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藝術學理論為依據分析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2020-03-17 10:08江牧遠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58期
關鍵詞:視聽語言安娜

江牧遠

【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是當今從小說改編成電影次數最多的俄語小說,由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人們不僅通過小說來感受這部文學經典所帶來的魅力,傳播媒介的豐富,使人們通過電影和電視劇來更加深刻的體會這部文學著作。在改編成電影后,最為成功的是1935、1948、1997、2012年四個版本,本文將從藝術的特征、藝術的教育作用、藝術的創作和視聽語言四個角度對2012年喬·賴特版電影《安娜·卡列尼娜》進行分析。

【關鍵詞】《安娜·卡列尼娜》、藝術學理論、視聽語言

一、從藝術的特征角度來看《安娜·卡列尼娜》

(一)形象性

1.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任何藝術作品的形象都是具體的,都包含著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客觀與主觀的有機統一。列夫·托爾斯泰將《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以小說為載體進行創作,小說中的主人公是進行主觀藝術加工的客觀形象,都是作者所見所聞真實發生的故事,同時這部作品包含了托爾斯泰當時所處俄國的時代背景下所影響的思想,要求人性解放、戀愛自由、婚姻自由,擺脫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縛。這部藝術作品形象是客觀可見的文學著作,也是包含作者思想情感的主觀加工,是客觀與主觀的有機統一。

2.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任何藝術作品的形象都離不開內容,也離不開形式,內容需要依托形式來呈現給觀眾,是二者的有機統一。觀眾在欣賞一部藝術作品時,首先感官感受到的是藝術的形式,觀眾之所以被這部藝術作品所影響、有所感悟,正是由于這種形式生動鮮明的體現的思想內容。不同的藝術家對他想表達的內容所依托的形式也不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人通過繪畫來表現內容,有人通過文學來表現內容,有人通過電影來表現內容。無論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小說還是電影,首先直接作用與觀眾感官的是作品的形式(文字或熒幕),進而被作品所體現的思想內容所吸引(追求愛情的悲慘故事),只是創作者表現內容的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通過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將藝術進行形象化,展示給觀眾,讓觀眾對藝術傳達的思想內容有所感悟。

3.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縱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文藝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共性。正因為集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于一身,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在2012版電影中,無論是安娜還是沃倫斯基,都不同于以往的電影作品,正是由于導演喬·賴特對這部文學作品的理解與結構以及再創作與其他導演有所不同,才有其獨特的個性,同時故事情節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無論哪個版本中,觀眾看到的都是追求愛情自由的安娜。在這一版本中,喬·賴特塑造的安娜充滿著活力與激情,迷人、高傲、敏感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正是這部影片不同于其他版本獨特的個性,同時這部影片所展現的故事都是通俗易懂的,觀眾都能清楚的看明白故事情節,這也是這部影片相同于其他版本的共性,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飽受好評的經典佳作。

(二)主體性

比較1935、1948、1997、2012四個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每個版本都體現出不同創作主體的風格。如1935年的版本,導演將安娜塑造的美麗、智慧和孤獨,將安娜與沃倫斯基的愛情進行美化,使影片更嚴肅性,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而2012年的版本,導演將安娜刻畫的更加充滿活力與激情,舞臺與現實時空相互交錯,故事情節更豐富,一悲一喜的倆條主線展開敘事,相互交融,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樣,電影影像猶如一幅精美的油畫作品,這部影片也體現了喬·賴特的獨特風格。

二、從藝術的教育作用來看《安娜·卡列尼娜》

人們通過藝術欣賞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識上得到提高,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引導人們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生活。

在電影《安娜·卡列尼娜》創作過程中,與原著相隔100多年,以前人們的家庭觀念、情感理念、道德秩序與如今存在較大差異。那個時期的人們被封建思想道德所束縛,托爾斯泰希望通過作品來引導人性解放、戀愛自由、婚姻自由。100多年之后,社會物質和意識形態的巨變,社會大眾的意識快速覺醒,女權運動高漲,獨立自由的女性更能在當代社會下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喬·賴特則希望通過作品來引導人們拒絕貪婪,正如導演借助列文口吻來表達自己對愛情和家庭的態度:“我會為愛而死,但不會為他人妻死,瀆神之愛不是愛情,欣賞他人的妻子是好事,但沉迷肉體情欲是貪婪、一種暴食,神賜予我們的天賦好讓我們挑選另一半使人性完整,濫用神圣的天賦和家畜沒什么兩樣?!?/p>

三、從藝術創作角度來看《安娜·卡列尼娜》

1935年美國版《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主要以安娜為中心,圍繞安娜、沃倫斯基、卡列寧三人的情感糾紛進行敘事,詳細的敘述了安娜對婚姻的背叛、對愛情的追求直至最終自殺,對于列文這條線索上的事件描述很少,一筆帶過。和原著相比,電影故事情節單一,枯燥無趣,使原著的情感色彩有所變質。

1948年英國版的電影與1935版電影相比,仍然是以安娜、沃倫斯基、卡列寧三人的情感糾紛為主線,只是在部分情節設置上有所不同。1948版中添加了沃倫斯基在一次軍官宴會上,所有人都喝醉了,只有他堅持到了最后,在故事開頭就展現了他多么看重前途和榮譽,為后面不會與安娜私奔埋下伏筆,暗示了后來安娜悲劇的發生。

1997年美國版的電影,以列文的視角來講述安娜的故事,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特點,同時也意味著列文的故事情節要比以往倆個版本變多了。這一版本中還在安娜的情欲上進行更多的描述,淡化了周圍世界對安娜有形無形的束縛,減輕了安娜的悲劇性,使人物角色的深度不夠。

2012年美國版的電影,比前三個版本更加創新,舞臺與現實時空相互交錯,場景切換更像是一臺舞臺劇。在2012版中,故事情節則是以安娜和列文倆條主線展開敘事,倆條故事線索同時進行,列文故事情節的豐富,也豐富了原著中所傳達的不同階級對比的意義。以往的版本中,都在很大程度上抹去了列文代表的理性的故事線索,只有2012版電影延續了原著中倆條完整的敘事線索,從這點不難看出,這個版本可以說是改編忠實度最高的一部。

四、從視聽語言角度來看《安娜·卡列尼娜》

在2012版電影《安娜·卡列尼娜》中,喬·賴特通過平行蒙太奇剪輯,將安娜和沃倫斯基、列文和吉蒂倆條故事情節平行發展,倆人所處不同時空,代表不同階級,不同的家庭觀念,完整的呈現給觀眾。觀眾既可以看到安娜為了欲望追求愛情的悲慘命運,也可以看到列文代表的理性擁抱愛情的幸福。

在這版電影中,導演大膽的將舞臺劇與電影相結合,巧妙的運用視覺元素來實現舞臺與實景的轉換。如列文打開一扇門,就從莫斯科回到了鄉下;劇院的屋頂開啟,煙花映在正在離去途中的沃倫斯基的馬車上;安娜拉開窗簾,她已身處帶她駛向生命終點的火車上。觀眾在導演的引領下,在實景與舞臺間穿梭,在真實與虛擬間游弋。

五、結語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不同的創作者對《安娜·卡列尼娜》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結構,創作出不同版本的電影,而喬·賴特對這一部經典著作做出了重新的詮釋,大膽的將舞臺劇與電影相結合,更加豐富的故事情節,對原著忠實的還原,雖然這部影片一上映就飽受爭議,但何嘗不是電影史上的一次創新。

參考文獻:

[1]劉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熒幕化[J].藝海,2019.

[2]周月.經典世俗化回歸人與情感-分析電影喬·懷特版《安娜·卡列尼娜》[J].西部廣播電視,2019.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猜你喜歡
視聽語言安娜
嘗嘗春天的味道
安娜作品
肚子里有個火車站(下)
與圓有關的中考壓軸題
從小說影視化淺析文學語言與視聽語言的異同
簡析電影《紅氣球》的藝術化分析
電影視聽藝術中的影像色彩表達
香港神話電影視聽語言中民族性分解
《鋼琴師》:一個時代的訴說
尋找失落的家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