這種威脅日益嚴重。

第六,保護管理機制不完善。近些年來,對于我國各個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一些人認為,只有建筑、街道等“實”的東西才最重要,而技藝、生活方式等“虛”的東西可有可無。對于古鎮有形物質遺產的保護在很多地方已深入人心,但對于當地居民的傳統習俗、生活形態等非物質遺產的保護,目前在相當多地方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一幢古宅的拆除,很多人會痛心疾首,向政府和社會各界呼吁加強保護,避免其遭遇被毀滅的噩運,但對于一種風俗的消亡、一種手藝的失傳、一種方言的消失,很多人卻覺得這壓根兒不算什么,有人甚至還把這看成是順應時代進步的趨勢。其實,保護我國文化遺產應包括兩個方面,有形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而相較于有形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是更應當重視的,因為它們是古鎮的文化精髓與核心。但是不僅是某些地區,我國很多地區為了經濟發展而不注重非遺文化的保護,而有部分地區即使對非遺進行保護也是處于經濟考量,改變了對非遺本質的保護,一些古鎮恢復了古戲臺,唱起了江南名劇,但居然用薩克斯伴奏江南小調,曲聲響起,顯得不倫不類,魏晉古城中的古風婚紗攝影,甚至于漢服disco著實令人扼腕!

二、非遺傳承困境

(一)傳承人的高齡化嚴重

“非遺”傳承人繼續教育是增強傳承人自身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是“非遺”保護性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下文化強國戰略發展目標的根本要求。通過對“非遺”及其傳承人的特殊性與區域性理解、認識,積極探討“非遺”傳承人繼續教育的路徑,認為“非遺”傳承人繼續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一項持續性工作,對“非遺”傳承人繼續教育的目標一方面是提升文化知識水平、拓展藝術審美視野,另一方面也是增強“非遺”傳承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大多數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高齡化現象較為嚴重,普遍面臨人亡藝絕的瀕危處境。2017年初,文化部公布的《各地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情況評估報告》指出,非遺傳承人隊伍高齡化問題形勢堪憂,據統計,在世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約50%以上超過70周歲。以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為例,《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項目申報書》中專門列出了陶瓷傳統技藝的“傳承譜系”。據對健在老藝人的考證,列出了拉坯、利坯、施釉、畫坯和燒窯等5項手工制瓷工藝的傳承譜系,共13位老藝人。但這僅存的13位老藝人中,健在的僅6人,其中2人已轉行。更令人擔憂的是,古窯瓷廠集中保護的老藝人平均年齡接近70歲,且大多數都沒有收授徒弟,使得青花玲瓏、彩色釉等景德鎮傳統的制瓷工藝走到了消亡的邊緣。

事實上,作為傳承人,他們覺得擔負起非遺傳統手工技藝薪火相傳的重任是使命也是本分,也希望自己鉆研一輩子的技藝能夠被更多人知曉,被更廣泛地流傳。但同時,他們也異常焦急,因為會的人越來越少,學的人越來越少,而自己的年齡卻日益漸長。即師傅有心教,但徒弟沒心學或沒人學。因而,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競技,開展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迫在眉睫。

(二)傳承觀念的因循守舊

血緣社會里,社會變動的速率較低,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為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代際傳承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結構,同時也帶來了傳承觀念的固化。一是傳內不傳外。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往往被視為家族的無形資產,是家族興旺繁榮的根本保證。正如費孝通在其著作中寫道:“擁有財產的群體中,家是一個基本群體。它是生產和消費的基本單位,因此它便成為群體所有權的基礎?!币蚨?,技藝的保護和壟斷成為必然,這種重視技藝血親種系代際延續的非遺傳統手工技藝以子承父業、家傳世學的方式傳承著,但往往因盡可能縮小傳承范圍的封閉性使得某些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因不可控因素而面臨失傳的風險。二是傳男不傳女。除去織染、刺繡等偏向女性傳承的技藝,大多數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秉承這樣的傳承理念,有其內在的合理性。一方面源于男女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在中國傳統家族觀中,婚姻關系不是夫妻之間的橫向對等,而是偏向父子之間的縱向傳遞,這寓意著女性并非獨立的社會個體,而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屬存在,另一方面源于技藝保護的考慮,如果不對女性技藝傳承進行限定,那么技藝很可能伴隨著女性出嫁而外流。不可否認,這樣的傳承觀念確實較完整地保留和延續了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歷史脈絡,但由于家庭結構、社會文化的變遷,原有的傳承觀念難以為繼,更在相當程度上加劇了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后繼乏人的矛盾。

(三)傳承的學習難度過大

人是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根本要素,后繼乏人是傳承面臨的最大問題。當前,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會認可度和自我認同度不高。由于社會地位和收入等因素的影響,人才隊伍狀況不容樂觀。據統計,專業院校畢業生加入傳統工藝美術領域的不足1%,高級工藝美術師仍在從事傳統工藝的不足20%。在訪談中也發現,很多家長在為孩子做成長規劃和職業選擇的時候依然深受傳統文化氛圍的影響,倡導學歷教育而輕視從事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空間;二是技藝習得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大凡是足夠高深之技術,都與魔法無異。純熟的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單調反復練習的結果。通常技藝的繁復、長期和辛勞使得很多學習者望而卻步。如黃酒釀造技藝不僅是一個技術活,更是一個體力活,工作環境不好,工作強度偏大,太過勞累,太過辛苦。反之,也只有真正熱愛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學習者,才會憑借濃郁的興趣和深厚的情感,樂此不疲地攀登技藝的高峰;三是多元文化影響下的選擇多樣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改變帶來思想觀念、文化意識、風俗習慣的改變。兼容并包的現代化社會為年輕一代提供了更為寬廣、豐富的職業選擇和就業機會,非遺傳統手工技藝不可避免地被整體邊緣化,無法贏得年輕一代的青睞。

(四)傳承利用質量不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載體和傳播渠道有限,缺乏統一的品牌和宣傳推廣平臺。各類文化生態資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徑較為單一,部分優質資源長期閑置,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程度較低,對遺產保護的支撐作用不足,不利于優秀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簡介:孫方楠,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專業:金融學。

猜你喜歡
手工技藝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Task 3
傳授技藝
Tough Nut to Crack
傳統技藝:匠心傳承 技精藝湛
手工剪紙
手工DIY
珍貴的手工面
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
黃楊木雕的傳統技藝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