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檢查聯合EBV-DNA 定量分析在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早期診斷中的價值分析

2020-02-26 16:11梁華陳新敏易娟吳雨露郭燕
醫藥前沿 2020年1期
關鍵詞:形態學外周血定量

梁華 陳新敏 易娟 吳雨露 郭燕

(四川省婦幼保健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是以感染EB 病毒(EBV)并侵犯淋巴系統為基礎病理,以發熱、淋巴結腫大、咽峽炎典型三聯征,及外周淋巴細胞增高為主要表現的臨床常見急性自限性傳染病。小兒因機體抵抗力低下,免疫系統尚未建立完善,應對外界環境應激刺激的能力薄弱等因素的影響,為該病的高危人群。據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已成為威脅小兒生存治療的重要疾病因素[1]。臨床上,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表現呈多樣化特點,且發病早期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因此給疾病的早期診斷帶來了困難。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8 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檢查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與定量分析EBV-DNA 在該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作如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研究的78 例IM 對象均為于我院就診的患兒,納為研究組,就診時間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診斷標準參照張之楠《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三版)中關于IM 的診斷標準[2]。排除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及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其中,男41 例,女37 例;年齡1 ~13 歲,平均(7.34±1.55)歲。另選擇同期于我院行健康體檢的80 例健康兒為對照組,男44 例,女36 例;年齡1~13 歲,平均(7.55±1.48)歲。通過統計學軟件對兩組對象一般病歷資料進行錄入并行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兩組對象臨床可比性良好,在性別、年齡等的差異,P>0.05。

1.2 方法

于對照組健康兒體檢當天,于研究組患兒發病初期,分別采集空腹抗凝靜脈血標本,分別作外周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和EBV-DNA 定量檢測。(1)外周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異型淋巴細胞。外周血涂片染色采用的試劑瑞氏姬姆薩染液由珠海貝索公司提供,外周血涂片細胞形態學對異型淋巴細胞的檢測步驟:取1ml 靜脈血標本置于EDTA-K2 抗凝管中,均勻搖勻后進行2 ~3張的血涂片,經染色、沖洗后予以顯微鏡油鏡鏡檢,記錄異型淋巴細胞計數,統計百分比[3]。(2)EBV-DNA 定量分析。EBV-DNA定量檢測步驟:取1ml 靜脈血標本置于EDTA-K2 抗凝管中,均勻搖勻后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 法檢測,檢測試劑及配套試劑盒由廣州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檢測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3)結果判定標準: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陽性:異型淋巴細胞比例>10%;EBV-DNA 陽性:EBV-DNA 定量值>1.0×103coPy/ml[4]。(4)血常規指標檢測。采集研究組患者血液標本,采用全自動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白細胞計數(WBC)和淋巴細胞比(LY%)。

1.3 觀察指標

(1)兩組對象外周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比較。即根據1.2 檢查結果,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對象外周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2)研究組外周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EBV-DNA定量陽性率及二者聯合檢查陽性率。(3)研究組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組、陰性組和EBV-DNA 定量陽性組、陰性組患者WBC、LY%指標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中文版SPSS20.0 軟件予以兩組患者數據的統計學處理,本研究中統計數據為計數數據,表示形式為[n(%)]百分比形式,數據間的對比處理用χ2檢驗;統計數據為計量數據,表示形式為(±s)標準差形式,數據間的對比處理用t檢驗,P<0.05提示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EBV-DNA 定量陽性率比較

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EBV-DNA 定量陽性率研究組分別為51.28%、55.13%,對照組為10%、11.25%,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EBV-DNA 定量陽性率比較[n(%)]

2.2 研究組患兒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EBV-DNA 定量聯合檢測陽性率

單純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單純EBV-DNA 定量陽性率及聯合檢測陽性率研究組分別為51.28%、55.13%、84.62%,聯合檢測陽性率高于單純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單純EBV-DNA 定量陽性率(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78例患兒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EBV-DNA定量聯合檢測IM陽性率[n(%)]

2.3 研究組患兒WBC、LY%指標值

平均WBC、LY%指標值,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組均高于陰性組(P<0.05);但EBV-DNA 定量陽性組、陰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異型淋巴細胞和EBV-DNA 定量陽性組、陰性組患兒WBC、LY%指標值比較(±s)

表3 異型淋巴細胞和EBV-DNA 定量陽性組、陰性組患兒WBC、LY%指標值比較(±s)

組別 例數 WBC(×109/L) LY異型淋巴細胞 - - -陽性 40 18.76±4.24 67.24±5.35陰性 38 14.21±3.02 59.27±4.92 EBV-DNA 定量 - - -陽性 43 16.42±3.64 63.29±4.77陰性 35 15.87±3.25 61.57±3.92

3.討論

在全球調查數據中EBV 感染率高達90%,但IM 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呈現出多樣化及不典型性特點,導致該病的早期診斷缺乏臨床依據,診斷準確率不高[5]。因此,尋找新的準確且可靠的早期IM 診斷方法為臨床關注的熱點。本研究中,通過對IM 患兒及健康兒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EBV-DNA定量陽性率的檢測及比較,結果顯示IM 患兒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EBV-DNA 定量陽性率均高于健康兒(P<0.05),提示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升高及EBV-DNA 表達水平升高在IM的發病機制中發揮了重要的參與意義,可為該病的早期診斷提供參考依據。其中,在異型淋巴細胞上,IM 患兒感染EBV后,EBV 結合B 淋巴細胞受體,在增值、復制過程中由體內T 淋巴細胞識別,造成抑制性T 細胞被激活,進而發生增值、自身轉化,從而產生細胞毒性效應;且在血液循環作用下T淋巴細胞發生異常增值,最終發生與正常形態有顯著差異的形態變異,而臨床上通過對IM 患兒淋巴細胞形態學的觀察,通過其變異特征可為疾病的臨床診斷提供信息[6]。在EBVDNA 定量上,其為診斷IM 的金標準,具有準確可靠、操作簡便的顯著優點[7]。

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異型淋巴細胞、EBV-DNA 定量聯合檢測陽性率均高于單純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單純EBV-DNA 定量陽性率(P<0.05),提示異型淋巴細胞檢測聯合EBV-DNA 定量檢測可有效提高早期IM 的檢出率,對促進臨床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在本研究中,在平均WBC、LY%指標值上,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組均高于陰性組(P<0.05);但EBV-DNA定量陽性組、陰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通過對早期IM 患兒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的檢測可為患兒病情的評估提供參考依據,而EBV-DNA 定量檢測在患兒病情判斷中的應用并不具有臨床價值[8]。

綜上,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形態學檢查聯合EBV-DNA 定量分析可有效提高IM 早期診斷率,且異型淋巴細胞檢測可為IM 病情的評估提供參考依據。

猜你喜歡
形態學外周血定量
顯微定量法鑒別林下山參和園參
當歸和歐當歸的定性與定量鑒別
10 種中藥制劑中柴胡的定量測定
醫學微觀形態學在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分析
白血病外周血體外診斷技術及產品
慢性HBV感染不同狀態下HBsAg定量的臨床意義
結腸炎小鼠外周血和結腸上皮組織中Gal-9的表達
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數學形態學濾波器在轉子失衡識別中的應用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a-miR-29b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