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道周之靈通山行跡考

2020-02-10 18:41張哲民
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 2020年1期
關鍵詞:大溪漳浦黃道周

張哲民

(福建漳州市東山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福建 漳州 363401)

靈通山原名大桻山,為黃道周結緣頗深的閩南名山。黃道周年輕時曾于山下從教,亦曾居于山上研讀,后著有傳世名篇《梁鋒二山賦》。關于黃道周之靈通山行跡,本地民間傳說頗多,清《平和縣志》亦有記之,然各種版本《黃道周年譜》均無詳述,唯《洪譜》萬歷三十二年(1604)有記,黃子二十歲,“之平和,居大朋山,所謂大峰山也”。[1]黃道周之后多次重游靈通山、亦攜同徐霞客游覽靈通山,以往并未見有系統考述。為厘清這些行跡,本文立足黃道周著述,結合有關文史資料及田野調查進行考辨。

一、黃道周于靈通山下范厝寨教授家塾辨析

黃道周8歲跟隨兄長黃道琛至漁鼓溪頓坑凡數年。明代頓坑村隸屬平和縣厚嗣約十二牌保,清嘉慶三年(1798)割給新組建云霄廳,現為云霄縣下河鄉車圩村頓坑自然村,與靈通山下大溪約范厝寨僅一石梯嶺之隔,三十幾里遠。

1.黃道周少年時期即已游歷靈通山。靈通山奇峰秀巒,為一億多年前火山多次噴發沉積而成的丹霞地貌。走出頓坑山坳,在漁鼓溪畔及十二牌嶺,即可望見靈通山獅子峰巍峨雄偉、突兀聳翠。黃道周“髫年即有四方之志”,14—16歲已游廣東羅浮、嵩臺、西樵等名山。然黃道周在14歲之前,靈通山已為其生平游歷的首座名山,《莊譜》萬歷二十五年(1597),先生年十有三,“往來過從,輒多長者游”[2]。頓坑得天獨厚,勝景擁簇,其背是峰巒險峻、谷壑幽深的烏山山脈,村前有潺潺而過的漁鼓溪,西邊為秀美奇特的靈通山,皆為閩南一帶名山勝景。故各版本《年譜》所記,黃道周年少時常隨長者游歷,8歲即到頓坑凡數年的黃道周當有游覽近在眼前的靈通山。

2.黃道周19歲到大溪約范厝寨教家塾。此史實在黃道周著述及大溪早期地方史料皆有記述,略舉四例為證:其一,黃道周在自己詩稿注明曾于靈通山下教家塾。黃道周49歲時,與徐霞客同游靈通山,作有《徐霞客自毘陵來訪予山中,不一日,輒搜奇南下,覓籃轝追之,百里乃及,相將于大峰巖次,兼訪劉完公孝廉,不值,阻雨,分鬮各得十六韻》(以下簡稱《分鬮十六韻》)[3]1165,《分鬮十六韻》薇韻:“山南山北舊開帷,書罷柿蕉已十圍。餉炙燒豬今已矣,首陽人自準餐薇”,薇字加注:“山下是三十年前館所?!盵3]1168館,舊指塾師教書的地方,30年前的黃道周剛好19歲,此即黃道周從教靈通山下的最有力證據。其二,黃道周《王文成公碑》記載自己年輕時常到平和縣城游覽:“憶余舞象時,常游邑中,時時出黌西過,瞻舊祠?!盵4]古時男子15—20歲謂舞象之年,稽黃道周舞象之年,15—16歲尚在廣東;游歸銅山后,更習舉子業,《洪譜》記其17歲治律呂、18歲作《易象疇》均在銅山之事,唯19歲到大溪約范厝寨教書后,黃道周才有“常游邑中,時時出黌西過”之條件,文中之“黌”正是黃道周在范厝寨教書的地方。其三,《江寨秉成公家譜》關于黃道周在范厝寨教家塾的記載。大溪鎮江寨村76歲書法家江東流家藏一本編修于清乾隆甲申(1764)《江寨秉成公家譜》原稿,該家譜前十四世的族史世系抄自《江寨醉月堂江氏族內總譜》,其資料來源可追溯到明代,可信度高?!督晒易V》碧泉頁:“碧泉四叔有一姐嫁銅山陳正山先生,貢士,薦來大溪龍興堂開學,一時青衿皆出其門;生一子名祖觀,號陳伯超,亦補廩;名儒,其外甥即黃石齋,未科甲時,亦薦來范家教讀,一生孝行,后致顯榮。今因革命離亂,音問杳然未知若?!盵5]《銅山志·選舉志》明貢士:“萬歷四十四年丙辰:陳王教,字振山?!?1)見林定泗主編:《〈銅山志〉注譯》,東山縣銅陵鎮人民政府《愛我銅陵》編委會,2013年12月編印,第332頁,第92頁?!躲~山志·選舉志》明庠士:“崇禎三年庚子:陳伯超?!雹購摹躲~山志》記載可見,《江寨秉成公家譜》所記黃道周母舅陳正山當為陳振山之誤,庠士陳伯超為陳王教之子,黃道周由母舅陳王教推薦,19歲到范厝寨教家塾。其四,當地民間廣泛流傳黃道周教家塾軼事。2018年秋,筆者在漁鼓溪流域調查黃道周史跡,下洞村退休教師黃烏森介紹,石齋公在頓坑教過董大望家塾,后又到靈通山下大溪教家塾;在大溪鎮江寨村,筆者也采訪到不少關于黃道周在范厝寨授業的傳說。雖為傳說,然往往非空穴來風,權為黃道周曾從教于此之側證。

3.大溪約范厝寨黃道周教家塾舊址辨析。范厝寨目前只是江寨村的一個古地名,黃道周教讀舊址可從清《平和縣志》及范厝寨范家祖祠地獲得線索。一是明代范厝寨與江寨同為大溪約之村社。清道光《平和縣志·疆域志》大溪約新安里五圖:“莊上鄉(五十里),江寨(五十里),范措寨(五十里)?!盵7]42二是范厝寨在明代已具相當規模?!镀胶涂h志·關隘志》土堡:“莊上堡(葉姓)、卓墘堡(高、江二姓筑)、江寨堡(江姓)、范寨堡(范姓)、店前堡(陳姓)、下村堡(陳姓)、楊梅潭堡(不一姓)、桻山堡(不一姓)?!盵7]92可見明代大溪約之江寨、范厝寨、卓墘村皆擁有土堡,具有一定人口與經濟規模,黃道周母舅陳王教授業的龍興堂在卓墘堡,黃道周從教的范家即范寨堡。三是江寨村舊樓范家祖祠地遺址猶存。范厝寨舊址即為古時范寨堡,現稱為舊樓,由大厝、龍鏡、子街三個地方組成。大厝這里尚存一座兩層舊土樓,住在附近73歲的江關金老人介紹,本地世代口傳,該土樓以前是范厝寨范家祖祠地,當年黃道周在這里教授范家子弟。后來范姓逐漸外遷,人丁越來越少,范厝寨遂融合到江寨村。1960年,村民在舊祠遺址修建一座兩層土樓。

二、黃道周居靈通山上之靈通巖研讀易經辨析

稽考黃道周一生學術成就,易學尤為突出。黃道周18歲即完成第一部易經論著《易疇象》,其生平素喜隱逸于有靈氣之石室讀書。靈通山奇峰突兀、深谷幽邃,黃道周在范家教讀第二年,遂移居靈通巖,專心研易。

1.清道光《平和縣志》記載黃道周居靈通山上讀書。大桻山即靈通山舊稱,清道光《平和縣志·山川志》大桻(俗訛作峰)山:“中多巖洞,有旭日、天中、楓山、獅子、青云、修行諸巖。最奇者曰靈通巖,此巖盤石為蓋,清泉自巖巔噴涌而下,如霰如珠,四時不涸,陡壁絕險,不知幾千丈。游覽者由修行亭援石梯而上,至者常少。又有二洞,每風出,其色如綠霧舒卷者曰風洞,未雨而嵐氣濃結如霏者曰雨洞。其余如猿洞、蝴蝶洞之類,不可勝紀。天中巖峭壁上,刻有‘擎天’二字,大丈許,邑人張理吾書;又有‘天子萬壽’四大字,旁注‘龍飛崇禎庚辰季冬之吉,臣張士良稽首拜?!∽謨尚?。明時相國林釬、漳浦黃道周與邑諸生朱龍翔,皆讀書于此,并有題詠詩文傳世?!盵6]51清道光《平和縣志》明確記載黃道周曾居靈通山上讀書。清代平和諸生游飛鴻所作《大桻山賦》:“興懷米拜兮,莫步林黃之書?!盵6]376作者加注“明林鶴胎、黃石齋兩先生有書志勝”,也為黃道周居靈通山提供了另一個側證,黃道周所志書跡惜已不見。

2.從清代平和詩賦辨析黃道周居靈通山讀書處。靈通山諸多巖洞,哪一個才是黃道周當年的讀書處?黃道周居于此地又讀何書?清朝時期平和詩人作有不少關于靈通山詩賦,可從中考辨出答案。道光二年(1822),平和縣令吳鸞,作有《大桻山》八韻,其平聲十五刪韻:“襟甌帶粵天地間,茫茫南戎誰當關。讀書種子死不死,銅山山人還未還?!盵6]355銅山山人即指黃道周,在吳鸞心里,黃道周儼然為大桻山之魂,后來很多步其原韻者無不詠誦黃道周于此山之典故,幸為后人探究這段歷史提供依據。清道光《平和縣志》編撰者曾泮水《和大桻山原韻》,其去聲七遇韻:“上有石齋讀書處,當年演易曾少住。靈通巖里留芳蹤,人去巖空鎖煙霧?!盵7]356作為史志學者,曾泮水所記黃道周居山上讀書更深入、更具體?!把菀住?,則指出黃道周居山上主要是研讀易經;“少住”,點明讀書時間并不很長;而一句“靈通巖里留芳蹤,人去巖空鎖煙霧”,則明確指出黃道周當年讀書處乃靈通巖?!肚f譜》記黃道周18歲創作《易疇象》,24歲在漳州講《易》,25歲創作《易本象》,這段時期正是黃道周專心研易時期。平和嘉慶二十四年(1819)進士曾遜淵所作《和大桻山原韻》,其平聲十五刪韻:“我愛林黃伯仲間,讀書力破圣賢關。自度度人人何在,第一山中若往還?!盵6]355林黃即林釬、黃道周,又是一個黃道周居靈通山讀書的例證。

3.黃道周詩稿關于居住靈通巖的記述。崇禎六年(1633),黃道周陪同徐霞客游覽靈通山,留下《五言古風四首》《七言絕句十首》《分鬮十六韻》三個詩作,是研究黃道周居靈通山之行跡的珍貴文獻,尤其是《分鬮十六韻》,更可從中獲悉倆人于靈通山的詳細行跡。其一,游覽靈通山。黃徐倆人“相將于大峰巖次”,關鍵字眼在“大峰巖次”。次,指出外遠行時停留的處所,此即倆人來到當年黃道周所居住的靈通巖里。漳州之山多巖石,寺廟又建在山上,故民間把山寺稱為巖,如靈通巖、海月巖、劍石巖、九侯巖等。其二,夜宿靈通巖。當時黃道周弟子劉善懋正隱于靈通巖,他倆去拜訪,恰巧劉回銅山。此時下起大雨,無法下山,當晚住在靈通巖,倆人分鬮作詩?!斗拄b十六韻》搜韻,加注:“劉完公已出銅海?!盵3]1167《分鬮十六韻》來韻首句:“屐靈未遂鬼能猜,不合沖炎冒雨來?!庇凶ⅰ按藬⒃L劉阻雨事”[3]1167,皆證此事。

三、黃道周重游靈通山及偕徐霞客游靈通山之行跡辨析

黃道周居靈通巖一段時間后,告別靈通山,返歸銅山故里。在后來的人生歲月里,黃道周仍多次重游靈通山,可從其著述中窺略。

1.黃道周曾于中年時期某一個冬天重游靈通山?!斗拄b十六韻》齊韻下注:“嘗再至此山,為風雪所阻?!痹娢娜缦拢骸吧倌暝溯z攀躋,凍雪摧松十丈梯。每道名山藏拙穩,老來相迫已如泥?!盵3]1168從“再”字分析,此游當是黃道周重游靈通山?!吧倌辍?,當指黃道周居于頓坑時期或19—20歲從教于此期間,常登攀靈通山?!袄蟻怼?,則點明黃道周中年時期的一個寒冬臘月重游靈通,無奈雨雪致山梯濕滑,無法上山??梢?,黃道周49歲作此詩之前,居住漳浦北山,共有兩段時間符合:一是41至45歲間,一是前年(48歲)冬回漳浦后。黃道周42歲時,母親逝世,次年臘月葬母于北山,守喪期間不作詩賦;黃道周45歲冬聞后金兵入關,慨然辭墓出山,這幾年皆可排除,故黃道周當于41、44、48歲此三年間的某個冬天重游靈通山。

2.黃道周作《梁鋒二山賦》之前曾游靈通山。崇禎五年(1632),黃道周游九華山,作七言絕句《既從青蓮祠上竺峰,得舍身崖北瞰江流南隱華嶂至摘星巖而盡皆騎危如子華之細辨亦無他徑可至諸峰度諸峰之秀無能過吾鄉梁鋒諸山也六章》[7],站在山上遠眺,黃道周認為九華山諸峰之秀不如家鄉的梁鋒二山。當年冬,抵家不久,剛好有“下陬鄙士”索二山之賦,于是黃道周撰作《梁鋒二山賦》。侯真平《黃道周紀年著述書畫考》對存世兩卷《行書二山賦》墨跡有考,一個是行草《游梁鋒二山賦并序》:“白綾梭本,約崇禎五年冬作于漳浦北山墓廬。原藏浙江嘉興朱氏,乾隆五十五年(1790)吳騫曾見并跋之。其影印件附在商務印書館1936年石印本《黃石齋先生榕壇問業真跡》之后。其文又見清陳壽祺編《黃漳浦集》中?!盵8]624另一個是“行書二山賦軸”:“紙本,183*93厘米,今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目錄》有影件,編碼‘津2-051’?!盵8]626前一卷多個“游”字,按作者多是游歷名山后有感而作,黃道周應于本年冬重游靈通山后作《游梁鋒二山賦并序》,姑且存之。

3.黃道周49歲時陪同徐霞客游靈通山。如前所述,當年長秋,黃道周陪同徐霞客游靈通山。徐霞客游靈通山后,又至廣東博羅訪鄭鄤,《徐霞客游記》沒有記錄此段游歷。明代時期,漳浦至靈通山路線應為往西經今漳浦石榴、平和五寨、南勝、安厚、大溪而至靈通山,總長約80公里。當天,徐霞客至漳浦北山訪黃道周,不遇,乃獨自“搜奇南下”,黃道周回家獲悉,即“覓籃轝追之,百里乃及”,正是在這段路上。

4.黃道周之靈通山行跡若干訛誤。由于黃道周早期資料不多,有的比較模糊,導致后人對黃道周之靈通山行跡偶見訛誤。如認為“黃道周白天于山下教書,晚上至山上睡覺”,這種觀點不切合實際,教書處范厝寨,距離靈通山讀書處有數十公里遠,豈能白天晚上兩地跑;有認為“洞霞講舍荒初業,空屬流云寄掃壇”乃黃道周于靈通山授學的寫照,此詩句出自《分鬮十六韻》看韻:“玉室金堂何處看,愁分許邁自臨安。洞霄講舍荒初業,空屬流云寄掃壇”,下注“憶大滌山講堂未就?!盵3]1167洞霄講舍指杭州大滌山道教洞霄宮,非靈通山也。黃道周48歲返鄉途中入大滌山,歇息洞霄宮,并于此創建大滌山書院,由弟子何瑞圖負責營建講舍;也有認為大桻山因有黃道周題寫“靈應感通”,才改稱靈通山,不詳何據。查閱《平和縣志》,明代已有諸多游“靈通巖”詩詠,如陳天定、林釬、黃道炯皆有《游靈通巖》詩作,且黃道周《梁鋒二山賦》記有:“其峰有獅子、文殊、玉女、靈通、鶯嘴、白塔、積石、天池、龍蹲、鸞舉,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盵9]可見黃道周居靈通山之前,已有“靈通巖”“靈通峰”之說。

綜上所述,黃道周19歲至靈通山下范厝寨教家塾、20歲居于靈通山上靈通巖研讀《易經》皆為事實。黃道周于之后歲月又多次重游靈通山,及其陪同徐霞客游覽靈通山之行跡亦可辨析厘清。

猜你喜歡
大溪漳浦黃道周
漳浦剪紙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黃道周和徐霞客的靈通山印記
悠悠老街的淺淺時光
——關于大溪老街歷史與現狀的調查報告
悠悠老街的淺淺時光
甬臺溫高速至沿海高速溫嶺聯絡線大溪樞紐設計
兩岸同胞福建漳浦歡度“三月三”
黃道周
簡述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及作用——以大溪遺址為例
愛,是一曲溫暖和弦——記漳浦地稅“尋找最美家庭”創建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