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留學博士生科研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020-03-28 10:54蘇洋
高教探索 2020年2期
關鍵詞:科研社會化一帶一路

摘要:運用深度訪談法對B大學教育學中文項目來華留學博士生科研現狀進行個案研究發現:當前留學博士生科研活動普遍表現為文獻讀取速度慢,多數面臨閱讀障礙;多以獨立式開展科學研究,課題和科研項目參與度較低;普遍存在論文寫作困難,學術成果產量低;專業學術活動方面持有較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根據魏德曼等人的社會化理論,影響留學博士生科學研究的社會化過程主要包括文化環境、制度環境和物質環境以及留學博士生個體特征與家庭背景和選拔與準入機制。為此,高校要做好全局統籌與具體執行,提出針對性、可實施的調整措施。

關鍵詞:“一帶一路”;留學博士生;科研;社會化

一、研究背景

作為身處教育體系頂端的博士生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追求領先地位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擔。在我國博士生群體中,來華留學博士生作為特殊的組成部分除了承擔學術研究和科研創新的任務外,同時還是衡量和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指標與途徑之一。隨著“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相繼與蒙古、埃及、印度尼西亞等沿線國家簽署專項獎學金,鼓勵學歷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來華留學。在博士生的培養過程中,科研訓練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科研訓練與科研水平的區別也是博士生與碩士生和本科生之間最大的區別。[1]因此,有必要對來華留學博士生的科研現狀進行研究,窺探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開展來華留學博士生教育。

目前有關來華留學博士生的研究多數側重于以留學數據為基礎從宏觀上對來華留學生教育進行整體把握,從留學生的發展規模、生源的區域分布、學歷層次以及專業結構等方面入手,分析我國留學生教育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2][3][4]在涉及留學博士生具體領域的研究時,教育質量[5][6]、招生制度[7][8]、跨文化適應[9][10]、留學動機[11][12]以及管理與培養模式[13][14]等往往成為學者們論述的重點。但是,卻鮮有研究聚焦于留學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科研現狀和學術能力的分析。在現有的為數不多的相關研究中,邵長斌等學者以江蘇科技大學為例,探討基于研究生培養方案的靈活性課程教學改革模式[15];朱萍和鞏雪認為當前留學研究生的學術基礎與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脫節的矛盾尖銳,留學生語言水平、課程教學與培養目標脫節等因素限制了其學術能力的發展[16];宗曉蕾以H大學文科博士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探究研究型大學博士留學生的教育質量[17]?;诖?,對來華留學博士生科研現狀的研究尚存在很大空白和探索空間。

二、研究方法

B大學具有一批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學科,其中教育學作為該校主要優勢學科之一,位于提高留學生比例和辦學國際化水平的前列。該校教育學的國際化水平,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教育學科最前沿的發展狀況。此外,目前中國大陸招收的留學生主要分為英文項目和中文項目,兩種類型在課程設置、培養方案、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從長遠發展看,以母語為主開展留學生教育是我國不可避免的戰略選擇?;谏鲜鲈?,本研究選取B大學教育學部中文項目留學博士生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力圖反映當前我國留學博士生真實的科研狀況,為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和擴大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參考。

在正式獲得研究許可后,筆者于2018年10月~2019年6月期間對該校教育學中文項目留學博士生的科研狀況進行調查。彼時,2015~2018級共有313名教育學中文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其中,普通博士生272人,港澳臺博士生1人,留學博士生40人。此外,此前因各種原因(退/休學、更換專業/導師、退修語言①等)退出/中斷的留學博士生為12人。按照正常修業年限(三年),15、16級留學博士生應分別于2018年和2019年春季學期畢業。然而,截至2019年6月底尚無一人畢業,這意味著留學博士生的畢業率已連續兩年為零。因此,有必要探究導致留學博士生畢業率如此慘淡背后的原因??茖W研究作為博士生階段主要任務之一,必然與畢業率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基于此,本研究根據留學生來源國比例②,對40名在讀留學博士生進行分層抽樣和目的性抽樣,采用半結構化的訪談方式獲取一手資料,訪談對象分別涉及留學博士生15人(見表1)、留學生導師5人和留學生招生辦公室老師1人。為確保所獲信息的全面性,研究者對每位調查對象都進行了長達90~150分鐘的深度訪談。

三、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分析內容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呈現留學博士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現狀;第二部分側重于留學博士生科學研究社會化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留學博士生科研活動的現狀

根據B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開展學術研究的政策規定以及留學博士生從事科研活動的比例分配,本研究主要從文獻閱讀、課題項目和科研項目參與、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以及參加研討、講座和國際會議等專業學術活動方面對留學博士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情況進行剖析。

1.留學博士生文獻讀取速度慢,多數面臨閱讀障礙

專業書籍、學術期刊、學位論文、報紙等文獻閱讀是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士階段的科研工作往往需要以大量的閱讀為基礎,閱讀的效率會直接影響研究的進度。調查發現,留學博士生的文獻閱讀主要面臨兩大問題:第一,由于有限的識字量和詞匯量,大部分留學博士生文獻讀取速度較慢?!伴喿x時會遇到很多不認識的漢字需要查字典,如果是同樣材料英文版我可能2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但如果是中文的就得需要1整天”(IS11)。第二,面對理論難度大、學術性強的文獻資料時,留學博士往往容易產生閱讀障礙?!拔椰F在的閱讀還是有一定困難。一方面我需要閱讀大量哲學方面的書籍,這本身就不容易;另一方面很多文獻是從國外翻譯過來的,那理解起來就更難了”(IS01)。為了提高文獻閱讀的速度和效率,一些留學生不得不采取“曲線救國”的策略,即通過閱讀相似內容的英文文獻或本國文獻獲取知識和信息。

2.留學博士生多以獨立式開展科學研究,課題和科研項目參與度較低

在課題和科研項目參與方面,博士研究生從事科研活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參與式,即參加導師課題的研究工作。這些課題主要是導師主持或參加的項目,導師一般是課題的負責人,博士研究生是課題組成人員。二是獨立自由式,即博士研究生獨立從事科研活動。[18]在參與式的過程中,通??赡馨殡S外出調研和實地考察。

雖然B大學教育學部并未在培養方案中強制要求博士生參與課題與科研項目的規定,但也指出為了保證培養質量和加強科研能力,博士生應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具體包括參與本專業領域的科研課題或項目、主持開展與本專業領域相關的自主研究課題等。在15位受訪留學博士生中,參與過導師主持的課題或科研項目以及外出調研和實地考察的數量分別只有3和4人?!拔覅⒓恿藢煹牟糠终n題,并2次跟隨導師去調研,其中一次我還參與了撰寫調研報告。調研過程中我主要負責記錄,導師有時也會讓我提出自己的看法”(IS09)。剩余80%左右的留學博士生都是在相對獨立的狀態下開展學術研究,對這部分留學生來說,他們在學期間科研工作的內容往往只有一件事——完成學位論文?!拔业乃竭€沒有達到參與課題的能力,所以導師只是讓我做好自己的開題和學位論文”(IS07)。與此同時,在受訪的5位留學生導師中,有4位都明確表示他們并無讓留學生參與自己課題或科研項目的想法和意愿,主要原因通常與大部分留學博士生漢語水平有限、學術素養不達標以及缺乏主動性等因素有關?!拔覜]有讓留學生參與過課題研究和調研,主要是首先語言就不過關,其次學術能力也不行”(IST01)?!皠側雽W時我對自己的一位蒙古留學生還抱有期望,可是看到她實際的能力和表現后我覺得還是算了吧,她能順利畢業就很難得,所以后面我們就沒有合作了”(IST03)。

3.留學博士生普遍面臨論文寫作困難,學術成果產量低

研究者基于學術研究所做的文獻積累、數據收集、實證調研以及總結與思考等最終都將通過寫作的方式呈現在學術論文之中。學術寫作不僅代表了國際研究生的學術立場,也展現了其對信息和知識的認知、存儲、加工和提取的過程。[19]調查發現,留學博士生普遍面臨學術論文寫作困難,他們常常會對如何用中文正確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感到困惑,甚至很多留學生認為這是科研過程面臨的最大問題?!拔也恢涝撊绾伟验喿x中的材料變成自己的表述寫在論文中,我對中國同學幫我修改論文時的一些糾正常常感到很困惑”(IS03)?!拔矣X得漢語水平和學術寫作能力是兩碼事,漢語學習并不困難,我會簡單的寫作,但是想把內容寫深入很難”(IS09)。

留學博士生面臨學術論文寫作障礙帶來的主要后果之一就是學術發表成果產出低。此外,B大學教育學部并沒有對留學博士生設置學術論文發表的要求,即留學生只要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即可順利畢業,這是導致其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少的另一大原因。15位被訪留學博士生中,只有3人就讀期間擁有科研成果,大部分是零產出?!半m然現在已經博士三年級了,但我還沒有發表過論文”(IS04)。

4.留學博士生在專業學術活動方面持有較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留學博士生對于現有的專業學術活動普遍持有比較積極的態度和較高的參與度。首先,相對于歐美國家師生間那種一對一的輔導模式(officehour),“師門會”往往成為國內師生、生生交流和溝通的主要渠道。以導師為中心向其學生輻射的學術群體定期舉行的師門研討活動,通常以特定學生做科研成果匯報、導師和其他同學給予點評和反饋的方式進行。對人文學科來說,師門研討有時還會以讀書會的形式呈現。調查表明,多數留學博士生都能夠接受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組織形式,甚至部分留學生的融入度幾乎與中國學生無異?!拔覀兺ǔC績芍荛_一次師門會,幾乎每次都能讀到新的書。這個學期我承擔了師門會的主持人工作,負責安排同學的讀書計劃,并組織大家討論和點評”(IS09)。其次,幾乎所有受訪留學博士生都十分認可學校不定期舉行的學術講座與學術論壇,他們認為這些活動有益于科研進展和促進學術成長,一些留學生甚至在講座與論壇活動中以組織者或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其中?!昂芏鄧业慕淌?、老師來到學校以講座這樣的形式交流,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機會。我也經常報名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會議和講座的志愿者,在這個過程中我能學習知識并且鍛煉漢語水平”(IS05)。最后,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可以幫助博士生提升科研領域的人際和學術交流,拓寬學術視野。對于校園內或同城舉辦的本專業的國內外會議,留學博士生往往具有較高的積極性,但外省和海外學術會議的參與度則相對較低。盡管北師大教育學部設立了參加國內外高水平會議的專項資金,為包括留學生在內的研究生在讀期間提供國、內外各1次的參會資助,但因為資助金額和數量的限制,留學博士生赴外省和國外參加學術會議的次數十分有限。

(二)留學博士生科學研究的社會化因素分析

如果說課程學習是本科生階段的核心,那么研究生階段的側重點則逐漸轉向以科研技能為主的訓練,這一特征在博士生階段尤為明顯,該階段的學術訓練促使博士生實現從“學生”到“研究者”身份的轉變。由此,向獨立研究者轉變是博士生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這一轉變通常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進行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也因此被認為是博士生學業和學術生涯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21]那么到底何為社會化?從廣義上講,社會化是指個體獲得知識、技能和價值傾向(knowledge,skills?and?dispositions)并成為其所在團體中有影響力一員的過程。[22]博士生社會化主要表現為個體獲得并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和價值等,從而進入需要高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職業生涯。[23]

本研究采用韋德曼(John?C.Weidman)等人的社會化理論框架對所選定的問題進行分析(詳見圖1)。該理論強調大學本身(內部環境)是影響博士生社會化的核心因素,包含大學機構文化(學術項目、同輩群體環境)、社會化過程(互動、整合、學習)和核心社會化要素(知識獲取、投入與參與)三部分。外部環境則由學生個人特征、專業群體和個人區域組成。各影響因素之間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的非線性互動關系,具有滲透性和可轉換性。新人專業實踐者體現的是博士生社會化的呈現結果,即博士生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以及身份認同的過程。該框架表明,博士生社會化發生于大學內部教學、科研與服務的規范情境之中,博士生與教師、同輩群體等其他成員相互影響并將其整合至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最終形成社會化的轉變。[24]基于上述框架和訪談資料,研究者對韋德曼等人提出的各類影響因素進行整合,將涉及留學博士科學研究社會化過程的影響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強調大學的教育環境,包括文化環境(師生關系、同輩群體關系、學術氛圍)、制度環境(培養方案、中期考核、學位論文規定、獎學金激勵機制等制度性文件和管理條例)和物質環境(圖書館、研究室等硬件條件);外部因素則是指博士生獲得進入社會化過程的資質,涉及學生個體特征(過往經歷、個人傾向)、家庭背景以及選拔與準入機制。

注釋:

①退修語言者是指留學生進入具體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后,漢語水平無法勝任正常的課程學習和學術研究,在與導師溝通后留學生暫時退出博士階段學習重新修習漢語。

②彼時,B大學教育學部2015~2018級中文項目在讀博士生共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分別包括蒙古26人、哈薩克斯坦2人、印度尼西亞2人、菲律賓1人、韓國1人、伊朗1人、亞美尼亞1人、埃及1人、老撾1人、蘇丹1人、德國1人(華裔)、美國1人(華裔)、澳大利亞1人(華裔)。

③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標準將不同學科分為三類,一類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除文藝類外)、歷史學、管理學;二類包括:理學、工學、農學;三類包括:文學(文藝類)、醫學。資助金額(人民幣/人·年)從一類至三類分別為87800元、92800元和99800元。

④由于漢語國際教育和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授予的是文學學士或文學碩士學位,故不納入教育學科相關專業背景的考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2019-03-26.

[2]陳麗,伊莉曼·艾孜買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教育近10年發展變化與策略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6(10):27-36.

[3]劉寶存,張繼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學歷教育:地位、問題與對策[J].北京教育(高教),2017(5):11-14.

[4]程偉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機遇、挑戰及應對策略——基于2005-2014年統計數據的實證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7(3):88-93.

[5][28]劉水云.來華留學研究生培養質量調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8):26-31,29.

[6]程偉華,張海濱,董維春.“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質量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1):64-71.

[7]李海生,龔小娟.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中的生源問題及對策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8):32-37.

[8]柴三省.來華留學研究生招生考試體系的構建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9):60-66.

[9]馬佳妮.來華留學生就讀感知形成路徑及積極感知提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7(2):37-41.

[10]李曉玲,李冬梅.印尼來華留學生跨文化學術適應研究——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J].教育觀察,2017(6):4-7.

[11][30]楊曉平,王孫禺.國際學生留學北京動機的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7(2):32-36.

[12]王傳毅,陳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來華讀研的影響因素——基于宏觀數據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8(3):34-42.

[13]逢成華.來論高校來華留學生管理模式[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6):29-?32.

[14]譚清美,王軍華,JhonyChoonYeong?Ng.來華留學研究生與國內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12):45-49.

[15]邵長斌,鄭尚,于華龍,等.淺談在華留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8(1):10-11.

[16]朱萍,鞏雪.來華留學研究生學術能力影響因素分析及應對策略[J].江蘇高教,2016(5):96-99.

[17]宗曉蕾.研究型大學博士留學生教育質量探究——以H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51-52.

[18]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D].上海:西南交通大學,2003:16.

[19]田京.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國際研究生學術適應研究——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為例[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7:137.

[20]CGS?Task?Force?on?the?Doctor?of?Philosophy?Degree.The?Doctor?of?Philosophy?Degree:A?Policy?Statement[EB/OL].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31420.PDF,2019-08-02.

[21]Turner?C.S.V.,Thompson,J.R.Socializing?Women?Doctoral?Students:Minority?and?Majority?Experiences[J].The?Review?of?Higher?Education,1993(16):365.

[22]Brim,O.G.,Jr.Socialization?through?the?Life?Cycle[M]//O.G.Brim,Jr.,S.Wheeler(Eds.).Socialization?after?Childhood:Two?Essays.New?York:Wiley,1966:3.

[23]Weidman,J.C.,Twale,D.J.,Stein,E.L.Socialization?of?Graduate?Professional?Students?in?Higher?Education:A?Perilous?Passage??ASHE-ERIC?Higher?Education?Report[M].San?Francisco:Jossey-Bass,2001:5.

[24]王軼瑋.美國博士生學術職業社會化的相關研究與實踐[J].高教探索,2018(11):66.

[25]邊國英.知識歷險與身份轉換:社會科學博士生專業社會化過程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0:16.

[26]閔韡.我國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支持現狀與問題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2):91.

[27]杜育紅,袁玉芝.教育中的同伴效應研究述評:概念、模型與方法[J].教育經濟評論,2016(3):78.

[29]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關于完善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體系和提高資助標準的通知.[EB/OL].http://jk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501/t20150121_1182625.html,2019-08-10.

[31]新華網.中蒙簽署交流專項獎學金項目備忘錄.[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4/21/c_1115043971.htm,2019-08-10.

(責任編輯鐘嘉儀)

收稿日期:2019-10-30

作者簡介:蘇洋,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擴大來華留學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7JJD880005)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科研社會化一帶一路
牽手校外,堅持少先隊社會化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大學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再辨識
教育行動研究可促進中小學教師科研發展
高校學生體育組織社會化及路徑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亟須推進社會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