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rlink星座星間組網動態路由探討

2020-03-24 06:24劉帥軍徐帆江劉立祥范媛媛王大鵬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天基綜合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
衛星與網絡 2020年11期
關鍵詞:星間路由鏈路

+劉帥軍 徐帆江 劉立祥 范媛媛 王大鵬(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天基綜合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

一、概述

自2020年6月開始,SpaceX公司在Starlink發射部署方面的進程明顯加快了進度,從先前平均每月不到一次提升至單月內就發射3個批次。當前Starlink在軌衛星是沒有星間鏈路的,而其所規劃的星間鏈路存在的話,對網絡性能有哪些方面提升?采用星間鏈路后,又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展了相關研究。

二、星間鏈路優勢及面臨挑戰

星間鏈路主要的功能是解決對無關口站部署區域的通信與覆蓋問題,因為能否建站需要綜合考慮地形地貌、降雨量、國家區域等諸多因素。星間鏈路可解耦衛星的用戶側與饋電側,優化關口站的部署。如僅在部分區域布站便可實現面向全球的服務,亦或是在雨衰等較小區域布站。

1.優勢1:全球服務能力

以Starlink一期系統的第一階段1584顆星為例,說明星間鏈路對于網絡服務能力的提升。如Starlink星座通過星間鏈路+美國區域部署的26個Ka關口站即可提供全球(實際上僅南北緯60度內)互聯網接入服務。

通過星間鏈路可實現面向全球區域的衛星互聯網服務,我們以前向鏈路為研究場景,分析站到端的往返時延RTT,如圖1所示。

圖1 Starlink星座一期第一階段1584顆星場景下站到端往返時延RTT

圖1表明在Starlink星座通過星間鏈路可實現面向全球南北緯60度以內的接入服務,由于26個關口站部署于美國區域,相應地在美國區域附近的站到端往返時延RTT較小,基本可實現20ms以內。其他區域的站到端業務往返時延RTT較大,在20-160ms之間波動。同時可看出,Starlink星座對同一緯度線上(東西向業務流)的服務時延較小,這是由于其采用了傾斜軌道星座+星間鏈的緣故,仍是主要考慮到全球在北緯15~45度之間業務需求最大的因素。相比而言,在經度線上(南北方向業務流)則服務較差,需經歷較多的星間路由跳數與較大的傳播距離,該問題將在Starlink后續規劃星座中進行解決。

2.優勢2:關口站和業務服務區解耦

此外,通過星間鏈路可實現跨星更大跨度的業務傳輸,也就使得關口站的部署更為方便,如可更合理的規避雨衰較重的區域。雨衰對于高頻段鏈路影響非常大,對于Starlink所規劃的Ka頻段28.5GHz、1%雨衰可用度情況下,全球雨衰較嚴重區域可達17 dB,全球雨衰如圖2所示:

從圖2可看出,在赤道及低緯度區域降雨對衛星鏈路有較嚴重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此處也基本上是人口較為密集的地方,潛在業務需求較大。在網絡具備星間鏈路的情況下,則可在合適地方部署關口站實現服務區域的拓展。例如以我國為例,在東南沿海區域人口密集且經濟發展程度高,潛在業務需求較大,然而在上海部署關口站則需提供至少12dB的鏈路余量,相比而言如果在中部或西部區域部署則可顯著降低此開銷。

3.問題1:星間鏈路動態指向與跟蹤問題

Starlink星座規劃的第一階段1584顆星是典型的Walker傾斜軌道星座,每顆星具備四條星間鏈路,同軌道面前后相連+異軌道面左右相連。Starlink星座同軌道面星間鏈路相對位置基本不變,異軌道面星間鏈路相對位置則隨時間變化,對同軌道和異軌道星間鏈路的方位角、俯仰角、距離(Azimuth, Elevation,Range, AER)進行分析,如圖3和圖4所示。

可以看出,同軌道面星間鏈路的相對空間位置固定不變,而異軌道面間星間鏈路相對空間位置隨時間變化。對于異軌道星間鏈路,鏈路方位角最大變化率約為0.07deg/s,角度的變化還是比較小的(略低于OneWeb星座異軌道面間星間鏈路方位角最大變化率0.1deg/s)。然而如何在功率受限、平臺抖動、相對運動等約束下,支持星間鏈路動態指向與跟蹤以實現可靠與高速的星間傳輸,是當前很多星座的瓶頸所在。

圖3 Starlink星座第一階段1584顆星場景下同軌道面星間鏈ISL的AER及變化率

圖4 Starlink星座第一階段1584顆星場景下異軌道面星間鏈ISL的AER及變化率

4.問題2:星間動態組網路由協議設計問題

面向星間網絡組網需求,網絡協議的設計與部署是關鍵問題。實現長距離端到端數據傳輸需要網絡路由協議的支撐,為數據尋找高效的傳輸路徑。針對Starlink大規模星間網絡組網,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動態路由產生較大的網絡開銷

動態路由協議能夠迅速感知網絡拓撲的變化,及時重新查找路徑,對數據進行重路由,減少丟包。動態路由協議的運行會產生協議包在衛星節點間的交互,當網絡規模較大、節點數較多時,協議包的數量會倍數增加,產生較大的網絡開銷,占用網絡資源。地面傳統的OSPF、AODV等路由協議具有頻繁的協議包交互,運行在此類網絡中會出現上述問題。不同于地面自組織網絡,星間網絡的星座運行具有規律性和可預測性,星間拓撲比較固定,靜態路由運用在星間網絡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無法有效感知網絡故障。因此,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如何折中或融合,需要考慮。

(2)大規模網絡的路由收斂時間

路由收斂時間指網絡拓撲變化后全網路由重新建立的時間,在路由收斂時間內,對于無存儲轉發功能的衛星,數據包將會被丟棄。在動態路由協議中,通常通過鏈路探測與鏈路狀態信息在全網中的洪泛獲取網絡拓撲,重新建立路由。路由收斂的時間則主要由鏈路探測的時間、全網洪泛時間以及路由算法計算時間組成。Starlink星座為網格狀拓撲,網絡規模較大,局部網絡故障或鏈路中斷引發的全網洪泛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分析,如何減小局部動蕩引發的全網動蕩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3)路由協議的集中式或分布式部署

分布式路由指衛星節點之間通過鏈路狀態信息、拓撲消息等的擴散獲知網絡拓撲,每個節點存儲相關信息并自行進行路由計算。集中式路由指由統一節點收集網絡狀態信息,根據全網拓撲計算路由,并將路由信息上注衛星節點,衛星節點只負責數據的處理和轉發。分布式路由中衛星具有自主計算能力,不依賴統一的控制設備,不存在單點故障,也不存在與地面控制設備的星地瓶頸鏈路與安全性問題;但對衛星的存儲計算能力要求高,對大規模網絡,故障恢復網絡開銷較大且較慢,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需運行統一路由協議,要求協議采用統一標準,不易更新維護,集中式路由與之相反。如何結合集中式與分布式路由的優缺點,設計優化的路由,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此外,路由協議的設計還應針對星座的應用需求,考慮負載均衡、QoS要求等。

三、總結與展望

本文以Starlink星座為研究對象,分析了Starlink星座星間組網動態路由的考慮因素,并闡明了未來星間組網的動靜態路由結合、集中式與分布式結合發展趨勢,為大規模星間組網及動態路由提出設計思路。

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我們將在如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1)面向更大規模星間組網和路由需求,重點研究第一期4409顆衛星的建鏈模式,包括混合星座之間是否建鏈及如何建鏈等問題。

(2)分析傳統地面網絡中的OSPF等路由協議的路由收斂時間等性能,思考其劣勢及優化方法,并結合星座應用模式及全球非均衡的業務需求,考慮優化的路由協議設計。

猜你喜歡
星間路由鏈路
一種移動感知的混合FSO/RF 下行鏈路方案*
天空地一體化網絡多中繼鏈路自適應調度技術
數據通信中路由策略的匹配模式
基于星間網絡拓撲技術的星間鏈路優化設計
淺析民航VHF系統射頻鏈路的調整
路由選擇技術對比
路由重分發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網棄用星間鏈路
一種適用于遠距離星間鏈路通信的設計
星間激光通信終端精跟蹤性能地面測試和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