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集美·阿爾勒:攝影是一面鏡子

2020-02-14 05:50喜客
攝影世界 2020年1期
關鍵詞:阿爾勒集美策展

喜客

湯姆·伍德,《大荷馬街的市場》,1991年。圖片由藝術家和Sit Down 畫廊提供

2019年是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舉辦的50周年,也是集美·阿爾勒創立的第五年。策展人薩姆·斯道茲在集美·阿爾勒策劃了“第一次展覽,第一幅作品”,重現了1970年韋斯頓在首屆阿爾勒攝影節上的展覽內容,韋斯頓巔峰時期所拍攝的蔬菜和克萊格精心整理的筆記內容在這次展覽中均有呈現。這次展覽既是對攝影師、策展人和攝影節創始人路西安·克萊格的致敬,也是為了表達和紀念攝影藝術在歷史上的延續性。

2019年集美·阿爾勒由此拉開帷幕,7場來自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的展覽在“阿爾勒單元”中集中呈現,20余場圍繞中國與亞洲的攝影展覽分布在其余7個單元。印度作為本屆的主賓國,有兩場展覽在“印度影匯”單元展出。除此之外,本屆集美·阿爾勒新增的“在地行動”單元讓人眼前一亮,每年的“發現獎”與“優秀女性攝影師獎”也依舊值得關注。

從法國阿爾勒到集美·阿爾勒

2019年,來自“阿爾勒單元”里的“《發明的傳奇》——從防毒面具到洗衣機”是一個非常接地氣又有趣的展覽??吹竭@個展覽名字的讀者肯定要問,戰爭武器是怎么和清潔工具聯系到一起的?原來,這個展覽呈現了1915年至1938年間,法國政府為鼓勵和促進科學發展和工業研究拍攝的數千張照片和電影。這項舉動開始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此留下許多涉及戰爭和國防武器的照片,而掃地機一類的清潔工具則與戰后和平重建緊密相關。一者是因為戰后重建城市需要先清理好路面,二來清潔行業的發展有助于解決大部分戰中受害者的工作問題。不得不說,這種方式極大地消除了戰爭武器與民用發明的反差,將過渡變得平緩而有趣。

國家科學與工業研發辦事處,喬治·馬布布克斯的聲號筒,用于航空器定位,1935年5月31日?,F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收藏,編號A_3264

吉·勒蓋萊克,《從泉州到崇武之間的裹強村葬禮》,福建,1989年4月13日。圖片由藝術家/ 馬格南圖片社提供

邁克爾·布勒·羅斯, 《坎德拉和卡利亞尼,蓋恩斯維爾,佛羅里達州》,出自《構建異國情調》系列, 2006~2010年,彩色合劑沖印。圖片由藝術家& 印度MAP博物館提供

相對于《發明的傳奇》中照片的紀實屬性而言,“在地行動”單元“中國體式”這一展覽呈現的中國老照片則多了一絲浪漫的氣息。來自法國的馬格南攝影師吉·勒蓋萊克正是賦予這些照片浪漫屬性的人。顧名思義,這次展覽中很大一部分照片中的主人公是勒蓋萊克在1989年拍攝的福建惠安女。這些照片展示了當丈夫外出捕魚時,惠安女是如何撐起一個家的:她們在采石場開采花崗巖、赤手赤腳運送石塊、修理漁網的同時安撫孩子……

除此之外,如果用心看展就會發現,在此次“中國體式”展覽中還有許多中國人晨練的照片,他們有的在打太極拳,有的在壓腿,而吉·勒蓋萊克對中國人晨練的著迷則源于他對爵士樂深深的喜愛。除了攝影,勒蓋萊克幾乎將他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放在了爵士樂上,音樂使他變得敏感,讓他的攝影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場景對他來說都像是一篇新的樂章:一束打在咖啡館中的陽光可能是一聲啼哭又或者是一陣喇叭似的長鳴,在石灰石采石場邊上休息的西班牙工人就像是一首獨奏曲中的音符,而這些在晨練的中國人則讓他聯想到了不同的舞蹈。

《曼·勛·阿拉丁》(1965),拉姆·基申作品,穆罕默德·侯賽因導演,K.N. 塞佩出品,原裝劇照,297×246 毫米,圖片由阿哈勃·阿蘭安那收藏提供

印度當代攝影的主流趨勢

作為本屆的主賓國,印度攝影在集美·阿爾勒有兩個展呈現,一個是阿爾卡茲藝術基金會群展“催化劑”,另一個是印度藝術與攝影博物館合作的群展“回眸印度攝影:從殖民到當代”。前者策展人為來自印度的雷哈布·阿拉納,后者則是來自英國的納撒尼爾·蓋斯凱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兩者不約而同探討了印度社會中個人權利的問題。

羅洋,《Sai》,2019,上海,膠片。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其中,“回眸印度攝影:從殖民到當代”的主題和時間線索非常清晰和明確,從女性攝影和女性攝影師出發,探索了從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初、20世紀中葉、20世紀末21世紀初三個階段印度攝影中女性形象和角色的變化,以及印度女性攝影師的表達和訴求。相比之下,“催化劑”就顯得抽象許多,它要探討的是圖像檔案和當代藝術之間的聯系,即對于過去圖像的歸檔是否可以被看做當代攝影,而當代攝影又是否可以用過去的視角來觀看。策展人雷哈布·阿拉納介紹,該展覽可以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于歷史的回溯;另一部分則是關于公民權利的探討——“是哪些機構掌握著特權,可以決定信息和影像公布的內容與時間?”展覽中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照片,更多的則是影像截圖、由蒙太奇手法制作的視頻等。

易連,《日歷2012》,出自《日歷》,2019年。影像裝置(彩色,有聲,尺寸可變)。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攝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

易連以作品《癡人說夢》贏得了2019年的發現獎。策展人蔡麗媛提道,從2010年開始,易連開始有規律地記錄自己的夢境,用日記般的方式記述自己夢境中的故事;與此同時,他也開始不斷回溯夢境中自己和故鄉的關系,并以影像的方式呈現。易連希望通過這10年間的故事,重新梳理自己對影像和圖像的理解。

今年的集美·阿爾勒優秀女性攝影師獎由羅洋獲得。羅洋從2008年開始拍攝“女孩兒”系列照片,而今年她在集美·阿爾勒展出的《Youth》系列作品中又多了一種性別——男孩兒。羅洋說,拍攝女孩兒的十年間,她看到了這個社會的轉變,這種變化體現在男孩子身上也很有趣?!吧鐣τ谀泻⒆有詣e的定義沒有像以前那樣刻板了,他們真的可以去涂指甲、涂口紅。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些有趣的東西?!迸c此同時,羅洋也表示,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她還想要拍攝一些成為媽媽的女性和有家庭的女性。

在集美·阿爾勒,攝影就仿佛是一面面擺在那里的鏡子,它誠實地記錄著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反映出了每個攝影師的內心世界。我們通過攝影,可以回顧過去,看到現在,認識自己。

劉珂,《龍船》,2008, 收藏級藝術微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猜你喜歡
阿爾勒集美策展
致歉凡·高:一個城市的懺悔
關于策展
凡·高與一座城市的懺悔
致歉凡·高:一個城市的懺悔
2017 藝術策展人
關于將“curator”統一翻譯為“策展人”的建議
中西方博物館策展人(curator)制度淺析
悼念許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樂——許集美同志生平簡介
許集美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榕舉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