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區主干路景觀綠化設計

2020-03-24 08:47黃帥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20年9期
關鍵詞:山區生態

黃帥

摘? 要:道路景觀綠化是城市生態性及美化性建設的重點,而山區城市主干路因其所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周圍環境的敏感性,對景觀綠化的要求更為苛刻。文章結合廣州珠海橫琴新區現場自然地理情況和植被特點,以大橫琴山隧道工程為例,總結和分析山區主干路景觀綠化設計要求,以期對山區主干道路的生態修復和景觀綠化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山區;主干路;景觀綠化;生態

中圖分類號:U412.37?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09-0083-02

Abstract: Road landscape greening is the focus of urban ecological and beautification construction, while mountain urban trunk roads have mor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for landscape greening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ngqin New Area in Zhuhai, Guangzhou, and taking the Dahengqin Mountain Tunnel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of landscape greening design of trunk roads in mountainous area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greening design of trunk roads in mountainous areas.

Keywords: mountain area; main road; landscape greening; ecology

城市的擴張必然推動著市政基礎設施的發展,特別是主干路的鋪設,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骨架。山區道路相較于平原來說受自然地貌及地形高程的限制,具有縱向高差大,橋隧比例高,環保要求嚴格等特點。在景觀設計中如何將山地的多元化環境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如何在體現當地文化底蘊的同時,確保山區主干路安全通暢和美觀是本次論述的重點和難點[1]。

1 山區主干路景觀特點

1.1 道路景觀的生態性

道路所經過的山地地區具有其特定的生態功能,不僅是在森林保護,生態修復還是城市環境質量的提升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設計相應的主干道景觀綠化之余,更需要與周圍生態環境相適應,在尊重和保護保留原有山體生態植被的同時進行景觀設計。

1.2 沿線景觀的多變性

因主干道路所在區域為山地地區,其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景觀變化性。地形的起伏不僅使山體本身的輪廓線變化豐富,同時道路沿線所經之處,兩側山谷、山脊交替變換,山體的高低起伏,也為山區內的城市道路提供更加多變的背景,從而產生了美好的景致。

1.3 沿線空間的多樣性

山區主干路的走向受制于地形地貌,道路沿線隨山而轉。通過山體的阻隔使得道路及沿線景觀被分割成不同的空間組成,加之山體空間的豎向變換、表面肌理的豐富性和自然植被的圍合,整體道路景觀產生或幽深或開闊的特征表現。

1.4 景觀空間線狀分布

因道路兩側多為自然山體,土地使用性質基本為林地,自然保護區或保育區,道路可用空間有限[2]。景觀依道路走向布置,形成流動的線性廊道空間。

2 山區主干路景觀綠化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2.1 景觀綠化缺乏特點

山區主干路相較于平原道路來說有著其獨特的地形特點和線性特點,道路隨山而轉,不是簡單的平原線性結構。但山區的道路景觀普遍存在借鑒平原特點,追求表面的景觀氣勢和人工痕跡,也出現了很多“拿來主義”,景觀的設計通用于各個地方。雖然各地一直推崇“因地制宜”,“文化融入”,但鮮有真正思考,導致了各個地區的千篇一律。

2.2 生態問題加重

在針對山區主干路景觀綠化的設計中,很多時候往往忽略了山體本身的自然形態特點,將其排斥在外,人與自然的隔閡越來越深[3]。而為了更多車輛的通行,一味滿足于行車道的增加,道路所附屬的綠地面積越來越少。車輛的尾氣排放和噪音干擾,綠化覆蓋率的嚴重不足,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破壞。

2.3 缺乏行車舒適感和親切感

道路的景觀綠化以滿足人的行車要求和各種心理需要為前提,但多數道路交通盲目追求車流量的大小,忽略了行車的舒適性和對人的關懷,對行車的安全性也難以保障。

3 景觀綠化設計基本原則

3.1 安全、環保、舒適原則

以滿足山區主干路行車安全要求為主,并通過景觀綠化的引導改善行車視覺環境,減少司機疲勞,避免視覺“疲憊”和視覺“污染”,利用植物種植對司機行車進行視線誘導,防止對向車輛眩光等,創造舒適柔和的行車環境[4]。

3.2 創新、自然的原則

全面貫徹落實主干路建設和環境保護并重,在體現道路景觀特點的同時融入到周圍環境中,保護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體現景觀與生態相互和諧及可持續發展觀念。本項目設計的出發點并不只是構建一個新的城市主干道觀景帶,而意在將城市道路融于當地的自然環境中。盡量保持現存的良好生態環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態環境,滿足綠化美化功能,最終將本項目打造成景觀綠化精品工程。

3.3 鄉土樹種、適地適樹原則

考慮到項目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條件,植物選擇以當地抗風的鄉土樹種為主,避免選用淺根性植物和脆枝性植物。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避免盲目移植,并兼顧短期和長期的景觀綠化效果,并確保所選樹種在粗放的管理條件下也會有最佳的成活率和景觀效果。

3.4 經濟適用原則

設計過程應考慮其經濟性,充分結合自然地形、地物,處理好初期投入與后期養護的關系,盡量少維護甚至不維護,利用自然條件打造連續不斷、動中有變、持續經濟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實現綠化景觀工程的經濟性,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確保市政道路景觀建設處于良性循環狀態。

4 大橫琴山隧道工程景觀綠化設計內容

4.1 路側綠化

路側綠化設計主要包括填、挖方路側及邊坡綠化。路側綠化遵循環境融入和生態恢復理念,與周圍山體和諧統一,并消除邊坡的工程輪廓,形成自然過渡,在保證邊坡穩定的基礎上適當美化,使之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及景觀性。路側邊坡防護采用圬工與植物防護相結合的方法,除去圬工防護外,填、挖方邊坡結合工程防護措施,如拱形骨架、錨桿框架梁、錨索框架梁等,合理的選擇植物種類及種植方式,以達到坡面穩固及恢復生態的目的。

大橫琴山隧道工程受山體影響,路側填、挖方較多,且邊坡較陡。因而在填方邊坡護坡道靠近排水溝內側和坡腳處及挖方碎落臺種植蘇鐵和朱瑾,間隔種植,五株一組,株距1.5m,組間距4.5m,保證路側景觀的連續性。邊溝外側可依據地形和現場情況種植一排或兩排黃花夾竹桃,株距3m,地形較為復雜處可不種植或者少種植。零填挖路段、填挖交界處視條件按填方路側模式綠化。

填、挖方邊坡均采用噴播植草的方式進行植草防護,并結合灌木進行點綴。坡面上及骨架內栽植灌木能起到立體綠化和防護的作用。在灌木的選擇方面,選擇根系發達,低矮的匍匐性速生植物,如三角梅、銀合歡、迎春等,減少以后坡面綠化養護管理的成本。栽植灌木量不宜過多,適量點綴。在噴播植草上,采用草、灌混合種籽。選擇的灌木種籽主要為薔薇、銀合歡等;草本主要為黑麥草、紅花酢漿草、石竹等形成自然生態群落,體現自然野趣。

4.2 分離式中分帶景觀綠化

分離式中分帶是隔離交通,滿足安全行車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山區主干路由于受到地形地貌及地質條件的影響,需要在較長的道路段內設置一定的緩坡和陡坡,并且受山體的影響道路段中會出現部分急轉彎路段,行車的安全性受到挑戰。通過分離式中分帶的設計和綠化,能夠充分起到夜間行駛中的防眩要求,減少對向行駛的干擾,提高主干道路行車的安全性。大橫琴山隧道工程隧道較多且密集,車輛在隧道段行駛時,忽明忽暗的視覺差,對行車安全產生不利影響。故在隧道出入口的分離式中分帶中以微地形結合高大喬木為重點,中間最高處種植鳳凰木、人面樹、大腹木棉、秋楓等高大喬木,兩邊配置黃花風鈴木、宮粉紫荊、紅花雞蛋花、三角梅等喬灌木和花葉假連翹、龍船花、腎蕨等地被圍合,形成中間高,兩邊低的中分帶植配效果,并結合隧道口處密植大喬,暗化洞前光線,減輕駛出隧道時的視覺差對駕駛員的影響。

4.3 隧道口綠化

山區主干路的隧道口景觀是一個重要的景觀設計“點”,隧道口的景觀綠化設計是恢復破壞的山體生態環境,對提升道路整段的景觀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隧道洞口大部分區域擁有著非常好的原生植物覆蓋,對修建隧道洞口時所破壞的隧道口周邊山體進行景觀綠化設計時,充分借鑒周圍山體的植被特點,在恢復隧道口植被覆蓋的同時,與周圍環境融入在一起。橫琴新區大橫琴山隧道工程隧道口為削竹式洞口,景觀設計包括邊坡、仰坡及隧道口頂部部分。(1)邊坡及仰坡。削竹式洞口相對于端墻式的隧道洞口來說邊坡和仰坡的體量一般較大,對環境、視覺以及心理的影響也更加強烈。本次項目的隧道口邊坡及仰坡防護類型為拱形骨架,工程措施與植被防護并重。坡面作為景觀設計中的“面”,是展示隧道口景觀的最好的載體。景觀設計在滿足功能與安全的同時,充分融入周圍山體環境,運用生態性設計手法,在骨架內噴播植草的同時適時種植三角梅、銀合歡等灌木,減少“面”的單調性和呆板性。(2)隧道口頂部。對項目隧道洞口頂部已破壞的區域進行植被恢復。隧道口頂部綠化回填部分在噴播方式植草的基礎上種植行列式種植三角梅,株距1.5m;黃花夾竹桃,株距3m;并搭配匍匐性植物以達到植被快速覆蓋的作用。

5 結束語

山區主干路景觀綠化的建設,是恢復山區生態系統、改善道路景觀環境、提高道路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城市發展和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5]。因此,在山區主干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的分析現場地形地貌和自然環境特點,結合所在城市的歷史風貌,選取當地特色鄉土植物,以生態修復為主,適地適樹進行設計。并且設計應遵循多層次、多空間、多視點的設計策略,實現山區主干路景觀綠化平面系統性、空間層次性和生態、文化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唐朝彬.高速公路的綠化空間[J].中國公路,2005(3):64-65.

[2]周航.上海市高速公路綠化養護管理模式與管養技術探討[J].現代園藝,2015(11):199.

[3]關向群.隧道洞口景觀設計實用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4.

[4]毛光東,陳詠泉.山區高速公路隧道景觀綠化設計的實踐與思考[J].四川建材,2009(35):267-269.

[5]徐安寧.山區城市主干路設計要點分析[J].設計創新,2019(14):82-83.

猜你喜歡
山區生態
山區低等級公路設計的幾點思考
山區高速公路中小跨徑橋梁設計
山區
母親河生態大走廊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盱眙生態藕
小龜捕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