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留學生漢語使用及態度調查研究

2020-03-09 10:38張建強梁彩霞
海外華文教育 2020年4期
關鍵詞:桂林受訪者留學生

張建強 梁彩霞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 桂林 541004;石門實驗小學,中國 佛山 528225)

一、引 言

近年來,網絡新興技術異軍突起,依托在新媒體之下的語言環境變得異常復雜。新媒體通常指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主要包含互動式數字電視、互聯網媒體、移動新媒體等。新媒體環境就是以新媒體為推動力量的,結合傳統媒體所形成交叉影響的復雜環境。新媒體環境之下的語言環境與傳統的語言環境相比較,更具多樣性、復雜性和互動性。隨著2015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世界尤其是東南亞各國與中國的聯系更加密切,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來華留學。對于留學生而言,新媒體的出現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知識的傳播更快更便捷,為留學生學習漢語提供了便利和更多的途徑;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復雜難辨,留學生可能難以區分信息的優劣,會給他們使用漢語帶來一定的困擾。

桂林作為聞名遐邇的國際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國留學生到桂林各大高校如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桂林醫學院、桂林旅游學院、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留學,并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到桂林高校留學的留學生數量不斷增長,目前每年有3000余人。留學生作為桂林高校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新媒體對語言環境的影響在留學生身上的體現也尤為明顯。通過對留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使用漢語的情況及態度的調研,了解留學生漢語使用的特點以及漢語態度,對于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水平和豐富對外漢語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對象

主要以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和桂林醫學院這四所學校的留學生為調查對象,共有男留學生55人,占總人數的33.95%,女留學生107人,占總人數的66.05%。在受訪者中,18-23歲這個年齡段的留學生人數是最多的,占總人數的83.95%,排在第二位的是23歲以上的留學生,這部分主要是研究生以及來華進修的學生。年級分布情況,調查對象主要是大三及以上的留學生,占總調查人數的94%。據調查,桂林高校的留學生是按照漢語水平的高低分班,大三及以上的留學生漢語基本已經達到中高級水平,該階段的留學生對漢語的掌握程度較好,具有研究價值。

(二)調查方式

調查方式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主要在以上四所高校發放問卷,其中在廣西師范大學發放了1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7份,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發放了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7份,在桂林理工大學發放問卷20份,回收有效問卷18份,在桂林醫學院發放問卷20份,回收有效問卷2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62份。為確保調查結果的有效性,主要以在桂林生活了兩年或兩年以上的留學生為調查對象。

(三)留學生國籍及母語

表1 受訪留學生國籍及母語

被調查的留學生中以東南亞國家的學生居多,占比79.62%,其中大多數來自泰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占總人數的74.08%。其次是位于中國西北方向與中國接壤的國家,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和俄羅斯等國,占6.8%,東亞的韓國和日本占6.2%,其余為歐美4.3%、非洲1.2%、南美0.62%。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來廣西留學生的總體構成情況——以東南亞留學生為主。一方面,這主要跟廣西的地理位置有關,廣西面向東南亞地區,其西南與越南接壤,東南亞各國學生來廣西交通便利;另一方面,廣西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此外,廣西作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的省份之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南線通往東南亞的重要南大門,在經濟文化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這都為東南亞學生來廣西留學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

(四)留學生來華前學習漢語時間

被調查的留學生中大部分在中國生活了兩年以上,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6.5%,其次,在中國生活了一到兩年的留學生占20.99%,只有少數(12.51%)在中國生活的時間不足一年的。被調查的留學生中來華前學習漢語的時間低于6個月的占31.48%,學習了六個月到一年的占29.01%,學習了一到兩年的占18.52%,學習兩年以上的占20.99%。該數據與年級分布并不均勻,大部分受訪留學生來華之前學習漢語的時間都比較短;從年級分布來看,受訪者中高年級的留學生比較多,也就是說更多受訪者是來到中國以后學習漢語的。

三、新媒體環境下留學生漢語使用情況

留學生來中國的目的主要是想通過進入漢語大環境的方式進行沉浸式地學習。除了在課堂上使用漢語外,留學生課外使用漢語的頻率高嗎?上網時會使用漢語嗎?在網絡中使用漢語的頻率高嗎?在新媒體環境的影響下使用漢語的方式是否有所改變?新媒體對留學生使用漢語有多大的影響?以下是我們根據上述問題進行調查后得到的結果。

(一)留學生語言使用情況

根據表2可以看到,絕大部分留學生在中國會經常使用漢語,使用母語的僅占20.37%。

表2 留學生在華語言使用情況

(二)留學生使用漢語的場合

表3顯示,留學生使用漢語最主要的場合是課堂,傳統的面對面漢語課堂教學模式能最直接最有效地讓留學生系統地接觸漢語。其次,留學生的課后生活環境使用漢語也較多,比如食堂、商店、公共場合等,這些場合要跟中國人打交道,所以必須使用漢語。但在宿舍使用漢語的人數是最少的,僅有22.22%,這可能是因為同一宿舍的留學生有其他語言可以溝通,也可以看到宿舍分配對留學生使用漢語的影響。值得關注的是,有83.33%的受訪者會選擇在網絡上使用漢語,這說明留學生使用漢語出現一種新的趨勢,線上線下都會使用漢語,而且隨著新媒體的普及,網絡社交有逐漸替代傳統面對面交流的趨勢,這漸漸成為留學生使用漢語的主陣地。

表3 留學生使用漢語的場合

(三)留學生使用漢語的對象

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生活,我們會認為,他們跟中國的學生或者朋友說漢語的機會很大,但是表4顯示,受訪者使用漢語的主要對象是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占97.53%,對象是老師的占81.48%,對象是中國學生和校內商店老板的占比不到50%,而只有4.94%的受訪留學生會跟本國的同學使用漢語。這說明留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主要還是跟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和老師打交道比較多,與中國朋友(學生)交際不算太多。

表4 留學生使用漢語的對象

(四)留學生在網絡上使用漢語的情況

由表3可以得知,網絡也是留學生使用漢語的主要場合,那么留學生對于網絡社交平臺和語言的選擇,以及在網絡上使用漢語的頻率和時長如何呢?

表5 留學生上網時漢語使用情況

(續表)

由表5可知,大多數的留學生上網時會選擇使用漢語,占88.33%,只有不到20%的留學生選擇使用英語和母語。在使用聊天工具方面,留學生幾乎都會選擇使用中國本土的社交軟件,不用中國社交軟件的僅占1.85%,而使用地最多的是微信,占82.72%,QQ和微博也有少數人使用。這說明,來華留學生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到中國留學要入鄉隨俗,使用中國的社交軟件進行網絡社交。特別是近年來微信支付風靡全中國之后,出門帶一部手機即可,同時,班級或者社團的通知只需在微信群或者QQ群上發布即可,特別方便。因此,留學生使用微信不但是生活的潮流,也是對中國新媒體語言環境的適應。在與其他國家留學生進行網上交流時,絕大多數(93.21%)留學生會使用漢語,只有6.79%的留學生使用英語??傮w而言,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來華留學生使用漢語的機會比單純的現實語言環境會多一些。

表6 留學生在網絡上和現實中使用漢語對比

由表6可看出,受訪對象中有56.17%表示網絡上使用漢語的次數要比現實中多,31.48%表示差不多,認為現實中使用漢語比較多的僅占7.41%。

表7 留學生在網絡上使用漢語的頻率

在網上使用漢語的頻率上,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每天都會在網上使用漢語,占受訪總人數的77.16%,每周使用三次或以上的占13.58%,最少的是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占9.26%。表6和表7的數據說明,隨著新媒體的普及,留學生在網絡使用漢語的次數愈加頻繁,使用頻率甚至有超過在現實中使用漢語的趨勢。

表8 留學生在網絡上使用漢語的時長

表8顯示,留學生在網絡上使用漢語的時長大部分集中在每次一或兩小時以上。這里所說的使用漢語,是涵蓋在網絡上用漢語瀏覽網頁、聊天、觀看中文視頻或者收聽中文音頻等方面。

四、新媒體環境下留學生的漢語態度

語言態度是指人們在學習、使用一種語言時對該語言的價值給出的評價,并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傾向。Gardner & Lambert(1972)把語言態度分為認知性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性成分,也可稱為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為傾向因素。本文主要根據Gardner & Lambert的理論從三個方面對留學生的漢語態度進行調查分析。

(一)認知因素

認知因素主要是指認知活動或認知過程,指的是“說話人或聽話人對特定語言的實用價值社會地位的理性評價”。以下從漢語的有用程度、身份象征、交際功能及國際地位來進行調查。

表9 認知因素

從表9可知,完全同意(24.69%)和同意(56.79%)漢語很有用的占了絕大多數,受訪留學生中沒有人認為漢語沒有用。超過80%的留學生認為漢語很好聽,同樣,沒有人覺得漢語不好聽。但在漢語的身份象征上,只有27.77%的受訪者認為說漢語是身份的象征,大部分受訪者保持中立的態度。大多數受訪者覺得說漢語有利于交朋友,漢語在各個國家越來越受重視,超過95%的受訪者認為漢語將來在國際上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調查說明,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既然留學生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學習漢語,那么對漢語的基本價值、功能和地位會有所關注和了解,在對漢語的評價上也會更偏向于有利的一面。

(二)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主要是指說話人在使用某種語言時表現出的情緒、愿望和反應。以下將從受訪者對漢語的喜好程度,對漢語的感覺,學習漢語的難易度以及自身愿望來分析。

表10 情感因素

表10表明,有超過85%的受訪者同意自己喜歡說漢語,有將近90%的受訪者認為漢語聽起來很親切,但有相當一部分受訪者(40.12%)認為漢語學起來并不容易,只有20.99%的受訪者認為漢語學起來容易。在所有受訪者中,95%以上的留學生欣賞漢語說得好的人,并且希望自己可以學好漢語。通過進一步分析我們得知,喜歡說漢語以及認為漢語學起來容易的受訪者說的母語大多與漢語是同一語系或者是相近的語系,因此他們覺得漢語學起來會更容易。受訪留學生中,大部分人都欣賞漢語說得好的人,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留學生對漢語的肯定與贊賞,并且表達出希望自己也能學好漢語的強烈愿望。

(三)行為傾向

行為傾向即行為意圖,是語言使用者在了解該語言之后表現出的行為意向,主要有對該語言的學習和使用,或者采取的意志性行動。以下主要偏向于留學生在網絡上使用漢語的行為傾向。

表11 行為傾向

表11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91.35%)表現出愿意并主動使用漢語,有54.32%的受訪者會主動與中國人交流,64.81%的受訪者表示會主動通過網絡學習漢語。上網時會主動選擇漢語來瀏覽網頁的受訪者占67.9%,81.48%的受訪者表示上網時會主動用漢語與他人進行交流。從以上的數據中可知,隨著漢語的環境的變化,留學生使用漢語的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新的語言環境,尤其是新媒體環境。

五、結 語

通過以上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留學生漢語使用及態度的調查,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留學生在中國會使用漢語,使用漢語最主要的場合是課堂以及生活環境如食堂、商店、公共場合等,使用漢語交際的對象主要是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和授課教師。隨著新媒體的普及,留學生在網絡上大都選擇微信使用漢語跟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進行交際,在網絡上使用漢語的頻率甚至有超過在現實中使用漢語的趨勢。

在漢語態度方面,絕大多數留學生對漢語的認同度是比較高的,認為漢語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雖然超過1/3的留學生覺得漢語難學,但絕大多數的留學生喜歡漢語,欣賞漢語說得好的人,希望自己可以學好漢語,愿意和主動使用漢語,而且大部分受訪留學生會通過網絡學習漢語并與他人進行交際。這表明隨著漢語環境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媒體,對留學生的漢語使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留學生的交際方式、學習漢語的渠道等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調查結果也提醒我們,由于留學生使用漢語的主要對象是教師,課堂和網絡平臺(微信)是留學生使用漢語的主要場合。教師作為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標準,不但要規范自身的語言,也要在教學上提出更能讓留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例如可利用新媒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和使用漢語的積極性。政府相關部門和新媒體網絡平臺也應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監測和管理,規范網絡語言,以利于漢語在網絡中的傳播,為留學生學習和使用漢語創造良好的網絡語言環境。作為留學生也要主動去適應新媒體語言環境,使用新媒體去學習和使用漢語。

由于留學生分布情況和高校地理位置的緣故,本文的調查存在許多不足,調查的科學性和完整性有待進一步加強,期望后續的研究能夠揚長避短,也希望研究結果能為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注釋: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Newburry House. 1972.

陳松岑:《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1):81-95。

猜你喜歡
桂林受訪者留學生
今天,你休閑了嗎?
關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幾件小事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五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未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桂林行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的“撿”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樂!乘動車,看桂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