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科技推動高校建筑空間發展

2020-02-14 20:54畢東宇劉圓圓
建材與裝飾 2020年6期
關鍵詞:教學樓建筑設計空間

畢東宇 劉圓圓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遼寧鞍山)

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基石,是社會發展的源泉。隨著社會的急速發展,高等教育躋身史無前例的高速發展時代。我國傳統的教學樓與新型教學樓相比有許多不足之處,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正向著團體化趨勢開展,一個可含蓋多個專業,并使其可以交流和緊密關聯的團體式的綜合教學樓的設計觀念油然而生,為研究這一建筑設計類型是相當有必要的。

1 傳統教學空間模式

1.1 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中心,按照教材上的所屬的知識,老師加以豐富的單向灌溉的傳授給學生。我們不難看出,這對于學生來說是被動的局面,從而暴露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短缺,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不情愿的,壓抑的,缺乏主動性,養成了惰性習慣,只等著老師“喂養”。因此,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技藝和教學藝術影響著學生的進修成果,表現在應考教育前提下的進修水準,這種教室教學形式長久以來一向是我國學校教學的主導模式。

1.2 傳統教學模式利弊端

傳統教學模式可取之處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集中在一起,老師統一授課,具有整體性。②老師都是經過嚴格訓練選拔出來的,他們能夠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課程。③面對面教學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也能活躍教室氣氛。

傳統教學模式一直都是老師主動,學生被動,不能激發學生積極性以及主動思考能力。再者,傳統教學模式受大綱限制,因此學生的進修內容有限,不能得到擴展,只限定于書本知識,這樣不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并且學校注重理論知識,不注重實踐能力,導致學生缺乏實踐性,不利于國家的長久發展。

2 當代教學模式及教學建筑

2.1 當代教學模式

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學模式也發生著改變。從知識載體上來說,以往是老師拿著書本教案,現如今一份PPT就可以搞定,不僅節約資源而且節約空間。從教學方式上來說,以往注重學生理論學習,而現在更傾向于社會實踐,由“探究”向“實踐”轉化。

2.2 當代教學空間

現如今高校教學建筑設計更偏向于多樣性與高效性,即通過建筑空間的功能性整合,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利用,提高建筑空間的高效性。整個教室是開放性的,通過家具及裝飾劃分空間,極大的滿足了師生的使用需求。每個教學空間相互穿插、貫通,塑造出更有活力的使用與交通空間,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空間。

3 高校教學樓建筑設計

3.1 教學樓設計理念

一個高等教育教學樓建設作為最重要的硬件設施之一,影響了各個大學的設計和功能是非常顯著的,它為育人提供了便利場所。高校建筑是一個滿足學生進修需求的場所,它不僅為學生供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且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

高校建筑設計理念必須滿足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為主導的教與學、各種活動、師生之間互相溝通交流,堅持以人為本。在滿足正常使用的前提下,豐富空間層次,根據不同的使用空間性能,加強其交往空間之間的聯系,營造出不同的空間環境。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新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學校再也不是僅僅傳授學生知識,現如今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塑造,學習的形式不再局限于老師單方面授課,學生被動學習,而是將現如今的科學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將其合理利用。

3.2 學校建筑功能

在學校建筑設計中以實用性為主,不能追求造型等從而造成空間浪費,應當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才可注重造型,尤為重要的是看重交往空間和環境的整體設計相結合。交往空間與環境設計應當注重對建筑自發性和社會活動空進的塑造,正是因為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探討研究才得以組成生機勃勃的校園環境。因此,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供師生交流學習的場所,通過各層次之間的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除此之外,還應當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當思量建筑尺度、建筑美學,滿足教學樓正常使用的前期下,進行創新發展。

3.3 新一代高校教學及教學樓

新時代的教學領域,互聯網技術已經達到廣泛和成熟。通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到教學領域的技術突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性,開啟教學領域新紀元。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深入,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突破進取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不僅提高教學效率,還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課堂上老師講解完畢,學生課后有不懂之處可以回看課件,便于學生在學習時查缺補漏。在多媒體教學背景之下,促進高校建筑設計走進新領域。

新的教學模式出現,伴隨著教學建筑的改變。新型高等教學建筑將向著團體化、綜合化、網絡化的趨向發展。

4 新建高校教學空間設計

在科技引導世界潮流的時代,我們應當優化建筑設計方法來指導教學樓設計,使得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增加教學建筑的利用率。更多的利用智能化設計,創立信息交換空間、資源共享空間,激起學生的積極性,進行主動學習,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培養全面型人才。

4.1 教學空間的開放性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傳統教學模式慢慢的被信息化所取代,使得教學空間趨于開放式。因此,為了應和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得教學建筑內部的空間設計與家具擺放也相應發生變化。非傳統式教學活動主要在交流空間中進行,其授課方式在教學領域起到引領作用??臻g開放則是利用開放性空間為師生交流提供便利場所,開放性的空間可用于多種教學活動,有利于節約資源、節省空間、有效的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同時,開放性空間起到中間樞紐作用,連接多個空間,實現整個建筑空間共享化。

4.2 教學空間的信息化

彼得·埃森曼說過,電子模式對建筑提出了一個強大的挑戰,因為它是使用媒介和模擬來界定現實的,它的價值表現在存在之上,那些可以在東西之外看不到的。[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數字化模式早已變為當今社會知識傳播的主要途徑,使校園信息化是適應知識科學傳播的需要,信息化技術在高等學校建筑設計中得以運用。

教學空間信息化給大學生帶來諸多便利,可以及時收到學校發布的信息、便于學生自己查詢課程信息、成績等。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技術將成為高等學校建筑基礎設施建立的重要模式。

4.3 教學空間的互動性

隨著時代的一直前進,教學建筑也不斷的發展,其教學空間的互動性范圍不斷狀大,導致建筑的功能和空間建設的變化。包括人與人的互動性——人與人在建筑中交流、溝通,而建筑成為人與人接觸的主要場所。建筑之間的互動性--建筑內部的空間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從某種形式上來說,教學建筑最突出的表現在建筑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教學形式的改變,伴隨著教學空間也發生變化。不再局限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隨時隨地的查詢課程的時間、地點等,這所謂科技帶動空間的轉變。

4.4 教學空間的綜合性

建筑空間設計是包括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和展示設計在內的綜合性設計藝術。[2]在未來高等學校教學中,教書育人不僅僅是課本的傳授,教學樓也不純粹是教學空間,而是全面的、包含各種復雜性功能的綜合體。這些空間在教學樓內通過公共空間的組織連接,來滿足教學樓的授課、交流研究、休息游憩等需求。因此,在教學樓的空間設計中應當將門廳、走廊等通道有機結合,并且結合周圍的室內外環境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互動,從而構成多層次的空間環境,來滿足不同的使用功能。

5 結語

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科學教育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時期,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教學建筑需求的改變。學校建筑不僅是一個教學的地方,其發展也應與時俱進、與時代相融合,對新型教學樓空間設計要考慮建筑空間形態,包括對學生學習的督促性以及使用者之間的交流性。文章主要針對傳統的教學空間利弊端、教學樓設計理念以及新型教學樓空間進行簡單分析。高等學校建筑當中,教學樓在學校建筑當中占主導地位,其空間發展是未來教學建筑發展的新趨向,因此,淺要分析教學空間發展是值得的。

猜你喜歡
教學樓建筑設計空間
小型商業建筑設計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教學樓重建工程項目中的施工技術分析
教學樓重建工程項目中的施工技術分析
綠色建筑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思考
教學樓,作文本里的方格 組詩
基于遺傳算法的教學樓智能照明控制系統設計
建筑設計的困惑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for Cultural Dialogu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