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九齡五言古體詩中的入聲字研究

2020-01-29 10:47余關成
青年文學家 2020年36期
關鍵詞:古體詩張九齡

摘? 要:在對語音的研究中,詩文用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可以通過詩人詩歌里的韻腳字大概窺見語音的歷史演變,還可以從中了解到詩人方音在其中的影響。本文計劃通過對張九齡《曲江集》一書中的五言古體詩的入聲韻腳字進行考察,試著從張九齡五言古體詩中入聲韻的使用情況,將在詩人作品中互相押韻的韻腳字與現在曲江的地方方音進行對比,注意其中是否存在著語音演變的情況,并且將其與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這些入聲字是否符合其他學者總結出的客家話與其他方言不同的特點。

關鍵詞:張九齡;古體詩;入聲韻

作者簡介:余關成(1994-),男,漢族,海南儋州人,四川大學2018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漢語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6-0-02

據《舊唐書》記載: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號曲江,謚文獻,生于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卒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享年六十三歲。據《新唐書》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始興張氏亦出自晉司空華之后,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通過上述這一段材料,可以知道張九齡是如今廣東韶關曲江人,而如今的韶關既有講粵語的,也有講客家話的。但是在曲江區,幾乎所有的居民都是講客家話,并且,據筆者的在韶關的親戚告知,韶關市的三個區說的客家話也還存在差異,曲江區的客家話尤甚。

現如今關于客家話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內的客家方言研究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語音方面的研究可以以黃雪貞《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緒論》為代表,這兩篇文章第一次比較詳細的揭示了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古全濁上聲和次拙上聲今都有一部分讀陰平”。這也是到目前為止被認為是客方言區區別于贛方言最重要的依據,《中國語言地圖集》以此作為客家話區別于贛語的最重要的特征。從整個客家方言研究來看,語音方面的成果相對較多,詞匯、語法研究相對薄弱。從語音方面來說,單點的描寫較多,綜合性的論述較少;共時的描寫較多,歷時的、比較性的研究較少。

一、五言古體詩入聲字情況

雖然現在對于客家話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多可以參考的成果,但是就一種語言的內部而言,不僅存在著因為空間地域造成的差異,而且還存在著語言在時間上的差異,另外也還存在著語言接觸所造成的變化。所以說,對一種已經有了相當研究成果的方言進行再研究也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一次本文所用的材料均選自張九齡詩文集《曲江集》一書,對其中的197首五言古體詩的用韻字進行了歸納整理,其中使用入聲韻韻腳的有13首,分別有以下:

通攝

屋獨用1

《和黃門盧監望秦始皇陵》:卜復蓄逐覆谷戮牧速軸

燭獨用1

《晨坐齋中偶而成詠》:矚續旭束足躅曲

臻攝

月獨用1

《龍門旬宴得月字韻》:月闕發歇

質術同用3

《敘懷二首·其二》:一術實失術 《彭蠡湖上泆》:泆日逸一術出悉恤 《登郡城南樓》:日出疾橘以悉秩術實術

山攝

屑薛同用1

《感遇·其一》:潔節悅折

宕攝

鐸獨用1

《雜詩五首·其四》:落藿薄樂

藥鐸、麥混用1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訪使及朝集使》:洛博若鐸泊瘼托獲(麥)

梗攝

陌昔同用1

《南陽道中作》:適跡昔赫澤石陌懌客役索席白隙

昔錫同用1

《巡按自漓水南行》:惜石積激滌檄適夕

曾攝

職獨用1

《感遇·其九》:息色翼食

德職同用1

《感遇·其十》:得翼憶色極息

我們知道,入聲的特點主要是韻尾為塞音,讀音短促。研究入聲的韻尾首先會涉及到其分類問題,即入聲歸為哪個韻類。傳統音韻學中共有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三種韻類,陰聲韻沒有韻尾或者以元音作為韻尾,陽聲韻以鼻輔音[m、n、ng]收尾,入聲韻則以[p、t、k]收尾。也就是說,以[p、t、k]這樣的塞音為韻尾,即可歸入入聲韻類。

根據郭錫良先生《漢字古音手冊》中的擬音,現將以上的入聲韻按照韻尾[p、t、k]的不同進行分類如下:

韻尾為[-t]

質術同用:一術實失泆日逸出悉恤出疾橘以秩

屑薛同用:潔節悅折

月韻:月闕發歇

韻尾為[-k]

屋韻:卜復蓄逐覆谷戮牧速軸

燭韻:矚續旭束足躅曲

鐸韻:落藿薄樂

藥鐸、麥混用:洛博若鐸泊瘼托獲(麥)

陌昔同用:適跡昔赫澤石陌懌客役索席白隙

昔錫同用:惜石積激滌檄適夕

職韻:息色翼食

德職同用:得翼憶色極息

二、古今曲江話對比

為了了解中古[-t]、[-k]韻尾如今是否發生了改變,筆者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找到了一位曲江本地人用當地的客家話進行發音,發音字僅限于韻腳字。下文為行文方便,故省去國際音標[]。發音人是一名初二學生。下面是根據他的發音所記錄下的材料(重復出現的省略):

卜p?t復fuk 蓄∫uk逐tsuk 覆fuk谷kuk戮tuk牧muk速tsuk軸tsuk

矚tsuk續tshuk旭xiuk束suk足tsuk躅tshuk曲khuk

落l?k藿fu?k薄ph?k樂l?k

洛l?k博p?k若n?k鐸t?k泊ph?k瘼m?k托t?k獲fu?k

適sit跡tsit昔sit赫hak澤tshak石sak陌mak懌it客khak役it索s?k席sit白phak隙khiak

惜siak積tsit激kit滌thit檄sik適s?t夕sit翼it食sit

得t?t憶it色s?t極kit息sit

月?iat闕khiat發fat歇xiat

一it術sut實sut失sit泆t?t日?it逸?it出tshut悉sit恤siut疾kit橘kit以i秩ts?t

通過這些現時的方音材料,可以看出韻尾的變化和中古相差不大,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不同,如本是[-k]韻尾的今讀[-t]:積tsit 激kit 滌thit 檄sik 適s?t夕sit 翼it 食sit 得t?t 憶it 色s?t 極kit 息sit,這大概和人類的發音位置是逐漸往前移動的原因有關。正如古全濁聲母字清化一樣。另外還存在著韻尾脫落的現象,如以i。因為語音的演變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內容,而筆者所作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未能在得到曲江客家話完整的語音系統之前,不敢妄言。

三、與其他客家話中的入聲字比較

黃雪貞先生在《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和《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討論了十八處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問題,這十八處方言是廣東的梅縣、興寧、大浦、蕉嶺、平遠、豐順、惠陽、陸豐、紫金;福建的永定、長汀;廣西的陸川、賀縣;湖南的酃縣;臺灣的桃園、美濃;四川成都的龍潭寺;還有一處未說明確切地點的廣東客家方言。文章以表格的形式列舉了二十個左右常用的古入聲次濁聲母字,指出這些字有規律地分化為甲、乙兩類,甲類有“日、襪、額、脈、六、肉、木”,這些字一般跟古入聲清聲母字走,乙類有“月、末、捋、入、納、滅、肋、麥、逆、篾、玉、綠”,這些字跟古入聲全濁聲母字走。謝留文在此基礎上在提供了十一處客家方言的情況來支持這種觀點,他認為這似乎可以作為一條客家方言區別于其他方言的一條重要規律,正如客家方言古上聲次濁聲母和古上聲全濁聲母今都有一部分字念陰平這條客家方言區別于其他方言的一大特點一樣。這十一處方言是江西的于都、寧都、三都(屬銅鼓縣);廣東的翁源、連南、河源、清溪、揭西;廣西的西河;福建的武平;香港(西貢),謝留文根據這十一處的材料發現,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十分整齊,與上文提到的黃雪貞先生文中的十八處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分化相同。因此,他認為這并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

根據上述兩位先生所得的結論,筆者也試著將張九齡五言古體詩中所用到的入聲字,按照清濁進行了分類,濁聲母字共有以下:

全濁:復、逐、軸、術、實、泆、疾、秩、薄、鐸、泊、獲、澤、石、席、白、石、滌、檄、夕、食、極

次濁:戮、牧、續、束、月、失、日、逸、悅、落、若、瘼、適、色、翼

在次濁這一欄中就有上文分別屬于甲乙兩種不同類別的例字“月”和“日”。根據謝留文《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一文中所列出的十一處二十個古入聲次濁聲母字今音表可以發現,甲乙兩類字最大的區別在于聲調的不同。由于筆者沒有對曲江客家方言進行系統的考察,所以盡管找到了發音人對韻腳字進行了發音,可還是不能得出曲江客家方言的一個比較完備的聲韻調系統,因此對上文列出的次濁聲母字并不能按照其聲調的差異進行如謝留文先生那樣的進行甲乙兩類的分類。

不過在對張九齡五言古體詩中的古濁入聲字進行分類的時候,筆者發現次濁的入聲字幾乎今都讀去聲,只有“失”字例外。這倒是符合周德清《中原音韻》里的古次濁聲母字變去聲的規律。其他的全清、次清、全濁聲母字卻沒有這樣的情況??墒窃谑Y平、謝留文的《古入聲在贛、客方言中的演變》一文中,文中說到在考察了古入聲字的聲調和韻母在十七個贛、客方言中的演變之后,得出了幾點結論,其中就有發現古入聲調在這些方言中的演變受聲母清濁的影響,古全濁聲母字的入聲調一般歸去聲或陽去。這條規律與筆者所整理的濁聲母的今讀有區別,在上文的全濁聲母字的今讀中,并沒有比較明顯的規律,只是今讀陽平的字占了大多數。而我們知道,全濁入聲現如今變為陽平已經作為入聲字演變的一條重要規律。所以,這倒是能說明為什么在全濁聲母字中,今讀陽平的能占多數。

以上就是關于張九齡五言古體詩的入聲字研究,希望能對后來的研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郭錫良. 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

[2]謝留文,黃雪貞.客家方言的分區(稿)[J].方言,2007(03):238-249.

[3]蔣平,謝留文.古入聲在贛、客方言中的演變[J].語言研究,2004(04):71-78.

[4]謝留文.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J].中國語文,1995(01):49-50.

[5]黃雪貞.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J].方言,1997(04):258-262.

[6]謝留文. 客家方言的語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猜你喜歡
古體詩張九齡
天臺山觀景(古體詩)
張九齡借棋勸諫
“大美羅平”全國古體詩詞大賽獲獎作品
現當代文學不承認古體詩詞與文化失語癥之關系
張九齡智諫唐明皇
張九齡: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淺議“新詩思維”對古體詩詞創作的影響
古體詩詞確實是無用之用有大用
一代名相張九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