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方向

2020-01-18 06:34王昱中國傳媒大學
環球市場 2020年14期
關鍵詞:文藝理論類節目中國化

王昱 中國傳媒大學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節目正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三個特點的體現。而這三點也山當前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途徑。馬克思文藝理論和中國文藝的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一)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的特色,帶著中國的風格面貌去發展它運用它,也就是說要體現中國特色,解決中國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正是中國獨特的文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模仿,要想做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例如中國漢字、中國詩詞、中國誦讀、中國成語、中國戲曲、中國手工等等,電視節目可以挖掘其中的一兩方面進行創新。例如出現了以傳播中國漢字為大方向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傳播中國朗誦傳統的《朗讀者》,以傳播中國古詩詞為方向的《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以普及傳播中國古代成語為目的的《中國成語大會》,還有傳播中國傳統手工藝制作的《國家寶藏》等。這些電視節目正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具體表現,更好的繼承和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甚至也豐富了世界先進文化。

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更好的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边@個目標為我國當前電視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也區別了與其他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同。我們倡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是指馬克思主義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相實踐的過程。

任何一個民族及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吸收外來文化,但是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能一味地模仿引進照搬,我們需要汲取他人所長加以實踐,為我所用。馬克思主義引入到中國,一直指引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

(二)時代化

2018 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當前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廣播電視總局也尤為重視和大力提倡中國傳統電視節目的發展。先后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藝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藝。要堅持“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創作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形成文化自信。黨的十九也對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其實從2013 年廣播電視總局已經開始倡導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節目,到了2018 年上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給了電視節目廣闊的發展空間。五年間已經涌現出來很多力求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例如《朗讀者》《漢字聽寫大會》等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正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結合社會趨勢發展的時代性。

(三)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要想被受眾感知,僅靠枯燥的文字來傳遞理論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尋找一種大眾易于接受的傳播方式,將文本內容進行轉換,因此電視節目便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將傳統文化融入電視節目中,或者對傳統的經典紅色名著進行改編,都是將深奧的文字通過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出來,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讓大家接受、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也實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大眾化,從而使受眾高度接受,更好的發揮此類電視節目對人的教化,潛移默化鼓舞人的精神,發揮大眾文化的作用,滿足受眾的知識需求,提升觀眾的審美能力,引領社會主義新時代風尚。

二、傳統文化類節目現狀

從2001 年的《百家講壇》,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文化類節目。到后來傳統文化類節目一窩蜂的興起,2013 年出現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朗讀者》《中國謎語大會》等節目,將文化類節目推向了高潮,僅全國衛視自制的文化類節目就達到了四十多場,雖然掀起了一陣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但是也使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市場走向飽和。

在這么多的節目中確實涌出來了很多優質節目,但是更多的是互相模仿,傳統類文化節目面臨著嚴重的同質化問題,這些節目都圍繞“詩詞”“朗誦”展開,要么是朗誦傳統文藝作品,要么是通過競賽決出勝負,節目形式單一,甚至有些游戲環節都設置的一模一樣。長期下去,便容易造成受眾的視覺疲勞,例如《朗讀者》第二季的收視率遠不及第一季,其他類似節目看似走高的收視率也難以長存。

三、傳統文化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即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過程,與此同時,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指導,并且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已經發展了近一百年,它不斷正確指導著文藝實踐和文藝批評,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接下來我將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國傳統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方向。

(一)堅持文藝的自我創造

當前傳統文化類節目面臨著很嚴重的同質化問題,節目主題同質,形式同質,節目面臨著很大的創新壓力,競爭壓力,因此文藝工作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創作觀,尋求新穎的節目形式,在節目創意,內容表達等方面尋求突破。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然而當前大多節目定位在朗誦、古詩詞,其實節目可以拓寬思路,可以定位于剪紙、書法等,探索更加全新的節目形式,將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盡可能全面的通過文藝創作展現出來。

(二)正確發揮文藝功能

縱觀當今各大衛視的傳統文類節目,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大部分節目還是側重于快節奏的競賽環節,選手參加節目似乎功利性更強,為了拿到獎品而去比拼,節目也大篇幅的渲染競爭的緊張刺激的氛圍,卻對文化本身的挖掘還是不夠深,雖然是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定位,但是感覺節目浮于表面,一味地追求收視率,而忽視了受眾對于節目內容真正吸收了多少,受眾對于節目形式能接受多少,也忽視了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我們只有對于傳統文化精心打磨,靜心創造,力求把最好的內容呈現給受眾,不被其他東西所玷污,才能更大程度發揮文藝的功能,實現媒體的正確引導。

(三)以人為本精確研究受眾

與此同時,文化類節目也面臨著發展不均衡,受眾定位不準確問題。根據調查現實,當前文化類節目大范圍集中在一二線衛視,而三四線衛視涉及的很少。一邊是開采過度,另一邊是開采不足,導致一二線城市居民對此類節目產生了視覺疲憊,而三四線城市居民對于此類節目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偟膩碚f,不同級別的城市居本身會有文化差異,如果文化類節目不能全方位發展的話,則會加劇地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也特別重視文藝對于人民的教育和導向作用,強調以受眾為本。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指導下,媒體工作人員可以進行基層走訪調查,實現文化的全方位普及,解決文化不平衡發展的問題,更好的實現電視節目公共服務的職能。

除此之外,還有受眾定位不準確問題。不論是以弘揚中國傳統的古詩詞還是弘揚中國傳統漢字文化,節目對于受眾定位太廣泛太含糊,并沒有針對性的進行傳播,沒有精確的進行受眾定位分析,收視率當然難以長存。因此節目要清楚受眾范圍,具體包括受眾的年齡、職業、性別等,尤其是要考慮到受眾的文化水平。例如,從年齡結構出發,一年級學生和研究生對于中國傳統詩詞的儲備量當然不同。從職位結構出發,大學語文老師和鄉下農民工對于文化的認知也會不同。因此不同的受眾對于電視節目的吸收能力會有差別,只有考慮到不同的背景因素,把握受眾的不同文化水平,才會形成穩定的受眾群體,這不僅只是傳統文化類節目今后的發力點,也更是當前整個電視節目的發展趨勢,正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電視節目中的具體實踐。

猜你喜歡
文藝理論類節目中國化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視角下《幻滅》的現實主義藝術特征探析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文化類節目的融合傳播策略分析
中國文聯出版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
新聞訪談類節目主持人如何提升傳播能力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當代下的發展
電視社教類節目創新策劃的三個角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