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隴右文人書法審美的地域性特征*

2020-02-10 22:02焦福維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書風書家文人

焦福維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 文學與傳媒學院,甘肅 成縣 742500)

“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盵1]41所謂風俗概況指的是藝術家所處地域的文化特征。書法創作亦然,地域書法風貌的形成,既受到書寫者個性、學養等主觀動因的影響,又受到該區域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民風民俗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就構成了書法文化的生態環境。書寫者自身的主觀審美與價值取向決定著書寫方式方法的選擇、書寫情感表達方式和書法風格的個體差異等;而書家所處地域的文化生態環境,無論對其性格、情感、思想的影響,還是對書法的文化意蘊的表達,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在一定時期表現出相似的審美取向,甚至構成書法創作流派,這種影響是超越個體的,具有群體性特征。

一、“隴右”及其地理文化屬性

隴右地區處于黃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內蒙、黃土三大高原結合部,自然條件獨特。歷史上無論是政區劃分、民族分布、人口構成還是經濟形態、民風民俗,均有較多聯系和相似之處,故一直以來在地理、人文、社會等各層面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域單元。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隴右既是歷史上中西文化與商貿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又是歷代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統馭西北邊防的前沿地帶。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并生發出由當地各族人民創造、傳承的隴右文化,其以淵源之久遠,成份之復雜,內涵之豐富,特色之鮮明、作用之獨特和地位之重要成為地域文化中的典型形態。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地理環境是造成文明差異性的重要原因,地理環境甚至可認為是“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基石”[2]23。歷史上中國各朝代的版圖雖然不同,但由長江、黃河分流形成的南北分野的基本地理區劃則非常恒定,由此形成的南北文化的差異性也影響到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隴右地區以黃河流域的上游為中心,幾乎貫穿了北方區域,文化板塊上屬于典型的北方文化,又由于地處西北,屬于漢唐文化核心地帶,在宋元以后迅速邊緣化,與周邊及東南沿海的文化交流并不充分,所以形成了具有古典特色的隴右文化特征。

二、地理環境與審美風格

就藝術創作而言,作為生活在某一特定地理文化環境中的創作主體,在長久的恒定的自然文化環境中便會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結構,表現在眾多藝術創作者門會形成接近的群體審美取向,所謂“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盵3]1730創作中便會自然呈現“地域風格”。就形成機制而言,“藝術環境是一種物理結構,人的文化審美精神是一種心理結構,二者溝通,屬于‘異質同構’原理,不同質,但在抽象圖式、典型性方面及整體組合結構上相似,達到內外宇宙的同型合一?!盵2]50

地理環境對書法審美的影響是被公認的,這種認識發端于歐陽修:“南朝士人氣尚卑弱,字工書者率以纖勁清媚者為佳”[4]138,南宋趙孟堅則云:“北方多樸,有隸體,無晉逸雅”,謂之“氈裘氣”,[5]157到清代馮班《鈍吟書要》則直接指出“畫有南北,書亦有南北”[6]549-558。而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貼論》更是對南北書派的特點及發展的統緒做了要而不繁的論述,晚清民國,碑派書風大熾背景下,學界開始反思其形成緣由,梁啟超的觀點具有代表性:“書派之分,南北尤顯,北以碑著,南以貼名,蓋雖雕蟲小技,而其與社會之人物風氣,皆一一相肖……大而經濟、心性、倫理之精,小而金石、刻畫、游戲之本,幾無一不與地理有密切關系?!盵2]51-52隨著批評的逐漸深入,簡單的以南北分書派顯得過于寬泛,于是從更小的地域去考查書法審美,書法的地域批評也進一步深化。

三、隴右地域文化與明清隴右文人書法審美

“黃土高原的體積、線條、顏色、物種、氛圍抽象出來的就是一種力的結構,反映在詩文、音樂、書法、小說中的人物命運性格等,都是這一種蒼茫悲壯、雄渾質實、堅韌執著的風格?!盵7]1-3峁梁交織的黃土高原與空闊單調的戈壁沙漠賦予了隴右人以堅韌、弘大、質實、深沉、蒼莽的品格。就書法而言,隴右大地多見篆隸碑版、擘窠摩崖,久之,這種整體風格便會成為隴右書家雄強、勁健、渾樸的集體審美取向,更鐘情于內斂穩重的靜態篆、隸、楷等書體,尤其是明清以來,筆法結體不尚靈巧、精微而趨于樸拙、簡約,這種古典書風與時風形成了鮮明對比,已初具地域風格,但遺憾的是隴右文人書家未能進一步向渾厚高古的藝術境界開掘,沒有形成成熟的地域書風。

(一)封閉保守,取法趨于單調

隴右地處絲綢之路的主干道,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匯、民族文化薈萃融合的橋梁紐帶。這種開放不執的文化特征使其得到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可以說,文化藝術的每一次大繁榮都是異質養料與新鮮血液的不斷注入而形成的。文學、音樂、繪畫、建筑等表現的尤為明顯,而書法作為以漢文字為書寫載體的藝術形式,雖沒有表現的那么明顯,但在藝術風格、審美取向等方面無疑也會受到影響。草圣張芝、章草大家索靖都出生在隴右絲綢之路的必經地,而唐代各體書法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狂草的勃興則與游牧民族縱橫馳騁、豪情勃發的文化熏染有關,最終成為“盛唐氣象”的代表。

唐宋以降,文化重心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南遷,加以戰爭不斷與自然災害,曾經富庶的隴右地區更是“貧瘠甲天下”,明清之際成為全國最貧困落后的地區之一。于是,出于生存的考驗,曾經開放包容的自信逐漸消磨殆盡,而“戀守故土、安貧樂道、隨遇而安的宿命觀念和保守心態,濃厚的家族、小農意識,重農輕商、淡泊內向的價值追求,以及淳樸簡約的行為習尚,根深蒂固地作用于隴右人?!盵8]83隴右文化走向趨同、被邊緣化已不可避免,“這既加大了與中原文化的差距,又強化了其封閉性”[8]81-82。反映在書法藝術上,表現在明清隴右文人書法取法的單一、審美追求的趨同性、風格的單調性和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制約了進一步發展。

縱覽明清隴右文人書法創作,一方面,取法上集體表現出對漢碑、顏楷情有獨鐘,致使風格趨同現象突出。另一方面,對內的開掘不夠精微,對外融通也缺乏廣度,盡管表現出與當時書壇不同的審美取向,但最終“沒有在時代審美與傳統繼承二者之間找到好的契合點,沒有形成渾融的藝術風格”[9]132-133,也沒有形成成熟的地域書風,整體創作成就也不高,更沒有出現享譽書壇名家、大家。

(二)尚武重實,“草書”浪漫精神的缺失

“涼隴之人勇”“崆峒之人武”(《史記·貨殖列傳》),因隴右地處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交匯地帶,歷史上戰爭與沖突不斷,各民族均有尚武傳統。隴右作為秦人故地,“秦人輕死重義、獎勵耕戰的價值追求和不畏艱險、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成為了一大特色和優勢,也奠定了隴右文化的原生形態,成為隴右文化中長期傳存的一種文化基因”[8]82-83,也成為隴右人的民族氣質。反映到藝術生活中,表現這種昂揚、蒼涼、激越的詩歌、音樂題材成為主流。書法審美中,偏于雄強、寬博、內斂、質實、富于力量感的書體如大篆、漢隸、顏楷等便得到隴右書家的偏愛而浪漫不羈的“草書”情懷漸漸褪去。

誠然,草書作為脫離實用的藝術樣式,歷史上成名成家者并不多,然隴右作為“草圣”張芝的故鄉,歷代文人書家繼承鐘情于此技者何啻千萬,趙壹所描述的隴人“慕張生之草書”而“忘其疲勞,夕惕不惜,仄不厭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10]1-3忘情習草行為正由這種情懷而激發。作為書法創作者,草書這種最能寓情炫技、表現自我心性與精神意志的書體永遠有著迷人的魅力。然而宋元以來,戰爭饑荒、經濟落后成為常態,在苦難面前隴人失去了生存的優越感,藝術追求上也傾向于內斂和務實,追求自我心靈表達的“草書”便失去了文人書家的青睞。明清以來,雖不乏習草者,但大多寂寂無名,成就不高。位列“晚明四家”的隴人米萬鐘,號稱雄踞北方書壇四十年,但一生不在隴右生活。明末清初享有令譽者隴西人王了望,其行草書大軸奇崛恣肆,成為續接草圣傳統的佼佼者,然細究其書學經歷,十年的京都游宦生涯和晚明個性解放思潮是其行草書風形成的主要因素,[11]13-16而王了望之后則后繼乏人。

(三)質樸粗疏,與主流書法審美的疏離

隴人尚武,對文教更加推崇。隴右文化中儒學一直處于絕對支配地位,隴右學人有源遠流長的儒學經教傳統。他們發揚了儒學中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摒棄繁文縟節,崇尚質樸無華。從居室、服裝、飲食等方面無不凸顯出樸素風尚。文學藝術亦然,少修飾、閎樸大氣是其基本特征。就書法而言,無論民間書法還是文人書法,都崇尚寬博大氣、質樸閎融。這種風格在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文人書法崛起之前,是書法藝術的主流審美。魏晉之后,書法藝術自覺,文人書法崛起,這種偏于樸素、粗獷、簡約的審美不合于文人書家細膩、敏感、華彩、自由的氣質,漸漸地,婉約、流動、精微、文質彬彬的書法審美成為文人書家的典型審美,形式更為精致、追求符合藝術家心性的個性化表達。宋元以后,文人書家的這種審美追求與江左地理風俗高度契合,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南遷,隴右文人書風面臨著要么應時改變、要么固守傳統的尷尬局面。實際上,作為生于斯長于斯、長期浸淫于隴右文化的文人書家,要改變起來并不容易,或者在內心深處并不想改變,所以造成其在書法風格審美追求上一直以來與書壇時風保持距離。雖然,書法審美并沒有高下之分,但長期偏離于時代審美追求,久之也會出現粗疏、保守等問題。

(四)崇儒尚德,對書學“人格至上”論的偏好

隴右學人的儒學經教傳統反映在書學上的另一個特征是把書學納入儒學道統,從而歸入書學正統。這一方面是“關隴理學”影響下文人書家的對價值追求的意識自覺;另一方面,長期普遍存于民間對書家人格高于書法技藝的重視也進一步促進了明清隴右文人書家對于書學人格的追求。具體表現在創作上,結合藝術審美偏向雄強、厚重、正大的傳統取向,顏真卿書法便成為隴右文人書家普遍的師法對象。

在歷史上多次將藝術匯入儒學道統的強大思潮影響下,書法亦不可避免,從宋代開始,顏真卿的人格與其書風完美契合,成為王羲之之后儒家書法正統的代言人,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也僅次于書圣。對明清隴右文人而言,漢唐遺風永遠是其期望所在,寓目所及,有古篆籀之氣的顏書自有強烈的認同感,其崇高的人格形象更是崇儒尚節的隴右文人的榜樣,所以群體表現出“書學魯公”便在情理之中。從明代中期李夢陽、胡纘宗開始,一直到清季,地方志中載有大量文人書家受顏書影響,如王了望、王天佑、李光漢、孟怡希、景瑞、朱克敏、成嘉猷、高廷佐、音得正等。而很多隴右名家如唐璉、邢澍、李朝棟、李南暉、牛樹梅、潘尊賢、孫海、周務學、馬福祥、劉慶篤、張祖培、牛士穎、劉爾忻、汪若南、裴建準等現存書跡亦有明顯顏書的影子。

四、結語

地域書風應該是某一區域的書寫者以相同或相近的藝術追求,體現他們對書法審美的共同認識。一部中國書法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地域的書法傳承與發展史。不同地域的書風,構成了中國書法多樣的形式面貌和不同的藝術表述方式。明清隴右文人在漫長的藝術探索中,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地域書風,盡管尚未成熟,但篳路藍縷,為后世隴右書法創作探得一條路徑,功不可沒。

猜你喜歡
書風書家文人
古代文人與琴棋書畫
古代文人的雅號由來
雜說書家之性靈
文人吃蛙
湖北近現代書家、印家群體的掩名現象
民國時期的北京書風·馬敘倫
明清鼎革之際文人不同出路
大美不言 大樸不雕——記青年書家郭漢亮
民國書家與民國書風
魏晉書風的形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