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雙城記》為例論“視域”理論下的譯者主體性與客觀性互動關系

2020-03-01 00:17劉暢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6期
關鍵詞:文學價值雙城記翻譯者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全球化進程的不斷發展,翻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這個過程中,翻譯的倫理議題也備受關注,成為翻譯研究的熱門話題。翻譯研究活動中,翻譯者主體與作者原意存在歷史繼承性和陷入二元對立的模式,所以就需要研究者的深入研究。因為翻譯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在背景文化方面主體與客體的互動性也非常重要,在翻譯過程中就需要注重背景文化的差異,同時翻譯作為一項復雜并且特殊的人類交流活動,會受到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其中翻譯者主體性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從視域及視域理論出發,以文本中的言內視域、言外視域及整體視域為視角,分析《雙城記》中英譯版本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產生的互動影響,討論視域理論對翻譯實踐活動發展的影響,從文章的語言、風格以及文化方面分析翻譯者客觀與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雙城記》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主觀性 客觀性 翻譯者 文學價值 再創造性

在文學翻譯的活動中,主體與客體是一對哲學術語。翻譯理論界的很多學者都對翻譯的主體與客體進行過探討,認為翻譯的主體可分為四種:翻譯者是主體;原作者和翻譯者是翻譯的主體;翻譯者和讀者是翻譯的主體;原作者、翻譯者、讀者都是翻譯的主體。因此也可以看出,學術界對翻譯的主體、客體還沒有明確的定論,而在視域的范圍內對翻譯活動中的主體進行分析發現,翻譯者在溝通過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就包括了闡述學角度、多元視角理論、文化社會學、翻譯生態學等多種理論開展的譯者主體性研究,并肯定了譯者主體的地位,從中也給翻譯者的主體性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構建了新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視域理論則是在哲學方面對翻譯者的主體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學知識的感應理解和判斷的延伸性分析,這種認知的延伸又是在一定客觀因素下產生的,也是主體所不能掩蓋的限制因素。本文就對《雙城記》在視域理論下主觀性和客觀性所呈現的關系進行分析,探究翻譯者主觀性和客觀性之間存在的互動關系,以及對文本翻譯活動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一、翻譯主體與翻譯客體概述

文學翻譯活動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翻譯者、作者、原文的讀者和譯文的讀者,這些方面中誰是整個翻譯過程中的主體呢,很多學者都曾對其進行過研究,認為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協商過程稱為翻譯,在這種對話交流與協商中,原文、原文的作者、譯者、譯文以及讀者還有翻譯發起人、贊助商、出版商等都會參與到整個文本的翻譯活動中,其中在這之間又包括原文的作者、原文的翻譯者、復譯者。讀者、原文、原文的譯文、復譯文本,這些都是翻譯文學作品中的主體。還有學者認為,參與到實踐活動的才是真正的主體。哲學中所提到的主體和整個翻譯過程中的主體都具有一定的普遍與特殊性關系,翻譯主體也不例外,都應該是人,所以翻譯中的原文和譯文都不能算作翻譯的主體。而在翻譯中,雖然人是作為翻譯的主體,但不包含原文的作者以及原文的讀者和譯文的讀者,因為他們沒有參與到翻譯活動中,翻譯的主體則只能是翻譯者,翻譯主體就是從事翻譯實踐的人,只有翻譯者才有資格來獲得這個稱號,因為他實現了主體價值,滿足了不同主體的需求。在整個翻譯活動中,翻譯的客體是在翻譯主體的基礎上指向認知和改造的對象,在翻譯過程中,讀者、作者、譯者研究和利用的對象都會成為整個翻譯活動中所指的對象,從而由原來的主體變為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客體。原文文本的翻譯者直接改造的對象也就成為整個翻譯的客體,原文文本的改造對讀者反映的認知以及所創作的意圖是否與原文作者的創作意圖一致,也是整個翻譯實踐活動中的重要部分,都是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所指對象,都稱為翻譯的客體。因此,翻譯的客體是一個復雜的、多維的復合體,包括了原文的作者、讀者以及文本。

二、視域理論下翻譯者主體性與客觀性

尼采和胡塞爾是最早提出視域這一哲學概念的人,視域在哲學上的意義包括感知想象、直觀感受、本質判斷等意識行為,其中每一個空間事物的感知體驗都具有雙重視域,包括內視域和外視域,視域會隨著主體的運動而延伸,因此在文學翻譯方面,必定會有多維度的譯者心理活動,也被稱之為多角度視域理論。所以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這一主體會隨著自己一系列的意識行為對文本進行翻譯,從而使文本具有自身視域的延伸范圍,從而導致不同主體翻譯的同一文本會出現結構意義上的差異性。而這些都是翻譯主體在整個翻譯的過程中對文本的感知、理解和判斷,通過文字、語符的轉換生成暫構意義,從而表現出來翻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而在視域范圍內,對翻譯的客觀性概括為具有客觀自身規定性、外在的實在性、對象性,能夠被主體的本質力量所涉及,但不能被其本質力量所完全覆蓋的區域,包括言內視域、言外視域和整體視域等相關客觀參數。

三、在視域理論下看《雙城記》翻譯文本中譯者主體性與客觀性

狄更斯作為世界級的小說大師,在《雙城記》的創作中融入了其他小說常見的藝術元素,將復仇、愛情、革命等諸多因素揉捏在一起,呈現出一部源于作者高超文字駕馭能力的現實性經典作品。

(一)言內視域體現的翻譯者主體性

在整篇翻譯的文本中,可以直觀地顯示出語詞或語句直接呈現在翻譯者的視域之中,被感知到的就稱之為言內視域,也就是說言內視域是可以直觀地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在文本中,原文作者在《雙城記》中所提到的“The sea still rises”,是可以在言內視域中直觀展現出的,其中,羅稷南將其在文本中翻譯為“海還在奔騰”,而宋兆霖則翻譯為“大海仍在洶涌”?!峨p城記》原文中所提到的“Fire rises”,羅稷南翻譯為“火起”,而宋兆霖翻譯為“起火了”?!峨p城記》原文中“Calmin storm”,羅稷南翻譯為“暴風雨中的鎮靜”,而宋兆霖翻譯為“在風暴中鎮定自若”?!癆rethesea”“still”“rises”“Calmin”“storm”,這些詞語在文本中都可以被翻譯者直觀地感受到,所以譯者就會將其固定化進行翻譯,或將其直接生成為潛在的力點。而其選項則根據文本中的相應參數因子所決定,其中羅稷南和宋兆霖在翻譯的過程中也體現出了翻譯者言內視域的區別性,在同一個詞匯上不同的翻譯者翻譯參數的因子不同,對其解讀的視域也就不同。從剛才的句子中可以分析出,羅稷南在翻譯過程中采用的是源語句法結構和語言表達法,體現出翻譯者對于整個源文字符在源語言中的直接轉換。而宋兆霖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將解讀的原文字符在譯入語言中進行相應考慮,從而使其在翻譯過程中解讀得更具活躍性,體現出翻譯者主體對語氣參數因子的理解,強調了氣勢磅礴和內心活動。

(二)言外視域體現的翻譯者主體性

宋兆霖在翻譯時將其譯為履金蹈玉和養尊處優,這在翻譯的過程中能夠使讀者更為直觀地了解源語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富貴生活,在文本的言外視域的翻譯方面,對于翻譯者主體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對整篇語義、語境的環境進行提升,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雙城記》原文的含義。

總之,翻譯者主體性和客觀性參數因子在視域理論下所呈現的是相互制約、互補的互動關系,翻譯者的客觀性體現在主體性所不能覆蓋的文本潛在的內外視域和整體視域中,翻譯者要在翻譯過程中基于文本的言內視域不斷向言外視域和整體視域擴展,對文本的整體意義進行判斷和理解,并且還要從多角度將其視域融合,把握翻譯的方法和策略,實現各因子應用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從而達到視域理論下翻譯主體性和客觀性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更好地實現翻譯者視域與文本、社會文化、語境等客觀因素之間的互動,實現翻譯者和文本視域范圍的多重交流,提高翻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蘭.翻譯學“文化轉向”視野下《兒子與情人》兩個中譯本的比較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8.

[2] 唐小偉.闡釋學理論視域下譯者主體性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7.

[3] 張清清.“操縱理論”關照下的《呼嘯山莊》兩個漢譯本比較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7.

[4] 曾利沙.翻譯學理論多維視角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5] 方夢之.譯學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 許均.“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 2003(1).

[7] 金勝昔,林正軍.譯者主體性建構的概念整合機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1).

[8] 狄更斯.雙城記[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9] 李慧芳,林夏.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10] 曹歡歡,周玲.目的論視域下小說人名翻譯策略——以沈從文小說為例[J].海外英語,2014(24) .

作 者: 劉暢,昆明理工大學外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文化翻譯。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歡
文學價值雙城記翻譯者
詮釋學翻譯理論研究
論翻譯者專業化進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
俄羅斯雙城記之北方有座城
俄羅斯雙城記之遇見莫斯科
翻譯家
翻譯者學術經歷與翻譯質量關系的研究
雙城記:垃圾大作戰,給地球“瘦”個身
《圣經》文學價值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圣經》文學價值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雙城記》人道主義中的善與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