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城市兒童公園規劃設計方法

2020-02-14 20:54劉溪
建材與裝飾 2020年6期
關鍵詞:公園特征空間

劉溪

(信陽農林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 河南信陽 464100)

在現今城市規劃進程中,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的構建在滿足中青年人群普適性需求的同時,也應逐步將目光投放到兒童、老年人、女性、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空間分配問題之上,本文探討如何為城市兒童構建更好的城市公園。城市生活的大環境和游戲規則往往由成人決定,兒童則是被動地生活在成人創造的世界里,其在其成長過程中所享受的權利卻常常會被忽視。兒童,是社會中需要保護的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環境的培養和熏陶,更需要被指引、幫助和關愛。目前,城市兒童物質生活豐厚,但學業負擔重,生活方式單一,與同齡人、成年人和大自然的交流都越來越少,這對兒童的健康發展十分不利。城市兒童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體現城市社會對兒童群體的關懷,也能夠提升兒童的綜合素質,應在城市建設中予以重視。

1 兒童公園定義

兒童公園是指單獨設置,為兒童人群進行學習、娛樂、體育活動以及科普教育活動等提供場地,且配置安全完善設施的公園綠地,是城市公園中的專類公園。在培養兒童自主獨立、創新挑戰、冒險合作、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上,兒童公園的意義不言而喻。兒童公園有多種分類方法,按主題性質,可分為普通性兒童公園和主題性兒童公園;按公園規模,可分為大型兒童公園、中型兒童公園、小型兒童公園;按公園區位,可分為:全市性兒童公園、區域性兒童公園、社區兒童公園、郊區兒童公園等。

2 兒童公園的使用人群分析

兒童公園的設計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滿足以兒童為主的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紤]兒童求新、求奇、求幻想等顯著心理特點,要求兒童公園在設計過程中更加注重主題創意的構建、趣味空間的創造等設計方法,并在空間造型、尺度、材料、色彩等設計細節上體現兒童的尺度特殊性以及空間的趣味性,從而增強兒童在陌生空間里的熟悉感、歸屬感,營造富有創意性和趣味性的成長、放松空間,以緩解兒童心理壓力、使兒童擺脫虛擬世界的束縛、彌補兒童與自然界之間斷裂的紐帶。

兒童公園的使用人群除了兒童,還有陪伴和看護兒童的成年人,以及殘疾兒童。大部分兒童的戶外活動都是在成年人的看護下完成的,需要為成年人設置交流與休息的場所,且休息區應設置在視野開闊且能觀察到兒童活動場所的區域內,并可以設置親子活動空間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還有一類特殊的人群就是殘疾兒童,他們與普通兒童一樣具有共享城市開放空間的權利。在設計兒童公園時應專門為殘疾兒童設置添加無障礙設計的專屬空間,并促進其與正常兒童的互動,使他們和正常孩子一樣有屬于自己的游戲場地,體會游戲的樂趣,并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3 兒童公園設計原則

3.1 選址科學、合理

兒童公園選址應盡量靠近居住區,提高交通可達性,考慮公園的服務半徑,減少市民的路途時間,促進公園使用率和使用人群的均等性,并優先選取有山體、坡地、水體、林地等自然特色資源的場地。場地周邊應避免交通頻繁的城市道路穿越,并且盡量避開可能威脅到兒童健康的要素,如高壓線、變電站、垃圾場、污染性廠礦等。

3.2 主題定位鮮明

兒童公園主題應以了解和把握兒童的心理行為特點為基礎,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傳統文化結構,挖掘主題線索,經過選擇、整理和不斷加工,構思出獨特完美而富有創意的主題。公園主題可選擇建筑、植物、水體、地形、設施作為承載要素,體現童話故事、科技知識、音樂、軍事、科幻、海洋、游戲等不同的主題,并注意主題的延展性,要能夠不時以新的內容來豐富和調整兒童公園的娛樂方式,吸引孩子們的重復游玩,延長兒童公園的生命周期。

3.3 適應兒童發展的時代要求

在現代兒童公園設計過程中,應結合兒童的現代品味和成長需求,體現公園設計的趣味性、教育性和時代感。除了常見的雕塑、壁畫、模型、景墻等形式之外,還可綜合利用光、聲、電等現代科技手段,營造教育氛圍、展示一些時代文化知識。需合理設計展覽空間,有效規劃展示內容,尋求簡易性、標識性的設計語言,以淺顯易懂的形式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4 符合不同年齡組兒童的心理、行為特征

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將經歷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四個階段,不同年齡段兒童在自立能力、身體素質、思維認知、活動特征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應對場地的設施、顏色、功能、規模、游戲種類、游戲范圍等進行科學劃分,從而激發兒童潛在興趣,發展兒童的創造性與積極性。如可針對兒童的年齡偏好、性別偏好設置色彩,注意冷暖色搭配,強調功能與色調間的順承關系,將設計色彩持續性地作用于兒童的潛意識,以引導兒童的行為、強化兒童的認知和激發兒童的心理感受。

3.5 交往性原則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通過對他人的表情、性格、行為動機、心理狀態、心理意向等方面作出推測與判斷,來豐富自身對外界的感受及領悟,并在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學習寬容、忍讓、合作等優良品質,從而完善自我體驗和加深對社會的認知。在空間設計上,構建促進兒童交往的空間,以誘發兒童的交往行為。在主題內容上,促進兒童與同齡人、家長、特殊兒童的互動交流,增強其和對友情、親情的認知以及對社會特殊人群的尊重和理解。

3.6 生態性原則

設計遵循綠色發展的理念、滲透自然生態意識,結合氣候條件、地形特征以及綠色開發技術等因地制宜地進行環境設計,并對自然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如在設計中應尊重地域精神和地方文化,使用當地植物、建材等,保護鄉土樹種及穩定區域性植物群落,尊重和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城市中具有地帶性特征的植物群落,在發展人工草地的同時,保護野生花草,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等,創造具有地域自然特征、文化特征的景觀。

3.7 和諧性原則

兒童公園的色彩、鋪裝、植被、水體、設施等設計元素應避免同質化帶來的單調感,力求豐富變化,追求差異性和多樣性。但各要素應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按照一定規律有機地組合,突出局部景觀特色,并加強公園整體環境特征,從而體現出整體性的秩序美。同時,作為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公園的建設應適應城市發展要求,為城市的生態環境、文化環境、形象環境的塑造添磚加瓦。

4 兒童公園規劃設計方法

4.1 公共活動空間設計

對園區的設計要在構建整體空間的基礎上采用多類型、多層次、組合式的活動空間,構建內容豐富的活動場地,如林果花卉園、濕地、溫室、迷宮、陽光草坪區等,并可預留發展用地供兒童自主創作。通過明確空間領域范圍和邊界標識、空間內鋪裝的異質性、植物種植形式的區別、設施色彩的區別、標識性元素的設置,空間形狀的簡單、復雜、組合形式的區別,空間地形的高差變化,空間圍合要素的高矮、寬窄、虛實等方面的設計,來構建不同個性的公共活動空間。

4.2 地形設計

平坦地形、凸地形、凹地形等類型豐富的地形高差變化,不僅能帶來優美的視覺感受,也可創造多變的自然環境,營造多樣化的游戲體驗,和構建一系列具有神秘性、探險性及活力性的空間。設計師應尊重原場地現狀與周邊環境特征,盡量減少土方工程量、降低工程造價,設置微地形以豐富景觀空間,利于場地內部排水,并突出地形的互動性及娛樂性。

4.3 水體設計

水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根據地域特征、氣候差別以及功能需要,可充分利用水體氣態、液態、固態、流動、靜止等多種性能,營造水的噴泉、跌水、霧化景觀、滴水景觀以及建造小溪、湖泊、戲水池、游泳池等,并可采用電腦控制水、音、色、光形成音樂噴泉、程控噴泉、趣味噴泉和激光水幕電影等噴泉藝術。兒童喜愛玩水,公園中應積極創造各種可參與式的水空間,讓兒童能夠觸摸水、戲水。公園可種植觀賞性強的水生植物并養殖一些水生動物于水體中,以體現水體的生命性。

4.4 植物特征

公園可利用植被美化環境、劃分空間、背景襯托、凈化環境的作用,并結合植物的形態、線條、色彩、生長習性等特征,采用孤植、對植、叢植等多樣種植方式。主要采用常綠喬木提供遮陰環境,局部點綴色彩鮮艷、葉形奇特、造型特別、季相分明的植物,或是將其修剪成各種小動物造型,增強感官的趣味性;營造復合型植物景觀,并展現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特征。除此之外,還需考慮選用植被的安全性,避免種植有毒、有刺、有飄絮、易過敏、有異味的植物。

4.5 設施類型

兒童游樂設施應形象生動、造型優美、色彩鮮明、主題突出,在功能上要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玩具器械的組合,而是要在功能上引發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感官體驗。由于兒童對監護人的依戀關系強,兒童公園的場所具有監護性特征,公園內成人的數量往往多于兒童,因此在兒童游戲設施旁,應設置相應的成人休憩、看護空間。

4.6 鋪裝設計

兒童公園場地應選擇顏色明度高、尺度小的硬質鋪裝以營造活潑明快的視覺效果,并采用植物、動物、花卉、卡通等趣味樣式鋪裝構建多樣的鋪裝組合形式。鋪裝材料應彈性好、防滑、硬度低,以降低兒童游玩時因跌倒而受傷的概率,如可采用橡膠、碎木屑、草坪、沙地等材料。

5 總結

兒童公園的規劃設計需始終觀照兒童的群體特征需求,詳細分析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正確解讀兒童的群體特征,在公園地形設計、水體設計、公共活動空間設計、鋪裝設計等細節方面全面考量,而構建出具有趣味性、體驗性、互動性、交往性、寓教于樂的兒童公園,創造一個對兒童的認知、體質、情感發展起著積極提升作用,并且促進兒童的智力、創造力社交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鍛煉的綠色空間。

猜你喜歡
公園特征空間
根據方程特征選解法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分布列與數字特征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在公園里玩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一見如故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