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學術漸遠的學術圈會議

2020-02-14 05:57趙英男
科教新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學術會議會場圈子

趙英男

雖入隆冬,卻正是一年中學術會議熱鬧的光景。各個學校的知名教授、青年教師以及有想法的研究生,無不是高鐵上申報項目、航班上趕論文。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如此繁忙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參加學術會議。

現實地說,學術會議更準確的名稱是學術圈會議。通過短則一兩日、長則三五天的議程,在一場場看似激烈的論辯、尖銳的提問以及剛開始就要結束的商榷里,還有貌似自然而然的落座順序、晚宴席別安排中,我們不難發現:做學問的人未必都去參會;但參會的人,卻大概率都在一個“圈子”內。

雖然我們常說學術討論是一個對等、平等交流的場合,但這個圈子也有核心與邊緣的秩序。大致來說是由知名教授、核心期刊編輯、青年教師以及半只腳踏入學術門檻的研究生組成。精英教授依托多年積累的學術聲望、行政地位等往往作為會議的發起人,或是致辭或是總結,角色重要但未必是會議現場主角。

圍繞學術會議所構建的圈子,雖然有“和諧共生”的一面,但也存在著讓學術會議越來越遠離學術的危險。從教師角度思考,為了完成項目要求、考核要求以及償還人情債,他們不得不奔走于各個會場之間,致辭講話多、演講報告多、倡議號召多,但討論批評少、總結反思少,學術會議成為了個人獨白而非多人交流。

從學生角度來看,為了自身能力提升以及日后工作機會,參與一定的學術會議不僅有益甚至必要。但在大環境下,很容易成為“空中飛人”,拿著一篇論文在多個會場報告。這看似是一種浪費時間的非理性,但其中隱含著復雜的利益計算:“混個臉熟”,從學生時代就找好這一輩同行中與自己彼此呼應的“同道”。

此時,學者或學生離學術圈越近,離學術反而越遠。學術會議呈現出非學術乃至反學術的特征。那么如何平衡學術與學術圈?或許這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

猜你喜歡
學術會議會場圈子
學術會議質量評價方法文獻綜述與研究展望
師姐精選雙11六大會場,沒事逛逛能撿漏!
基金資助項目或攻關課題
學術會議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作用
朋友無圈
開會呢,嚴肅點行嗎?
會風
醫學會議的腐敗軌跡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無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