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問:戰爭與人與文明

2020-03-01 01:19李路平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長詩孫子

摘 要: 馬曉康的作品《孫子》以長詩的形式,為中國古代杰出的軍事家孫子立傳,作為一個“90后”詩人,他繼承了長詩寫作的傳統,同時有意對這一寫作傳統加以發揚和創新,顯示出了新一代詩人對歷史題材的把握,以及成熟的詩藝。

關鍵詞:馬曉康 長詩 《孫子》

一、引論

對歷史人物的詩化書寫,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有的是通過民間游吟詩人的傳唱流傳至今,比如國外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國內的《格薩爾王》和《江格爾》;有的是經由強力詩人的書寫,向一位英雄或一個時代致敬,比如國內外各種緬懷式的作品,幾乎可以用不計其數來形容。

但熱衷于用史詩般的敘述去致敬一個人或時代的詩人,似乎正在這個時代消退。我所閱讀過的很多詩人對歷史人物的書寫,大多是以短詩短小精悍的方式,聊以自慰,幾乎沒有人試圖通過一己之力,去為一個英雄人物或時代造像。這樣的成熟詩人很少,他們一般找準了自己的敘述對象,年青一代的書寫者,專注于這一領域的更是寥寥無幾。馬曉康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他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長詩(也可看作是史詩) 的書寫中,在近些年推出了長詩《逃亡及》 《還魂記》 《晏子》,以及將要論述到的《孫子》。

這樣的創作既是一種繁重的體力勞動,也是一場艱巨的腦力勞動,需要詩人如嚴謹的學者一樣,前期投入到資料的收集與辨析,然后依憑自己的詩歌技藝和靈感,整合龐雜的時代資源,最后為讀者呈現一部反映時代的史詩力作。馬曉康的長詩《孫子》是年青一代的積極嘗試,也是向這一偉大的書寫傳統的致敬。

孫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生于公元前五百多年,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生于戰亂時代,滿目兵戈硝煙,群雄并起紛爭不已。正是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中,他成長為一代杰出的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大軍,令其幾近覆國,被后世譽為“兵家至圣”“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他的兵法要義直到如今還在國內外政治、軍事、文化乃至哲學等領域得到研究和運用。馬曉康正是專注于這樣一個軍事家,從他的身世和兵法要義著手,用兩千多行的篇幅,向這一位偉大的軍事家致敬,同時也向《孫子兵法》這一軍事經典致敬,通過春秋戰國那一混戰時代,叩問當下的戰爭與和平。

二、長詩《孫子》的四個特點

馬曉康以史詩般恢宏的筆法,以包含情感的筆調,用一問扣一問、一問追一問的推進方式,讓讀者了解到了孫子的軍事才能之外,還能從這種敘述口吻中感受到當事人的情感狀態,更能從這種情感表露中,去思索戰爭的含義,思索文明的起源和意義。這首長詩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給讀者以期待,并為史詩性的長詩書寫提供借鑒意義。

第一,獨特的形式設計?!秾O子》是一部以詩歌形式弘揚古代人物事跡,為古代人物立傳的長詩作品,它接續了過往史詩書寫的傳統,比較完整地刻畫出了人物波瀾起伏的一生,描繪了那個時代的政治景觀,又在體例和形式上有所創新。孫武的史料并不豐富,但作為一個有名的歷史人物,關于他的傳說卻流傳繁多,極大地超過了史料本身,這些材料豐富了人們對孫武的認識,也體現了人們對這位杰出軍事家的崇敬之情。他基本是按照《孫武兵法》的體例來構建整首詩的書寫框架,在每一個框架之下,又有很多看似零散,實則不可或缺的形式內容。這些內容既有有史可證的材料,又有傳說軼事的襯托,相互映照,將孫武的形象展現出來。每一個章節的開篇,都有作為引子的古體詩,這是歷朝歷代詩人們,對孫武這一形象的持續塑造,和作者的寫作形成互文作用。然后就是以“時間軸”為名的史料呈現,這是很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這些簡短但信息豐富的史料文獻,可以讓讀者了解時代背景及每一次寫作的基本前提。然后便是詩歌之后的注釋。這些注釋很好地補充了詩歌中各個意象,讓它們變得飽滿而立體,增加了作品的內涵和豐富性。將它們整合在一起,既有古今的對話,又有互文的補充與延展,還能讓讀者更好地進入到文本之中,領會其中寓意。這種形式,可以看作是一種致敬式的寫作,既有與古代人物的現代對話,又有對他作為的贊頌與思考,需要情懷,也考驗深度。

縱向時間軸與橫向時間軸交融在一起。大約從軸心時代開始,東西方文明的發展逐漸顯現出明顯的區別,這種區別的形成包含著復雜的因素,但都可以看作是人類進取的體現,人力的快速激發導致人與自然之間抗衡的加劇,戰爭、破壞與毀滅,也可看作是“天道”與“自然”的矛盾顯現?!秾O子》在橫向的時間軸上,貫穿了孫武的一生,從他的家族起源,到成為將領后的征戰跋涉,直至大勢已去找尋人生的歸處,將這一人物形象比較完整地勾勒出來。在縱向的時間軸上,通過“詩外音”這一形式,將中國與同時期的世界歷史接續起來,把中國歷史放在世界歷史的維度里去審視,無疑展現了作者的宏闊視野以及獨特的歷史觀。如在開篇敘述家族起源時寫道:“禮崩樂壞的時代剛剛開始/古老的東方上演著君位爭奪的鬧劇/陳國開啟了田氏代齊的序章/楚王的弟弟在隋國成長為一代雄主/晉國覆滅了驪戎,卻逃不掉驪姬傾晉的慘劇/東方的諸侯們,紛紛倒在追逐霸業的路上/而在遙遠的希臘,斯巴達人仍在研究步兵方陣/雙排的槳船還不足以支撐他們在大海盡頭的夢想”。一下子就將當時的世界局勢凸顯出來,呈現了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中國是何種狀態。這樣的敘述在全詩中比比皆是,可以說,這是作者創作的一個野心,他想憑一己之力,通過孫武這個擁有卓越軍事謀略的角色,展現宏闊的世界文明版圖。作為一個“90后”年輕的寫作者,這樣的思考和嘗試無疑是很有意義的,但這樣的宏達構思,考驗寫作者的知識儲備,需要豐富的積累,如果這種積累尚且不足就加以運用,常常會變成雞肋,甚至只是蜻蜓點水,可有可無,就將很難引起讀者更深層次的共鳴。

第二,并行的敘述模式?!秾O子》的寫作在某種意義上,突破了以往的史詩創作模式,將春秋戰國時代與過往的歷史融合起來,猶如打碎了重組,但這種重組是建立在敘述統一的基礎上,所有史料的“亂入”都是為了同一個中心服務的,這是縱向和橫向時間軸更高程度的融合。比如在“作戰第二”章的第二節寫道:“歷經近百年的落后史/有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妙方/可再妙的手法也無法挽救一盤殘局/從《孫子兵法》到《戰爭論/農業與冷兵器更加接近自然的本質/而火藥與蒸汽機則趨向唯心主義的美學”,就利用了清末時期與近代歐洲工業革命的“共時”效應。又如“謀攻第三”章第七節寫道:“……/不如放棄無謂的抵抗/為更多人更好地活下去而戰/也為更多人更好地活下去而休戰/我想,傅作義將軍應該深諳此道/重重包圍下的北平/不僅僅是一座城池那么簡單/除了二十五萬部下的性命/還有在戰火中瑟瑟發抖的古跡”,等等,類似的諸多敘述,也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利用不同時代歷史的某些“相似面”,將它們放到一起并行敘述。這讓史詩性長詩的寫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展現了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及其恰當的運用,伴隨著這種敘述視角的轉變,更讓它有一種充滿閱讀的期待與驚喜的創作模式。歷史先賢打開了一扇窗,詩人經由它俯瞰,這種古今的交織與對話,突破了一般的模式,帶來了新的閱讀體驗。

第三,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雖然長詩洋洋灑灑幾千行,數萬字的篇幅,豐富的形式設計,讓整首作品充滿了可闡釋性,但閱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既充滿了創作者個人的敘述風格,但更像是敘述主角孫武的獨自吟唱,充滿了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作品中的抒情主體,將敘述的視角更多地轉向內心,如屈原天問般,追問戰爭的本質以及文明的意義,充滿了悲憫與拷問。比如在“作戰第二”章第四節中寫道:“(為何悶悶不樂/因為遍地的尸骨嗎?/立下了赫赫戰功/真的就可以揚名立萬嗎?/那些被記錄在史書里的/是否用陣亡將士的鮮血凝結為筆墨/滿目瘡痍的大地/又是誰,一點點將它清洗干凈?) //人們常說,長痛不如短痛/誰愿讓自己的國家久經戰火?”,“謀攻第三”章第三節中寫道:“要用多少枉死的性命/才能喚醒一個迷失的皇帝?/要用多少失敗和教訓/才能開悟一個沉淪的民族?”“虛實第六”章第二節中寫道:“……/那被滅門屠盡的傷痛究竟該誰背負著?/度日如年的煎熬里,那些夜露又是誰的淚水?/輕裝前行的逃離,是否已看清不得善終的宿命?/……”“九地第十一”章第一節中寫道:“搶占了戰略上的高地/是否就能在這場戰役中屹立不倒呢?/經得起敵軍的沖擊/是否也抵擋得住來自朝堂內部的混亂?/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勝利之地又在哪里?/為什么幾千年的歲月里,都沒人找到它?”等等。這樣的“天問”處處可見,在他的另一部長詩《晏子》中也很明顯,抒情主體表現了命運的無法逆轉與注定的孤獨,更表達了強烈的反戰情緒以及對和平的向往和文明的追求,是一顆誠摯心靈的美好向往。他的敘事探索,也是筆下人物心路歷程的轉變,合二為一,頗有意味。

三、結語

馬曉康的這部長詩,很好地接續了史詩創作傳統,給人以震驚和驚喜,表現了年青一代對宏達敘事的向往與嘗試,也表現出了優秀的創作潛質。我一直將長詩創作作為衡量一個詩人成熟與否的標志,他的嘗試,也讓我對“90后”及更年輕的詩人的創作充滿期待。

作 者: 李路平,文學碩士,《廣西文學》編輯,廣西作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詩歌。

編 輯: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長詩孫子
四川彝族傳統民間長詩鳥瞰
以有限來追求無限
孫子列傳
蔡文姬(下)
孫子壵
孫子列傳
孫子列傳
我只能想您
孫子垚
孫子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