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生態圈的建構:美麗浙江的地方性實踐

2020-02-02 03:58楊琳
中共石家莊市黨委黨校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美麗中國麗水

楊琳

[摘要]當前美麗中國建設正處于理論和實踐的探索階段,生態學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全新視角。通過梳理生態圈理論興起的背景及內涵,分析出生態圈理論是當前生態治理的新路向,“整體性、能量流和網絡化”是生態圈的核心特征。結合美麗浙江升級版麗水大花園核心區的地域實踐,仿照生態圈原理,構建“一個綜合圈、三大功能層”相互嵌套的麗水大花園區域生態圈模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論證區域生態圈的構建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全新思路,以及該模式對深化美麗中國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區域生態圈;美麗中國;麗水;大花園核心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0)01-0037-05

為全面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破除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影響,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當下“美麗中國”的區域實踐迫切需要尋求新的理論和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生態學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全新視角,按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借鑒生態系統整體性、能量流和網絡化特征,構建美麗中國的區域生態圈,既契合美麗中國的精神要旨和實踐要求,也為美麗中國的區域實踐提供了全新路向和科學方法。麗水作為習近平“兩山”理念的重要萌發地和先行實踐地,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中作出了積極探索。當前美麗浙江升級版大花園戰略在麗水的推進,是較原有發展基礎之上更高水平地建設美麗麗水。用生態學視角審視麗水大花園建設,按照生態圈原理,構建“一個綜合圈、三大功能層”相互嵌套的麗水區域生態圈模型,進一步深化了美麗麗水的區域實踐。這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新經驗和啟示,也為其他同類地區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技術路線。

一、“美麗中國”既有研究視角與生態治理的轉向

當前學界對“美麗中國”的研究主要體現在理論和實踐兩層面,這對深化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但因視角或方法所限,現有研究相對滯后,出現理論和實踐脫節,難以有效應對和解決美麗中國建設的難題。生態圈理論的興起為美麗中國建設理論和實踐的融合提供了新視角。

(一)“美麗中國”研究的文獻回顧

對“美麗中國”的研究主要是在理論基礎、科學內涵、價值探索等方面,其研究從表層深入本質,視角從局部拓展至整體展開。有關“美麗中國”的理論基礎研究:學者們從馬克思自然觀和西方的生態哲學角度闡述,如解保軍的《“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維度》等。有學者從中國古代文化蘊含的自然觀角度闡述,如杜維明的《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有學者從生態文明思想展開研究,如易東的《科學發展觀視閾下人的全面發展研究》等。有關“美麗中國”科學內涵的研究:學者們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維度闡述美麗中國的內涵。如許瑛的《“美麗中國”的內涵、制約因素及實現途徑》。有關“美麗中國”的價值研究:從價值傳承與創新、主體自覺以及戰略機遇等角度進行闡述,如劉於清的《美麗中國的價值維度及實現路徑》等。實踐層面,從宏觀和微觀兩個領域展開。宏觀領域主要關于“美麗中國”體制機制、政策制度、國際戰略合作等,為世界生態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提供理論支持。如學者沈滿洪的《生態文明建設思路與出路》等。微觀領域主要從“美麗中國”的地方實踐提煉具有典型經驗和可復制的模式,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實踐支持。如范恒山和陶良虎所著的《美麗城市——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實踐與案例》等。綜上所述,由于“美麗中國”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要解決美麗中國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就要立足于美麗麗水地方實踐,從生態圈構建的視角闡發、提煉美麗中國地方實踐的經驗,為“美麗中國”理論和實踐的融合提供有益探索。

(二)生態圈理論:生態治理的新路向

生態圈理論的提出源于對傳統不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反思與變革,通過重構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在社會經濟領域和社會思想等方面實現生態化轉型。目前該理論已廣泛運用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取得了相當成效,如產業生態圈、金融生態圈、企業生態圈、城市生態圈等,并引發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近代生態學奠基人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奧德姆表示,起源于生物學的生態學已遠遠超越了生物學的范疇和領域,它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貫通兩者的橋梁。我國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也認為可將生態圈的基本原理運用于社會經濟結構中去??梢哉f生態圈理論的興起是對現代工業文明發展難題的補救,成為當前生態建設和治理的新路向。

1.生態圈的內涵。生態圈一詞源于生物學,它是指地球界面上所有生物與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相互作用所組成的統一整體。最早創立者是奧地利地質學家Suess于1875年首次提出。隨著研究的深入,1929年俄國學者 Vladimir Vernadsky擴展了生態圈的運用范疇,賦予了生態圈的生態定義。直至1935 年英國生態學家 Tansley提出了生態系統概念,認為生態系統是有機體與物質因素共同組成的物理意義上的系統整體,這才進一步明晰了生態圈的內涵。即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各種生命物質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形成的能量平衡、開放且具有自我調節和進化能力的系統整體。

2.生態圈的特征。生態圈的主要特征是整體性、能量流和網絡化。整體性是生態圈呈現的形態和功能特征,能量流是生態圈的物質運動方式,網絡化是生態圈的結構特征。三者共同作用生成了自然界的生態圈。

(1)整體性。整體性是生態圈最重要的特征和客觀屬性,具體表現為圈層的整體性和功能的整體性。圈層整體性是指圈內各個等級的子系統和要素共同構成生態圈整體。功能整體性是指生態圈中要素與結構綜合作用的規律體現為整體性。一般而言,生態圈包含特定時空、生命有機體和外界環境。圈層中的生命有機體之間、生命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生態圈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總是以各種形式發生聯系,產生確定或隨機的合作關系,這既形成了該生態圈獨特的屬性,又復合成一個動態的整體,使生態圈的存在方式、結構功能、排列等級呈現出統一的整體性。生態圈的整體性并不妨礙生態圈中不同物種、群落、生態系統層次之間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是由于不同區域的環境特點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以及生物種和環境相互作用的多樣性決定的,故生態圈的整體性是包容獨特性的整體性。

(2)能量流。能量流是生態圈物質運動方式,它實現了生態圈的共生進化和動態平衡。一方面生態圈的能量流促使圈中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它們分工合作、功能互補,隨著環境的變革不斷自我調整、適應和強化,從低級逐漸向高級演化,體現生態圈中物種、群落和生態系統之間協調有序的物質運動過程。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進程的深化,生態圈朝系統性進化和非系統性進化兩個方向演化,不論是進化還是衰退,都突破了生態圈原有的穩定狀態,從平衡走向不平衡。為維持系統的穩定與平衡,生態圈能量流的控制和調節實現系統的不斷重構。生態圈能量流的動態制衡主要通過激活系統和要素的功能發揮能動性,調節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系統與外部環境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

(3)網絡化。網絡化是指生態圈的要素、系統和環境是以網絡化方式交互和鑲嵌。一方面,生態圈內部以網絡聯結呈現自洽閉環的特點,另一方面生態圈又以開放循環的接口與外界保持暢通和鏈接。自洽閉環是指生態圈內系統、要素等組成部分之間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它們具有獨立網絡結構,形成獨立系統。生態圈內部各組織、要素之間互利共生,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可在內部直接完成,不需再尋找外部資源。從此意義上說生態圈具有自洽閉環的特征。同時,生態圈又是一個開放循環的系統。圈層中的生命有機體通過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的釋放維持生命過程,為了維持生命的新陳代謝,生態圈必須得到相應物質和能量的補充,物質與能量的釋放和補給更好地實現了生態圈的開放和循環,這種開放與循環通常以網狀的方式與外界發生聯系,不斷促使生態圈的發展和進化。

二、麗水大花園區域生態圈建構的實踐

美麗浙江建設是基于發展“瓶頸”和環境問題背景下,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反思而作出的理性選擇。麗水大花園建設作為美麗浙江的升級版,通過構建“一個綜合圈,三大功能層”相互嵌套的區域生態圈,形成政府、企業與公眾相互協作,城、鎮、鄉相互融合,三次產業相互帶動,綠、富、美良性循環的系統工程,實現大花園建設從單體個別形態到整體普遍形態、從線性到網絡、從資源整合到資源共享的過程。

(一)一個綜合圈

“一個綜合圈”是指大花園生態圈遵循建設目標,仿照“自然生態圈”的原理,構建以政府主導,能流平衡、互動網絡三要素協同并行的生態圈模型,其為界面以下圈層及各功能單元的有效融入、協同合作、共贏共享提供有益的發展環境和強勁的支持系統。

1.政府主導。主要體現在建立靈敏有效的決策支持系統。一是強化機構設置。由市委市政府牽頭成立麗水市大花園工作領導小組,會同相應的管理機構,科學統籌、合理規劃大花園建設的公共資源,推進大花園戰略落地實施。二是強化政策支持。通過建立大花園建設重大項目庫,整合資金渠道以及各類空間管控信息平臺,統一制定公共政策,為大花園建設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強化制度保障。通過強化頂層設計,穩固麗水大花園建設的各項制度,構建具有麗水鮮明特色的生態制度目標責任體系,嚴格執行“考評-追責-監管”的管控網絡,深入推進“生態法治”,以制度剛性推進大花園建設。

2.制衡能流?!捌胶狻笔谴蠡▓@生態圈與任何生態系統都應具有的理想狀態。麗水通過建立“制衡機制”促使各要素及系統內部與外部的和諧,維持系統的動態平衡。在確保生態屏障安全和提升生態資產優勢的前提下,大力推進高質量綠色發展,促進大花園生態圈中的共生,形成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機制。通過實施美麗城鄉建設的平衡機制,促使美麗都市、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相得益彰,成為城鄉一體大花園。立足麗水全域統籌配置九縣市區資源要素,統籌保護全域生態環境,統籌布局全域生態產業、統籌開放全域旅游資源,平臺設施共建共享,形成全域聯動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區域統籌發展的平衡機制。

3.互動網絡。通過構建生態圈互動網絡,實現內外聯動。麗水通過構建區域發展的新軸線,暢通區域交通主動脈;構筑市域經濟交通網、便捷智能全域旅游交通網和現代物流網等,建立健全大花園生態圈的公共資源網絡體系,滿足生態圈內組織互聯互通需求。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國家戰略,積極對接省級大灣區、大通道建設,加強山海協作結對戰略,為區域生態圈集聚更多外來優質要素和高端資源,構建對外交流合作網。加強科研人才引入以及與高效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大花園建設的研發,打造集“國家公園、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等于一體的大花園空間形態孵化器,完善科研教育體系,為生態圈自維護提供智力支持。

(二)三大功能層

在一級綜合圈界面下,圍繞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目標,建構以花園形態為底色的生產、生活、生態耦合發展的三大圈層。它們是大花園區域生態圈內各功能單元生長的有機循環土壤,三大圈層既相互獨立又融合于一級綜合圈的整體,同時每個圈層在自洽的同時又有效對接整個生態圈的網絡系統,形成了大花園生態圈的立體網絡。

1.以生態優先為核心的自然保護圈層。堅持生態優先,保護與發展雙贏的原則構建自然保護圈層。麗水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建立生態保護紅線正負面準入清單,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保護、分類管理;統籌開展水、氣、土、固廢的共治,強化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完善生態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態安全水平,守住生態保護之屏障。大力開展碧水藍天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系統保護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流、濕地、土壤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自然服務功能,形成最美生態覆蓋網。在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過整合旅游景區、經典產業和古村落等特色項目,合理分區和恰當組合,鼓勵公眾參與公益保護地試點的探索,促進生態資源要素的合理優化和利用,提升生態資產質量,打造生態宜游之境,有效激活國家公園創建能量流。

2.以綠色發展為特征的生態經濟圈層。搭建以綠色發展為特征的現代生態經濟圈層,實現“共生-共享-共贏”的鏈式效應。麗水立足生態環境優勢,深度剖析圈層內各方,強調各方長處、所需、互補和合作關系,通過對生產力重新布局,集聚低散資源,突出重點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經濟,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現代服務產業和旅游休閑養生經濟的思路,使圈內各方適應大花園規劃“一盤棋”的格局。以創新戰略為驅動,通過“生態+”帶動“旅游+”“文化+”“農耕+”,做大做優生態旅游產業;以麗水“山耕”“山景”“山居”為龍頭,帶動山地特色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以培育水產業為契機,構建和完善水經濟創新發展鏈條。形成區域資源、信息、人才、設施、品牌效益等共享的網絡,實現當地政府服務轉型,企業盈利,百姓受益。以綠色發展為動力源聯動內外,通過優化圈層內部資源,吸引外部各類科技優質資源,推進傳統制造業的生態化升級改造,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文創產業等。通過內外聯動,合作交流,有效實現政府、企業、民眾、資本、環境等相關者的多重發展目標。

3.以美好生活為目標的民生服務圈層。圍繞增進民生福祉、創造美好生活的目標構建大花園生態圈的民生服務圈層。以高標準建設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田園。中心城市形成山水花園城市意境,縣城小城市形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特色城鎮,中心鎮形成產城融合的文化旅游等特色小鎮,鄉村實施全域花園化、全景化建設,田園持續開展潔凈化、有序化、景觀化建設,實現全市城鄉融合發展,面貌煥然一新,打造生態宜居之所。通過實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振興工程和“百村復興”工程,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以“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和系列富民增收行動,培育完善生態產品交易和市場制度,不斷拓展創業增收富民的空間、拓寬農村居民收入渠道,突出增收致富能流。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構建各類高素質和高技能人才網;完善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養老服務機制,建設“健康麗水”網;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和全民醫保制度,織密民生保障網,三網疊加互動,不斷完善民生服務網絡。

三、基于生態圈構建的視角對深化美麗中國實踐的啟示

麗水大花園區域生態圈建構的實踐表明,生態圈理論體現復合大系統動態變化、協同演進、互利共生的思想和整體性、能量流、網絡化的內在建構邏輯與美麗中國建設是相耦合的,其為深化“美麗中國”的區域實踐提供有益啟示。

(一)著眼全局,以整體規劃為基

美麗中國建設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要著眼全局,以整體規劃為基礎,將整體性貫穿于美麗中國建設規劃的各層面和領域。一要立足區域或全國的視角,從生態圈構建著手,把城鄉區域乃至全國視為一個大生態系統進行規劃,強調城鄉融合,做到國家規劃與區域規劃、城鄉規劃三級規劃縱向銜接、融會貫通、協同發揮作用。二是以整體規劃消融各種橫向多類型規劃之間的對立,化解整體規劃與其他多類型規劃中剛性制度和彈性內容之間相互交疊、層次各異的矛盾。三是整體規劃必須兼顧社會、經濟、自然三者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突出單一物質形體的發展,要綜合考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自然效益三者的關系。既注重生態、生產、生活的承載力以及三者間承載力的協調,又促使“山、水、林、田、湖、城”融合發展。四是整體規劃必須將近期規劃與遠景規劃、行動計劃與具體實施有序銜接,將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成本和效益緊密結合,形成美麗中國建設整體決策、整體協作、整體治理的“一盤棋”格局。

(二)統籌優化,以調節整合為核

美麗中國建設要注重發揮區域乃至全國生態圈物能流的調節和整合作用,使生態圈的整體運轉達到最佳動態平衡。一是要結合本區域自然、經濟的稟賦調整生態圈的組分結構,改造圈層及生產、生活、生態三個子系統內部、彼此之間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的結構、序理和數量等多重關系,使圈層中具有等級性、異質性和多樣性的組分或功能體都有特定合理的資源生態位,形成共生合作、彼此耦合的整體關系。二是區域生態圈整體功能的發揮要靠圈層內密集、連續不斷的物能流來實現和維持。要依據生態規律調整、控制圈層能流,加強放大合理、微弱物能流,控制減弱有害、破壞性能流,保持區域生態圈的動態平衡和生機活力。三是運用整體視野,避免城鄉、地域之間條塊分割的鏈式思維,統籌城鄉、地域發展,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資源要素等在城鄉、地域之間雙向、自由、全面流動和優化組合,實現城鄉地域空間、經濟結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的融合,消弭城鄉、地域差距。

(三)多方聯動,以立體網絡為要

美麗中國建設整體功能的發揮依賴于構建內外聯動的立體網絡。一要建立靈敏有效的決策支持系統。使各部門、各行業、各機構之間形成有序、協調的關系,不斷增強區域生態圈內各組分的共生協調功能,使圈內的生態系統、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內部以及彼此之間形成良性循環,保持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關系,進而實現生態優美,生產高效,生活美好的和諧境界。二要借助創新戰略和科技手段構建區域生態網絡、區域經濟網絡和區域社會網絡交織的復合網絡體系,暢達各種能流在生態圈層多維立體網絡中流動、轉化、循環和代謝的過程,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分級利用,提高資源有效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美麗中國建設的持久性。三要按照共商共建共贏的思路,加強與圈外的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節點(示范區)、關鍵軸線、關鍵區域、關鍵產業、關鍵市場的聯動發展,建立對等公平、互利合作、多方共贏的關系,推動區域生態圈從與全域,全國局部、有限的對外聯動轉變為全域全面的聯動,構建多式、多維、多面的聯動網絡,實現系統功能的整體升級與強化。

參考文獻:

[1]余謀昌.生態學哲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2]王祥榮.城市生態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趙建軍.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夢:生態文明開啟新時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4]陳詩一 等.美麗中國:從概念到行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5]劉燕.論“三生空間”的邏輯結構、制衡機制和發展原則[J].湖北社會科學,2016,(3):5-9.

責任編輯:王玉倩

猜你喜歡
美麗中國麗水
做麗水青山的“運營商”
麗水發現新物種
麗水古堰畫鄉
甌江麗水
范疇越級翻譯策略在紀錄片字幕翻譯中的應用
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農村經濟“新形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