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針聯合功法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的臨床效果觀察

2020-02-25 02:14周永祥張峻峰通訊作者朱嘉琳吳怡
醫藥前沿 2020年29期
關鍵詞:頭針肌張力腦癱

周永祥 張峻峰(通訊作者) 朱嘉琳 吳怡

(1 上海市虹口區曲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437)

(2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 上海 200233)

(3 上海市虹口區歐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80)

(4 上海市松江區方松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620)

痙攣型小兒腦癱是因大腦發育不完全引起的非進行性損傷而導致大腦功能障礙,表現為語言、運動、視聽覺及智力等功能障礙[1],其在小兒腦癱中占比最高(≥70%)。近年來,頭針治療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腦性癱瘓在臨床廣泛應用,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語言及活動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2]。但低齡小兒腦癱運動康復治療的理解力、表達力、主動性較差,治療難度大,上述方法無法滿足臨床需求,頭針聯合其它療法的綜合治療方案開始得到重視。一指禪功法作為推拿手法,適用性強且安全性高,在治療腦癱中有大好前景[3]。本研究將頭針治療與一指禪功法相結合,觀察其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于上海市虹口區曲陽路街道、歐陽街道、松江區方松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就診的100 例痙攣型腦癱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每組50 例。治療組男28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2.33±2.54)歲。對照組男26 例,女24 例,平均年齡(2.98±2.68)歲。兩組間基本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監護人同意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收集時間: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比

1.2 診斷標準

從受精卵至嬰兒期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發育缺陷、發育遲緩等所致的綜合征,表現為運動和體態異常。合并有癲癇、感覺障礙、知覺障礙、語言交流障礙、智力障礙及其它行為的異常等。需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中樞性癱瘓、其它非進行性腦疾病。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兒,年齡2 ~5 歲。

1.4 排除標準

①年齡不在范圍;②癲癇病情不穩定;③認知功能極差,無法配合;④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病及遺傳代謝病。

2.治療方法

治療組用頭針聯合一指禪功法,對照組用頭針聯合運動療法。參與治療的康復、針灸、推拿的醫師均統一專業培訓,并定期考核。

2.1 治療組

2.1.1 頭針治療 取穴:頭部相對應運動區、平衡區、足運感區及智三針,語言一、二、三區。操作:常規局部消毒,取一次性毫針,與頭皮成15 ~30°快速進針,刺入帽狀腱膜下0.5~0.8 寸,采用捻轉平補平瀉法,以200 r/min 頻率捻轉針體,持續30s,留針30min,每隔15min 行針1 次。隔日1 次,10 次/療程*3 療程,療程間休息10d。

2.1.2 一指禪功法 (1)腰背部:俯臥位。循督脈及膀胱經背部第一側線、第二側線從上往下進行施以一指禪,重點點按肝俞、脾俞、腎俞穴,刺激5 遍。(2)上肢部:仰臥位或側臥位。循手三陽經經絡走向,從手到肩部施以一指禪法,重點點按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穴位,刺激5 遍。(3)下肢部:仰臥位和俯臥位,循足三陽經經絡走向,從臀部到足部施以一指禪法,重點點按環跳、委中、承山、昆侖,刺激5 遍。40min/次,隔日1 次,與頭針配合治療,10 次/療程*3 療程,療程間休息10d。

2.2 對照組

2.2.1 頭針治療 治療方法及周期同治療組。

2.2.2 運動療法 主要以緩解軀干、下肢的肌肉和髖關節周圍痙攣,抑制髖關節的過度屈曲,促進下肢的抗重力伸展、兩側的移動,促進腰腹肌發育,增加其緊張性,調節軀干平衡能力和肌張力。每次40min,隔日1 次,配合頭針治療,10 次/療程*3 療程,療程間休息10d。

取臥位

(1)直腿分髖訓練:仰臥位,雙下肢外展,用雙下肢固定住患兒的雙下肢,拉住患兒的腳,使踝關節處于背屈,牽拉小腿三頭肌,用軀干抵住患兒的軀干,使其軀干前傾。作用:降低下肢肌張力,牽拉內收肌、腘繩肌、小腿三頭肌以及腰背部的肌群。10 次/組*3 組。

(2)髖內外旋訓練:仰臥位,位于患兒患側,一手握患兒踝關節使其向健側大腿內上靠近,同時另一手握膝關節,向外用力至髖外旋最大范圍,膝部盡量靠近地面,下肢呈“4”字型。而后握膝部手向內,握踝部手向外用力,使下肢呈半邊蛙腿狀。作用:促進髖的內外旋,降低髖內外旋肌張力。10 次/組*3 組。

(3)長坐位牽伸訓練:長坐位,坐于患兒背后,將患兒兩腿分開,用雙下肢固定住患兒雙下肢,握住患兒雙腳,將踝關節牽拉到背屈位,用上半身抵住患兒的軀干使其前傾。作用:牽拉小腿三頭肌、腘繩肌以及腰背部的??;牽拉內收肌,降低肌張力。10 次/組*3 組。

2.3 觀察指標治療效果

2.3.1 通過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MFM 88 項):包含臥位和翻身(17 項)、坐位(20 項)、爬和跪(14 項)、站立(13 項)、走跑跳(24 項)5 個功能區進行評價,每項評定指標的評分0 ~3 分,總分264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發育越佳。

2.3.2 采用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評估患兒下肢肌力,分為5 級(0 ~5 分),越高表示其下肢肌力越高。治療后應較治療前評分低。

2.3.3 肌肉狀態測定:采用Myotonometer 肌肉狀態測試系統(NTI 生產,日本伊藤超短波株式會社上海代表處提供) 測定肌張力。實驗室溫度控制在(23±1)℃。受試者取仰臥位,暴露腰部皮膚,垂直向下輕壓受測肌肉皮膚表面(取患側上肢肱二頭肌和股四頭?。?,壓力值設為2kg。治療前后各測定一次,分析肌肉狀態變化。壓力-位移數值,曲線下面積越大,肌肉張力越小、肌肉組織的順應性越好。

2.3.4 顯效:痙攣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度恢復>20°,步行能力明顯提升,各項功能評分提升>20%。有效:痙攣稍改善,關節活動度恢復>10°,步行能力稍有提升,各項功能評分提升>1%。無效:未達到以上指標??傆行?(顯效病例數+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5 療效評定標準

完全恢復:行為、運動能力完全獨立,日?;顒幽芰υu定均達獨立指標。顯著效果:功能雖未完全獨立,但級別進步兩級以上(包括兩級);或未達兩級,但達到2 中有條件的獨立水平。有效:功能獨立水平僅進步一級,且未達有條件的獨立水平。稍好:日?;顒幽芰υu分雖增加,但功能獨立級別未進步。無效:功能獨立水平較前無變化。惡化:功能獨立水平較前更低??傆行?(顯效病例數+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3.結果

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根據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兩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比較經卡方檢驗,P均<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明都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3.2 兩組患兒GMYM 評分比較

治療組的GMYM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GMFM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兒GMFM 評分比較(±s,分)

注:1)與對照組比較P >0.05;2)與治療前比較P <0.05;3)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0 41.18±15.341) 72.66±16.582)3)對照組 50 42.45±14.57 62.45±18.722)

3.3 兩組患兒Ashworth 評分比較

治療組的Ashworth 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Ashworth 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兒Ashworth 評分比較(±s,分)

注:1)與對照組比較P >0.05;2)與治療前比較P<0.05;3)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0 3.03±0.941) 1.09±0.482)3)對照組 50 2.66±0.87 1.23±0.432)

3.4 兩組患兒肌肉狀態測定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組內比較:治療后較前有明顯差異(P均<0.05)。說明兩種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肌肉狀態。

兩組組間對比:治療前兩組肌肉狀態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上下肢肌肉狀態測定有明顯差異(P均<0.05)。說明對于肌肉狀態的改善,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上下肢肌肉狀態分析(±s,分)

表5 兩組患兒上下肢肌肉狀態分析(±s,分)

注:1)與對照組比較P >0.05;2)與治療前比較P <0.05;3)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部位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0 上肢 17.41±3.431) 25.42±3.792)3)下肢 21.98±3.191) 23.68±3.842)3)對照組 50 上肢 18.26±3.21 24.63±3.252)下肢 21.52±3.68 25.77±3.462)

4.討論

痙攣型小兒腦癱是在大腦皮質未發育完全時,神經細胞發生不可逆壞死及纖維化,椎體束系統損傷導致肌張力持續亢進,患兒出現站立行走時雙上肢屈曲,伸直困難、雙下肢交叉呈剪刀狀等癥狀[4]。該型為發病率最高的腦癱,患兒存在嚴重智力、交流和感知障礙,生活質量受到影響,需要長期治療和家人的照顧;且腦癱屬于沉疴痼疾,臨床暫無特效藥物,會造成患兒及其監護人極大的心理負擔及經濟壓力[5]。該病治療原則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多種臨床癥狀,需要不同的組合方法來優化治療效果。

中醫學認為,腦癱屬于“五遲”“五硬”“五軟”等范疇,多由先天腎氣不足或后天脾胃失養,腎精不足、腦髓失充、腦失所養而致[6]。頭為諸陽之會,施予頭針穴位療法,可調達諸陽、醒腦開竅、行氣活血,以達益智填髓之效[7]。從現代醫學角度講,頭針聯合一指禪功法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能夠增加患兒大腦皮質供血,提高腦組織血氧飽和度,刺激大腦皮層興奮,修復患兒受損的神經元,改善患兒腦部受損區域功能;促進腦細胞代謝及神經營養因子的釋放,激活腦神經細胞,使大腦皮層網絡日益完善。本研究所用的頭針治療中,以頭部語言一、二、三區,平衡區,足運感區,運動區及智三針為主,以針感作用于各反射區部位的神經系統,激活機體的自我調節機制,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促進腦組織代謝,調動大腦細胞,進一步使全身的氣血循行,經絡得以疏通;智三針則能調節情感、智力障礙等與神志有關的病癥。結果顯示,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頭針聯合一指禪功法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對調節患兒的運動功能、減輕痙攣程度的療效顯著。

本研究運用電生理測定肌肉狀態的方法,以客觀數據評定痙攣型小兒腦癱上下肢肌張力的嚴重程度,提供客觀的療效評價指標,也在生物力學方面給出了頭針聯合一指禪功法治療的依據。研究結果提示:兩種治療方法均能改善患兒上下肢的肌肉狀態,但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本研究所用以一指禪功法,源自“朱氏推拿”一指禪療法,以指代針,用于上肢部肌肉、經絡及穴位,緊推慢移,調和營衛,直達病所,引陰入陽,以中醫整體觀念達陰陽之平衡,從局部則改善腦血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一指禪功法給予其足夠的運動和感覺刺激,可促使腦細胞的體積增大,樹突增多及神經髓鞘形成,從而使其恢復整個生活功能,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改善受損神經根所支配肌肉的力量-位移狀態,改善肌張力失衡,調節肌肉電生理狀態。

綜上所述,頭針聯合一指禪功法治療,不僅能夠疏通腦絡,而且可降低肌張力,改善異常姿勢,有效提升患兒的智力和運動能力,標本兼治[8-10],值得臨床運用。

猜你喜歡
頭針肌張力腦癱
頭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臨床觀察
探討頭針聯合體針對失眠患者的作用
腦癱患兒采用康復護理進行早期干預效果
肌張力障礙診斷與治療研究進展
科學家開發出用于篩選肌張力障礙新藥的工具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ody acupuncture for 32 cancer case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s after radiochemotherapy
請您診斷
18例經基因確診的DYT1型肌張力障礙臨床特點分析
頭針加舌針聯合推拿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痙攣型20例
二十一個學生娃與腦癱姐妹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