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善行,喚醒善念,鼓舞善心

2020-03-02 02:13顏海英
文理導航 2020年7期
關鍵詞:公益活動道德與法治研究

顏海英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時代背景下,對核心素養的探討成為熱點話題,公共參與是政治學科中的一個核心素養,也是政治認同、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在實踐層面的最終落腳點。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就變得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就如何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展開研究。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公共參與意識;公益活動;研究

公共參與意識不僅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期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應該滲透“實施善行,喚醒善念,鼓舞善心”的思想,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公共參與的意義,進而形成公共參與意識。下面本文從以下方面探討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方式。

一、融入公共參與案例,促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具生活氣息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素材的選擇至關重要,如果所選擇的素材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并沒有辦法有直觀的感受,也不利于學生理解例子中所蘊含的道理,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目標;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入鮮活的公共參與例子,以促使教學內容更具生活氣息。

以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關愛他人》教學為例,課程教學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關愛的意義,教會學生如何關愛他人,促使學生形成無私奉獻的思想精神;展開《關愛他人》課程教學工作,不僅符合了德育教育要求,也滿足了當前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現實教學中,以學生身邊的一些例子,如班級的集體活動、學校組織的志愿者活動、社區的關愛老人的公益活動、愛心公益團體的慰問貧困戶活動等活動,用善行的實施,來喚醒善念,鼓舞善心,讓學生了解到上述這些公共參與活動的組織意義和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激發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養成親社會的行為習慣,推動學生將這種善行發揚下去,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二、組織課堂討論環節,營造良好的公共參與的討論氛圍

在現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思維,過于注重課程理論知識的講授,缺乏有效的課堂討論,無法充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缺乏足夠的積極性,理論無法結合實際,也不能服務于實際,這樣就無法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思考和認知能力,對外界的事物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如果教師不及時挖掘學生的想法,則將會讓學生養成懶惰的思維習慣。那么在公共參與意識培養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有效投入到課程的學習,可以組織課堂討論和互動環節,并給予學生適當的討論時間,以營造良好的公共參與的討論氛圍,使得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表達出來,進而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以《服務社會》教學為例,這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章節內容,主要讓學生懂得服務社會,了解服務社會的意義,學會主動參與到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之中。學生透過相關課程內容的學習,可以體會到公共參與的意義,進而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那么在展開課程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一些課堂時間,組織課堂的討論和互動環節,讓學生講解一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服務社會事件,并聯系《服務社會》的有關知識,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感受,又或者讓學生們分工去收集一些熱點的服務社會的公益活動新聞,并在課堂討論環節上進行分享,以深入挖掘這些公益活動中存在的善行和善念,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的討論,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互相分析服務社會中的人和事,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對各種服務社會現象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從中體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義;而學生意識到服務社會的意義之后,就會自然而然地走進社會、產生公共參與的意識,這也有利于學生實施善行、喚起學生內心的善念。

三、結合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切身體會公共參與的意義

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是一件漫長的教學任務,而在此過程中,應該講究學生個性的發展,給予學生展現自己的機會,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但是,在以往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講授知識的方式比較枯燥,無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開放式教學情境來展開教學,讓學生仿佛置身真實的公共參與場景之中,從而親身體驗公共參與活動,這不僅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還能加深對公共參與的理解,最終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

以《做負責任的人》教學為例,可以借助一些教學道具來鋪設一個開放式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情境中的內容,并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公共參與課程研究問題,以供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比如,引入一段愛護環境的影片內容,并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出來,以營造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們分析這些影片中存在哪些社會責任,從而鼓勵學生以公共參與的視角去分析影片中的社會責任。這時學生可以換位思考,去想一想如何做才能保護環境、愛護我們自己的家園,從而激發學生的愛護環境的善念,鼓勵學生心存善心,去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生可以融入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激發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

四、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我們不能只專注于課堂內的教學,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始終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欲望,來拓展和延伸課程教學內容,才能滿足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多樣化需求,而這也是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我們應該學會利用學生課外活動的時間,繼續延伸相關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以不斷拓展學生的公共參與渠道,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實踐機會,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公共參與素養。

從校園到社會,我們曾帶領學生與仙游縣愛心公益團體善心團共同參加慰問貧困戶的活動,走訪仙游的一些貧困戶。對于衣食無憂的孩子們,來到了貧困戶家里,看著飽受病痛折磨的人,看到生命的寶貴與不易,他們學會了敬畏生命、珍愛生命;看到因兒子賭博入獄,家里就剩兩個老人老無所依的畫面,他們懂得了孝親敬長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公民應盡的法律義務,孝親敬長已然在他們心里生根發芽;看到即使家里一貧如洗,可是孩子滿屋的獎狀讓學生也懂得了自立自強不只是課本中提到的知識點,而是真真實實地展現了自立自強讓青春奮進的進步永不停息,也讓學生懂得要勇敢戰勝挫折,培養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通過此次的公益活動,更讓學生懂得要學會關愛他人,心懷善意,也對他們提出更高的期待,努力成為更優秀的自己,將來有更大的能力來回饋社會。一次公益之行,不僅喚醒學生的善念,鼓舞學生的善心,讓課本的知識點在現實中展現它的魅力,讓學生在人文情懷的感悟中孕育理性精神的萌芽,深刻體現了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公共參與意識。

五、結束語

在快速發展的社會時代里,在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導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更應注重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以更好地姿態去面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莊清清.試論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J].求知導刊,2018,27(32):40-41

[2]劉瑛.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策略[J].師道:教研,2017,10(35):41

[3]謝小健.公共參與意識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探索[J].中學課程資源,2018,13(23):589

(基金項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學生公益活動的設計與研究》(PTJYKT18122)階段性成果。)

(仙游縣私立第一中學,福建 莆田 351200)

猜你喜歡
公益活動道德與法治研究
“溫暖寒冬”公益活動行(三)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