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針刀配合康復手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

2020-02-25 02:14王楠常洪波
醫藥前沿 2020年29期
關鍵詞:小針刀膝關節關節

王楠 常洪波

(1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醫院針灸推拿科 新疆 五家渠 831300)

(2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醫院社區門診 新疆 五家渠 831300)

膝骨性關節炎(KOA)是中老年群體常見及多發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若不及時治療易導致患者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甚至殘疾,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具有嚴重影響。既往臨床治療KOA 多采用口服鎮痛藥物,其雖有一定改善效果,但副作用較高,故應用效果有限。小針刀技術、康復治療是現階段臨床治療KOA 常用手段,前者可利用刀切割松解原理,達到“以松致通”目的,且可刺激局部穴位,疏通氣血,發揮治療效果,后者是通過促進膝關節正常受力線恢復,以改善膝關節內部平衡情況,進而促進關節軟骨基質合成[1]。但臨床對兩者結合應用效果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旨探討小針刀配合康復手法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影響?,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9 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醫院診治的KOA 患者90 例,納入條件:均符合KOA 診斷標準[2];均伴有膝關節反復疼痛、關節活動存在摩擦感等癥狀;經X 線檢查顯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病變等;均知情本研究,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條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處于哺乳或妊娠期婦女;治療部位壞死或深部囊腫;合并惡性腫瘤;精神障礙,交流異常;治療依從性較差或未完成治療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90 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各45 例。研究組男性21 例,女性24 例;年齡45 ~69 歲,平均(58.27±3.85)歲;平均病程(14.76±5.75)個月;發病部位:左側19 例,右側26 例;Ⅰ級17 例、Ⅱ級19 例、Ⅲ級9例。對照組中,男性18 例,女性27 例;年齡42 ~67 歲,平均(67.31±4.21)歲;平均病程(16.21±4.57)個月;發病部位:左側25 例,右側20 例;Ⅰ級16 例、Ⅱ級22 例、Ⅲ級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予以小針刀治療,取患者仰臥位,要求其膝關節屈曲,并于腘窩處墊置軟枕,在髕周、內外側韌帶等處選取4~6 個壓痛點,經常規消毒后,選用4 號針刀進行治療;將針刀垂直刺入皮膚,刺入時需保證到口線平行于肌腱纖維、神經及血管方向,針刀治療主要以縱行剝離為主,其次為橫行剝離;治療結束后,進行壓迫止血,并貼上創口貼,囑咐患者治療后不可劇烈運動,若存在異常出血情況,需及時到院就診,1 周/次,連續治療3 周。

1.2.2 研究組 于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行康復手法治療,康復手法主要分為撥伸法、松懈法兩項;①撥伸法:取患者仰臥位,要求其膝關節呈90°屈曲,并對其大腿進行固定,對抗牽引治療時,治療者需緊握患者踝關節,待旋轉2 ~3 次后,需將膝關節以最大程度屈曲,其后再次行牽引治療,共牽引治療6 次。②松懈法:取患者仰臥位或俯臥位,要求其膝關節伸直,對陰門、伏兔、血犢鼻、三陰交、腓腸肌內外側頭、股二頭肌肌腱等壓痛點進行按壓,各部位需按壓20 ~30s,按壓結束后進行彈撥,彈撥次數為5 ~6 次;康復手法治療30min/次,1 次/d,連續治療3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疼痛程度、膝關節評分。①療效評價:依據《中醫病證療效標準》,制定療效評價表,其包括疼痛、壓痛、德功能障礙3 個項目,以采用尼莫地平法評分計算療效改善率,癥狀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改善率≥70%為顯效,30%≤改善率<70%為有效,改善率<30%或癥狀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②疼痛程度:于治療前、治療3 周后,應用數字疼痛評分法(NPRS)[3]評估兩組疼痛程度,其總分為10 分,得分與疼痛疼痛呈正比。③膝關節評分(Lysholm):主要項目包括膝關節有無疼痛(25)、腫脹(10),閉鎖感(15),行走時是否需要輔具支撐(5)、有無出現跛行(5)、關節不穩定現象(25),爬樓梯(10)、下蹲時是否困難(5)共8 項內容,滿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膝關節功能越好,得分越低表明膝關節功能越差。

1.4 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治療3 周后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3 周后NPR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相較對照組,研究組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3 周后疼痛程度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3 周后疼痛程度比較(±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3 周后 t P研究組 6.82±1.38 2.01±1.01 18.868 <0.001對照組 6.78±1.45 3.21±1.03 13.465 <0.001 t 0.134 5.580 - -P 0.894 <0.001 - -

2.3 兩組治療前、治療3 周后膝關節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3 周后Lysholm 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相較對照組,研究組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Lysholm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Lysholm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3 周后 t P研究組 55.67±4.82 92.71±3.18 14.317 <0.001對照組 57.21±5.38 70.54±3.78 12.752 <0.001 t 0.151 10.532 - -P 0.739 <0.001 - -

3.討論

KOA 長期發展,易導致受累膝關節產生僵硬感,嚴重可導致膝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患者正常生活[4]。因此臨床需選取有效治療方式,以遏制疾病發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水平較對照組高;NPRS 評分較對照組低;Lysholm 評分均較對照組高。表明將小針刀與康復手法聯合應用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分析原因在于,祖國醫學將KOA 歸置“痹癥”、“骨痹”等范疇,認為其病機為經脈不通、氣血不暢等,而治療則需以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為原則。小針刀是中醫治療常用微創手段,其可直接作用于關節處粘連點,進而可改善關節活動度,且可對髕周、內外側韌帶進行松懈治療,進而減輕關節四周炎癥刺激,緩解關節膝關節軟組織損傷,同時經縱橫疏通、鏟削和切割等手法對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起止點及脂肪墊等處進行治療,可減輕過大拉應力與壓應力,進而改善膝關節局部血液循環,恢復其內部正常的力平衡狀態,減輕疼痛癥狀[5]??祻褪址ㄖ饕譃閾苌旆ㄅc松懈法兩種,其聯合應用可改善膝關節四周肌肉緊張情況,增大肌肉延展性,增加膝關節活動度,且可降低關節負荷,促進關節軟組織修復。而將兩者聯合應用,可利用其不同作用機制改善膝關節活動度,進而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KOA患者應用小針刀配合康復手法治療療效較佳,可有效減輕疼痛程度。

猜你喜歡
小針刀膝關節關節
膝關節置換要不要做,何時做比較好
小針刀聯合九步八分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
老年人應注重呵護膝關節
冬天來了,怎樣保護膝關節?
戶外徒步運動中膝關節的損傷與預防
用跟骨解剖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合并跟距關節及跟骰關節損傷的效果探討
miRNA-140、MMP-3在OA關節滑液中的表達及相關性研究
小針刀治療腦卒中后遺癥踝內外翻的效果觀察
給手指“松關節”為何會發出聲響
骨折后關節僵硬的護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