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外交部新聞發布會看外交模糊語及其分類研究

2020-03-30 10:55周桐倪聰
青年生活 2020年7期
關鍵詞:委婉語外交分類

周桐 倪聰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的外交活動也日益頻繁。外交模糊語是外交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外交模糊語的研究可以促進我國外交事業的發展。本文以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中的發言作為研究對象,擬從模糊限制語、模糊指示語、模糊詞匯等三方面探討外交模糊語的特點及其分類。

關鍵詞:模糊語;委婉語;外交;分類

前言

中國人講究以和為貴,和氣生財,人們常常使用相對溫和順耳的委婉語來指代那些令人尷尬的或者讓人不愉快的事物,進而可以達到讓聽者更容易接受的目的,這類委婉語被稱為模糊委婉語,模糊委婉語時常出現在中國人各種場合的談話中。

1. 模糊語的定義

模糊委婉語的英文為euphemism,其源于希臘語,其中-eu前綴主要表示well, good, sound good,而-pheme則表示speech, saying, speaking, 組合到一起就是 speech that sounds good, 可以理解為好好說話或者是說好話。模糊語euphemism在牛津詞典中的解釋為一個間接的詞或短語。模糊委婉語不僅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在外交活動乃至整個英語世界模糊語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 外交模糊語

外交活動是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方面的重要活動,關乎一個國家的繁榮穩定。無論是重要領導講話、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等各種場合,外交語言對于外交活動來說尤為重要,因此合理使用外交語言則成為外交官們的一項基本要求。外交英語和其他專門用途英語一樣,具有鮮明的特色,委婉含蓄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在外交場合中,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關系以及各種外交事務,外交官們在回答敏感性問題時為了避免針鋒相對或者為了達到特定目的,常常采用外交模糊委婉語來回答敏感問題。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尷尬或者不愉快的內容,使談話留有余地,進而避免刺激到對方或導致矛盾的激化。準確地使用外交辭令中的模糊語可以滿足外交場合中的特定需要,具有一定的語用功能,對外交模糊委婉語的準確翻譯則同樣在外交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譯者準確熟練地掌握。

3. 模糊語研究概況

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與邏輯學家,他被認為是首位研究模糊問題及其概念的哲學家,其率先為模糊性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并闡釋了模糊現象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其特點。他曾經在一段有關模糊性的文章中討論到:“若某事物存在著幾種可能的狀態,雖然講話人已經對這些可能的狀態認真思考過,但是仍然無法準確地對這些可能的狀態進行界定,是否可以劃分到這個命題中還是說不屬于該命題范圍內,在這種情況下,該命題就是模糊的命題?!?英國學者查奈爾(Joanna Channel)的著作對模糊語言進行了準確的定義并詳細地闡述了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她認為一個單詞或者短語構成模糊語言需要滿足以下的條件:當與其他闡釋相同命題的單詞或短語構成對照時;當講話者刻意使用一些委婉含蓄的方式來表達觀點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看法時;當說話人所想表達的語義出現了內在的不確定時。查奈爾認為模糊語言具有很多語用功能,其中包括:為聽話者提供必需的有效的信息、說話人刻意隱去一些信息、講話者具有某種特殊的目的,如自我保護等等。[2]德國學者安東·馬爾蒂(Anton Marty,1847-1914)在相關著作中提到:“我們提到的模糊現象指一些名稱的應用范圍并沒有被嚴格地進行劃分與界定,在提及到這些名稱時就可能出現模糊現象?!?[1]我國學者吳建新認為在大部分情況下講話者在使用委婉模糊語時符合利奇(Leech)的禮貌原則,同時也遵守格萊斯(Grice)的合作原則。[8]講話者在使用模糊語言時往往是出于對他人的尊重或者委婉含蓄地進行批評。蔡英英、王飛等人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外交辭令中的模糊委婉語與順應論結合,旨在研究說話人在使用外交模糊語的過程中,遵循或者違反了哪些原則,最終提出了模糊語言在外交的語境中如何合理使用。[5]何自然認為語用模糊是為了幫助講話者的話語在交流的過程中更加地合適、更加地得體。[6]

4. 外交模糊語的分類

開普森(R.M.Kempson)在其發表的有關語言模糊性的重要著作《語義理論》(Semantic Theory),將語言的模糊性分為幾個方面,模糊指代、詞語含義不確定、詞項意義無確指、詞項確指意義分離。[3]李福印教授將模糊委婉語劃分為五個方面,即程度、范圍、數量、質量和方式上的模糊(1994:55-58)。劉仁娜在其畢業論文中提到可以將外交模糊語分為語義模糊,修辭模糊和限制性模糊三類。其他學者從詞匯模糊、句子模糊以及篇章模糊的角度去理解外交模糊語。筆者根據國內外學者對于模糊語言以及外交委婉語的分類標準,試圖將外交模糊語分為以下三類:模糊限制語、模糊指示語、以及模糊詞匯,并以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中發言人的回答中的模糊委婉語作為事例支撐。

4.1 模糊限制語

模糊限制語是模糊語言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現象之一,在外交場合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模糊限制語的身影。Lakoff最早提出了模糊委婉限制語是那些把事物變得模模糊糊的詞語 (1973:195,213) 。Brown Levinson曾為模糊限制語做出如下定義:“講話者在使用模糊限制語時,往往部分地更改所談論話題的真值程度,這類分詞、詞或詞組就是模糊限制語”(1987:145) 。Prince, Frader, Bosk三位學者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他們認為如果講話人使用的模糊限制語改變了原話的真值條件或者改變原話語意,則這類模糊限制語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approximators);相反,如果沒有改變原語含義,則為緩和型模糊限制語(shields)。[4]

4.1.1變動型模糊限制語

變動型模糊限制語通常情況下可以使話語發生語義上的轉變,即可改變話語真值條件。在日常的交流中,說話者在使用變動型模糊限制語的過程中,改變了原話的語意,進而達到某種委婉含蓄或禮貌拒絕等目的。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是變動型模糊限制語的兩種類型。

程度變動語(adaptors),從字面上理解,是在交流或談話中改變或調整原本想表達的話語的程度的詞語。在外交模糊語言中,為了使回答更加準確或者為了避免過于絕對而導致的麻煩,將一些不能十分確定的話語以較委婉得體地方式進行表達,從而最大程度地符合現實。有時也會刻意使用程度變動詞加重語氣,達到抗議或者強烈不滿的效果。常見的程度變動語有highly, slightly, nearly, quite, not quite, sort of, to some degree, in some sense, in a way, completely, a bit, a little, kind of, somehow, somewhat等等。

2019年11月18日,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在談論韓國多所大學出現中國留學生撕毀大字報的事件中,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對此,中方回應該記者已經了解了中國駐韓大使館發言人的表態,但是該記者的理解似乎有一些偏差。(You already noticed the statement of the Chinese Embassy but it seems that you somewhat misunderstood it.)講話者委婉地表達出對方似乎對該事件有所誤解,使用程度變動詞somewhat來表達并非十分確定的話語。

有時講話者利用程度變動詞增強語氣,進而表達講話者的強烈的不滿或者抗議。2020年1月20日,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當被問及到是否認為孟晚舟案在加拿大舉行的庭審是公平的,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做出了如下回答:The US and Canada abused their bilateral extradition treaty and arbitrarily tool compulsory measures against a Chinese citizen without cause. This is entirely a serious political incident that grossly violates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citizen. 美加濫用引渡條約,這一行為對孟晚舟女士造成了巨大影響,侵害其合法權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新聞發言人連續使用三個程度變動詞,即任意地(arbitrarily), 完全地(entirely), 以及嚴重地(grossly),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方對于美、加兩國的強烈不滿,三個程度變動詞均加重了原本所表達的含義的嚴重程度。

范圍變動語(rounder)通常是指講話人利用模糊語言將所談論的話題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聽話人在理解話題時,不必拘泥或局限在具體的點是否與所談論的內容完全一致,而是在一定的范圍內去理解講話人的語意。在外交場合中,為了使發言更加接近真實情況,且不過于絕對,對于一些敏感數字,常常使用范圍變動詞。常見的范圍變動語有:broadly speaking, roughly speaking, in most cases, under most circumstances, over, not more than, not less than, at most, approximately, about.

2019年11月27日,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中,當談及到我國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問題時,新聞發言人的回答中包含很多范圍變動詞,其回答如下:中國各類信教群眾中2000多萬人(more than 20 million)是穆斯林,宗教教職人員38萬余人(over 380 thousand clerics),宗教團體約5500多個(approximately)。在這些數字之前,添加范圍變動詞可以使回答更加得體,避免過于絕對的表述,更加符合外交語言的要求。

4.1.2緩和型模糊限制語

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由直接緩和語和間接緩和語組成,說話人想要表達的語句的原意并不會因此而發生改變,原語句的真值條件同樣不會改變。在原語句的基礎上,講話者指出話語是由本人或者第三方的觀點,在原來的基礎上,附加一個來源,解釋出處,進而使講話語氣更加緩和。

直接緩和語(plausibility shields)通常以“我”(“I”)作為主語,有時也可以以第一人稱復數作為主語,表明說話人對所談論的話題持有的觀點和態度,有時會是一種猜測,這種猜測或者觀點并不一定是正確的,體現講話者對自己觀點的保留,并非武斷或者強加于人,只是個人的一種觀點而已。在外交活動中,外交官們對所回答的問題通常是帶有模糊限制的,通過使用直接緩和語,使所回答的問題語氣更加趨于平和。常見的直接緩和語包括:From my perspective, I think, I believe, from my point of view,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as far as I can tell, I am confident that…等等。

2020年1月8日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中,有媒體提問,中國駐外機構數量日益增長,反映了我國在國際的舞臺上與日俱增的雄心,對此中方有什么看法?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回答中涉及了:我也看到了這份報告,根據我手頭掌握的數據,我想強調等等。(I also noted that report, based on statistics at my hand, I would like to stress that)由此,不難看出,新聞發言人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主要是以第一人稱“我”作為主語,根據相關報告以及數據來回答問題,不是“我”單方面沒有根據的斷言,但同時也委婉闡釋了“我”個人的觀點,強調了我國現在有大量的機構駐外,但是中國廣交天下好友,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為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懈努力。

間接緩和語(attribution shields)通常以第三人稱作為主語或者使用無人稱句型,與直接緩和語不同的是,間接緩和語修飾的內容不是本人自己的觀點,通常是引用第三方的觀點,進而委婉地闡釋講話人對該話題的看法,為講話人留有余地。間接緩和語不會改變話題語句的原意,但是卻可以使表述更加委婉含蓄,在一些敏感問題上也可以減輕相關責任。在外交中,發言人通常會采用這樣的表達:according to, it is known that, based on, on the basis of, X has said that…

2020年1月13日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有位記者問到美國一位負責人認為我國在全球進行的基礎建設投資也完全是座“紙牌屋”,終有一日會崩潰,對此我方觀點如何?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引用了一句非洲的經典諺語:“青蛙的鼓噪,豈能阻止牛到河邊飲水”(As an African proverb goes: “The croak of frogs will not stop a cow from drinking in the river”)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新聞發言人并非是直接以第一人稱“我”來回答問題,相反,他引用了一句非洲的諺語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屬于間接緩和語,表達出無論其他國家如何抹黑我國,我們都會始終堅持我們的原則,幫助非洲人民,造福非洲,共建“一帶一路”。

4.2 模糊指示語

萊文遜根據模糊指示語的特點,將模糊指示語分為以下五類:時間指示語、地點指示語、人物指示語、語篇指示語和社交指示語。[7]講話者在回答相關問題時,使用模糊指示語來回答問題,故意指代不明確,從而表明特定的態度或者情感。盡管沒有明確指代,但是談話雙方通常情況下都知道所指代的內容是什么。在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中,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經常使用模糊指示語來回答記者的提問,借此表明我方的不滿抗議,或者批評某國、某些人的所作所為。由于沒有明確指明,可以避免在外交活動中不必要的麻煩。在外交場合中時間模糊指示語、地點模糊指示語、任務模糊指示語的使用更加頻繁,尤其是當外交官面對一些敏感問題時,如中美關系等。

2020年1月8日,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在談到關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時,新聞發言人做出以下回答:“美方個別人以其慣用的編制謊言的伎倆再次攻擊抹黑中國…”(Certain individual on the US side, with his expertise in fabricating lies, once again slanderer and attacked China…),在回答中,講話者沒有明確指出說的人是誰,而是使用“個別人”這個模糊人物指示詞來代替,但是大家都知道談論的人是誰,這種情況下,使用模糊指示語不但可以表達強烈的不滿,同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4.3模糊詞匯

模糊詞匯是一類特殊的模糊語言形式,同時也是外交模糊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外交場合的政治敏感性,在大部分情況下,外交官們并不能將每件事的細節都全部對外公布。新聞發言人若遇到不確定的信息或者不愿意回答記者的提問時,有時也會通過模糊詞匯來回答問題。該類模糊詞匯被廣泛地運用在新聞發布會中。模糊詞匯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形容詞,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為了實現模糊性。常見的模糊動詞包括:保持密切溝通、高度重視、基本得到落實、全面整治、全力應對、加強、改善、重視等;模糊形容詞包括:嚴肅的、認真的、專業的、成果豐富的、積極的、可能的、更廣的、更深的等等。

2020年1月20日 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中,當記者問到中國采取了哪些舉措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時,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回答為我國本著嚴肅認真專業的態度來積極處置,做好管理工作,及時對外宣布相關疫情信息等等。(China has taken proactive measures to handle it in a serious and professional manner. We have worked to formulate stric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chemes, spared no effort to treat the patients, properly managed close contacts, carried out in-depth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released the information on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imely manner…)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回答中,講話者多次使用模糊動詞以及模糊形容詞來回答問題。

5. 結束語

模糊委婉語近年來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對象,但對于外交模糊語的關注卻相對較少。外交官們頻繁使用外交模糊委婉語來回答敏感問題,進而維護國家的利益。在模糊委婉語的翻譯過程中,譯者也應該根據外交模糊語的特點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結合問題語境及背景準確翻譯。

參考文獻:

[1] Anton, M. Studies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General Grammar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Miami: Hardpress Publishing, 2013.

[2] Channel, J. Vague Languag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Kempson, R.M. Semantic Theory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 Prince, E.F. 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 [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Amsterdam, 1982:83-97.

[5]蔡英英,王飛. 對外交模糊語言的語用分析 [J]. 懷化學院學報, 2011, (11) :70-73.

[6]何自然. 淺論語用模糊 [J].外國語.1990, (3): 28-41.

[7]王慧貞. 從指示語看會話幽默效果的產生[J].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 2010,(01):48-51.

[8]吳建新. 模糊語言的語用分析 [J]. 外語學刊, 1989,(4):7-1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東北林業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互聯網+”概念下外交時政英語多模塊學習平臺構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10225106)

作者簡介:周桐 (1998--),男,滿族,遼寧鞍山人,本科在讀;

倪聰(1997--),女,漢族,山東高密人,本科在讀。

猜你喜歡
委婉語外交分類
冬奧外交促進團結,一起向未來
習近平的外交足跡
按需分類
教你一招:數的分類
說說分類那些事
禮貌策略在商務英語信函中的應用
基于順應理論的委婉語研究
淺論委婉語在商務談判中的應用
禮貌原則下酒店英語委婉語初探
給塑料分分類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