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唯模仿,熔而化之”:吳汝綸大學理念探析

2020-02-23 22:22
山東高等教育 2020年3期
關鍵詞:中國大學大學文化

許 露

(廈門大學 教育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

作為皖籍教育家之一,吳汝綸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投身于中國近代教育事業,其聲名遠播海內外。目前已有不少學者研究吳汝綸的教育思想,他們從不同角度切入,如晚清啟蒙知識分子的身份,桐城學堂的辦學實踐,中日教育交流等;他們形成的認識亦不同,如“通過中西思想的調和實現政治救國、文化救國”,[1]或使中國“學習西方的富強之具,輔之以中國先哲的精神”,[2]或“有‘新’的熱情,但只具‘舊’本領”;[3]他們對吳汝綸教育思想的評價亦不同,如“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驅者”,[4]“超越于同時代人的中西合璧的思想體系”,[5]成為“倡導經世致用教育實踐者”。[6]然而,很少有學者聚焦吳汝綸的大學理念,即對近代大學及其辦理的基本觀點、意見或想法。吳汝綸秉承了“不唯模仿,熔而化之”的大學理念,這種大學理念及其散發的智慧之光具有不可磨滅的現實意義。

一、照搬照抄:備受爭議的大學理念

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王朝簽署了辛丑條約,喪權辱國,遭受重創,面臨極大的統治危機。為了擺脫王朝覆滅悲慘命運和改變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清王朝迫切實施新政,試圖自上而下推動官制、法律、教育、商業和軍事等多個領域的改革;不過,改革措施落實不力,收效甚微??上驳氖?,中外交流借機發展迅速,中國對世界的認識更加全面和深刻。在此背景下,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赴日考察各級、各類教育,通過交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希冀改造當時的中國學校教育。

吳汝綸大致了解日本發展大學的概況。其一,university是海外舶來品。最初發源于中世紀歐洲,因殖民擴散美洲;后因明治維新需要,university傳入日本,被稱為“大學?!?。其二,當時日本的“大學?!笔菍嵤└叩冉逃臋C構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教育分為以下兩級:專門教育和普通教育,專門教育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日本文部設局長一人,主管專門教育的學務;專門教育包括大學校、高等學校和專門學校等,均實施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分為兩類:一為中小學教育體系,另一位實業教育體系。日本文部設局長兩人,其中一人主管中小學教育體系的學務,另一人主管實業教育體系的學務。其三,“大學?!眱炔糠挚品旨??!按髮W?!敝饕槍Ρ究粕鷮嵤┙逃?,“是時大學四科:理科、法科、文科、醫科?!盵7]39“大學?!毕虍厴I生頒發本科生文憑;“大學?!眴为氃O立“大學院”,提供研究生教育,“大學院五年卒業”,[8]18“大學院”向畢業生頒發研究生文憑;“大學院”研究生須向文部提交一篇論文,經文部審定通過,可被文部授予博士學位,得到官方學位認證。因此,“直到民國以后,‘大學’作為university的標準翻譯最后確立”的論斷,[9]似乎有待進一步論證。

日本大學的概況顯示出較強的對外模仿。其一,模仿西方大學機構設置,既允許國立大學的設置,又允許私立大學的設置;大學之內教學機構和行政機構并存,個別大學還設置附屬機構;不過,日本文部在大學設置和大學內部機構設置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二,模仿西方大學學科分類,引入法科和醫科,法科重在維護秩序,醫科重在救死扶傷;以理學科代替神學科,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發展和推廣近代工業技術;重視國民性和民族性,研究日本本國、本民族語言和文學,在多國的比較中發現日本本國、本民族語言和文學的特色。其三,模仿西方大學學位授予,1902年6月7日吳汝綸參加日本東京大學的學位授予儀式,當時他記述如下:“校長位在左側,諸生領憑于校長,退復位鞠躬,再退三步,然后轉身還就其位?!盵10]61總之,日本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西方大學,但日本對外模仿較為注意范圍和程度,并不是病急亂投醫,也不是完全照搬照抄。

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每況愈下,剝削空前嚴重,人民生活困苦。在此背景下,清政府迫切要求實施“新政”,對外模仿越來越盲目,青睞于照搬照抄——以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專制統治,“人人欲取彼長以益己短?!盵11]66對此,吳汝綸滿懷憂慮,這種憂慮反映在別人的筆下:“物有順序,國情不同,先生之深慮,必已知之”。[12]66就大學而言,吳汝綸認為中國照搬照抄易產生危害:其一,照搬照抄的大學根基不牢,中國的中學校和小學校建設不力,難以向大學源源不斷地提供學生;其二,照搬照抄的大學無法妥善處理各種關系,例如清政府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公立性質與私立性質的關系,單科大學與綜合大學的關系等;其三,照搬照抄的大學難以肩負救亡圖存的使命,大學還須處理好科舉制度停廢后人才出路的問題。因此,中國不應照搬照抄西方大學的理念,更不應照搬照抄西方大學的辦學經驗。

在清政府急于模仿西方的時代背景下,吳汝綸的個人主張是處境危險的,既容易受到清政府改革一派的攻擊,又容易受到清政府頑固一派的攻擊。清政府改革一派以改革先行者自居,視一切有礙于改革的觀點為反動;可是,歷史上個別改革者并不等同于進步者,他們往往打著改革的旗號,以改革的名義借機獲取各種各樣的資源——政治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等,損公肥私。清政府頑固一派以守成為行事準則,以鞏固國本為出發點,他們看透了當時許多改革者的“良苦用心”,認為清政府的衰敗完全歸咎于“一陣風式”的改革,沒有立足于眼前,更沒有面向長遠,他們痛恨改革,尤其痛恨“一陣風式”的改革。吳汝綸的個人主張既沒有大張旗鼓地支持改革;也沒有旗幟鮮明地反對“一陣風式”的改革,自然被夾在改革派和頑固派之中,受到兩派的攻訐。

照搬照抄是一種漫無目的地模仿,其本質依然是模仿;反對照搬照抄,指的是反對漫無目的地模仿,卻不是拒絕模仿的行為。模仿西方幾乎是東亞國家走向近代化的必經之路,也是難以超越、難以回避的艱難階段之一。作為近代化的產物之一——中國大學,其辦理過程中難逃模仿西方的歷史命運;然而近代教育家吳汝綸卻提出“不唯模仿、熔而化之”的主張,這是在教育近代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進步思想,將辦學智慧融入其大學理念之中。

二、“不唯模仿”:近代中國大學的應然選擇

“唯”是漢語極端化的表證詞之一,“唯”與其他詞匯結合后,表示走向極端的含義,例如,“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詞匯,表示學術評價極端依賴于論文、帽子、職稱、學歷和獎項等要素,“是具有客觀顯示度的主要能力標示”,[13]所以當今學術界興起對“破五唯”的討論,試圖重新建立學術評價標準。吳汝綸認為近代中國大學應當“不唯模仿”,即有選擇、有節制地模仿。

(一)堅持對外模仿

“不唯模仿”的內涵絕非“不模仿”,這是必須澄清的第一點,否則很容易陷入理解的誤區中。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吳汝綸認為清政府應將模仿融入大學理念中,從目的、精神和管理等方面實現中國大學的近代化。

其一,近代中國大學可以模仿西方大學的目的?!按髮W校目的,以世界競爭,優勝劣汰,不得不造就人才?!盵14]18此處吳汝綸的論斷至少蘊含三層含義:第一,世界各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存在一定聯系,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在國家間不停流動。第二,密切聯系的各個國家難免出現競爭,有的國家通過競爭取得優勢,有的國家卻墮為劣勢,國與國競爭的實質是人才;人才水平越高,競爭力越強,國家越容易占據優勢。第三,人才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各類學校培養的結果;領袖人才的產生不光要經過層層選拔,還離不開大學的培養。近代中國大學應模仿這一目的,聚精會神地造就人才,“非一朝一夕之事”,[15]111擴大中國需求,滿足中國社會需要,以應對世界競爭。

其二,近代中國大學可以模仿西方大學的精神?!案鞣N學科,大都不外談理,談理之事,無有不可明者?!盵16]113此處吳汝綸的論斷至少蘊含三層含義:第一,大學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為多個不同學科;大學的精神須與各個學科的精神保持一致,自上而下內化到各個學科中。第二,明理是大學精神的應有之意,明理指的是探究、揭示、發現事物變化和發展的規律,以此形成一種獨特精神;明理精神與學科存在密不可分,幾乎沒有一個學科不依托于某一公認的規律,若沒有總結和提煉公認的規律,很難樹立學科;即使樹立某一學科,若沒有規律持續指導社會實踐,也很難發展學科。第三,致用是大學精神的言外之意,幾乎每一學科都有其相對應的領域,從西方引進的學科,必須適應近代中國社會的狀況,服務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近代中國大學應模仿明理和致用兩種精神。

其三,近代中國大學可以模仿西方大學的管理?!扒曳蛑醒胫鳈?,不鞏固嚴立,威令不行,學術之進步不可期,開明亦必不易。又若僅致力于學術之進步,國家之威權不立,個人之智識,雖如何發達?!盵17]84此處吳汝綸的論斷至少蘊含三層含義:第一,中國疆域廣袤,各地差異較大,應樹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體制,加強中央對地方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的直接控制,使新式教育可以擴展,使中央政令可以直接下達地方,也使地方實施情況可以順利上呈中央。第二,除了教師和學生,學術也須納入社會管理的范疇之中;學術具有特殊性,應制定相對明確的獎勵措施和相對寬松的懲罰措施,引導和管理近代中國學術的方向,促進近代中國學術的進步。第三,學術應能致用,服務于近代中國社會,使近代中國社會的開明,使近代中國民眾智識的發達。近代中國大學應模仿西方,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在一定方向下保證學術和思想自由,使學術和思想真正服務于近代中國社會。

因此,模仿是一個中性詞,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并非一件可恥的行為,而特殊階段下必然的行為,是一種難以超越的選擇——為了追求社會進步和擺脫落后挨打的命運。越是處于落后的狀態,越是要堅定地向先進看齊,越是要虛心學習先進的長處和優勢。

(二)模仿有理有度

理性而言,模仿決不是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應注意范圍和程度。雖說大學是海外“舶來品”,但近代中國大學終究還須扎根于本土,依據本土的特殊性進行辦理;任何對西方高等教育的模仿須滿足本土辦學的需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要在范圍上有所選擇,又要在程度上有所節制。

一方面,近代中國大學應有選擇地模仿西方。西方大學的目的、精神和管理等方面可以模仿,其他方面未必可以完全模仿。第一,中國和西方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完全相同。中國領土廣闊,各地風土人情相差甚遠,且中國歷史悠久,歷史文化底蘊豐厚,這些特點決定了中國國情的特殊性;第二,中國和西方各個國家所處的情勢不完全相同。1840年后中國開始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封建專制統治搖搖欲墜,尤其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的“八國聯軍侵華”和簽署“辛丑條約”,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此時一些西方資本主義正在朝帝國主義國家轉型;第三,中國和西方各個國家的社會風氣不完全相同。當時中國尚未完全開化,迷信和專制廣泛存在,而西方國家較為開化,科學和民主相對較為盛行,社會風氣差異決定了中國和西方國家對新觀念、新思想、新技術的態度不盡相同。所以,近代中國大學對西方大學的模仿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做到有所選擇。

另一方面,近代中國大學應有節制地模仿西方。即使西方大學在某些方面具有先進性,值得認真模仿,但這種模仿依然要控制其程度。以大學教材模仿為例,吳汝綸本來主張盡力模仿西方,翻譯大學教材,后來聽日本田中公之言,逐漸改變原先的主張?!敖翊髮W堂課本,多用洋文原書”,[18]108為何如此呢?第一,大學教材模仿應“省費”,“課本為數無多,譯而用之,不如原書省費?!盵19]108第二,大學教材模仿應“得要”,“學問深理,譯而用之,不如原書得要?!盵20]108第三,大學教材模仿應“有益進境”,“西學貴日新,新理續出,譯而用之,不如原書有益進境?!盵21]108如果中國對西方大學教材模仿不能節省辦學花費,不能切中學科要點,不能提升學生的進境,最終還不如使用洋文原書。所以,近代中國大學對西方大學的模仿要做到有所節制。

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模仿西方是中國大學的無奈選擇,閉門造車只會失??;但模仿不能草率地等同于照搬照抄,模仿應有所選擇、有所節制,最終達到“不唯模仿”的要求。

三、“熔而化之”:近代中國大學的發展動力

既然“不唯模仿”,那么近代中國大學應當如何吸收西方大學的辦學經驗呢?吳汝綸認為應當“熔而化之”,其內涵可從聚焦和分解、歸類和重整、重塑大學文化等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一)聚焦和分解

“熔而化之”的第一方面是聚焦和分解。聚焦的核心是以問題為導向,分解的核心是使解決問題的辦法簡單化,具有操作性。聚焦要善于發現問題,并透過諸多問題的表象,探究問題的深層實質。例如,20世紀初,大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分科性,日本大學最初就分為“理科、法科、文科、醫科”,[22]39由此引發吳汝倫的思考:中國大學應當如何分科呢?分科之后,又應該如何刺激學科的建設呢?學科建設又如何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呢?透過這些問題,吳汝倫認為學科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學科建設應考慮基礎、架構和社會效果三個方面的內容,學科建設的基礎決定了整個學科能不能持續進行建設:學科基礎牢固意味著學科可以不斷向上建設;學科建設的架構決定了整個學科建設的高度,學科架構不良只會大大限制學科的高度;學科建設還要充分考慮社會效果,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有益于社會發展,促進社會資源流動,這些都能贏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因此“中國先宜設立醫科工科,二者皆實業,有速效,足使國人信向?!盵23]113

分解是為了將復雜的行為簡單化,將抽象的思想具體化,使之可以付諸實踐。例如,吳汝倫認為大學醫科建設應著眼于不同的教育要素:就教育者而言,大學醫科建設應聘請一些學術精湛、認真負責的教師,學術精湛、認真負責的教師可以來自海外,可以是中國留學生,也可是中國本土培養的人才等,唯才是舉;就學習者而言,大學醫科建設應注重培養畢業生的過程,擇優選材,使之能夠接受先進的醫學知識;充分實踐,使之能夠檢驗先進的醫學知識,做到出類拔萃;扎根地方,使之一心一意服務于地方醫療衛生事業。就教育影響而言,大學醫科建設應配套豐富的醫學參考書,齊全的醫學實驗和治療設備,足夠的醫學實驗和治療材料等,使大學師生能夠獨立、自主地成才。因此,吳汝綸將復雜的大學醫科建設簡單劃分為三個方面,歸根結底還是造就醫學人才。

(二)歸類和重整

“熔而化之”的第二方面是歸類和重整。任何一種分解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一方面是因為掌握的西方文獻有限,從而形成的認識淺薄,不夠系統和全面;另一方面是因為本土實踐的過程中易產生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這要求重新歸類和重整。吳汝綸認為歸類和重整可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以對象為中心進行歸類和重整,因為學科建設須師生共同努力,吳汝倫深知大學教師和學生應努力的方向不同,大學教師屬于教育者范疇,有其促進學科建設的路徑;大學生屬于學習者范疇,亦有其促進學科建設的路徑。路徑不同,大學教師和學生對學科建設的貢獻程度亦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以“急務”為中心進行歸類和重整。因為學科建設有先后、急緩之分,不同學科的“急務”不同,以師范學科建設為例,“清國教育下手之第一著,莫急于先起師范學校以造各省小學校(國民教育)之教員,養成教員者,是教育上最先最大之急務也?!盵24]77歸類和重整應圍繞“急務”,凡是與學科建設“急務”相關的事宜,均應合于一處,重新整理。

以主要問題為中心進行歸類和重整。因為學科建設最終要付諸實踐,實踐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是主要問題,有些問題是次要問題,應抓住主要問題,想方設法解決主要問題,從而順利地解決次要問題。例如,日本在醫科建設過程中,出現不少問題,“醫學用德國之書,而教師為法國人,又以英語講授?!盵25]67教育者來自于法國,對日本大學生卻使用英語教學,向日本大學生推薦的書籍卻來自于德國,教學效果自然不盡人意。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于沒有聘到合適的大學教師,近代中國大學對外籍教師的聘任應吸取這一教訓,聘到合適的大學教師,以免“自迂其途”。[26]67

(三)重塑大學文化

“熔而化之”的第三方面是重塑大學文化。吳汝綸發現,只要有大學存在,就有與之相應的大學文化。例如,露國(沙皇俄國)的大學文化“防檢甚嚴” ,[27]27佛國(法國)的大學文化“其自由之流弊頗深”,[28]27米國(美國)的大學文化重視捐助,“富人往往獨立一大學”。[29]28因此近代中國大學也須塑造相應的大學文化,不過,這是一種重塑的過程,面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挑戰。

首先,盡量克服科舉文化的制約??婆e文化是“集考試文化、儒學文化和民族語言文化于一體”,[30]科舉文化隨著社會的轉型而發生嬗變,這種文化的傳承性對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產生重要作用,對“諸多方面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其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它本身設計的‘合理’范疇?!盵31]近代中國大學文化的重塑應盡力克服科舉文化的制約,進入中國大學學習既不等同于人生的一錘定音,又不意味著仕途上平步青云;中國大學培育之人才并不盡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官吏,“養偉器在大學”,[32]84中國大學應面向已有的或即將出現的行業培養領袖人才,穩步推動清政府實現近代化的轉型。當然,近代中國大學文化不能完全割裂與科舉文化的關系,吳汝綸認為大學畢業生可以授予科舉科名,例如京師大學堂的畢業生可以“代科舉出身之進士”。[33]86

其次,合理吸收書院文化的養分。書院是“悠久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34]在書院的基礎上產生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形成了深層的人文底韻,這種學術氛圍和人文底蘊對古代社會教化具有推動作用;有研究顯示,“中國人經常從傳統書院的理想出發了解、肯定近代大學”。[35]書院在一定區域范圍內能生成開放包容的文化生態系統,使一定區域內“雅”和“俗”兩種文化“在文化空間中呈現出共存與互動”,[36]影響這一區域內的文教事業和社會風氣。近代中國大學文化的重塑應合理吸收書院文化的養分,形成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保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此作育人才,“此種人才,于將來社會之進步改良,大有關系?!盵37]111

再次,防止西方大學文化的泛濫。照搬照抄西方大學的辦學經驗會產生一定副作用,例如“吐棄漢學,一奉西文”,[38]94這導致漢學的根底遭到動搖,漢學的風氣受到破壞,漢學的世代傳承遇到阻礙。正是基于此,近代中國大學文化的重塑應辨證地吸收西方大學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囫圇吞棗,應仿照日本做法,“東洋道德,西洋工技,合之始成?!盵39]95

四、當代反思

遺憾的是,20世紀初吳汝綸未能將所提的大學理念付諸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他在訪日回國后,“1903年正月病逝于故里”,[40]“但其理念與行動為京師大學堂的重建和20世紀初中國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41]歷史明鑒照今人,面對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吳汝綸“不唯模仿,熔而化之”的大學理念及其蘊含的智慧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如今,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其一,中國高等教育從大眾邁向普及化,普及的范圍和程度達到較高的水平,適齡青年的學識大大提高。其二,中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與之相應,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學化程度也越來越高;辦學條件的改善和管理過程的精益求精能夠推動中國高等教育進步,使之在方向上不會發生動搖,質量上持續向前邁進。其三,中國高等教育內部的層次結構日趨合理,??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呈現橄欖型,兩頭稍尖,本科生隊伍依然龐大??梢?,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體系和實力再也不容小覷,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還需照搬照抄西方嗎?

個人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必再照搬照抄西方。若不進一步解釋,這一論斷很容易造成誤會:不必向西方照搬照抄,并不等于閉門造車、固步自封。從本質而言,“照搬照抄”是一種漫無目的地模仿,不分青紅皂白,不論本地水土,不管時機是否成熟;不必照搬照抄,就是徹底否定對西方高等教育漫無目的地模仿,“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道理,想必是家喻戶曉的道理。然而,現階段的我們尚不能輕易論斷“不必再模仿西方”。這是因為,其一,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的歷程比中國更久,既積累了經驗和智慧,也留下了不少慘痛的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依然值得中國借鑒和反思。其二,如今西方高等教育依然在發生著轉型,越來越注重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越來越關注學習者的獲得感和個人提升,這種轉型的趨勢須引起中國高校的注意,辦學不能再簡單滿足于眼前規模的擴張,而要把視角下移,移到學習者的身上,豐富學習者的大學體驗,帶給學習者實實在在的提升,逐步改善各類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效果。其三,全球化是世界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其影響輻射到各行各業中,自然也包括高等教育在內。高等教育是一個非政治化的平臺,應借助全球化的趨勢,堅持以科學為紐帶,加強溝通與交流,相互尊重與包容,促進分工與協作,真正謀利于社會的整體發展和人類的共同命運。若是中國高等教育貿然與西方“脫鉤”,刻意隔斷與西方高等教育的聯系,這才可能是一個危險信號——轉向閉門造車、固步自封。

在目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高等教育模仿西方是不可避免的過程;與其說是模仿,不如說中國高等教育遵循西方高等教育事先確立的規范和標準,以便于更好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應吸收吳汝綸“不唯模仿,熔而化之”的大學理念,注意向西方模仿的范圍和程度,一定要有所選擇,一定要有所節制。模仿只是促進發展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模仿之后,應當有所聚焦,合理進行分解,重新歸類和整合,最終“為我所用”——重塑本國大學的文化和特色。

總之,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數以萬計的人才。即使發展碩果累累,目前中國高等教育仍然處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內,在此階段內還須有選擇、有節制地模仿西方,吳汝綸的大學理念一直具有現實意義?!安晃7?,熔而化之”是吳汝綸大學理念的真實寫照,更是近代皖籍教育家群體的高度概括;這一思想所散發的智慧之光,將對今人辦學具有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猜你喜歡
中國大學大學文化
“留白”是個大學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銀幕內外中的“慕課”
中國大學韓國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區域流動特征分析
誰遠誰近?
榜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